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文章正文

中泰证券:为什么抄机构重仓股却抄不出机构的好业绩

加入日期:2019-9-9 20:03:5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9-9 20:03:59讯:

  伴随半年报披露季的收官,与上市公司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同时浮出水面的,还有二季度的机构们重仓股的持股动向。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总有媒体和投资者以抽丝剥茧的极致耐心去梳理机构大佬们又大手笔买入/卖出了哪些股票,以期为自己的下一步投资找到新的突破口。

  跟着机构的重仓股来做投资,其根本逻辑自然是“大佬吃肉我喝汤”。乍看之下似乎没毛病,毕竟半年报上公布的可是铁板钉钉、童叟无欺的数据。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抄作业”的投资法,除了会遇到公布信息滞后等bug外,却还存在以下隐患。

  断章取义的客观数据会“说谎”

  上周有媒体发现,一直以白酒龙头铁粉形象示人的某明星私募基金大佬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减持了相关个股。这波操作随即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直至后来这位大佬做出回应,上述减持是“被动降仓位”——因为个股的上涨导致持仓已经超过了20%的个股持仓限制,超过部分必须卖出。

  猜到了开头,没猜不到结局。减仓未必就是看空,上述包含巨大信息量的私募“被动减持”真实案例给我们的提醒是,就算是客观如持股动向的数据,在断章取义的语境下也可能会“说谎”。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持股信息只是投资中的冰山一角;若在既不知道投资操作背后的逻辑、也不知道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冒失地跟着大佬们“抄作业”,无异于盲人摸象。

  更何况,中报作为定期报告的信息披露存在相当的时滞性。即我们所看的持仓并非最新,只是反应了二季度末机构的持仓结果。若仅唯结果论,在当下内外部金融市场变化较大的背景下,两个月前的持股名单和调仓动向于个人投资者的参考意义,也许相对有限。

    机构也抱团,确定性不代表没风险

  机构是个笼统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自有其形形色色的组成部分。而抱团,则是不少机构在应对弱市时的策略之一。

  还记得我们在2019年8月发布的中泰资管风险月报中提到的观察吗?我们持续观测到,市场大量资金拥挤在短期被认为“确定性最高”的头寸上:股票市场的仓位大类集中在“核心资产”上,估值差持续拉大;债券市场都往利率和高等级集中;被认为最保值的黄金受到资金的大力追逐,接连创出新高。

  个人投资者之所以会选择跟着机构重仓股买买买,主观上自然希望消除风险、追逐 “确定性”;但消除“不确定性”不代表没有风险,其实反而可能是暴露在更大的风险面前:众人拾柴可使火焰高,可一旦乐观预期生变、抱团机制出现松动,相互踩踏就是必然。而更重要的是,爱抱团的机构一旦做出撤离决定,出逃速度比你更快。

  回到标题,为什么光抄机构重仓股却抄不出机构的好业绩?一则我们所知信息甚少,唯结果论的持股动向,难以还原投资的真正逻辑;二则就算是个高确定性的好东西,一旦被大家狂热追逐之际,就不再是个好东西了,因为很容易会为此付出过高的价格。

  从这个意义上,一份机构重仓股名单,远不如一个明确的投资之锚来得重要。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