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全球央行或将跟随美联储转“鸽”派专访嘉盛集团首席中文分析师黄俊

加入日期:2019-3-27 9:08:0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3-27 9:08:06讯:

  在2019年的前3个月中,全球的经济局势日趋复杂。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重要央行纷纷传递出了放松货币政策的信号。而英国“脱欧”的这场跌宕起伏的“大戏”也进入关键时期。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嘉盛集团首席中文分析师黄俊。

  《金融时报》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英国推迟“脱欧”后,英国下议院是否有可能支持首相的脱欧协议?有多大可能性英国会被迫参与5月底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

  黄俊:欧盟目前给了英国两个选项,如果英国议会下院本周表决通过“脱欧”协议,英国可以把“脱欧”正式日期从3月29日推迟至5月22日;但如果英国议会再度否决此项协议,“脱欧”将延至4月12日,“4·12”将变成新的脱欧最后时间。

  现在,英国内部支持留欧的呼声也很高。据英国《卫报》报道,在英国议会网站上,签署请愿书、呼吁政府撤回“脱欧”决定、支持继续留在欧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60万人,打破了英国的网上签名纪录。鉴于之前英国政府提出的“脱欧”协议在议会中以悬殊票数未能通过,以及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有被内阁成员“逼宫”辞职的风险,我认为,在议会和政府间分歧严重、并且未来几天英国政坛有“地震”可能的情况下,英国“脱欧”局势难以判断,未来走向仍处于雾里看花阶段。

  《金融时报》记者:如果英国不得不参加欧洲议会选举,这将对英国与欧盟未来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英国“脱欧”是否会最终以失败告终?

  黄俊:许多欧盟国家担心,英国长期处于不退不留的状态会带来欧盟内部的连锁反应。我认为,更大可能是英国不能参加欧洲议会选举。

  经历了过去两年不断的磋商和谈判,以及英国政府的“脱欧”提案在议会中两次均以巨大票差被否决,英国政府和议会之间存在的较大的意见分歧几乎难以调和。我认为,如果英国政府进行改变,比如提前大选或者首相特雷莎.梅辞职等,那么英国“脱欧”将迎来变局。而政府的变局将使得英国“脱欧”存在失败的可能。

  《金融时报》记者:在不同的“脱欧”情境下,英镑的走势将分别呈现怎样的走势和特点?

  黄俊:英镑/美元的均衡价格在1.5附近,而现价仅在1.3附近。主要是英国“脱欧”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长线资金进入英镑的可能。然而,如果英国“脱欧”局势稳定,无论结局是“脱欧”还是“留欧”,英镑均有较大可能会上涨,回归1.5的均衡价格。

  但是,如果英国“脱欧”仍局势不定,前景模糊,则长线资金仍难以进入英国,并且部分英国国内资金也可能在避险情绪的主导下离开英国,英镑仍有下跌的可能。

  《金融时报》记者:美联储在3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暗示今年不会加息。您觉得从目前美国的经济前景来看,美联储在今年是否还有加息的可能?

  黄俊:美联储今年再度加息的可能性较低,美联储“点阵图”显示,16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票委中有11位支持全年不加息。

  结合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上周出现了10多年前经济危机以来的首次倒挂,以及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徘徊在50枯荣线附近,我认为,甚至在2019年不能排除美联储降息的可能,今年美联储的降息概率大于20%。

  与此同时,美联储态度转向“鸽”派后,美元年内或将触顶走低。但市场要注意到美元下跌的幅度或将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元指数的计算方式中,欧元和英镑所占权重太大,英欧的“弱”使得美元指数看起来会更强,导致美元指数走势失真。

  《金融时报》记者:有观点认为,美联储更趋“鸽”派的态度,表明了当前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正面临着比预期中更糟糕的困境,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黄俊:进入到2019年后,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态势。美国CPI数据连续4个月下滑,连续3个月低于2%关键位置。

  此外,欧洲方面也笼罩着经济衰退的迷雾,最新公布的德国3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4.7,创79个月低点,连续第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而欧元区的另一个大国法国,因国内动荡和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其实力严重削弱。

  由此可见,美国经济在2019年的迅速回落以及全球经济均处于回落态势,是造成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央行更趋“鸽”派的主因。

  《金融时报》记者:美联储的“鸽”派立场将会对全球经济和其他主要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哪些外溢影响?

  黄俊:在3月美联储进一步强化“鸽”派立场的议息会议前,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以及澳洲联储等全球主要央行均维持了宽松预期;而欧洲央行则表示推迟加息预期至2020年,更可能在今年推出第三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

  而在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强化了“鸽”派立场后,全球央行或将跟随美联储进一步宽松货币,以挽救各自国内疲软的经济。

编辑: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