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和一位研究员聊研报

加入日期:2019-3-12 20:36:5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3-12 20:36:58讯:

  最近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和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相继发布研报,分别看空中国人保(行情601319,诊股)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引发众多评议和猜测,其中一个设想是,看空报告能否常态化?

  笔者与一位曾经长期登榜新财富的分析师聊到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给出了一套分析逻辑。这套逻辑不一定公允,聊作参考。

  分析师为什么要撰写研究报告?为了职业需要。经历过完整教育周期(小学至大学)的人都知道,擅长教学的教师不一定是学历最高、最善于写论文和搞科研项目的人,人们之所以觉得好教师应该在任何方面都表现出色,那是受“通才思维”误导。基于该思维模式,优秀的分析师就应该写出公允客观的研究报告。

  实际上,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一是为了作为存档材料方便查询及后期职位晋升;二是为了迎合买方需要——大多数买方觉得分析师穿着西装、背着电脑包、留着平头、演示着PPT、操着行业腔(语速要快,术语要多)的才显得专业;三是为了维系必要的存在感,方便和上市公司及市场各方拉近关系。

  这位分析师问,有哪个买方会听分析师一顿路演后马上买入?路演说小事,话越少,价值越大。

  由于A股市场历来牛短熊长,客观上导致绝大部分研报无法兑现预期,既然如此,分析师们完全可以大幅缩减研报数量,之所以仍在兢兢业业写报告,真的是职业需要。

  分析师为什么喜欢发布看多的研究报告?阻力最小原则。分析师要从众多覆盖公司中遴选最具预期的标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第一重阻力,发布事件驱动型的看研究报告会大幅度降低遴选难度;其次,分析师对标的所涉及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不一定优于其他人,在专业判断方面构成了一定的阻力;再次,分析师要适当照顾标的所涉及各方的情绪,这是人情阻力,与其得罪大多数人,还不如选择性沉默,或者锦上添花;最后,告诉市场买什么远比告诉市场卖什么更直截了当,这与A股缺少做空机制关联度不太大,境外市场的研究报告也多是告诉别人买什么。

  所以,无论从技术操作层面还是信息流转层面,分析师发布看多的研究报告都是最佳选择,根据某一事件发布报告作出判断,这与职业操守无关,只要不是受利益裹挟的盲目看多即可。

  这位分析师援引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案例。一次策略会上,分析师A将上市公司X抽丝剥茧,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X的所有亮点和风险点,最终得出结论,X不值得投资,分析师A的发言赢得了在场人士的一致好评,买方纷纷上前互换名片添加微信。会议结束时,分析师A发现一众买方拥簇着分析师B走了。

  为什么研究报告给人感觉如同投掷硬币?认知误差所致。

  认知误差体现在,好公司是稀缺的、透明的、长周期的,而好股票往往不那么稀缺,基本面也不一定透明且周期较短。“你不可能对一个持股周期以天计、充其量以月计的投资者讲述上市公司长达数年的发展逻辑。”与笔者聊天的那位分析师说,研究报告的撰写初衷是为了寻找好股票,但呈现形式是为了寻找好公司。

  他说,茅台是好公司,预期一致,极度透明,不会因为单一的研究报告而出现趋势逆转,因此才出现了目标价随着股价的上涨而节节攀升——趋势已确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顺应趋势并适当放大预期。但众所周知,类似茅台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未来同样如此,这就是好公司的逻辑。

  好股票的逻辑则是,在某一阶段能录得不错的涨幅即可,再通过股价的表现反推至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于是市场经常出现一种现象,牛市阶段,所有的行业都欣欣向荣,未来都有万亿空间。极端情况下,基本面糟糕的公司也可以成为好股票,戏言“分析师比企业董监高更了解公司”,其实在大涨阶段,任何投资者都比上市公司更了解自己。

  这位分析师最后说,极少人愿意主动发布看空研究报告,费力,且不讨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