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公奔私”降至史上冰点基金经理动力不足

加入日期:2019-12-28 2:35:4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2-28 2:35:41讯:

  “公司成立后要招人记得给我留个职位呀,我想回公募。”成立私募公司的第四个年头,张鹏(化名)在一次行业聚会上遇到正在筹备申请公募基金公司的朋友,他如是叮嘱。

  今年公募基金迎来“大丰收”,市场不断升温,但是,“公奔私”却降至史上冰点。截至11月末,从公募转去私募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仅有3人,如果将范围限定在基金经理,则仅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公转私”降温的背后,除了基金经理个人的考量,更折射了行业生态的变化,私募头部效应初显,行业门槛提升,公募激励机制不断改善。

  仅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转私

  往年,一旦市场行情好起来,“公而优则奔私”的热潮就会涌现。今年,上证指数涨幅在20%左右,公募基金斩获颇丰,但“公奔私”却创下了最低纪录。

  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今年至今仅3位公募转入私募担任基金经理,其中两位分别是营销总监、研究员岗位,如果严格定义,公募基金经理“转私”人数仅有一位。

  该统计只包含去私募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人员;目前还没发行产品,或者去私募不是担任基金经理职务的人员流动没有纳入统计范围,数据截至11月30日。

  相同的统计口径下,2015年有127人公奔私,2016年44人公奔私,即便是市场低迷的2018年,公奔私人数也有10位。即便是2006年私募刚刚阳光化时,公奔私的人数也比今年要多。

  基金研究中心称,近几年,随着私募行业日趋完善,大家对私募机构专业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如今私募基金行业的门槛已经水涨船高,头部私募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新生代在业绩、募资、营销等环节要想突围,挑战也比以前更大。

  基金经理“奔私”不易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每一个基金经理的综合考量。

  “出去后发不出产品怎么办?”上海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经理直言。他的业绩排名曾一度进入同类产品前十,但“奔私”创业计划却一年比一年消磨得厉害。“看看以前的同行,奔私后没有规模就很难突破,2013年到2017年是‘公募派’私募成立的高峰期,但到目前,我了解下来,基金经理创业成功率并不高。”

  难发产品、生存压力大是不少新私募普遍面临的挑战。近几年奔私的基金经理的生存状态,也让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打消了“奔私”的念头。

  如果重新选择,曾经身为基金公司投资部总监的张鹏表示,他不想再开公司、干私募了。“奔私”四年,张鹏经营的公司规模止步在2亿左右,进不到主流渠道,扩张艰难,却每天都在面对房租、团队的成本。这和张鹏最初想的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干一场不一样。

  “创业太难了,从选址到公司装修整整折腾了大半年,好不容易可以开业了,团队磨合又不顺,换了两次合伙人,两年的时间才算理顺,可是又赶上2018年市场低迷,好不容易今年公司业绩也起来了,发产品还是不容易。奔私不是投资能做好就行。”上海一名私募总经理表示,奔私之前,他曾在大型基金公司掌管百亿资金。

  也有基金经理在脱离公募基金的投研资源支持后,投资状态下降,迟迟做不出业绩,最终还是选择重回公募。“投资资源、投资风格都会面临变化,很多基金经理其实离开公募平台后不适应。”有公奔私基金经理表示。

  私募不好做,公募的吸引力却在上升。一名公奔私最终又回到公募的基金经理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私募生存不易,如今公募的整体待遇也在提升,很多公司是类事业部制度,做得好的基金经理激励机制很到位,导致奔私的动力不足。“即便做得不好,也不至于自己‘没饭吃’,现在大环境不好,还是守住‘饭碗’更重要。”该基金经理直言。

  “奔私”时机很重要

  有业内人士分析,“公奔私”降至冰点的背后,是头部效应显现的行业生态发生变化。

  截至2019年11月底,存续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40997只,基金规模2.45万亿元,略高于年初2.24万亿元的基金规模。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认为,公奔私热潮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公转私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公募和私募的人才流通已达一定的平衡;第二,私募行业头部效应已非常明显,私募备案准入门槛变高,备案难度加大,私募领域对公募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减少;第三,自从纳入监管之后,现在私募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基金业协会对私募的监管也越来越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公奔私”潮将一去不复返。不少“公募派”私募人士表示,“奔私”的时机也很重要。去年市场整体低迷,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不佳,不是好的时点。基金经理在“奔私”时一般选择自己所管理的基金业绩表现好的时候,这样在私募发产品时过往业绩更容易获得投资者认可。

  也有业内人士判断,今年不少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如果明年还能延续结构性行情,“奔私”人数或许会更多,等大牛市来时,“奔私潮”或将再次来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