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减持苗头又现 黄湘源:开门红能否红出大牛市

加入日期:2019-2-16 8:35:2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2-16 8:35:28讯:

  导读:
  贺宛男:*ST新亿复牌被否发出重大信号
  桂浩明:从质押爆仓到商誉减记
  刘柯:牛市没那么容易 反弹或一波三折
  黄湘源:开门红能否红出一个大牛市
  郭施亮:减持苗头又现 两方面因素使然

  贺宛男:*ST新亿复牌被否发出重大信号
  显示监管部门已将破产重整视同于重组上市,再进一步视同于IPO
  2月14日,甜蜜蜜的情人节,可对*ST新亿及其4.5万股东来说,却欲哭无泪。

  这一天晚间,*ST新亿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ST新亿停复牌事项的监管问询函》。主要内容是,1月31日,停牌三年之久的该公司提出复牌申请,上交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的第12.1条、第12.10条等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股票暂不复牌”。

  之前只听说长期停牌股票被交易所强制复牌。申请复牌被狠狠打了回去,这还是头一遭。交易所不给*ST新亿交易依据何在?所谓“《上市规则》第12.1条、第12.10条”又是什么内容?

  上市规则第12.1条规定:“为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公平,本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申请,决定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停牌与复牌事宜。”第12.10条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司运作和信息披露方面涉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本规则或本所其他有关规定,情节严重而被有关部门调查,并且规定期限内拒不按要求改正的,本所可视情况决定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停牌和复牌。”

  *ST新亿申请复牌被驳回,显然是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公平”。因为该公司违法违规情节严重,并且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按要求改正”。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
  2015年底,原来的*ST国创更名为新亿股份后,新控股股东万源汇金承诺,经过破产重整,公司2016年、2017年经审计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亿元、5亿元。如果最终未达标,由万源汇金在出具年报后1个月内以现金补足。可实际情形呢?2016、2017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18万元、1024万元。一看苗头不对,惯于耍赖的万源汇金(实际控制人黄伟)又通知公司,将上述业绩承诺延后至2018年、2019年。这就是说,2018年净利润将不少于4亿元,可我们看到的是,前三季盈利为4200万元,扣非后为-455万元。一旦股票复牌,投资人到底是按4亿元、4000万元、抑或-400万元的盈利进行操作呢?

  具体而言,上交所列出了*ST新亿不予复牌的五条理由,包括公司因重大信披违法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对破产重整法院尚在审理之中;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公司治理混乱;大额现金往来未收回;等等。

  在笔者看来,*ST新亿申请复牌被驳回的背后,显示监管部门已将破产重整视同于重组上市,再进一步视同于IPO。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鉴于*ST新亿的破产重整计划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该计划虽已得到当地新疆塔城法院裁定批准,但75名小股东以“重整计划涉嫌六项违规”为由,联名向最高院申诉。

  想当初,在重组方宣传的“优质壳资源”、“债务干净”、“一带一路”等众多光环包围下,*ST新亿股价从4元炒高到8元;经过破产重整后又眼睁睁看着手中的股票从7.4元坠入1.87元……
  对此,交易所严肃指出:“重整投资人应当按照裁定向相关股东或者当事人进行补偿,并提供相应的履约能力证明。”并且强调,破产重整“应当参照公司重组上市的要求”。

  监管部门已经明确,重大重组上市(即借壳上市)视同IPO。常识告诉我们,像*ST新亿这样的破产重整就是借壳上市,如果说它是2015年借壳的,按“老人老办法”的话,问题是,三年多过去了,重整还没整出什么样来,还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这就对不起啦!

  怎么个参照重组上市要求呢?一是必须保护投资者利益,给受损害的投资者以补偿,并且还要证明你有足够的履约能力;二是如新股上市那样控股股东持股三年限售;三是承诺(如上文提到的4亿、5亿)必须坚决兑现!

  至少从目前来看,重整当事人很可能会交白卷……
  什么时候复牌?不好说。从交易所问询函的措辞看,何时达到要求,何日再谈复牌!如果停牌复停牌,会不会干脆摘牌?

  A股市场近三十年来,演绎了多少个破产重整、股价展翅高飞的故事。如ST宏盛、ST厦新、ST中基、ST舜船、ST贤成、ST超日,等等。可是几乎所有的破产重整公司都是飞了一阵就折断了翅膀!理由很简单,破产者,资不抵债也,资不抵债居然还在交易,还能卖高价,这样的“奇迹”只有在A股市场才能频频出现!(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



  桂浩明:从质押爆仓到商誉减记
  ——A股两大风险探源
  ■申万宏源证券桂浩明
  从去年春节前到今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沪深A股市场总体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在这期间,质押爆仓和商誉减记对行情的影响又是相当大的。虽然说时下这两件事情似乎已经有所缓解,但导致问题爆发的根源应该说还是存在的,而如果不能从本质上予以化解,那么股市平稳运行的基础恐怕仍然不扎实。因此,对这些问题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所谓的质押爆仓,实质上是大股东所进行的质押交易,由于所质押的股票价格下跌,导致无法保持约定的维持保证金比例,从而发生爆仓的现象。在去年上半年,随着股市的持续下跌,质押爆仓现象不断出现,到了第三季度更是呈现大面积爆发的状态,对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以至在10月份,有关方面不得不采取行政措施,成立纾困基金以及阻止强行平仓来防止风险的蔓延。客观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之所以会大量通过质押来筹集资金,主要是因为前两年有强烈的扩张欲望,但因为去杠杆的推进以及所持股票卖出受限,只能以这种方式融资。然而由于用质押所获资金开展的投资,很多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产生不了足够的现金流,也无法在市场上套现,结果导致还款困难。而股市中的股票则在此大环境下步步走低,引发质押不足现象发生,于是就出现了爆仓。

  由此可见,引发质押爆仓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在本质上还是与盲目投资有关。

  至于商誉减记,这是上市公司的一种财务处理方式。因为之前溢价收购的资产,没有能够产生预期的收益,不得已进行商誉减记,虽然这并不影响公司的现金流,但是毕竟是大量冲抵了公司的账面收益,如果减记规模大一点的话,完全有可能导致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在去年,监管部门提出对商誉进行定期压力测试后,减记风险就不断发生。到了今年1月份,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同比业绩变动超过50%的情形,都必须在月底前预告。这样,也就有了一批上市公司争相披露商誉减记的情况,有的公司减记规模高达几十亿元,远远超过市值。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无异于遭受灭顶之灾,有人甚至将商誉减记称之为“天雷”,它对股市的打击显然是巨大的。回头来看,这些商誉主要也就是形成于近三年,是相应上市公司大量进行收购兼并的产物。当时因为看好这些资产,志在必得不惜高价买入,但几年下来却没有能够产生预期中的效益。于是,就只能进行相应的商誉减记,实际上也是为以往所犯的错误买单。其实,在商誉减记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盲目扩张与非理性收购,而这与质押爆仓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

  也许,如果当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能够对经济形势有足够理性的判断,拒绝扩张的冲动,不任性、随意地进行收购兼并,不轻易通过质押来筹集资金开展投资,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避免的,至少也可以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不至于出现无股不押以及商誉累计上万亿元的局面。若此,股市的运行应该会比现在平稳得多。这里的教训是什么?主要是盲目扩张、乱投资以及不合理的高杠杆运作、非理性的高溢价收购。而作为公众公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监管不够严厉、信息缺乏透明度以及市场投机性太强也是有关的,这个教训十分深刻。

  作为上市公司,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在开展投资上一定要慎重,对杠杆的使用则要有严格的限制,在溢价收购上更是要充分评估风险,不能随心所欲。如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那么质押爆仓及商誉减记这种事情,就会大量减少,而这无疑是股市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金融投资报)



  刘柯:牛市没那么容易 反弹或一波三折
  节后A股表现尚可,一扫节前跌跌不休的颓势,上证指数周涨幅达到2.45%,市场热点也层出不穷。于是,很多人开始憧憬A股将迎来大牛市,各种各样乐观的情绪不绝于耳。

  实际上,A股春节后上涨基本是一种惯例,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窗口:一是因为节前会有部分资金保守套现节后又不得不回补仓位,二是因为这个时间段一般都是政策真空期,有利于短线资金炒作。今年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节前证监会刚换了掌门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释放利好,两融比例放开,券商场外接入重新开启,允许保险资金加大股权投资范围和比例等。在这种情况下,A股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这是不是就预示着新一波牛市的到来呢?暂时不应这么乐观。就目前来看,影响资本市场的因素依旧错综复杂,很多不利因素依旧存在。

  对中国经济来说,影响广泛的是中美贸易谈判。现在贸易谈判进入关键时刻,谈得好则双赢,谈得不好则影响的不仅仅是股市。中美贸易摩擦到现在为止,每一次波折都会在资本市场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有时候还会出现过激反应,对于这个事情我们一定不要忽略,而且其间还会不时穿插一些黑天鹅事件。

  其次是科创板的加速推进,会不会分流资金?不出意外的话科创板一季度就会有眉目,届时新的公司新的市场新的玩法难免会对现有市场形成冲击。很多人认为50万的门槛会挡住很多中小投资者,但要知道,50万以下的中小投资者绝对不会是市场的主要担当,能引发行情的资金,应该都不是中小散户。当年中小创开设之初也是这样,2011到2014年主板跌跌不休,创业板连续三年大牛市,活跃资金都期待着科创板的到来,它们到时候如果都去科创板了,难道一个散户为主的市场会更热闹?

  第三是从股市自身的周期运动规律来看,目前远没有到达一个新的大牛市开始的时间。

  A股的大牛市周期基本都是8年,2015年一波大牛市到现在只有不到4年时间,刚好是筑底的时间段,就此绝地反击从时间周期上看不具备,底部不筑扎实涨起来也不踏实。当然,局部的牛市肯定有,前面说了,中小创就开创过一个逆周期的牛市,而未来这个机会大概率会在科创板。

  第四就是从市场热点来看,节后一周的大热点是OLED,大多数上涨得厉害的公司都是题材股,每天霸占涨幅榜前列的都是白菜价股,游资是绝对的主导力量。一个没有机构资金参与的市场,一定不会是大牛市。机构资金都是先知先觉的,它们现在应该还在等待新的机会,比如科创板彻底落地。

  因此,现在的权宜之计,还是只能以超跌反弹来对待目前的行情,不是没有机会,但不可过于乐观,涨三天就是大牛市,跌三天就是大熊市的思维不可取。现在的机会在哪里?主要还是在节前被挖坑的超跌小盘科技股,特别是被商誉地雷“砸晕”的公司。这里要注意一点,是“砸晕”而不是“砸伤”,很多中小创科技股在节前是被牵连着大跌的,公司基本面又没出什么问题,估值也不高,但被商誉地雷误炸。

  从进可攻退可守的角度看,业绩是唯一的保障,也是目前选择投资机会的唯一条件,毕竟已经进入年报公布季,亏损的高估值的只玩概念讲故事的个股,大家还是要尽量回避。选择的标准也很简单,小盘超跌低估值新兴产业公司,业绩没亏损甚至还有增长的尤佳,这样的公司其实还是很多的,节前被挖坑的也不在少数。目前的反弹行情会一波三折,但还是会延续下去,进两步退一步,至少会延续到三月中旬,届时可以再根据市场情况重新研判。(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开门红能否红出一个大牛市?
  “开门红”说明了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信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能不看到,如果并不真正具备展开一轮大牛市的充分条件,行情难免是会有起伏的。投资者在提升入市信心的同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了应有的理性。

  “开门红”说明了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信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能不看到,如果并不真正具备展开一轮大牛市的充分条件,行情难免是会有起伏的。投资者在提升入市信心的同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了应有的理性。

  此轮行情的启动,当然应该归功于证监会新主席的未雨绸缪。新主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开露面,但是,节前接连出台的三项措施,无论对于加快引入外资还是为内资松绑,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提升市场信心,激活交易活跃度的政策,和中央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基建和消费政策等方面所发布的稳中求进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保持了高度一致;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在节后行情中较好地的体现出来。正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对于一个被压抑得太久了的市场来说,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伸展手脚的机会,有点兴奋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且不说新主席将如何运筹未来市场的发展目前还无从得知,即使他也像大家一样希望看到一个新的牛市,是不是能如众望所归的那样既有回天之力,又有得法有效的回天之道,岂不也有可能还会是一个问题吗?所以,“开门红”是不是能够等于红一年,乃至红出一个大牛市来呢?这毕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不能不看到,整体经济仍处于下行压力的状态,至少在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到根本性的改变。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态势还未必马上就能够很快明朗起来的背景下,稳定经济,不仅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同时也需要配套的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总是知易行难,这不仅是为过去的实践所一再证明了的,对于现实的经济状态来说,何尝不仍然还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陷于资金困境的民企,虽然通过各方面的积极纾困而有所缓解,但是,困的依然困,难的还是难,总体上离跳出困境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没有真正到位的改革措施,指望三下五除二就来个为牛市奠定坚实基础的普大喜奔,也是不现实的。

  再说,即将发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业绩似乎也未必能够买大牛市的账。商誉减值、坏账计提、触及退市边缘之类的消息,无不像滚滚天雷,给一以贯之的报喜不报忧狠狠地打了一记又一记的耳光。尽管现在似乎又有一种新的说法,说一次性减值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是什么破窗效应,可是,即使现在的亏损来年或确实有可能变成似乎有点好看的增长率,但是,破得那么稀烂的窗子如果不彻底更换,单靠这种所谓纯技术性的人工调节,真的就能将破的补得比新的还漂亮吗?投机性炒作的眼光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创造,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未必有可能给硬凑得到一起的。

  其实,当前市场所遇到的问题,与其说是有没有可能迎来一个大牛市,还不如说是如何看待和对待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的科创板及其所试点的注册制改革。一方面,科创板为高新科创企业包括哪些具有“同股不同权”特殊股权结构以及尚未盈利的成长性企业打开上市之门,从而也为科技引领发展助上了难能可贵的一臂之力。新经济将萌生出的生机勃勃的成长活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它对稳经济所有可能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许怎么估量也不过分。然而,注册制试点是不是能够使原来对注册制改革有不同看法的人们真正自觉自愿地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则未必是确定的。而这个不确定性,正是新的一年的改革进程和市场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稳定发展的市场,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而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也是市场能否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过去,我们的市场总是把注册制改革视为利空,而将注册制改革的延缓反而视之为利好。这当然不过是一部分人主观主义的想当然而已,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那么,为什么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现在,原来所说的利空又突然会变成利好,甚至足以酿造出一个大牛市的天大利好了呢?对此,有谁能够说出一个说得通的道理来吗?如果并不能给出一个真正能让人信服的答案,也就不能排除这样的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无非有些人想趁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还没有来得及落地,且主板还没有跟进注册制改革的时候,投机性地先炒作一波行情。

  信心即预期,理性是关键。天马行空的《流浪地球》之所以备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不妨可以说是迎合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的结果。不过,科幻毕竟是科幻。科幻不妨人定胜天,科学却不能不理性地面对现实。我们何尝不希望股市有一个稳定持久健康发展的牛市行情,在为整体经济的稳定助上一臂之力的同时,也为科创板的设立以及注册制的试点创造更好的条件,并给我们广大投资者带来福祉。但是,有希望有信心是一回事,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又是一回事。眼前的问题不解决或者说解决得还不够好,市场的事情也不可能因为日历又翻过了一页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当然应该有信心,但也不能没有理性。有时候,宁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点,才不至于由于顺利的时候太忘乎所以,而一遇到一点挫折就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减持苗头又现 两方面因素使然
  一方面,重要股东的信心与底气不足,股市稍有上涨,就利用资本市场捞一把,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缺钱。因此,只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土壤以及成熟完善的制度规则,才能更好地引导上市公司良性发展。

  纵观这些年A股市场的表现,总是呈现出上涨艰难,下跌容易的现象,这也是市场涨少跌多的真实写照。但近期股市接连大幅上涨的走势,在近年来的市场环境下却是比较少见的现象。然而,遗憾的是,在股市出现持续上涨的过程中,并未持续刺激上市公司增持与回购热情,反而却陆续出现上市公司减持的现象,更有部分上市公司提出了清仓式减持的要求。谈及减持原因,多以自身资金需求为主,甚至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直接表示要改善生活质量。事实上,近年来上市公司减持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让投资者感到了困惑与无奈。

  近年来,A股市场出现持续大幅上涨的走势较为少见,但当市场行情发生实质性回暖,却很容易看到不少上市公司强烈的减持需求。就在近期,当股市上涨行情持续演绎之际,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减持公告,更有部分上市公司股东出现了违规减持行为,而A股市场的密集减持现象也确实值得投资者思考。

  实际上,就部分上市公司董监高比较强烈的减持需求来看,多与他们对企业信心不足、底气不够的心态有关。更为关键的是,与普通散户相比,重要股东的持股成本更低,而且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与信息优势。然而,对于本身信心不足的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来说,当市场环境有所回暖,其持股利润明显回升之际,却会具有较为强烈的抛售需求,这也是近年来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股市上涨少,下跌多;上市公司减持现象多,增持现象少等问题,恰恰成为了这些年来A股市场的真实表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重要股东对上市公司自身的信心与底气不足,且逐利心态较为强烈,股市稍有上涨,就出现强烈的抛售意愿,试图利用资本市场捞一把就跑,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缺钱,且从近年来密集减持的情况分析,多以中小上市公司为主,而大蓝筹大白马上市公司的减持需求反而不那么强烈。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当上市公司面临质押风险、经营风险的时候,往往会强化上市公司的资金需求,这反而加速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意愿。

  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少,这似乎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市场的一个尴尬现状。但是,这并非简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或批量IPO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关键所在,还是需要提升国内市场的营商环境,实质性为企业减税减负。至于股票市场,颇为重要的问题,则是需要改善市场的发展土壤,只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土壤以及成熟完善的制度规则,才能够更好地引导上市公司良性发展。

  就目前而言,A股市场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例如退出机制不健全,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效率偏低,市场缺乏持续的投资活力,批量IPO后反而导致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又如,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偏低,尚且不能够起到实质性的震慑作用,即使违规减持、信披违法,其违法违规成本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如重要股东、创投机构等群体的持股成本偏低,与二级市场价格乃至发行价格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而市场规则却未能够全方位考虑限售股解禁后的各种减持需求,如何减少抛售减持压力、如何降低套利空间、如何增加大幅获利者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却直接影响到股票市场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这就是减持热情又再度升温的症结所在。(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