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李小加详解《战略规划20192021》

加入日期:2019-2-28 10:15:2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2-28 10:15:22讯:

  今天,我们刚刚公布了香港交易所《战略规划2019-2021》,勾画出香港交易所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在此,我想就朋友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制定这份规划的来龙去脉。

  《战略规划2019-2021》主要聚焦哪些主题,这些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份新的战略规划主要聚焦立足中国、连接全球和拥抱科技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如果把我们的业务看成是一架飞机的话,立足中国和连接全球就分别是飞机双翼的两个引擎,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一个引擎,飞机是飞不远的;拥抱科技则是我们这架飞机的新型燃料,通过科技赋能、科技创新,我们可以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这份新的战略规划和以往的三份战略规划有何异同、有何关系?

  《战略规划2019-2021》与之前的三份战略规划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这四份战略规划的主线是很清晰的,就是如何把香港交易所从一个区域性的、单一资产类别的传统交易所升级为一个现代化的、多资产类别的国际领先交易所,连接中国与世界。我们的战略布局从点、线思维开始逐渐向平面和立体方向推进,从单点修路筑桥开始逐步迈向开航线、建空港,最终希望将香港建成金融市场中四通八达的海陆空枢纽。

  简单来说,我们的战略规划总是围绕钱(资金)、货(产品)、场(功能)这三个核心元素来制定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场的功能来服务好“钱”和“货”这两大客户。“钱”、“货”、“ 场”这三大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关系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有了“货”才能有钱来,但是要吸引“货”来也必须有足够的钱;有时是“货”先来,有时是“钱”先来;有一个好的场才能吸引钱与货,而更多的钱与货又能大大完善场的功能。

  在“钱”的方面,我们现在不仅有直达香港的钱,也有借道香港北上的钱;不仅有来自国际的钱,也有来自中国的钱;不仅有国际机构的钱,也有中国散户的钱;不仅有主动投资的钱,也迎来了很多被动投资的钱;不仅有传统资产管理机构的钱,也有量化投资机构的钱。

  在“货”的方面,不仅要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中国货,将来也要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国际货;我们为国际投资者提供的中国货不仅包括在港上市的中国货,也包括他们可以借道北上投资的内地市场上市的中国货;我们为中国投资者提供的国际货不仅包括直接在港上市的国际货,也包括其他国际市场上市的国际货(借助ETF或债券通南向);不仅要有股票产品,也要有定息及货币产品和大宗商品产品(包括黄金白银);不仅要为传统公司提供融资渠道,也要为新经济公司提供融资渠道。

  “钱”与“货”这两大客户全面扩容了,当然意味着我们必须全面提升“场”的功能:我们的“场”不仅要为公司提供传统的上市及交易服务,更要大力发展风险管理、交易后托管清算和质押品管理服务;我们的“场”不仅是一个目的地市场,也因互联互通提供了中转市场的功能;我们的“场”不仅有专卖店(上市公司),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百货商店(ETF产品);我们不仅要在香港设“场”,还要在伦敦和全球其他地区探索扩建“场”的功能。

  由于需要对“场”的功能进行全面提升,我们必须全面提升我们的技术支持能力,我们必须全面拥抱科技,通过科技赋能,让我们的市场功能全面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次把拥抱科技作为一大主题写入未来的三年战略规划中。

  正因为前面几份战略规划取得的成绩为我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战略规划2019-2021》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进行布局。如果说以往的战略规划侧重于单点突破某个产品或某个互联互通项目的开发,那么,今天的新战略规划就是要整合这些突破点,把它们连成线、形成面、聚成体,让它们发挥协同效应,全面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亚洲时区交易所。

  如果香港市场的发展须立足于中国,那么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一定需要通过香港才能实现吗?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不会单一依靠香港,即使没有香港这个窗口,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来。但是,只要香港能够持续提供价值,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就能够因为有香港这个绝佳的窗口得以更快、更广、更安全地推进。

  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

  请进来就是让国际投资者大规模进入内地资本市场,既可以通过QFII这样的方式直接请进来,也可以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间接请进来,这个进程目前已经加速,也许不少人会觉得:直接请进来岂不是更好,为什么还要间接请进来?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在交易规则、基础设施上,还是在投资者构成、投资习惯上,都和国际市场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很难简单比较说孰优孰劣,在某些方面,中国市场的安排甚至因为后发优势而优于国际市场的安排。因此,中国市场不可能再像成立初期一样完全照搬国际与国际接轨,中国市场不可能为了让外资进来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制度,与此同时外资也不可能为了进入中国而完全改变自己的习惯。既然这样,用互联互通间接请进来就成为直接请进来的一种必要补充,中国不应该也不会局限于只用一种方式请进来。至少在目前看来,间接请进来的规模可以更大,全球影响也更为广泛。香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接器,让双方都在不用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深度互动。

  走出去就是让中国的国民财富走向海外、进行全球化的多元资产配置,这是未来几十年的一大趋势。在走出去的时候,资金持有者肯定希望获得最大的自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但是,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时候,中国出于金融风险管控的考虑,中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放开资本项下的管制,也不可能让这些出海的资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因此,就产生了出海自由和资本管制之间的矛盾,沪深港通透过净额跨境结算和全程封闭的结算交收安排巧妙地解决了这对矛盾,提供了一条透明、安全、可控的走出去的渠道,通过这一渠道走出去的规模与速度无论怎么上升都不会增加资本流出的风险。

  有了互联互通,只要香港不断丰富货架上的国际产品,包括通过吸引更多大型海外公司来上市、推出更多海外ETF、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允许和方便内地机构投资者参与申购国际新股等方式,就可以为内地投资者足不出户投资海外提供更多选择和自由,为中国资本市场更高水平的开放创造价值。未来我们会继续和内地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紧密沟通,争取将更多国际产品纳入互联互通机制。

  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大幅提速的话,香港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机制是否还有长期价值与作用?

  市场总是由具有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构成的。无论是北上的国际投资者还是南下的内地投资者,大致都可以分为三种,我把他们分别比喻作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有能力、有渠道、有意愿并早已自行出海投资的好比“研究生”;无论是否开放都对出海投资不感兴趣的投资者好比“中学生”;而比“中学生”有较多资金、投资经验、有需要将一部分资产配置在海外、却不敢直接出海的则好比“大学生”。

  互联互通就像是一所大学,不断会有“大学生” 毕业成为“研究生”,但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中学生”会成长为“大学生”。尽管中国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开放,但不同市场的交易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将长期存在,只要互联互通能够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客户体验,这所大学就能不断吐故纳新、永远充满朝气和活力。

  当然,香港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机制只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我们乐见中国通过更多方式与世界交汇。

  战略规划中连接全球部份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香港能否有效吸引更多全球资本进而改变香港市场流动性方面的不平衡?

  香港这个市场吸引全球资金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一是我们提供的“货”要全,二是为全球资金提供与中国资金进行互动的便捷方式,三是参与这个市场的效率高、成本低。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我们需要从丰富产品和改善市场微结构两方面努力。

  首先是“货”要全。近年来互联互通已大大提升香港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由于国际投资者不仅可以与南下的中国资金在香港“会师”,还能通过香港北上投资内地的产品,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不断涌入香港。

  目前我们的“货”虽然已经很丰富,但仍然以内地和香港的“货”为主。随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财富与管理资产规模不断增长,全球对于亚太地区的投资热情逐步升温,但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却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应该把握这一机遇,为这些来香港的国际资金提供更多亚太区的“货”(包括亚太区的大型上市公司和ETF产品),让它们不仅能够通过香港投中国,也能通过香港投亚太。只要我们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货”,我们就能吸引更多国际的钱。

  我们的梦想就是让香港的货架摆上越来越丰富的中国“货”、亚太“货”和国际“货”,让我们的市场更加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中国的钱和国际的钱来参与,形成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从而大幅提升香港市场的流动性。

  改善市场微结构包括什么主要内容?

  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市场微结构,务求令香港市场更具全球竞争力、成本更低、参与更容易。

  首先,我们将在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制度安排,包括简化首次公开招股程序、缩短首次公开招股结算周期(T+5)等。

  其次,为了吸引亚太区大型企业来港上市,我们将与相关监管机构一同研究实施遥距参与者的安排,让亚太区的券商无需成为香港持牌中介即可向当地投资者提供香港市场的交易服务。

  我们还将推行一系列优化升级项目,包括进一步延长股本衍生产品的交易时段、扩大可进行卖空的股票清单等等来增加现货及衍生产品的市场流动性。

  此外,我们还将简化新客户初始参与香港市场的流程,提高进入香港市场的便利性。

  这次战略规划的一大主题是拥抱科技,未来三年香港交易所的科技战略是什么?战略中的“新领域,新天地”指的是什么?

  我们的科技战略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革新核心系统、灵活运用新科技和探索新天地。

  首先,交易所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证市场运作的平稳放在首位,而且必须考虑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在核心系统上更加重视稳定性,有时不得不在灵活性和创新上有所牺牲。未来我们会在保障市场平稳运作的前提下,加快革新核心系统的步伐,提升市场运营效率。

  在使用新科技方面,我们将以试点方式循序渐进地探索包括区块链、云计算等在内的新科技应用,例如我们将在沪深港通的交易后分配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此外,我们还要利用科技拓展新机遇、探索新天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计算无所不在、数据驱动发展的智能时代,大数据已成为驱动下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且,大数据(尤其是医学研究、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大数据)很有潜力成为金融市场的一大新的资产类别,通过大数据的交易和共享,人类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技术革命推动社会进步。这为交易所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作为中央市场营运方,香港交易所凭借监管机构及市场赋予我们的公信力在大数据的加密、确权和结算等环节具有先天优势,完全有可能推动金融市场引入大数据这一资产类别的历史进程。虽然在此方面也许不需要很大的财务投资,但启动一个全新的市场运营模式一定会充满挑战。目前这一战略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但我们对这一方向充满信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不久前刚发布,香港交易所未来如何结合纲要支持大湾区的发展?

  中央政府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支持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大宗商品发展规划。香港交易所对此深表感谢,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湾区之一,我们希望能够结合规划纲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分享大湾区腾飞带来的新机遇。

  具体而言,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上市机制,鼓励更多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持续优化和扩容沪深港通和债券通;推出更多衍生产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大力发展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形成真实有效的中国现“货”价格基准,服务实体经济。

  《战略规划2019-2021》也许是香港交易所近年来最雄心勃勃的一次立志,我们深知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励精图治,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因此肯定会有一些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是,敢想才能敢做,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我们坚信,当这些目标在未来一一实现时,香港交易所将会持续屹立于国际交易所之巅,香港也将成为最闪耀的国际金融中心。

  ( 香港交易所脈搏/HKEx Pulse)

(文章来源:香港交易所脈搏/HKEx Pulse)

(原标题:【李小加网志】详解《战略规划2019-2021》)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