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2-3 8:12:06讯:
随着证监会并购重组委的否决,海洋王(行情002724,诊股)(002724.SZ)试图借重组提振的愿望再度落空。
作为特殊照明行业领先的民营企业,周明杰、徐素夫妇经过24年打拼,将海洋王推进了A股市场。然而,中国照明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海洋王也不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其经营窘境袭来。
近10年来,海洋王的经营业绩用“原地踏步”来定义毫不为过。2009年以来,其营业收入在10亿元至13亿元之间徘徊,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则在亿元级沉浮。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从2016年开始,海洋王就筹划通过并购扩张来提升盈利能力。从2016年至今,不到4年,公司持续推进了两次并购重组,遗憾的是,均已失败了结。前一次历时两年半收购浙江沪乐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浙江沪乐)51%股权,行业主管部门审查通过,海洋王自己放弃了。这一次,溢价1.58倍收购深圳市明之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明之辉),却被证监会否决。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本次收购明之辉股权疑点颇多。收购之前,明之辉突击剥离不良资产,且其坏账计提、资产减值计提等均未详细披露,盈利能力存疑。
此外,本次收购,海洋王还有借重组机会圈钱之实的嫌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低至8.72%,货币资金充足,却要进行配套募资。
重组扩张再度告败
11月29日,证监会重组委作出的年内第18单并购否决宣告了海洋王再度重组失败。
根据并购重组委公告,海洋王此次并购被否的原因为“标的资产坏账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呼和浩特亮化工程项目相关资产债务剥离等信息披露不充分,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海洋王此前发布的重组报告书(修订稿)显示,公司拟购买朱恺、童莉等股东收购明之辉51%股权,交易价格为2.71亿元,增值率为1.58倍,交易将形成商誉1.66亿元。
本次收购备受市场质疑,主要是明之辉动作过于频繁。今年6月以来,标的公司向员工持股平台转让股权、变更关联方的经营范围等,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剥离不良资产。
今年8月,明之辉剥离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街景整治亮化工程项目,相关资产和债务转移给内蒙古明之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内蒙古新能源),后者同时受让深圳市超频三(行情300647,诊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名债权人持有的公司7474.08万元债务。内蒙古新能源承接明之辉债务,对受让的资产部分也无需支付现金。
上述资产剥离后,明之辉的资产和负债均减少7474.08万元,资产负债率由51.35%降至40.96%。
此外,2017年至今年4月,明之辉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为718.49万元、438.10万元和484.73万元,均为计提的应收款项坏账损失准备,而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本次重组,海洋王还曾计划配套募资不超过1.36亿元,用于支付20%现金对价及中介费用。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86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7.69亿元(主要为结构性存款),合计为9.55亿元。同期。公司无任何有息负债,经营性负债也很小,资产负债率仅为8.72%。
在这一财务状况下,海洋王配套募资行为被指借机圈钱。
上述重组是海洋王上市以来第二次筹划外延式扩张。2016年,公司曾推出1.17亿元收购浙江沪乐51%股权。奇怪的是,筹划两年半、行业主管部门审查通过,最终,海洋王却选择了放弃。
经营陷窘境人海战术难持久
两次并购扩张均告失败,海洋王如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海洋王成立于1995年,2014年登陆A股市场。无论上市前还是上市后,公司经营无实质性突破,早已深陷发展瓶颈。
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王实现营业收入8.87亿元,同比增长10.74%,净利润1.0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80亿元增长30.2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80亿元,同比增长47.50%。
经营业绩数据看上去还算亮丽,增速也达到了两位数。然而,1.04亿元净利润,与2013年、2014年同期,并没有大的增长。
早在2010年、2011年,海洋王的净利润就达到1.90亿元,但直到去年,其净利润仍然只有1.90亿元。2009年,其净利润为1.20亿元。10年来,其净利润仍然未能突破两亿元关口,基本上属于“原地踏步”。
同期,公司营业收入也没有大的增长。2011年,其营业收入为13.23亿元,去年为12.53亿元。
从今年前三季度业绩看,虽然同比增长30%,但公司存在压缩费用保增长嫌疑。今年前9个月,公司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0.84亿元、0.52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0.08亿元、0.04亿元。
唯一增长的费用是销售费用,达到3.75亿元。实际上,海洋王的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2017年、2018年分别达到4.27亿元、4.98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38.92%、39.75%。
海洋王主要从事特殊环境照明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产品与快消、医药等领域明显不同,但其销售费用却与这些领域公司的销售费用媲美。
不过,与快消行业巨资投向营销不同,海洋王的销售费用居高,源于销售人员薪酬增加。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洋王的销售基本上没有什么策略,采取的是“人海战术”。wind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公司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1967人、1803人、1641人、1790人、1819人,分别占当期公司员工总数的68.63%、67.23%、68.23%、70.56%、69.40%。
接近七成员工从事销售,一方面说明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另一方面,巨额销售费用吞噬了利润,导致公司盈利能力难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王销售人员众多,几乎遍布全国,而维系和管理的途径,是靠高提成,类似于险企的销售佣金。
其实,海洋王的产品综合毛利率并不低,近10年来,一直稳定在70%左右。但是,其净利率长期低于15%,2017年甚至只有7.50%。
显然,高毛利率、低净利率的畸形销售模式难以持续。海洋王靠什么改变,值得管理层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