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友山基金何炫:重塑市场信心2019任重道远!

加入日期:2019-2-9 14:35:4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2-9 14:35:49讯:

  岁末年初总是令人满怀良好预期。我们在剧烈动荡中结束了2018年,在政策暖风频吹和市场逐步企稳中迎来了农历新年。如何在2019年,解读政策、修正预期、优化策略、调整仓位,渐成近期基金圈内讨论的主要话题。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超预期的政策干预才会产生效果。最近一个月股市的反弹,主要来源于对政策工具预期的变化,在国内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丰富程度的再认识,在国外是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节奏的再认识。严格说来,宏观预期没有太多变化,但政策预期发生了微妙变化,功效在预期引导上。

基金掌门人更要有全局思考


  基金是一种资金募集和受托投资方式,基金管理公司本质是一种商业模式。基金经理的工作以投资为中心,产品思维、净值思维是必须的。但作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掌门人,除了了解行情冷暖,更需要的是机构思维、市场思维。需要经常性停下来思考,同业竞争合作关系,利益相关方的关切,乃至整个基金业的生态。

  牛市的基础是市场信心全面振奋,结构性行情的基础是至少局部恢复,谨慎地说后一个条件现在也只是略微看到了曙光。我们不得不再度面临一个需要灾后重建的市场环境,不得不再度面临一个黄金比信心更重要的市场状态,冬日里即使是一缕曙光也是好的。但这个信心恐怕不只是对股价或者指数的信心,立足自身、面向全市场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

重建投资者信任


  基金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就是投资者。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其主业都应该是基金管理,投资者都是衣食父母。

  遥想一年前,携2017年历史罕见的白马蓝筹牛市,基金募集热情一度沸腾,尤其是部分明星基金,几十甚至上百亿募集规模,开售即秒光。尽管2018年的熊市有各种客观原因,但基金业无论私募还是公募,全行业性普遍的业绩不理想同样也是客观现实。

  从某种程度来讲,在过往近20年的基金业发展里程中,可能还没有哪年对投资者信心的冲击有像2018年这样大。基金经理对2019年股票市场行情的期待,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修复产品净值、重建投资者信心的迫切心理。

  与2014年相比,同样是货基和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虽然全社会财富总量依然在增长,但潜在可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边际上减少了,靠货币开闸驱动一轮牛市的条件削弱了。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管理规模对保持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保住存量客户也愈发比开发新增客户更重要。

  与基金经理一样穿越牛熊成熟起来的投资者,不仅会根据业绩用脚投票,也会更加关心策略类型、市场容量等诸多细节,倒逼基金去重视维护投资者关系。与投资者沟通的频率和内容都需要增加,可以说净值曲线一俊遮百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恢复机构间信任


  在多层次金融市场中,机构与机构间的相互信任是极其重要的,这种信任是开展合作的基础,也是市场流动性的基础。然而,目前这种信任可以说相当脆弱。相对权益市场,固收市场金融链条长得多,任何一个环节断了都会有整体影响,更何况现在还不止一个环节。

  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量明显上升,2019年开年更是重大违约迭出,一年多以来踩雷的有公募也有私募。在股票市场悲观氛围略有缓解之时,债券市场焦虑情绪却有增无减,从担忧标的信用风险,到担忧产品净值滑坡,再到担忧机构生存能力,直至担心市场风险连锁,与近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高度宽松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资管新规的严格约束下,杠杆上限已经被定死,信任决不可轻易动摇。更广泛来看,不仅是固定收益市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也面临着类似课题,特别是在风险偏好总体收缩的背景下,机构间的合作总体处于异常谨慎的状态。政策未限制的领域,金融创新也基本停滞。如何打破这种僵局,2019年以及今后若干年,这是摆在各类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项关键任务。

  过去,信任的制度化形式主要是白名单和黑名单,正在自然发展成资管机构的信用标签和市场通行证。更进一步的将是评级和授信,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只有A1照才能开大客车。由于国有四大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和销售渠道地位,其准入和授信将是尤其高价值的。

赢回监管部门信任


  最后但决不可忽视的是赢回监管部门的信任。2016年以来监管政策跌出,主要针对的是很长时间以来市场的乱像迭出。资管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的许多行为偏离了资产管理主业,与宏观周期相叠加,形成了搅动全局的系统性风潮,例如公募的基金子公司、私募的通道业务,等等。

  这使得遏制过度创新、防范监管套利这根弦,在中央高层脑中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适应市场运行实际,部分政策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有了一些微调,但严监管、放风险的政策主基调没有变化。不能因为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时阵痛和调整,就以为监管层会放缓规范化、制度化的脚步。

  确切地说,这一认识,是融洽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之间界面的关键所在。绝不能像过往多次周期性反复那样,滥用金融深化的制度供给,不断试探政策底线,直至推过监管红线。

  在投资环节必须正确理解政策意图,不能过度透支政策预期,将对金融市场的呵护理解为放纵,这种做法与投机其实并无本质差别。我们应当更多思考的是,作为基金管理机构,如何贴合政策导向,在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