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4-16 8:29:16讯:
截至4月1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第十七届、十八届发审委累计审核25家首发企业,20家获通过,1家暂缓表决,4家未获通过,过会率为80%。而自今年3月12日第十八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审核17家过会15家,过会率达88.2%。显然,IPO再现高过会率的一幕。
在2017年10月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以前,高过会率成为常态。如从2014年至2016年,在较为宽松的审核环境下,新股IPO过会率均高达9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虽然过会率有所下降,但也高达80.99%。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后,在“审核从严”的监管理念,以及“终身追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下,当年四季度IPO过会率大幅下降,导致全年过会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证监会发审委仍然坚守“审核从严”的原则,IPO过会率为55.78%,也创出10年来的新低。
今年以来IPO过会率出现再次走高的现象,个人以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审核从严”的高压之下,许多排队企业自知难以过关,或中止审查,或撤回IPO申请文件。此前IPO高过会率,无疑会引发某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有蒙混过关的冲动,一旦发审委开始较真,“狐狸的尾巴”将再也藏不住了。与其上会接受审核被否决,不如提前打退堂鼓。更何况,证监会还规定,被否决企业三年内不得借壳上市。对被否决企业而言,将遭遇两面受挫的结果,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二,新发审委的从严审核,虽然也主要着重于发行人的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成长性、业绩的合理性等多个方面,但中介机构与发审委从沟通、问询重点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中介机构不适应新发审委的工作方式,且在准备工作等方面做得不充分,显然也是企业被否决的重要因素。而在中介机构等逐渐适应了新发审委的工作方式,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后,企业过会率的提升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IPO过会率的提升,在去年下半年就已露出端倪。虽然在此前的审核中,IPO审核结果不乏出现“6过1”、零过会等堪称极端的情形,但随着问题企业的退出,以及中介机构更加精心准备IPO申请材料,下半年以来的过会率有慢慢提升之势。
较高的过会率,曾经对于市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前较为宽松的审核环境下,A股既出现了多家造假上市的企业,如万福生科、欣泰电气,也曾出现过新股、次新股上市后业绩快速、大范围“变脸”的现象。而且,这些蒙混过关的劣质企业,其上市不仅不能为股东带来回报,相关股东的大肆套现行为,在市场上产生“抽血效应”,给市场资金面形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因此,对于目前IPO过会率再次出现提升的现象,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新一届发审委,“从严审核”的原则不能丢,“终身追责”的机制同样不能丢。而且,对于再次出现IPO高过会率的现象,新一届发审委也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绝不可让问题企业存在浑水摸鱼的机会,绝不可让任何一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混进资本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在不久的将来设立的科创板而言,作为上交所在审核时同样要严格把关。由于科创板是新生事物,而且其上市条件更有包容性,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或不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更容易在信息披露上通过粉饰、造假等方式,以达到在科创板挂牌的目的。因此,对于科创板新股IPO,虽然由上交所进行审核,同样需要把握住“从严审核”的理念,也需要启动“终身追责”的机制。对于问题企业,建议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无论是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还是科创板,在IPO审核问题上,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可让曾经的悲剧再次在市场上重演。(本文首发于“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