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9-20 19:08:56讯:
在以茅台为首的“消费牛”持续领跑市场的当下,是否“涨过头”的质疑声一直存在。在接受《红周刊》记者专访时,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从我国消费结构演变来看,虽然今年以来消费数据增速放缓,但如果从增长的绝对速度来看,消费增长速度仍不低。无论是消费总规模,还是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而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高端消费、服务类消费将是未来消费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此外,徐高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叠加“去产能”背景下,龙头股占优的格局有望得以延续。而受益于移动互联以及5G等技术的应用,单一厂商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越来越强,消费龙头行业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消费转型
仍需进一步向消费者让利
《红周刊》:从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相较于2018年上半年的78.5%的贡献率下滑明显。此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在连续2个月回升后,7月再度回调至增长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为2003年以来的次低点。您怎么看今年以来消费数据的表现,是否合您的预期呢?
徐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反映的是当前以及未来收入预期情况,而收入又决定着消费。所以在经济增长持续减速,暂时看不到未来明显向上动能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并不太乐观,消费增速放缓并不让人意外。
例如,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在过去一年实际上是在持续下滑,虽然增速短时间有小幅波动,比如今年6月份因汽车销量在政策扰动下短期冲高,而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速出现明显的大幅回升,但当政策扰动过去之后,消费增速又重新下滑。
《红周刊》:虽然今年以来消费数据有所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在我国GDP中占比是提升的,您认为我国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徐高: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偏低的。虽然政策层面一直在推动消费转型,希望能够增加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而使得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的需求引擎。但从所取得进展来看,是相对有限的。
尽管从消费数据上看,现在消费占GDP比重在过去这几年有所回升,但这种回升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投资严重下滑导致的,并不是消费本身很强,而是投资变得更弱,因此,消费显得相对来说变强了。其实,当前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与1998年~2002年5年通缩时期因投资最差导致消费在GDP中占比最高的情况类似。消费在GDP中占比提升实际上都是被动提升的结果。
因此,当前我们并不能够说,消费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个人认为,消费转型真要实质性推进,还是需要做很多艰苦的结构性的改革。例如,在国内的收入分配政策上,仍需做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调整,把更多的收入导向消费者 ,只有这种结构性的改革,才能够让消费本身的动能焕发出来。不仅是消费相对变强了,而是消费确实依靠自身增长变得更为强劲,这样我国消费转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从近期政策走向来看,也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说大规模的减税,实际上就是政府向民间让利。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把越来越多的国有的资本在划转给社保,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在向消费者让利,这些举措如果推进下去,应该说会有力地推进我国消费进行实质性的转型。
《红周刊》:从您刚才的观点来看,当前消费似乎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徐高:是的。就中国当前经济现状来说,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投资不能保持稳定,单凭消费的拉动是很难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
消费走向多元化
新技术或将带来消费新业态
《红周刊》: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来看,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常用“雁行形态理论”来分析,就中国内陆而言,该理论是否适用?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的是什么特点?
徐高:“雁行形态理论”从根本上来看,讲的是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当资本比较稀缺时,肯定就产生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当资本变得逐步富足之后,包括技术上升等,产业可能就更多地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整个东亚的产业其实就是这种逐步转移的过程,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我觉得“雁行形态理论”的逻辑也是成立的。只不过中国大陆幅员广阔,内部不同省份、东中西部实际上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所以实际上很多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大陆内部也在进行不断的转移。比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人力成本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转向工资相对没那么高的中西部地区。从上述经济体过去几十年的表现来看,这种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红周刊》:您认为,未来我国哪些消费热点值得关注?
徐高:第一,消费具有稳定性。就像前面提到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还受未来的收入预期影响,因此,消费对当期收入的敏感性并没有那么强。从数据上来看,消费相对投资、出口等要素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反映到股票市场上,消费板块就具有一定的防御属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消费相关的企业利润增长下滑相较而言不太明显,下滑速度也更慢。因此,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适当配置消费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今年消费板块在整个A股市场表现抢眼,也正是其防御属性的体现。
第二,从消费结构演变来看,虽然我国消费增速持续放缓,但如果从增长的绝对速度来看,消费增长速度仍不低。无论是消费总规模,还是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只是增速稍微放缓而已。在此背景下,势必带来消费升级的现象。
而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将随之增加。以往追求解决温饱即可,现在则需要消费得更有档次,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因此,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高端消费、服务类消费将是未来消费发展的方向之一,当然也随之给资本市场带来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第三,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移动互联,以及未来可以预期的5G技术的应用,将给消费行业带来很多之前无法想象的新业态。如此前移动互联的出现,催生出外卖、到家等消费新业态。而随着5G技术的运用和普及,AI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望带来新消费的爆发。
综合来看,消费市场向积极方向在转变的逻辑肯定是长期存在的。叠加消费的防御性属性,消费升级概念,以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消费业态的出现,都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消费股龙头占优格局将延续
《红周刊》:从美国股市发展史来看,消费股是长期走强和牛股辈出的领域。无论是在1960s-1970s初的“漂亮50”行情,还是1980s消费产业的黄金十年时期,优质消费股都给美股投资者带来了远高于市场的投资收益。在您看来,中美消费股是否具有可比性?
徐高:中美消费股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如果严格来讲,中美消费股行情诞生的背景其实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首先,从大背景来看,美国完全是消费引领的经济,消费占经济比重非常高。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投资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漂亮50”等消费股的行情爆发,是基于对美国经济有比较良好的预期,对消费前景有比较良好的预期,叠加消费引领经济的发展模式,消费者再挖掘相关投资机会的时候,自然会更聚焦消费相关的股票。
对于当前消费股在A股的持续表现,投资者更多是从利润盈利的稳定性角度来分析,不少投资者配置消费股的逻辑在于:在经济下行,其他板块没有亮点的情况下,消费至少具有盈利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更优的选择。而如果当经济压力减退,或者说政策托底的力度加大时,其他板块很可能出现更优于消费股弹性的投资机会。
《红周刊》:对于未来消费股的投资机会,市场认为将主要聚焦在一线龙头股身上,您对此是否认同?
徐高:其实自2017年以来,不仅消费股,各个行业和板块的龙头股表现都很突出。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背景下,龙头占优的格局预计仍将延续。
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2017年国家推出“去产能”政策,实际上一定程度强化了龙头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为“去产能”政策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压力很大,逐步被市场淘汰,从而留给龙头企业更大的市场空间。自此之后,整个龙头股在A股市场中表现都比较亮眼。预计未来这种格局仍将延续。
另一方面,受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单一厂商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越来越强,以往需要高成本的铺点式抢占市场,现在通过网上可以低成本就触及并下沉到市场中去。因此,在技术大潮中,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行业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文章来源:红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