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A股会“仙股化”吗?郭施亮:能不能放开?

加入日期:2019-6-29 8:52: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6-29 8:52:35讯:

  导读:
  刘柯:中信建投被清仓的另一种解读
  李志林:A股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

  贺宛男:IPO排队企业半年激增1倍多
  黄湘源:注册制才是创业板正确选项
  郭施亮:证券从业者炒股限制能不能放开?

  皮海洲:海润警示A股要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
  桂浩明:从中日ETF互通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宋清辉:沽空机构狙击港股对投资者有利
  曹中铭:重组上市罕见松绑将为创业板发展带来什么?


  刘柯:中信建投被清仓的另一种解读
  中信证券清仓减持中信建投,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原因。从表面上看,中信建投最近几年经纪业务滑坡厉害,投行业务也不景气,研究报告更是黑天鹅频飞,被卖掉似乎顺理成章。但是这些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似乎并不能成为中信证券清仓减持的理由。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从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应该永远找不到最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一下。

  此前,一个关于券商的消息被广泛关注,那就是央行提高几家头部券商短期融资券余额上限,中信证券赫然在列。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即由国内各金融机构购买而不向社会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年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短融券和次级债,都是券商在进行日常经营时的常规融资手段。在市场处于牛市时,融资余额、约定式购回等业务金额都会快速上升,券商发行短融券的意愿较强,比如2015年。但现在的市况远非2015年大牛市可比,央行在这个时候提高头部券商短融券余额上限又有什么意图呢?

  从好的方面去理解,是不是为未来的上涨行情未雨绸缪?2017年12月,央行核准的中信证券余额上限仅仅为159亿元,现在突然达到了469亿元,增加了310亿元。这也是在2015年去杠杆不断“缩融”以后券商重新“加杠杆”的过程。而每次券商加杠杆,又会诱发新一轮行情的展开,只是不一定会一蹴而就。两融业务从2010年开始,但直到4年之后才催生了一波超级大行情,这个过程也是投资者不断“扩融”的过程,因此现在去断定马上会有一波大行情可能为时尚早,但酝酿却可能一直在进行中,退一步说结构性行情其实一直都存在,比如虽然指数踌躇不前,但像贵州茅台上海机场这样的长线股其实已经在屡创新高。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中信证券清仓出售中信建投,有市场人士就分析,如果中信证券是把卖出来的100亿资金腾挪出证券市场,那就不是好事,但如果是留在证券市场,那未必是坏事。怎么去理解?就是为未来的上涨行情积蓄流动资金,因为行情来了可以增加自己的自营资金,也可以增加融资余额,而不用去支付利息搞拆借。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中信证券增加了100亿流动性,可能会投资于未来资本市场新的潜力品种,这个品种未必再是证券板块,也可能是引领未来行情的高科技领域。总之,关键是看这个钱留不留在证券市场。

  我们再延伸来看央行提高头部券商短融券余额上限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为什么是这个时候来松绑?联想到银行理财子公司风风火火地成立,头部券商开始扩融等等,似乎正在搭建一个各路资金通往资本市场的渠道,毕竟要致富先“修路”,飞机要起飞必须先在跑道上滑行、加速。从渠道搭建到资金进来再到行情性质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前面说了,两融2010年开始起航,但直到2014、2015年才有一波大行情,现在这种情况和两融才开始的时候差不多,大家其实都没怎么在意,但趋势一旦形成,“扩融”的助涨威力就会显现出来。(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A股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
  上周,A股携4758亿的日均成交量站上3001点。但是本周,在招行等三大银行股可能遭美方制裁,中信证券清仓式减持中信建投等利空消息打击下,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收出周阴线。

  不过,在“五穷”之后,6月份并未出现大多数人预料的“六绝”,而是收出了7.39%、5.39%、0.78%、2.77%、2.86%、3.33%、1.88%的月阳线。

  导致本周市场在3000点关口踌躇不前的原因,除了科创板开发新股、中美元首会谈结果不确定之外,有些媒体宣传的“A股今后将拥抱核心资产,其他股都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的舆论,也惊吓了不少投资者。

  A股真的会像港股那样“仙股化”吗?我认为,必须先弄清港股“仙股化”的状况及其来龙去脉,将之与A股进行全面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股价结构不同。香港股市现有股票将近2500只。据Wind数据,目前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高达1252只,竟然占了整个港股的52%。其中股价低于0.1港元的个股就有245只,占整个港股的比例超过10%,这是绝大多数A股投资者都不知道的数字。

  按照香港股市股价低于1港元便被称为“仙股”的标准,A股“仙股化”则不复存在。在A股市场中,股价低于1元的个股仅有3只,且都是即将退市的股票;股价低于2元的个股也仅50只。这与港股简直有天壤之别!

  上市规则不同。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上市规则,主板的企业财务要求,只需满足以下三项中的一项,即可上市:1、三年累计盈利超过5000万港元,市值超过5亿港元;2、最近一年收入超过5亿港元,市值超过40亿港元;3、最近一年收入超过5亿港元,市值超过20亿港元;经营业务有现金流入,前三年营业现金流合计超过1亿港元。

  香港创业板上市要求更低,只需经营业务有现金流入即可,即前两年营业现金流合计超过3000万港元,市值超过1.5亿港元。

  如此宽松的上市规则,决定了港股上市公司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埋下了港股“仙股化”的祸根。

  而A股至今实行的是核准制。无论是沪深主板,还是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规则都比港股市场要严格得多,一般要求连续3年盈利5000万以上。

  哪怕是正在搞注册制试点的科创板,对上市的质量要求也很高。不仅对科创性质的界定很严,而且在等待上交所受理阶段,以及在受理之后,都要由专家委员会反复质询要求回答,信息还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质疑。并要求承销商和中介单位承担法律责任。此后才能进入上会审核程序,最后还需通过证监会的注册程序。许多业内人士反映,科创板的注册制,绝不比其他板的审核制的审核标准低!

  从上市公司的入口端从严把关,这就为A股“仙股化”设置了第一道强力屏障。

  发行制度不同。香港推行注册制,只要符合港交所条件的公司,都能上市,而且上市流程很快。很多公司发行价就低于1港元,甚至0.1港元左右。例如,2019年上半年,共有6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其中发行价在1港元以下的有24只,占比36%。募集资金低则只有1500—2000万左右,大多数集中在5000—2亿港元之间。可以说,低价发行是造成港股“仙股化”的最重要原因。

  而A股新股发行迄今都是施行核准制,包括刚开始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29年来没有一只新股发行价低于1元;发行价低于2元以下的新股仅86只,占比不到3%;发行价在10元以上的股票,高达1912只,占比74%。很多年来,A股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和中介过度包装业绩,参与新股发行价竞价的机构也是就高不就低,致使发行价高企,50—80元发行价、70--80倍市盈率发行的新股比比皆是。

  现在的低价股看起来低,其实复权价都很高。统计显示,当前低于2元的50只低价股中,其中有5只发行价低于2元。并且,这50只2元以下的个股,自2010年以来,都有过一次10送转10股以上的纪录。其中*ST雏鹰、乐视网和邦生物均有过3次10送10以上的纪录,复权价都在15元以上。

  投资者结构不同。香港股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80%的资金集中在20%的优质股中。他们的投资偏好是:更喜欢长线持有,且青睐业绩成长性确定、分红率高的大盘股。而其他股票则成交清淡。即便被A股投资者看好的小米、美图、美团等新经济股票,由于其盈利模式、业绩和分红率不确定,依然被港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抛弃,甚至上市就跌破发行价。至于大多数低价股,尤其是基本面较差、成交量和换手率比较低的低价股,机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远离,致使低价股的股价长期低迷。

  而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比只有10%—15%,85%以上都是散户,开户数高达1.5亿户之多,为全世界股市之最!他们的投资偏好是:不满足于大盘股沉闷的股性和微不足道的分红率,更热衷于在中小盘、中低价股中频繁炒作,博取差价。因此,中小盘、中低价股在A股市场中成了香饽饽,这也阻止了A股的“仙股化”。

  指数的构成方式不同。香港的恒生指数15倍左右市盈率,是以50只样本股统计的,而其他2450只股票大多是被边缘化的中小盘股,原因是港股的产业空心化,上市公司缺乏政策主题和优质品牌、缺乏科技含量、缺乏高成长性。那些1港元以下、甚至0.10港元以下的个股,是纯粹的垃圾股。

  而A股的上证指数14倍左右市盈率,是以1520多只股票的加权平均价统计的,整体质量比港股要优得多。即便剔除仅9倍市盈率的上证50样本股,其他在20—30倍市盈率的高成长性优质中小盘股也比比皆是。正因为此,连富时罗素指数都采集了1097只A股的中小盘股作为投资标的。可见,A股的中小盘中低价的质量远非港股的“仙股”所能企及。

  监管力度不同。港股中的“仙股”都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由于香港股市强调自由交易制度,于是,一些资本玩家就利用港股市场的制度漏洞,通过频繁的低价配售、送股、拆细、缩股等“财技”,将股价不断地往下做,将一个又一个的低价股变成了1港元以下的“仙股”。

  Wind数据显示,低于1港元的1252只港股中,多达1048只自上市以来就一路下跌,占比84%左右;其中累计跌幅超过50%的有816只,占比33%左右;跌幅超过90%的有362只,占比15%左右;跌幅超过99%的个股有129只。

  这些暴跌的“仙股”,相当多的是“老千股”,即不是以上市公司盈利为目的,而是专门玩弄“财技”,将股价往下做,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为目的的上市公司。

  而A股的监管力度明显强于港股。尤其是A股至今实行T+1交易、10%涨跌停板制度,对“仙股”的形成也构成了极大的制约。

  退市制度不同。港股除了规定公众股东人数不足25%或15%的上市公司要退市以外,似乎没有其他刚性的退市标准,甚至连美股1美元以下股票,和A股1元人民币以下的股价持续1个月以上必须退市的规定都没有。这就使得港股“仙股化”能长时期大行其道。

  而A股的退市制度正日益完善。不仅*ST股连亏3年必须退市,而且股价在1元以下持续1个月以上的公司也必须退市,并且欺诈发行、年报造假、重大违法以及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形,都会触发退市。这些强行规定,有力地地制止了A股的“仙股化”。(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IPO排队企业半年激增1倍多
  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20日,正常受理IPO申请企业数为418家,其中已过会19家,15家企业中止审查。418家排队企业中,包括上交所主板153家,中小板91家,创业板174家。

  而如果加上6月21日一天,证监会受理上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企业共50家;上交所科创板已受理141家;合计达609家。

  这是怎样的速度?截至今年1月3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299家,其中已过会32家,中止审查企业7家。从299家到609家,半年时间,IPO排队企业激增1倍有余。

  另据安永报告,今年上半年A股共有64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604亿元。由于缺乏巨型IPO(去年仅工业富联一家筹资就超过270亿元),筹资额同比减少35%;但企业数量与筹资额环比仍增长52%和33%。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过会率为88%,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新股终止审查数量降低,从2018年上半年的84家下降到15家,同比下降82%。

  安永用“步履不停,势如破竹”来形容今年上半年A股的首发市场。

  毫无疑问,随着上半年排队企业激增1倍,下半年IPO融资还会更加快速,这对拟上市企业以及券商等中介机构自然是重大利好。眼看上市更便利、门槛更低、时间更快,谁不想赶上这样的“好时光”!如上述,仅6月21日这一天,证监会就受理了50家企业;6月27日这一天,上交所又受理了10家拟上科创板的企业,包括2011年就因业绩严重衰退,私有化从港股退市,空等了8年资本市场“空窗期”的华润微电子,日前也来冲刺科创板。还有2014、2015、2016排队等了多年,被终止被否决的许多企业……
  今年IPO大增,自然同管理层对直接融资市场从未有过的重视有关。管理层一再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上任的易会满主席也多次指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进一步提高资本形成效率,助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也同宏观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长刘昆日前在全国人大报告时,谈及下一步重点工作时专门提及,地方财政再困难也不能违法违规举债,建议继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监督。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更低至2.2%。特别是地方财政,1-5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46522亿元,增长3.9%;而地方预算支出79584亿元,增长12.5%。就连过去一直赖以支撑的土地出让收入也下降6%。在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低于支出的情况下,加大发债是重要途径之一。统计显示,今年1-5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37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4596亿元,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4780亿元。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声称地方债规模尚在可控范围,但不到半年新增地方债近1.5万亿,这又是什么速度?

  相关经济数据似乎也不大好看。5月份制造业PMI为49.4%,重新跌回荣枯线以下。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2.3%;其他如投资、消费等数据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唯有资本市场,看起来还不错。上半年券商揽进佣金同比增长34%,已达去年全年的七成。证券交易印花税690亿元,同比增长14.7%。且全国居民存款高达70多万亿(人均5万元),这70万亿中拿出1%就有700亿,拿出5%就有3500亿,想来一些专家们就是如此这般地掐指一算,就算到股民头上来了。

  问题是,发的如果多是好公司,投资者多有回报也就罢了。可偏偏中国股市长期以来只重融资、不重投资,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控人只要索取、极少回报!(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注册制才是创业板正确选项
  创业板借壳重组政策的松绑,并不是为壳资源投机性炒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注册制改革终究将会使壳资源炒作失去市场,创业板眼下虽然不妨向借壳上市借一借力,但就长远而言,走向注册制,才是创业板未来的正确选项和长远利益之所在。

  此次证监会对创业板借壳上市的松绑并不等于对此前就在创业板暗流汹涌的变相壳重组的简单认同,而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其要旨就在于防止重蹈一放就乱之覆辙。

  创业板此前虽然有不得借壳上市的明文规定,实际上借壳上市在创业板早已成为不同程度的存在,只不过无论是借壳还是炒壳,此前大多是通过曲径通幽的不同形式来实现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万福生科南通锻压的“类借壳”,尽管在经历了一次被否、一次终止之后却依然还能大获成功,这里的奥秘除了重组方案精心地设计了一个无关第三方资产之外,归根结底还是与重组新规有意无意之间预留了某些可资利用的政策空隙分不开的。而上市才一年就开始连续两年发生亏损的天龙光电,为了规避退市,居然也可以在即将退市的最后一刻引入新股东并进而通过新股东的资金援助实现盈利保壳。更离奇的是,天龙光电后来在再次发生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还可以梅开二度,再次实现易主保壳。如今,天龙光电眼看就要第三次触及亏损退市条件,这一次它是不是还能梅开三度呢?不妨拭目以待。作为前车之鉴,诸如此类的不同案例,对于此次松绑创业板借壳上市,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次创业板借壳上市政策的松绑,并不是没有预兆的。深交所相关人士此前表示,“虽然以后注册制之后壳资源基本上没什么价值了,但是至少(创业板借壳)限制条件上可以取消。”松绑令一出,原来潜藏于冰层下的汹涌暗流还没有来得及浮出水面,创业板股指就已经涨声一片,几欲掀起滔天巨浪。松绑政策的出台虽然有利于创业板借壳上市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哪些借壳上市有利于提升创业板公司的质量,增强创业板市场的整体活力,哪些则只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壳资源投机性炒作行为,则非但未必有利于创业板公司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加快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速度,原来在创业板还有一定市场的壳资源投机性炒作反而将有可能在失去有效遏制的条件下趁机卷土重来。

  不能不看到,此次创业板对借壳上市的松绑,不仅不同于此前创业板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变相借壳上市,跟目前在主板其他市场所习以为常的并购重组也有着很大区别。证监会发布的新规明确指出,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可以实现借壳松绑,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针对性的放宽条件的。也就是说,和而不同才是此次并购重组政策优化的主要特点。

  创业板在其开板之初虽然也被市场寄予过成为中国纳斯达克的希望,可是由于一开始就同注册制失之交臂,对上市条件要求过高,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很多创业板公司上市以后并不是一天天好起来,而是一天天烂下去,连续多年或不连续的业绩亏损,早已使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沦为壳资源。创业板公司不仅需要尽快回到注册制改革的市场化轨道上来,在保障退市机制真正落到实处的同时,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有针对性地来对创业板进行壳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对于一些不免陷于举步维艰之发展困境的创业板公司来说,则更有可能将意味着通过吐故纳新重获新生的更大希望。尽管创业板目前也开始有了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但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取得可推广的经验之前,创业板毕竟在注册制改革方面仍有可能慢科创板一步。如果能够让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不过,非前述资产则不得在创业板重组上市。这充分说明,创业板的此次对借壳上市松绑,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创业板的高新技术含量,而不是让炒差炒壳炒垃圾卷土重来。

  并购重组是搞活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途径。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完善并购重组机制,支持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也就相当于为上市公司注入“新鲜血液”。当前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更多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较强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能同时满足要求的并购重组标的,上市公司当前的现金流状况难以适应整体估值较高的优质标的来并入的情况也更为迫切地需要尽快得到解决。重组新规在放松了并购转型方面监管限制的同时,并拟恢复借壳上市募集配套资金,在笔者看来,这一政策对创业板应当也是可以适用的。否则,借壳上市政策虽然有所松绑,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也许依然还将是寸步难行。

  创业板借壳重组政策的松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要求,反映了创业板通过并购重组革面鼎新的迫切愿望,不过,促进创业板并购重组毕竟只是为了盘活上市公司资源、拓宽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企业转型,而并不是为壳资源投机性炒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果创业板的并购重组不能很好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对重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么,不仅依然将遭遇监管问询问责和投资者用脚投票,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没有一点好处,反而不免带来无穷的后患。注册制改革终究将使壳资源炒作失去市场,创业板眼下虽然不妨向借壳上市借一借力,长远而言,人间正道是沧桑,走向注册制才是创业板未来的正确选项和长远利益之所在。(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证券从业者炒股限制能不能放开?
  对于证券从业者而言,可否放开炒股限制,可以区别对待。但却考验着从业者的自律性与诚信度,同时将考验证券市场的法律震慑力以及监管治市能力。在放开证券从业者炒股限制之前,仍需要做足基本功,做好充分准备,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有序放开。

  合法炒股是对国家建设的支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虽然算不上重要利好,但起码表达出一种态度。对符合条件的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将其合法财产以合法方式投资于证券市场,是对国家建设的支持,其证券投资行为得到了肯定。不过,对于机关工作人员从事正当的证券交易活动,不仅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而且还应该列出红线。其中就包括了上市公司主管部门掌握内幕信息的相关人员,监管部门、交易所等任职的相关人员,亲属在证券、基金等机构任职的相关人员以及掌握内幕信息的机关工作人员等,都是属于不得买卖股票的情况。

  机关工作人员炒股的现象,其实也早有存在,但长期以来,缺乏明确的政策态度。但是,在近期的公开表态中,实际上也表达出一种态度,对长期看好中国经济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过,在市场讨论机关工作人员可否炒股问题的同时,还有一个群体却长期处于限制炒股的状态,那就是国内的证券从业者。按照规定,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及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等从业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

  事实上,经过了这些年来国内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从业者的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与证券从业者相关联的亲属人数同样庞大。不过,对于证券从业者,本身有着不少的区别。例如接触基层业务的证券从业者,这类从业者一般很难获取最核心的信息,只是比较普通的证券从业者。又如,与市场信息非常接近,且很容易拿到第一手资料的证券从业者,但对于这类从业者,则可能属于管理治市相关的从业者,对市场数据乃至政策信息有着一定的获取优势。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最容易接触的莫过于基层证券从业者。然而,虽然他们属于直接或间接参与证券市场投资咨询或相关业务的从业者,却因长期无法参与股票投资,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交易经验甚至比不上一名资深的股票投资者。或许,对于基层证券从业者而言,他们可掌握的市场信息未必会比资深投资者具有优势。不过,因他们在券商营业部工作,可能会对最新政策及上市公司公告信息等内容比较敏感,会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参考需求。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基层证券从业者可掌握到的市场信息及数据,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

  对于国内证券从业者来说,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后续服务水平,而且更需要增强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多年来,即使证券行业从业者准入门槛不低,但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而实践分析能力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化。或许,站在更好服务投资者,不断提升从业者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部分放开基层从业者的炒股限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若采取部分放开,则仍需要明确红线,且需要对相关联证券账户实施备案,实时监控从业者异常交易的行为等。

  与之相比,对于掌握核心市场数据及市场信息的从业者,则并不建议放开炒股限制,仍需要严守限制炒股的红线。究其原因,与基层从业者相比,这类从业者掌握着较强的信息优势,稍有不慎可能会牵涉到内幕信息、老鼠仓等行为,在自律性不强的背景下,对颇具敏感性的从业者,仍需要保持限制。

  实际上,对于证券从业者而言,可否放开炒股限制,仍然可以区别对待。但在现实情况下,却时刻考验着从业者的自律性与诚信度,同时仍将考验证券市场的法律震慑力以及监管治市能力。或许,在放开证券从业者炒股限制之前,市场仍需要做足基本功,做好充分的准备,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有序放开。(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海润警示A股要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
  退市海润的股价只有一毛多,其投资者显然要承受巨大的损失。退市海润警示A股市场要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退市海润不仅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投资损失,同时也表明退市整理期并不能保护投资者,因此,要保护投资者还必须拿出切实的措施出来。

  自5月27日进入退市整理期以来,退市海润就一直走在跌停板的路上,截至6月28日,该股股价最低时只有0.12元,成为标准的“毛股”,同时也是A股市场最便宜的股票。买一手退市海润只需10元出头,跟买一斤苹果的价格差不多。

  退市海润的股价只有一毛多,对于持有该股股票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显然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投资损失。毕竟自2018年1月31日起,该股就一直处于跌停状态,到今年6月20日,股价已经历了22个跌停板(该股从2018年2月6日到今年5月26日处于停牌状态),其中,前20个跌停均为“一”字板跌停,这意味着在跌停的过程中,能出逃的投资者数量很少。因此,持有退市海润股票确实是投资者的一大悲哀。

  那么,股价沦落到只有一毛多甚至有可能更低的退市海润,对于市场来说有哪些警示作用呢?个人以为,这种警示作用至少有三点。

  首先,退市海润的股价跌到0.12元的地步,表明退市整理期对于保护投资者的意义十分有限,相反,退市整理期成了投资者财富的大力蒸发期。设立退市整理期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让持有退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可以从整理期交易中退出来。这个初衷固然是好的,但现实中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退市整理期交易,股票只是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A投资者要退出就必须要有B投资者进场接盘才行。退市公司股份的总数是不变的。所以,从投资者这一角度来说,是无法从退市公司股票中退出的。

  二是作为投资者中的个体来说或许有可能从退市公司中退出来,但这些投资者无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以0.12元或更低的价格从退市海润中退出。就这样的价格而论,投资者还要不要退出都不重要了。因此,面对退市海润每股0.12元的价格,投资者大多数的财富都被蒸发掉了,退市整理期对保护投资者的意义大大地打了折扣,股价越低,退市整理期对保护投资者的意义就越小。

  其次,退市海润警示投资者需要学会自我保护。退市海润股价跌到0.12元,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从该股的走势图来看,从2018年1月31日起,持有该股的投资者基本上没有逃命的机会。因此,退市海润股价跌到0.12元警示投资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海润光伏作为一只问题股,实际上在A股市场已经有很多年了。如果投资者能够学会自我保护,远离问题股,那么2015年5月该股借高转增之机将股价炒高到13元、14元,甚至是15元时,那就是投资者离场的大好之机。当然,投资者如果没有该公司股票的话,也就不要介入该股。那么这些投资者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大的损失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由此显而易见。

  此外,退市海润也警示A股市场要切实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退市海润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同时也表明退市整理期并不能保护投资者,因此,要保护投资者还必须拿出切实的措施出来。比如,退市海润的股价跌到0.12元,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但公司的大股东们却借助2014年年度推出高转增方案之机减持套现跑掉了。这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它实际上是扩大了投资者的损失。又比如,海润光伏沦落到当今退市的地步,谁该为此负责,应不应赔偿投资者的损失?这显然是保护投资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从中日ETF互通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互补性很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实业投资等领域,联系十分紧密。不过相对而言,在金融领域,两国的相互合作较为有限。日本金融市场历史悠久,各方面都比较成熟,日本股市的市值目前在世界排名第二,日本金融资本在国际上也是相当活跃,但是所有这些却没有在中日两国的金融联系上反映出来,日本资本参与对中国股市的投资不多,中国企业在日本上市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显然与中日两国的经济体量及经济关系不相适应,也难以让这两个世界大国在金融合作方面的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需要得到改变。

  令人高兴的是,时下这种局面已经得到改变。经过10个月的努力,中日两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就两国之间的ETF互通达成了协议,并且在本周举行了开通仪式。根据这个协议,中日双方各有四只ETF基金在两国交易所上市,中国的投资者将可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这四只基金,从而间接地投资日本股市。同样的,在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也有四只投资中国A股的ETF基金上市,日本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行对中国股市的投资。在以往,中国实施了QFII以及QDII制度,相关的基金产品得以分别投资中国及境外市场,但投资标的较为分散,并不是集中投资中国股市上的权重样本股或日本股市上的权重股,因此客观上在强化中日两国金融合作方面作用较为有限,同时也无法充分满足一方的投资者投资对方市场的愿望,这使得两国间在证券市场上的相互投资,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水平上,都比较低。这几年,日本经济复苏明显,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日经225指数,连续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给投资者的回报不低。而这种近在咫尺的大好机会,却基本与中国投资者无缘。而从中国股市来说,现在还处于估值洼地,特别是上证50指数,市盈率在世界上属于相当低的,要改变这种市场相对疲软的局面,引进外资,改善流动性是很重要的一环。相对而言,日本由于实施了多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它的资金相当宽裕,也需要从国外寻找有较高回报的投资场所。因此,两国间首先建立ETF的互通机制,即双方都设立投资对方主要指数的ETF基金,让本方的投资者通过购买在本国发行的ETF产品,间接地持有一揽子股票的方式,实现对对方股市的投资。这种操作,相对于陆港通来说,更加简便易行,与沪伦通相比,则投资的标的比较宽泛,操作难度也比较低。与此同时,在交易方式上,ETF可以通过场内买卖,也可以通过场外申赎,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实现套利,这就让ETF的价格波动更加接近于实际价值,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同时也活跃交易,吸引市场上各种类型的资金参与。在某种角度来说,中日之间的ETF互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推进速度很快,与其它产品比,也是在现有开放条件下充分用足了政策,并且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中日ETF互通的出现,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最新成果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很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仅仅在6月份,就先后推出了以存托凭证为交易标的沪伦通和以ETF为交易标的的中日ETF互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资本市场开放的大门,使得境外资金能够方便地进来,境内资金也能够便捷地出去,从而实现了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而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外资,以及为境内资金提供更多的海外投资机会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高水平的开放,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推动监管工作的法制化与市场化。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沽空机构狙击港股对投资者有利
  受沽空机构Bonitas唱空影响,在港股上市的羽绒服企业波司登6月24日盘中闪崩,并创下上市以来最大的跌幅。该沽空机构称,自2015年以来,波司登捏造了8.07亿元的净利润,多报了174%!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德康从公司抽走20亿元现金和股票,最后它指出波司登股票的最终价值为零。沽空报告发布一天后,波司登很快就给出了回应。6月25日早间,波司登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直接否认Bonitas报告中对公司之所有指控。与此同时,波司登对报告中的主要指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逐一做出澄清。不过,在我看来,波司登澄清公告中缺乏具体的财务数据这一点,也容易让人生疑。如果后面无法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此次的沽空报告仍会给波司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上市公司而言,冲击其股价的报告一般都被视为恶意沽空。但也并非所有冲击公司股价的报告都属于此类行为,例如有媒体经过卧底调查,揭开了某上市公司的黑幕,这就不属于恶意行为,撰写这类新闻或报告的人反而会被大众称之为“具有正义感的人”。

  当一家上市公司遭到沽空机构质疑的时候,否认指控是企业常见的公关现象。波司登也在再次遭到沽空机构的狙击时,通过再发澄清公告,否认了所有指控。从目前情况来看,Bonitas揭示和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已成惯用手法,但波司登想要洗清自己被做空的指控,仍需用事实说话,甚至可以采取诉讼手段。事实上,近年来,遭遇海外沽空机构做空的不止波司登一家企业,还有一些企业为此损失惨重。

  虽然波司登股票于6月25日恢复交易之后有一定的涨幅,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若后期无法拿出令市场信服的证据,此次沽空事件还会对波司登造成负面影响。以目前情况来看,沽空机构明显是有备而来的,接下来还会有针对波司登的沽空报告再次出现。

  一般而言,沽空事件往往存在两种可能性:有一种可能是沽空机构通过与对冲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联手,制造、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操控股价、从中牟利的目的。另一种可能是波司登确实存在他们沽空中的一些问题,这需要看在未来的几天波司登如何回应。凡事有利有弊,这些沽空机构似乎可以起到类似第三方监督机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波司登等存在问题的企业起到了揭露和威慑的作用。

  近年来,国外沽空机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十分活跃,港股市场的中资股频频被恶意做空,例如前些年的辉山乳业、德普科技、汉能薄膜发电等,都成为“受害者”,更有不少投资者亏得一塌糊涂。沽空机构的恶意做空对象不是随便找的。每当有沽空机构发布针对于港股上市公司的看空报告时,香港监管机构往往会首先对被看空的机构进行调查。如果真的发现问题,沽空机构的看空报告自然不属于恶意做空,反而可以对监管部门的调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沽空机构发布的看空报告不属实,香港的监管机构也没有办法,因为绝大多数的沽空机构都在海外,且这些机构可查到的信息中并没有参与被看空公司股票的交易,因此也无法制裁。

  是否恶意做空,香港的监管机构会依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界定。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任何机构或者个人披露、传递或散布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很可能会诱使他人在香港市场进行证券交易,便会被视为“市场失当行为”。一旦有从事恶意误导市场的“失当行为”之嫌,香港证监会便会对发布虚假做空报告等市场失当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由此可见,监督上市公司的权利不是没有边界的,做空机构也要被严格地监督。

  很多投资者对做空机制不了解,因此才会在港股市场上翻车。其实,做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能够帮助投资者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套期保值,另一方面让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利。可以这样说,有成熟做空机制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全的资本市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目前缺乏对应职责的相应做空机构,未来非常有必要考虑设立。(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重组上市罕见松绑将为创业板发展带来什么?
  日前,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2016年9月份之后,监管部门再次对《重组办法》进行修订。《重组办法》从2008年正式出台,期间经历了2011年、2014年、2016年以及2019年的四次修订,客观上也凸显出资本市场所发生的变化。

  此次修订将主要涉及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由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等四个方面。其中,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无疑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创业板是禁止重组上市的,该规定自2013年11月份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证监会对创业板重组上市进行松绑,实属罕见。

  创业板重组上市松绑,将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影响。对于创业板市场而言,除了IPO通道吸纳优质资产之外,重组上市又为创业板吸纳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途径。企业在创业板挂牌的渠道更多,方式也更加灵活。劣质企业通过重组上市的方式出清,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

  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一些业绩下滑、经营困难,背负巨大债务,或大股东股权质押严重濒临爆仓,或者需要纾困资金进行扶持的上市公司,重组上市为其解困、解除爆仓风险提供了全新的操作模式。甚至不排除某些创业板公司,通过重组上市实现脱胎换骨,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创业板欲实施重组上市的上市公司,要么业绩下滑或差强人意,要么主营业务行业前景暗淡。通过实施重组上市,在导致上市公司基本面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也将会对其股价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创业板公司重组上市,相关投资者同样将是受益方。

  在证监会此次欲修订《重组办法》之前,相对于沪深主板与中小板,创业板堪称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板块,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设置了50万元的门槛与2年买卖股票经验、禁止重组上市、退市公司没有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基于创业板本身的“特殊性”,在重组上市松绑的背景下,个人以为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厘清。

  比如重组上市的标的资产为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这一定位其实与科创板的定位如出一辙。实际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资产在创业板上市,同样是被允许的。当初设立创业板,主要立足于吸纳创新创业型企业前来挂牌,《重组办法》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资产才能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假以时日,随着更多创业板公司实施重组上市,在创业板挂牌的企业与科创板挂牌企业将存在“趋同”的问题。这一格局显然不应出现。

  根据规定,重组上市的审核标准与新股IPO“等同”。虽然是“等同”,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新股IPO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重组上市由证监会重组委审核,且IPO审核要严格得多。基于创业板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从保证重组上市企业质量方面考量,创业板重组上市,是否也应走IPO审核通道?

  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板估值比沪深主板与中小板都要高得多,为了跻身于创业板,为了享受高估值,企业跨界重组在创业板挂牌是非常有可能的。如何强化个中的监管,如何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显然亦是监管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

  个人以为,IPO与重组上市为更多企业在创业板挂牌开启了一扇门,与此同时,也有必要降低创业板退市门槛,加大创业板退市力度,将那些业绩不佳、没有潜力、也不能回报投资者的企业扫地出门,出清垃圾公司、劣质公司,以进一步净化创业板的环境,为创业板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曹中铭,市场资深人士)(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