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的动力又加大了!看看数据,感受一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继美国经济数据接连爆冷后,北京时间12日晚发布的美国5月CPI数据依然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而是跌入今年1月份以来的低点。美股已连续两日收跌,国际油价暴跌。
在市场风险偏好再次骤然降温、美国通胀水平低迷的背景下,美联储还扛得住吗?
美国经济数据“阴云密布”
美东时间6月1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环比上涨0.1%,与预期持平;同比上涨1.8%,不及预期的1.9%;核心CPI同比升2%,也不及预期的2.1%。美国5月CPI月率为0.1%,为自今年1月以来的最小增幅,不及前值的0.3%。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5月CPI上升幅度较小,主要因汽油价格下滑抵消了食品价格的反弹,这显示出通胀趋于温和,会增加美联储今年降息的压力。
就在一周前,美国经济数据的表现同样不如人意。
美东时间6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7.5万人,创三个月最低水平,还不及预期(17.5万)的一半;平均时薪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3.1%,均不及预期。而美东时间6月5日公布的美国5月ADP就业人数仅增加2.7万人,为2010年3月以来最低,远低于预期的18.5万人。
美国原油库存创23个月新高 美油重挫4%
6月12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截至当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13美元,收于每桶51.14美元,跌幅为4.00%;8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2.32美元,收于每桶59.97美元,跌幅为3.72%。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220.6万桶至4.855亿桶,远高于市场预测的减少48.1万桶,库存量创23个月新高;其中库欣原油库存大增209.6万桶,变化值创近16周以来新高。
高盛分析师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全球石油市场当前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高,在欧佩克的减产延长协议讨论会议召开之前,这种不确定性大到足以让全球石油市场在月度盈余和赤字之间摇摆。
美股连续两日收跌 芯片股重挫
美东时间6月12日周三,美股三大指数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全线下滑。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跌0.17%,报26004.83点;标普500指数跌0.2%,报2879.84点;纳斯达克指数跌0.38%,报7792.72点。
来源:wind
分行业来看,芯片、科技与金融板块领跌。
标普500指数成份股跌幅榜
来源:wind
美股芯片股受重挫,其中西部数据、美光科技均跌超5%,位列标普500指数成份股跌幅榜前两位;科天半导体跌3.62%,高通跌2.32%,英特尔、台积电均跌超1%。
美国大型科技股全线收低,其中苹果跌0.32%,亚马逊跌0.45%,奈飞跌1.63%,谷歌跌0.18%,Facebook跌1.72%,微软跌0.46%,特斯拉跌3.61%。
部分芯片股及科技股跌幅一览
来源: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
金融股亦全线收跌,其中摩根大通跌1.26%,高盛跌2.32%,花旗跌1.58%,摩根士丹利跌2.40%,美国银行跌0.99%,富国银行跌2.94%,伯克希尔哈撒韦跌1.12%。
部分金融股跌幅一览
来源:同花顺
内外双压 美联储降息压力倍增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疲弱的经济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如果劳动力市场和其他指标进一步释放疲软信号,那么美联储将不得不考虑通过降息来提振经济扩张。
除自身经济表现欠佳导致的内部压力外,美联储对美国的外部贸易环境关注度也显著增加。
鲍威尔在6月4日的一场会议上表示,美联储将“密切关注外部其他事项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影响,并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持经济增长”,年内降息似乎“箭在弦上”。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内外部的风险与压力,美联储需要做的是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鉴于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以及操作空间变窄等问题,如果在确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美联储再采取行动,不仅为时已晚,而且还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担忧情绪,损害投资者的信心,并且引发市场的震荡。
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对调整货币政策保持谨慎态度,但无论是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还是贸易争端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风险,都对美联储实施进一步宽松政策提供了支撑,至少可以为美联储提供拉开降息序幕的动力。
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央行已经率先开启了降息模式。
市场预计,美联储在今年9月或者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最有可能宣布降息。据美国芝商所(CME)“美联储观察”最新数据,美联储今年6月维持利率在2.25%-2.5%的概率为75.8%,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24.2%;9月维持利率在该区间的概率为12%,降息25个基点和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分别为47.9%和34.3%。
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将于美东时间6月18日至19日举行,美联储是否会在会议上释放更多降息信号,全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