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券商投行进入“强者为王”和“品牌为王”时代

加入日期:2019-9-16 2:39:5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9-16 2:39:59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是我国券商投行业务的真实写照。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券商投行经历三次大起大落,逐渐踏出专业、规范、创新的新格局。

  “弱肉强食”的规律也正在倒逼头部券商正视弊端,将科技赋能投行,打造“强者为王”的新时代;中小券商也不甘示弱,以差异化发展拟建立“精品投行”的新态势。

  纵观券商投行发展,改革与转型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面对国际全能型大投行的强势竞争,券商投行正在不可避免的经历着一场“攻坚战”。

  证券承销保荐净收入最高曾达到520亿元

  1992年,券商作为承销保荐的新力量,逐渐在银行信托公司中拼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国内首批券商陆续成立和企业申请发行股票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券商投行业务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券商投行在摸索中前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

  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一窥券商投行业务二十多年大发展:已公布的2011年至2018年数据显示,券商证券承销与保荐净收入跌宕起伏,2011年证券公司合计实现承销与保荐净收入241.38亿元,此后的两年里净收入大幅度下滑,2013年已跌至128.62亿元,此次投行收入下滑主要是IPO短期暂停所致,券商投行首次陷入暂时的“冰点”。随着上市进程的逐渐恢复,券商投行收入走出了新的“三年周期增长”。到2016年,券商证券承销与保荐净收入高达520亿元,创下目前历史最高纪录。

  时至今日,随着IPO常态化、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等工作的有序推进,券商投行迎来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良性发展。当前,证券行业正在加快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科创板的推出更让还未显现的券商投行新态势应运而生,一场“强者为王、弱者出局”的券商投行新格局正在重塑当中。

  金融科技赋能滋养投行创新土壤

  助金融科技解决客户对证券交易及财富管理流程中的痛点与需求,已经是业内的共识。而将金融科技赋能券商投行,实现投行业务的“弯道超车”,则是券商尝试打造的又一新趋势。

  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当前券商正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路上,并有“加速”之势。例如,招商证券早在2017年就提出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投行业务变革,力求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为投行业务赋能的核心战略,并自主打造“智能大投行”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覆盖股权业务、债券业务及ABS业务多个业务链条,实现业务、数据、质量和风险的统一管控;国海证券于去年推出行业首个嵌入受托管理流程管理的债券存续期信用风险监测系统,这是金融科技在债券存续期开展风控的首次尝试;华泰证券更是将科技驱动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重点在人工智能、极速计算等核心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打造智能交易、高速行情、量化投研、一体化投资管理、数字虚拟员工等领先的数字化产品,并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机构客户数字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专业化服务能力。

  某大型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投行业务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项目时间周期长、项目审核过程严谨,这都要求投行人员投入大量精力和能力,完成项目。随着券商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人脉资源+数字化改造能为投行业务解决更多难点。当然,前期金融科技投资与应用虽然很难为公司带来实打实的红利,却能为未来投行创新发展提供土壤,打造领先投行竞争实力。

  事实上,近几年券商对于科技及信息技术的投入势头更是十分迅猛。6月19日,证券业协会披露的2018年券商相关业务情况中显示, 98家券商信息系统投入金额高达130.67亿元,较2017年全年增长16.89%;可见券商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2018年12月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提出,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保障充足的信息技术投入,在依法合规、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改进业务运营模式、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合规风控能力,持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对证券基金业务活动的支撑作用。这是证券市场中首个针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发展信息技术的规范性文件,也将券商发展金融科技上升到了行业监管的高度。

  科创板倒逼投行转型券商探索两种模式

  若说金融科技赋能投行转型,那么,在科创板以及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投行也不得不加速转型。

  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和交易所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等 12项政策文件和征求意见稿。这是科创板引领注册制试点和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记者发现,科创板上市“红利”正进一步加速券商投行市场化竞争及转型行动,券商投行正式进入“强者为王”和“品牌为王”的时代,定价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向大投行转移。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科创板引领券商投行转型的巨大变化: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为参与科创板首发上市保荐工作的券商投行带来“第一桶金”,一个月内科创板项目承销收入高达21亿元。而这样的业绩“狂欢”仅有20家券商参与其中,另外有承销保荐资格的73家券商只能“望尘莫及”。

  更引人注目的是,科创板项目的保荐工作主要集中在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力突出的大型券商投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五大券商投行已占半壁江山。

  安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券商投行将获得承销业务的定价权,发行人更愿意为投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支付溢价,承销市场份额也就逐渐往综合实力强的大投行集中。”

  对于科创板为券商投行带来的变化,《证券日报》记者与多家大型券商及中小型券商投行人士交流后发现,当下各家券商投行业务发展的确有所差距,总结起来即是将券商投行发展由“资源竞争”优势转变为“品牌效应”和“精品效应”。

  具体来看,注册制下,原本综合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券商投行团队不缺承揽资源,精英化承做模式“老练靠谱”。这种资源竞争优势逐渐转型为“品牌效应”,头部券商投行正在向高盛摩根士丹利这类全能型大投行靠拢,规划构建全能型金融控股投行。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投行因为资本金、研究能力的局限,项目资源较少,只能采取集中差异化战略,转向专注于某个行业板块或某个地域板块,提高竞争优势,从而走出一条“精品投行”的发展新道路。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