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4 10:41:16讯:
“2015年底时,我们的账上还趴着一百多亿元的现金。这两三年才开始借债的,没办法。为了资金的周转和流动,进行了一年期的信用贷款和短融,来为没有融到钱的PPP项目垫资。”张力(化名)曾在一家环保上市公司担任首席财务官,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国家在降杠杆,但这个行业却在逼着你升杠杆。”
张力口中的“这个行业”,在国家降杠杆、PPP项目清库的背景下,融资陷入困境。一片萧瑟声中,企业资金链紧张、业绩下滑、债务违约等事件频现。在此背景下,“蒙眼狂奔”的环保企业,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纷纷选择引入国资纾困。
尽管如此,张力依然心存乐观,“在逆境中走一走也不是件坏事,就像过去的小孩要得一次天花,得过了天花就有了更好的免疫能力。”
收缩与放缓
“环保行业在2019年可谓遭遇了‘中年危机’。市场需求的相对疲弱、融资端的压力,叠加2018年对环保行业带来的震荡仍需时日消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整体的业绩和股价走势均处于低谷。”光大证券在《环保2020︰跨越“中年危机”》的研究报告中如是表示。
事实上,这与前几年环保企业的“大干快上”不无关系。
“前两年PPP项目火的时候,我们董事长每天都会在内部群里,发两三个PPP中标消息……”张力告诉记者,其实当时压力特别大,“因为我负责融资,知道这样做不是好事。”
李飞(化名)是一家环保企业的高管,他也同样感觉到了“寒意”。李飞表示,“(这两年)民营环保企业出问题的很多,比如债务逾期,濒临退市、破产等等,压力非常大。”
其实,回过头来看,环保行业确实是在凛冽寒风中前行。
2018年5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11月到2018年4月间,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整改项目2005个,共涉及投资额4.9万亿元。
“这两年所有精力都去搞PPP了,对此我们也在反思。从2018年开始已经在做大幅的收缩和调整。首先投资没有继续大幅增长,同时把精力更多用来做EPC项目。”张力向记者说道。
李飞也表示,“2014年、2015年PPP兴起,政府积极推动,希望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但很多到执行阶段,经就被念歪了。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只有一两亿元,就敢搞十几亿元的PPP项目。意识到风险后,2017年底PPP项目开始清库。”
2019年3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超过7%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超过10%的地区严禁新项目入库。
“融不到钱,你就没办法玩”,李飞分析认为,“PPP项目投资额大、周期长、资产重、回报率低。特许经营权一般20~30年,但银行贷款没有匹配这么长周期的,这就意味着要短贷长投,这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个重大的考验。后来去杠杆,环保企业就更加困难,由于环保产业的特点,应该算是被‘误伤了’。”
不过,多位环保行业分析师向记者分析道,PPP现金流风险要视具体项目而定,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有刚性需求的领域,预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且随着PPP发展的更加规范,中长远来说,有利于有实力的环保上市公司发展。
尽管如此,多家之前在PPP项目上跑马圈地的环保企业,依然进行了整体收缩,或放缓建设节奏,或终止已经到手的项目。
2019年6月,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盛运环保(300090.SZ)发布公告称,“公司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本着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公司拟终止对部分PPP项目的投资合作。”
盛运环保上述拟终止PPP项目涉及金额约142.69亿元。之后,为了尽快推进处于停滞状态的项目复工建设,盛运环保还与瀚蓝环境签署协议,拟将旗下多个在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转让后者,由其继续投资建设。
无独有偶,启迪环境(000826.SZ)在近期也有相似操作。其于2019年11月接连终止湖北和甘肃的3起PPP项目,涉及金额超15亿元。
对于是否会继续终止PPP项目,启迪环境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PPP项目)会逐渐地整理,确实有些项目达不到我们的平均收益预期。2017年、2018年PPP行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把前期的投资建造的节奏放缓了。”
“在经历2018年降杠杆后,金融机构又有抽贷的行为,(环保)实体企业确实挺困难的。”上述启迪环境有关人士表示。
国资“入场”
事实上,除了项目收缩之外,一些环保企业还面临其他困境。
近期,博天环境(603603.SH)因流动性紧张、业绩大幅亏损和后续融资难度加大,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被评级机构下调为BBB级,评级展望为“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另一方面,该公司的负债压力也不小,其负债水平由2017年初的40多亿元,增加至目前的100多亿元;并且,其控股股东所持1.48亿股公司股份中,1.36亿股被司法轮候冻结;因借款纠纷,账户中0.51亿元被法院执行扣划。
一些企业还在泥潭中挣扎时,部分已选择引入国资上岸。
据统计,2018年5月至今,环保行业已有近20起国资入股民营环保企业的案例。除央企外,参与入股的以北京、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的地方性国企为主,涵盖水务、大气、固废、生态等多个环保细分领域。
2018年12月,东方园林(002310.SZ)实控人、控股股东何巧女夫妇,以10.14亿元的价格,将合计5%的股权转让给了北京朝阳区国资委旗下企业。2019年7月底,其再次转让公司5%股权给朝阳区国资委,后者变更为东方园林实控人。
东方园林方面表示,此次股权转让是出于优化股东结构、改善融资环境和资金流动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考虑。成为朝阳区国资控股企业之后,在融资资质、市场拓展、业务经营等方面得到背书。公司流动性紧张问题正在好转,经营业务也在恢复中。
2019年8月,另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国内固废企业锦江环境,也随着一笔4.3亿股股权交易的完成,引入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其第一大股东。
近日,继引入雄安基金后,启迪环境同三峡集团两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方将以13.52亿元的价格,受让启迪环境子公司40%的股权。启迪环境将同两家企业合作,把业务从水务逐步延伸至其他领域。
对于国资“入场”,李飞表示,“央企、国企的基建能力比较强,有资金优势。现在百家左右的央企里,有一半做环保。以前环保是蓝海,现在已经红得一塌糊涂了。”
而安信证券的研报指出,环保进入国资加持新时期,行业整合或提速。多家环保企业引入国资后,融资改善迹象初步显现,资源整合已见端倪。环保企业拥有国资的背景可以使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解决短期内的债务、质押等问题,长期看能快速打通融资渠道。
该研报还表示,国资可以对接更多地方政府资源,To G(To Government)业务摆脱民企的尴尬身份。通过国有资本的资金优势和环保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管理优势,或可催生行业龙头。
曙光隐现
在“收缩”与“上岸”的一片萧瑟之下,环保行业的新生机似乎也在萌发。
近期,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展望2020年,我们认为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以及省级环保平台,将是未来行业加杠杆的新主体,继续加大水治理领域投布局和投资,投资增速有望超越基建固投增速。”
上述研报认为,引入国资后的水环境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大概率将环比改善。且向商业模式更优的轻资产转型,水环境板块有望迎来业绩预期、估值修复的机会。
此外,固废领域也忧中有喜。
近年在补贴助力下,快速发展的垃圾发电企业,对可能到来的补贴退坡问题忧心忡忡。
2019年7月,财政部表示,考虑到垃圾焚烧发电“效率低”“生态效益欠佳”,将延续存量项目补贴,但逐步减少新增项目纳入补贴范围的比例,通过增加垃圾处理费等市场化方式对产业予以支持。
光大证券对此表示,“垃圾焚烧补贴退坡已成定局,地方政府对垃圾处理费提价(提升40元/吨~50元/吨便可覆盖补贴退坡带来的收入缺口)的支持力度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中之重,而各公司在2020年的产能落地节奏亦需重点关注。”
上述中金公司研报也指出,地方财政或将长期存在一定压力,但看好政府支付刚需的垃圾焚烧领域。补贴退坡落地后,新项目收益率存在下行风险。长期看,由于新项目对成本控制、运营效率要求更高,能力更强的企业的优势有望强化。而且,向居民收费制度逐步建立,收益来源将更有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