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德勤中国发布的《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O2O市场分析》显示,未来五年中国医美市场的增速预计将保持在20%以上,2022年市场规模或超过4800亿元。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巨头入场:阿里、美团来了,引流平台新氧拟纳斯达克上市了,各种医疗美容机构也在不断涌现。
不过,国内医美行业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野蛮生长后,市场对其依旧存在不少担忧。那么,国内医美行业当前面临哪些挑战?全行业应该怎样提升?未来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近日,艾尔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王炜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并围绕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王炜看来,目前行业内各方正在形成合力,“无论是医美的终端还是研发+生产的厂家,还是线上线下的渠道,抑或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等,都在致力于优化整个市场”。同时,王炜指出,国内医美行业依旧面临三大挑战。
医美、眼科是投资方向
NBD:相比其他跨国药企,艾尔建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目前,中国市场在艾尔建全球市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此外,医美是艾尔建重要的业务板块,如何看待中国的医美行业现况?
王炜:今年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十年,相比其他三四十年前就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我们确实比较晚,但这跟我们的业务模块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并不涉及很多领域,现在我们总共有四大业务,医美是最大的一块,其次还有眼科、中枢神经和消化业务。
对于我们来说,医美是非常重要的板块,针对中国医美市场的现况,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一是潜力巨大。国内医美行业的风口是近十年才开始的,目前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是一个可以增长20%的细分市场;二是参差不齐。供给端的成长赶不上需求端,给了“劣币”得以存在的空间;三是前景光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方正在形成合力,无论是医美的终端还是研发+生产的厂家,还是线上线下的渠道,抑或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等,都在致力于优化整个市场。
NBD:艾尔建一直在走外延式并购的道路,那么目前在中国有无寻找相关标的?以哪些领域为主?
王炜:现在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是医美和眼科,另外中枢神经、消化类产品也在不断地落地。从销售额上看,医美业务目前在国内占主要地位,但眼科业务的后劲很足,因为眼科有非常好的产品线,比如去年上市的傲迪适®等产品的销量增长很快。因此每一块业务都很重要,无论是医美还是眼科,都是我们的投资方向。
NBD:注意到艾尔建与一些医疗美容机构都有合作,鉴于一些医美服务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艾尔建在筛选合作对象的时候遵循何种标准?
王炜:首先是看机构的医疗资质,因为医美的本质还是医疗,看重的是机构本身的医疗能力。实际上,像我们合作的医疗集团,他们有着相对来说比较大的集团品牌,因此对自己的品牌形象会更加爱护,而品牌形象归根结底是靠医疗能力来提升的。整体上看,集团品牌越大的公司,对医疗能力的重视程度越高,所以我们也很看重与他们的合作。
面临人才、行业痛点等多重挑战
NBD:近年来医疗美容机构之间价格战不断,同一价位的医美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未来医美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王炜: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是因为需求的增长超过了行业供给的增长,才给了“劣币”得以存在的空间。但从长远看,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我认为医美行业未来有三个趋势:一是需求有缺口。虽然各种各样不合格的供给开始出现,但随着高品质的供给端不断提升,会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好;二是消费者逐渐成熟。我们知道以往这个行业存在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目前各方面都在进行消费者教育,让广大的消费者理解医美的专业资讯;三是行业集中度会提高。规模大的医疗美容集团会不断地进行收购、兼并,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包括现在阿里健康等也开始切入这个市场。
此外,我们也非常相信政府监管的力量,政府部门现在也越来越知道如何对新兴行业进行监管,如何去保护和引导。
NBD:中国医美行业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野蛮生长,目前市场上对医美产品、医生资质等都有不少担忧,目前国内的医美市场主要面临哪些挑战?行业应该如何提升?
王炜:第一个挑战是人才。就艾尔建来说,我们的业务模式比较复杂,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并且人才之间要相互融入、相互学习,这是一种化学反应,在艾尔建这个“大熔炉”里,我们要把“金丹”炼出来。
第二个挑战是解决行业的痛点。我非常不赞同一句话,叫做“只要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在市场向好的时候,企业和机构一定要把内功练好,市场不可能一直都是红利期,还有很多的痛点,比如说医生不足、信息不对称等。要解决这些痛点,企业必须提前布局,寻找合作伙伴,包括与医疗美容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各方主体的合作等。
第三个挑战来自审批层面。就传统医疗来说,国家近年对新药的注册评审速度已经大大提高,也为一些临床急需药开通了绿色通道。不过,现在很多医美产品也是药物,这类产品的审批速度依旧有待提高,现在很多产品在国外已经上市,但国内仍在等待审批。不过我相信,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问题越来越会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