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过半已“成仙”!港股中竟有200多个股价连1毛钱都没有!

加入日期:2019-6-23 22:57:4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6-23 22:57:46讯:

  如果将股价低于1港元就视为港股“仙股”的标志,那么港股可谓“仙股”遍地:目前低于1港元的港股高达1252只,超过总数的一半。

  与之对应的是,A股市场以往甚至连2元以下的股票都很少见,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准仙股”和“仙股”有所增加,未来会否变成和港股一样的局面?

  注册制的另一面:半数港股低于1港元

  注册制、T+0、没有涨跌幅限制……种种制度下的港股市场博弈,最终催生出一个黑暗的角落——庞大的“仙股”群体,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这里有几无成交的冷门股,有单日可以暴涨数倍再暴跌9成的异动票,波谲云诡的市场背后,不时就有“老千股”出没。

  据数据,截至目前,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高达1252只,占整个港股的比例高达52%,其中股价低于0.1港元的个股就有245只,占整个港股比例超过10%。

  香港一位外资投行股票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了香港“仙股”满地的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从发行制度上看,香港推行注册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公司都能上,比A股上市要简单,而且上市流程快,很多公司发行价就低于1港元,有的甚至在0.1港元左右,募集资金也在1500万~2000万港元左右。

  其次,香港 80%资金集中在20%的优质股上,其它股票成交清淡。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更喜欢长线持有,且青睐成长性确定的股票。即便之前被人看好的小米、美图、美团等新经济股票,由于盈利模式以及业绩的不确定性,依然被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而大多数低价股,尤其是基本面较差、成交和换手率比较低的个股,机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远离。

  第三,很多“仙股”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因换手率低,流动性不足,券商研报都不会去覆盖,进而形成一种循环,股票少有人问津,甚至全天无成交量。

  第四,港股市场相对成熟,讲故事可能没人听,业绩不确定也无人买,但一些玩家恶意利用香港市场的制度漏洞,通过配售、供股、拆股、并股等“财技”,将股价“向下炒”洗劫投资者,最后硬生生变成“仙股”。

  该分析师的说法得到了市场认知和数据的支持。以上市条件为例,香港上市相对宽松。

  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上市规则,主板的财务要求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1、三年累计盈利≥5000万港元,市值≥ 5亿港元;2、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市值≥40亿港元;3、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市值≥20亿港元,经营业务有现金流入,前三年营业现金流合计≥1亿港元。

  除财务要求以外,最低公众持股量一般为25%,若上市市值>100亿港元可减至15%;至少300名股东;管理层最近三年不变,拥有权和控制权最近一年不变,至少三名独立董事,且必须占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要求每半年提交财务报告。

  香港创业板上市要求更低,主要是经营业务要有现金流入,前两年营业现金流合计≥3000万港元,市值≥1.5亿港元。

  很多股票发行价本来就不高。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一共有66只新股在香港上市,其中发行价在1港元以下的有24只,占比36%,募集资金大部分集中在5000万港元-2亿港元之间。

  虽然港股“仙股”过半,但并不影响恒指整体走势,目前港股行情主要还是以恒生指数为参照标准。而恒生指数的50只成分股基本就是港股市场市值最大、成交最为活跃的个股,成分股的涨跌决定了恒生指数的表现,这也就解释了2017年港股特征为何是市值越大的个股表现越好,反之市值越小的个股表现越落后。

  “仙股”:老千们的狩猎场

  游离于主流机构视线外的仙股群体,却形成了自己的“别样”生态。数据显示,在股价低于1港元的1252只港股中,多达1048只个股上市以来出现下跌,占比约84%。其中,自上市以来累计跌幅超过50%的就有816只,跌幅超过90%的也有362只;跌幅超过99%的个股,都还有129只——若上市之初就一直持有,将血本无归。

  在这些股价暴跌的“仙股”中,相当部分就是老千股。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对香港的老千股做过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那些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玩弄财技亦或是通过缩股、供股、并股、配售等融资方式去损害小股东利益的上市公司。

  “香港股票市场一直以自由著称,只要合法,监管层是不会进行干预的,这就给许多老千股背后的大股东提供了收割散户的机会,有一种屡试不爽的办法就是供股+合股。按照常规炒股思路,赚钱需要把股价炒高,然后逢高派发筹码,但是老千股则可反向操作,它是通过将股价往下沽,来赚钱,通过高超的财技,他们甚至可以长期从中小股东身上获取厚利。”中泰证券(香港)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这种利用财技收割韭菜的大致做法为:

  老千股往往股权高度集中(详见证券时报此前报道《起底香港仙股闪崩案:套利洗劫“有套路”,最需当心股权高度集中股》),很容易通过利好消息或者其他方式将股价拉升,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入场,等到了高位的时候不断出货,用手中筹码往下砸,当价格到了低位的时候,大股东再通过上市公司采取供股的方式补回之前抛售的股票。

  举个例子:假设某只老千股现价0.5港元,总股本2亿股,那么总市值就是1亿港元,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60%,这时候大股东准备拿出20%的股份进行抛售,套现2000万港元,股价从0.5港元一路跌90%到0.05港元,若算上成本的话,假设抛出的这些筹码一共拿到1000万现金。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怎么办?接下来便是发布公告要供股,2股供1股,并且配股价极低(比如设定为0.01港元,相比当前0.05港元股价折让了近80%。摆在小股东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不参与,大股东只需花费1亿股*0,01港元(配股价)=100万港元,就可以让自己的持股比例从40%提升到60%,同时还净套现900万港元。

  如果你觉得老千股都已经跌到0.05港元了,已经没有下跌空间,选择参与供股的话,大股东就会祭出另外一张牌——合股。这个时候,大股东会再发布公告进行合股,20股合成1股,股价瞬间变成了1港元,大股东再抛售手里的低成本股票砸盘,继续之前的财技。

  对于这种恶意利用规则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此前李小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其总体原则是公司正常的融资需求都应该满足,像缩股、配股、并购这种都是中性的融资手段,监管的手不能伸得太长,但有一些公司专门利用这种财技侵犯小股东利益,确实影响了香港市场的声誉,港交所去年修改了《上市规则》里的条文,第一禁止了一些高度摊薄效应的再融资;第二,对于供股及公开发售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公开发售须取得少数股东批准等。

  “由于香港缺乏投资者对在财务、运营、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进行集体诉讼制度,这也是老千股在香港肆虐的一个潜在原因。”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首席讲师孟茹静表示。

  “仙股”们的救赎:卖壳?

  由于香港创业板和主板市场退市监管不严格,主板市场也有部分“空壳企业”待价而沽,也有“老千股”虎视眈眈,二级市场融不到资,银行借贷很难,每年还要向港交所缴纳上市费,根据港交所上市年费,总市值不超过2亿港元的,每年最低上市年费14.5万港元, 以及核数师费、律师费等,加上本身盈利差因此只能卖壳。

  颜招骏向记者表示,目前香港壳价主板5亿港元左右,创业板3亿港元左右,会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所浮动。假设一间公司资产是10亿港元,负债是7亿港元,净资产3亿港元,理论上收购价=壳价5亿+净资产3亿,也就是8亿港元。但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也要视乎该公司的资产大多是否为流动资产,如果应收账款太多或者负债太多,会影响收购价。

  “有些投资者也会炒壳,炒仙股,但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和面临较高的风险,目前港股市场上疑似壳股的公司很多,如果炒壳不慎,还要面临股票被稀释、供股、拆股等影响,导致资金受损。”上述某外资投行股票分析师表示。

  镜鉴:A股“仙股”会大量出现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股“仙股”遍地的同时,近年来A股“准仙股”呈现大幅增加之势。

  数据显示,2015年底,A股市场尚无一只股票股价低于2元。2016年底,出现1只。2017年底,增至3只。

  数量的暴增出现在2018年,当年底增至51只。

  截至2019年6月21日收盘,2元以下股数量仍有50只。此前的2019年6月20日,数量一度高达56只。

  另外,如果将低于1元以下的股票视为A股市场的“仙股”,那么目前A股仙股数量已达到7只,为历史罕见。

  然而,由于“面值退市”规定的存在,A股市场的“仙股”数量几乎不可能增至和港股一样的水平,但2元以下的准“仙股”数量完全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A股市场准“仙股”数量大幅增加,有着多方面的背景。

  其一,近年来A股总体走势不佳,相当数量的股票连续下跌,以往估值高企的绩差股首当其冲。

  其二,2016年以来,A股并购重组政策趋严,市场对绩差公司的重组预期大幅减弱,降低了相关公司的炒作价值,使得炒作热情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20日晚间,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并拟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进一步缩短至36个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此外,还拟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

  上述政策调整预示着,上市公司的重组政策出现放松。这对低价壳公司可能会有一定短期刺激。不过,从价值投资的长期趋势来看,根本上难以扭转低价绩差公司被市场“用脚投票”的局面。

  其三,最近几年上市公司各种花式“爆雷”、大规模商誉减值等黑天鹅事件频频出现,相关公司股票在利空集中引爆后,连续下跌沦为“准仙股”或“仙股”。

  其四,近年来A股退市力度明显加强,加快市场出清,从而进一步挤压了低价绩差公司的二级市场股价。

  此外,在二级市场监管方面,监管层强力打击市场操作,频频开出天价罚单,以往一些热衷操纵绩差壳公司股价的庄家受到震慑。

  而前几年一些基本面较差的A股公司强推高送转,也是造成其股价加速成为“准仙股”或“仙股”的因素之一。

  那么,未来A股会否也像港股一样,低价股遍地呢?

  理论上来说,A股市场低价股即便大量增加,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根据不同的业绩给上市公司不同的估值,从而形成相应的股价,本来就是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的体现,业绩较差的公司给予估值和股价较低本身是合理的。

  与港股市场存在大量发行价低于1港元的新股不一样,A股市场股票发行价绝对值明显较港股高。

  总的来看,A股市场暂无任何一只股票的发行价低于1元,发行价低于2元的股票合计仅有86只,占比不到3%;发行价在10元及以上的股票则高达1912只,占比超过一半。这使得A股当前低价股形成的基础与港股不太一样。进一步统计显示,当前低于2元的50只低价A股中,其中有5只发行价低于2元。

  相对而言,A股目前低价股的一个重要形成原因,是不少公司非常热衷高送转。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的50只股价低于2元的A股股票中,至少有25只自2010年度以来有过一次10送转10股以上的高送转记录,其中*ST雏鹰乐视网和邦生物均有过3次送转10以上的高送转。

  当前的“仙股”中,退市海润*ST华业*ST雏鹰等公司进行过10送转10以上的高送转,其中退市海润已被强制终止上市,*ST华业*ST雏鹰如今则面临“面值退市”危机。

  此外,从长期来看,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也会有向成熟市场靠拢的趋势,这将使绩差股更加边缘化,A股低价股的数量长期有望进一步增加。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证券市场一般会出现散户投资者占比逐渐降低、机构投资者占比逐渐提升的过程,有利于市场逐步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公司会进一步边缘化,甚至被踢出市场,股价自然难有起色。

  事实上,当前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离港股、美股、韩股等成熟市场均有较大距离。

  根据海通证券近期研究,截至2018年底,中国基金总规模不到美国的10%。

  在外资持股占比上,中美韩外资持股占比分别为4%/15%/32%。

  此外,在险资介入股票市场的规模上,中、美两国保险类资金占GDP比重分别为30%/194%,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

  当前科创板已经开板,该板块采取注册制,更加市场化,或进一步推动A股绩差公司出清。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