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开展令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范围,触达到与上游成员单位相关的小微企业中。自监管部门放开了财务公司行业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以来,业内已有数10家财务公司获准为符合条件的产业链上游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试点之一,山东重工财务公司通过挖掘集团产业链特点、深究企业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集团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日前,山东重工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汝江与《金融时报》记者分享了业务发展经验。
《金融时报》记者:财务公司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出发点是什么?山东重工集团的产业链有哪些特点?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吴汝江: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更是企业集团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对财务公司而言,服务小微企业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应有之举,也是实现公司业务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简单来说,财务公司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出发点是产融结合,提升集团产业链整体竞争实力。同时,也是财务公司创新产融结合方式、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职能的重要举措。
山东重工集团作为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商用车和工程机械两大领域的完整产业链。集团供应商体系近万家,80%以上为民营、中小微企业,供应商经营中普遍存在“三长一多”,也就是供应链条长、生产周期长、结算时间长以及应付账款挂账多的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针对产业链的特点和问题,财务公司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经营模式上是否有所变化和调整?延伸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如何?
吴汝江:针对商用车、工程机械产业链特点,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准、快、惠、优”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即实施客户名单制管理,客户选择“准”;专人、专业服务,服务响应“快”;客户普“惠”,成本优“惠”;适合为“优”,解决小微企业痛点难题。
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财务公司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将其供应商纳入财务公司名单客户管理,借助第三方数据平台对客户开展信息筛选,选择经营良好、无不良记录、稳定供货的小微企业作为延伸产业链服务的重点支持对象;另一方面,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鼓励存量客户向同地区、同类产品生产商进行业务推介,通过存量客户的口口相传,打消小微企业对财务公司的芥蒂,使有需求的供应商主动联系财务公司。
在客户服务方面,我们在各核心企业驻地设立了客户服务团队,专职负责对接成员单位采购、财务部门,直接服务成员单位上游供应商客户,将风险控制与业务营销联动。此外,财务公司还计划在今年设立产业链业务部,进一步提升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自业务开办以来,公司延伸产业链贷款客户既有单户授信3亿元的核心供应商,也有单笔贷款小于30万元的小微企业。在价格方面,财务公司给供应商的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89%,低于同期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我们认为,供应商无论大小,均关系到核心企业的供货稳定和供货质量。因此,作为集团内单位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应坚持不因客户小而不为,不因客户弱而不为,不因收益低而不为,最适合的才是最优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事实上,在与供应商业务接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的除了融资难、融资贵,还有融资连续性差问题。
针对小微企业这一痛点,我们也推出了“无本还贷”模式,小微企业只需保证对核心企业供货,应收账款稳定在一定规模,贷款还本付息直接由财务公司进行调整,无需小微企业调整资金。
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余额为32.38亿元,服务各类供应商客户200余家,其中,小微企业122家,融资余额11.5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有观点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成为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降本增效的“利器”。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对财务公司行业有何影响?
吴汝江:当前,区块链、大数据广泛应用,针对供应商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载体不断涌现。
供应链融资无论对财务公司还是对银行、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均是优质信贷资产,依托核心企业把控风险,可以大大降低信用风险管理成本,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又可以获得远高于对大企业融资的收益水平。
财务公司凭借集团内金融机构优势抢占先手,但面对全国各地的供应商业务,仍然在通过传统的信贷业务手段解决客户尽调、数据核对、合同管理和贷后管理等问题,信息化手段偏低,管理成本较高。
供应链融资的竞争最终将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在金融同业已经广泛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情况下,财务公司应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打通与成员单位的信息共享通道,由数据定期获取变为实时同步;另一方面,建立自身的供应链融资平台,实现供应链融资全线上运行,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供应商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