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裸泳的“暴风”:企业并购如何才能实现协同优化

加入日期:2019-7-30 21:27:5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7-30 21:27:54讯:

  因为并购一家企业,公司实控人几年后被抓?听上去很魔幻,但却真实发生了。

  几天前,暴风集团(行情300431,诊股)实控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从公开报道来看,“因‘MPS并购案’被蒙受巨额损失的某金融机构报案”,是最大可能性。

  都说并购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但风险真的这么大吗?企业并购如何才能不落得鸡飞蛋打,反而实现协同优化呢?

  闹剧

  在2016年的MPS并购案中,暴风集团联合光大资本出了2.6个亿,撬动各路资金52亿,用来买意大利体育版权公司MPS 65%的股权。

  MPS曾是全球体育版权市场的霸主之一,拥有过201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意甲联赛等顶级赛事资源。

  拿下MPS,就是拿下了“暴风布局体育产业的最后一张入场券”(冯鑫语)。而体育产业,又是冯鑫所推“DT大文娱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16年,并购计划如愿完成。但没过多久,MPS就颓势尽显。

  2017年10月起,MPS先是频频丢掉版权合约,比如意甲、法甲版权;此后,因为拖欠版权费,还被各大版权方告上了法庭,这其中就包括法国网球联合会FFT。

  2018年11月,MPS被英国高等法院宣布执行破产清算。此时距离它被并购,还不到2年半。

  空壳

  回头看这场并购,真是闹剧一场。不过两件事,让人不禁生疑。

  首先,是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对被并购方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摸底,判断并购是否可行。

  恰在这一环节,不知有心或无意,暴风忽略了一个重大事实:在签并购协议时,MPS 手中的大多数版权即将到期,能否续约尚无定论。

  对体育版权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体育版权的争夺向来激烈,即便曾经坐拥版权无数,一旦版权到期日无法与版权方续约,就会失去价值、沦为空壳。

  在这种情况下投入52亿,风险敞口巨大。

  MPS也果然令人失望。从2017年10月起,它接连丢掉了意甲、法甲的直播版权,并因无法支付保全费被告上法庭,其他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版权也被其它媒体平台签约。

  杠杆

  再来。在MPS盈利前景未明的情况下,暴风没有跟MPS原大股东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这便导致一个后果:并购交易甫一落定,MPS三大创始人拿到交易现金,就集体离职。

  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大惑不解:“MPS最值钱的是版权和运营版权的人,怎么会在并购协议里没有相关限制条款呢?”

  在岛妹看来,出于保护并购效果的目的要设置限制条款,但为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更需要设置限制条款。

  在暴风的案例中,暴风出了2亿撬动光大资本、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等各家金融机构的资金,合计52亿。

  这种做法被称为“杠杆并购”,2015年“宝万之争”,宝能通过嵌套配资,使用较高融资杠杆便是典型案例。

  这一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原本遥不可及的并购借助外力可以实现了,但是直接推高了并购方企业的债务水平。

  若被并购公司的资产不足以分担偿债压力,则企业大概率难逃债务违约、资金崩盘的风险。因此,采用杠杆并购的一方,往往增加限制条款来保护自己。

  回到暴风的案例,由于加杠杆并购涉及一众金融机构,招商银行、光大资本等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他们向冯鑫要保障。

  一份协议应运而生。暴风集团、冯鑫及光大浸辉签署了《关于并购MP&;SilvaHolding S.A.股权的回购协议》。

  这意味着:冯鑫要为光大资本的投资兜底,同时承诺MPS并购后会注入上市公司;如果并购不成功,冯鑫也会承担最终责任。

  不过,从暴风集团账面资产来看,2018年全年营收较上年下挫41.2%,归母净利润暴亏10.9个亿。

  冯鑫个人的股权质押比例也已达到95.35%,另外的4.65%还因为资产纠纷被冻结,想拿去质押融资已是绝无可能。冯鑫还怎么兜底呢?

  拆弹

  在并购企业时,并购方要面临很多风险,风险潜藏在全流程中。

  在岛妹看来,最大最根本的,是并购前的决策:有无反复确认并购动机,并购别家企业利弊几何?这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并购最终走向的前提。

  回到暴风的案例,冯鑫并购体育版权公司MPS,多少有追逐风口的意思。彼时,体育产业概念备受追捧,讲个好故事便能拿到大笔资金。

  不知是否巧合,冯鑫先是在2015年提出“DT 大文娱”战略,称暴风要从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大数据、用户画像为中心,在大规模用户群体之上,和音乐、视频、游戏等所有的产业发生联系。

  要依托4块屏幕(PC、手机、VR、TV),打造2块核心的内容再生平台(影业、体育),以DT这1项核心技术打通平台与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互联网娱乐服务。

  概念之嵌套,描述之玄幻,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乐视,而冯鑫也默认其乐视学徒身份。对比乐视的做法,旗下乐视体育以27亿入手2016、2017两年中超联赛的新媒体转播版权,这一逻辑更加鲜明。

  难怪曾有行业媒体谈及冯鑫的匆忙入场时如此说:在资本的幻象面前,冯鑫像是一个生涩的、迷了路的误闯者,也有游资人士评价暴风,活脱脱是个“小乐视”。

  正解

  暴风的并购闹剧就先说到这儿,个中经验教训已足够参考回避。岛上谈事情从来不会只破不立,因此正面的案例分析必不可少。

  要说的是哪家?就是“汽车疯子”李书福和他“蛇吞象”并购沃尔沃的吉利。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对沃尔沃汽车实施100%股权并购,后者变成吉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吉利都买了什么?沃尔沃的品牌、研发体系、营销体系、海外网络、四个工厂(50多万辆产能的生产设施)和高素质人才团队,以及原有的发动机厂、合资的变速箱厂、四驱系统与整个的开发设施尽收囊中。

  这次并购,吉利是怎么想的?时任吉利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CEO的童志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他(李书福)对中国汽车产业整个发展的分析、中国应该怎么融入全球一体化、如何更好地国际化,整个思路是很清楚的。

  他要通过并购,实现他投资和产业的国际化,实现中国人拥有豪华品牌,同时让豪华品牌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目标。”

  实现全球化,非借道沃尔沃不可吗?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欧阳辉教授是这么说的:

  “沃尔沃在汽车安全领域的技术和品牌价值,以及国际销售网络,是吸引吉利的关键,也是吉利布局和开发沃尔沃资源的重点。”

  对于吉利而言,并购沃尔沃带来的协同效应也逐渐显现。2012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233.557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

  技术方面,在沃尔沃的技术支持下,吉利博瑞突破了国产自主品牌B级车15万元的价格“高地”,2015年12月的销量就已超过5500辆,达到甚至超过部分日系和法系B级车的水平。

  到了2016年,吉利甚至以42.21%的年销量增速,位居5大国产汽车品牌之首。2018年中国市场销量达到更是达到150万辆,是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迄今已连续8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

  审慎

  多说一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确是想得明明白白,结局也皆大欢喜。但这不意味着并购和整合的过程一帆风顺。

  李书福在用18亿美元买回沃尔沃之时,沃尔沃是个拥有24亿美元账面资产和35亿美元负债总额的落魄贵族,债务问题若不拆解,则并购之终便是溃败之始。

  加上吉利并购沃尔沃已经用尽家底,按并购前的吉利税后利润来算,吉利需要整整15年的利润才能买下沃尔沃。当时便有股权交易人士提出,过大的负债可能会拖垮吉利。

  此外,跨国企业并购往往面临整合企业文化整合难题。沃尔沃工会主席桑德默就曾明确表示,具有深厚西方企业文化的沃尔沃,不能交给一家中国企业。

  前述两点,让人想到商业并购中著名的“七七定律”:在跨国并购中,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因此,并购交易完成后的业务和文化整合、资产的去芜存菁,或许才是并购的真正开始。

  至于吉利是如何见招拆招的,篇幅原因不做展开,感兴趣的岛友可以搜索一下吉利并购沃尔沃,这是个经典的商业案例。

  差不多到该结尾的时候了,稍作引申就结束。并购是实现价值链增值、推动企业成长的有利手段,国内外资本市场不乏经典案例:

  IBM通过并购保持长盛不衰,思科通过并购而崛起,谷歌通过并购完善生态系统并巩固互联网霸主优势。

  在国内堪称资本长青树的“万向系”也是并购高手。数十年间对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度整合,组建起了包含汽车、新能源、农业、地产诸多领域在内的产业帝国。

  当我们谈企业并购时,如果不能实现企业研发能力增强、或是产品市占率提高、竞争力加强、利润率提升,则并购不过是形式大于内容。

  而像暴风这样“留下一地鸡毛”,将公司置于资金风险之下的企业,恐怕还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文/云中歌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