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职工疗养院附近聚了上百台挖掘车、推土车等机械。场地平整、回填,施工中的轰鸣声不断。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21时06分,全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2069例,其中湖北确诊1058例。
早在23日,武汉宣布启动建设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时医疗点,占地2.5万亩,2月3日前交付使用。这座“与时间赛跑”的医院项目“火神山”,让人想起了当年六天七夜建成“小汤山医院”的传奇。
13年前,“小汤山医院”在SARS风浪最严峻时刻成为一艘“方舟”,接纳北京SARS定点医院无能力收治的病人。这座接近于野战医院的临时建筑,在51天的使用时间里,收治了680名非典患者,占当时全国患者数量的1/7。经过救治,最终,672名患者康复出院,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被誉为“世界奇迹”。
武汉期待复制“小汤山”创造的奇迹。按照规划,火神山医院设计病床数为700~1000个,另外一座规划为1300个床位的雷神山医院,也将在半个月后建设完毕。
点击图片,进入链接观看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对于减少潜在传播者来说太重要”
1月23日,武汉市政府要求中建三局等4家建设公司,按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蔡甸区武汉职工疗养院附近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治疗点——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
建筑和设计单位将在小汤山医院建筑图纸基础上,针对选址和疫情特点进行优化设计。
这座专门医院项目高速推进:23日当晚,建设现场就开始了土地平整工作,并完成碎石回填,截至24日晚,项目已累计平整场地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大小,内转土方15万平方米,足以填满57个游泳池。
这种高速的背后是疫情的严峻。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武汉7所发热定点医院共有床位数不超过4000张,绝大多数医院都在超负荷运行。
“武汉现在最缺的就是医疗相关人员、床位和物资,建立小汤山模式的医院可以解决三大重点之一,解决床位问题可尽可能收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观察,这对于减少潜在传播者来说太重要。”一位医疗建筑行业人士表示,集中收治点有利于集中优秀医生高效诊断,同时减少分散感染风险。而就设计来说,它的鱼骨平面可做到高效分区,洁污流线清晰,尽量避免患者交叉感染,又同时保证布局经济紧凑、管理方便。
1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从知音湖大道开始到项目工地深处,上百辆大卡车络绎不绝,往来运送砂石、管材等建筑材料。连绵阴雨天气下,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行人若不穿套鞋,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为了防止打滑,三五人一组的清洁工人正在各处清理积水。
“大年三十完成场平工作和土方回填后,接下来主要是进行管网开发。”中建三局生产管理人员周泽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医院项目涉及卫生防护问题,要考虑它在使用时不对周边人群造成影响,所以需要一套复杂的环保管网,这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工作。
项目施工方也多次对外确认,虽然武汉火神山医院位于知音湖畔,但知音湖并非武汉水源地。同时,施工方也会严格执行排污标准施工,该医院污水、雨水、医疗垃圾均单独收集处理,不会排入湖中。
对于项目如何在几天内完成建设,中建三局火神山医院项目总指挥邓伟华表示,项目方会进行周密部署,协调现场整个工序穿插的精准度,尽快完成施工任务。前期土方作业完成后,“近两天会转入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据介绍,中建三局已将周边项目的办公设备、食堂等动员起来,满足主体和地上施工阶段的后勤所需;另一方面,后端材料筹措、设计、技术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来看是有能力保证项目进度的。
目前,各施工单位已调集2000名人员组成的后备队伍,可根据现场需要随时投入战斗。
点击图片,进入链接观看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
2003年的“小汤山模式”奇迹
武汉复制的“小汤山模式”,将人们的视线拉回17年前。
近日,“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汤山”这样的应急医院选址,最需要考虑的是市政系统成熟、交通便利、周边人口稀少这三点,“传染病医院更需要关注供电保障、排水、排气安全和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说,最初时的“小汤山”只是一个解压阀,当时北京几乎所有SARS定点医院都超负荷运转,很多病人被告知已无能力收治,挤不进的病房和逐日攀升的病例都让人倍感不安。“小汤山医院”以轻型建筑材料搭建了一层病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设备按一级传染病医院标准配备。病房分作东西两区,每区建有6排病房。病房南侧是X光室、CT室、手术室。病房北侧为重病监护室、接诊室、检验科。
相对于建医院,管医院更难。据了解,当时“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均为军人,共1383人,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程序管理,所有人听从上级安排。而且每50~100米,就设置一个武警岗哨。另外,新患者必须在晚上进入医院。
最初转到这里的病人都是一些状况较轻或病情已趋平稳的病人。随着各大军区医务精英的迅速磨合,SARS疫情在此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终于把更多的信任交给这家战地医院。在建成后的51天里,这里收治了680名非典患者,占当时全国患者数量的1/7,经过救治,最终672名患者康复出院,8人死亡,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一位非典经历者回忆说,“小汤山医院”标志着非典狙击战进入相持阶段。“‘小汤山’就像一座巨大的堡垒、军事要塞,牢牢矗立在北京和SARS病毒之间,挡住一切灾厄”。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在“小汤山医院”考察后一致认为,一周时间建成这样一所大型传染病专科医院,而且医院运行状况良好,病房管理有序,实现了工作人员零感染,这在世界上应算一个奇迹。
但“小汤山医院”作为临时建筑,毕竟无法承担永久性传染病医院职能。在作为北京市预防疫情反弹收治基地的任务完成后,于2010年被拆除。
另一座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图片来源:中建三局
“小汤山”的价值不止于“非典”时期
“小汤山模式”对于中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一种启示,上海就将“小汤山模式”付诸实践。
非典后的2004年,作为上海市一号重大工程之一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始建设,其中部分参照了“小汤山模式”,中心本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占地503亩;分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占地45亩,总核定床位660张。中心内设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大楼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拥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活细胞工作站、国内首台小动物CT等大批先进科研设备。
同时,中心还在大片草坪下预留有各种管线,可于短时间内搭建600张临时病床,以满足突发事件的需要。
在此次武汉新冠病毒疫情下,上海宣布集中收治肺炎患者,重启“小汤山模式”,而此前建设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成了集中隔离治疗点,主要收治此次疫情中的确诊病例、高度疑似病例和亲密接触者。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表示,集中收治主要还是为了便于对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容易采取统一的治疗措施,更有利于病患的救治和康复。
被隔离者集中安置于楼房的二层。这一层分为清洁、半污染、污染三个区域,相关人员不会跨区,病房设置为负压病房,医护人员前往该层时需穿隔离服,以减少传染的可能性。此外,该病房楼还设置了网络视频,供疾控中心、卫健委调研或与医生沟通。
和“小汤山医院”一样,正在建设的火神山医院也将采用中轴对称的鱼骨状布局。标准化、模块化,根据需要可以不断延伸是这种布局的主要特点,换句话说,若真有需要,医院病床规模可以进一步增加。
“小汤山”的意义,在于当时对非典疫情的帮助,更在于可在后续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处理中提供借鉴。
当年,“小汤山医院”背后的SARS抗击战,改变了国家的医疗制度,对政府重大信息披露和应急机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那么,这场“火神”与“雷神”正在参与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击战呢?
封面图片来源:NBD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