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利好再次失灵 桂浩明:荒唐的“新股不败”神话

加入日期:2019-11-9 8:41:3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1-9 8:41:36讯:

  导读:
  李志林:利好再次失灵值得深思
  桂浩明:荒唐的新股不败神话
  刘柯:A股能否跟随人民币升值来一波
  黄湘源:亏损企业上市是A股重大突破
  皮海洲:新股破发发行人稳价承诺该对应什么价
  郭施亮:巴菲特旗舰公司闲钱太多意味着什么
  应健中:“傻瓜式”新股申购得小心了
  曹中铭:科创板新股市场化需经历破发阵痛


  李志林:利好再次失灵值得深思
  尽管周四晚间市场频传两大利好,美股、欧股、新加坡A50均大涨。相当多的投资者满以为周五A股将拉出长阳,但是,周五大盘仅高开 15点,摸高2998点便震荡回落,午后逐波跳水,七大指数均收出阴线,令市场空欢喜一场。为何利好再次失灵呢?我以为这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重大利好失灵说明了什么?
  一是中美同意随协议进展,分阶段取消已加征关税。这是一年半来的贸易摩擦中,双方首次就妥善解决各自核心关切,进行了认真、建设性的讨论,取得了原则性共识。贸易摩擦终于峰回路转。

  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并有望签署,这不仅有利于中美双方的经济和贸易,也有利世界经济和贸易。当然,也有利于受贸易摩擦利空冲击的A股走势。

  二是人民币跳涨400个基点,升值到6.96元,一个多月来升值1700个基点,累计升值2.8%。而人民币升,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升值,这历来都是对股市的重大利好。

  然而,这两个重大利好在A股中再次失灵了。究竟是市场“见利好出货”的惯性思维在起作用,还是市场本身的顽症压倒了利好,致使市场的价值规律、价值取向和价格传导机制失灵?我认为是后者!

  不可回避的市场三大顽症
  近期,无论是一个多月前推出的资本市场改革12条,还是易会满就资本市场改革答记者问,都被监管层视为打造“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良方。

  诚然,列出的改革措施颇有新意而又情真意切,如“检验改革成果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否稳定市场预期,二是能否真正给市场带来信心”,让人颇有期待。但是,其改革措施没有集思广益,没有抓住导致市场
  长期熊市的顽症。

  A股市场的顽症在哪里?广大投资者认为主要是三个。

  第一,搞不切实际的大扩容。美国股市尽管连续10年大牛市,需要融资的好公司比比皆是。但是,美股每年发新股只有一二百家,并且极力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予以注销,以确保上市公司业绩优良。世界第三大股市日本股市在过去10年中仅发了200多只新股。唯独熊冠全球10年的A股,尽管指数仍在金融危机前高点的半山腰以下,但新股扩容的速度却在世界股市历史上史无前例,现已有3700多只股票,已与美国股市相当。

  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5个月就发100只新股;主板和中小创每周仍然发5只左右新股;创业板也迫不及待地要搞注册制;新三板的精选层也跃跃欲试,争取大批公司直接转板上市。周五,证监会又松绑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再融资要求,更加大了扩容带来的压力。

  虽然对作为国家战略扶持的高科技股大量上市,市场能够理解,但是,业绩不佳的周期性传统产业大盘股,通过包装也接连不断地上市,就引起市场的用脚投票。如刚上市就股权抵押的渝农商行,以高于港股发行价一倍的价格发行上市,目前濒临破发。

  第二,巨量大小非源源不断地解禁、减持。据公开数据,从11月到明年一季度,就有1541亿股、1.9万亿市值的大小非解禁,数量是全年新股扩容的10倍。哪怕其中有10%的大小非减持,就超过了年新股扩容金额。

  虽然大小非减持已有现成的制度,一般不得随意修改规则。但是,监管层为何不进行新老划断,从新股开始进行股权结构改革,规定控股股东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从而一劳永逸地杜绝大小非减持的顽症呢?

  由于大小非没完没了地解禁、减持,就迫使市场没完没了地炒作,高抛低吸做短线、抢反弹、搞投机,见利好出货,使A股无休止地在低位纠缠。

  第三,市场严重缺乏资金。科创板仅开设3个多月,上市了50只股票,绝大多数个股便从最高价腰斩,新股也现破发。50万以上的大户或因融资而爆仓,而50万以上的大户却是A股市场里资金实力最大的,最活跃的个人投资者,去了科创板被网下配售了70%新股的各路机构割了“韭菜”。

  剩在主板和中小创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被深度套牢的10万以下的散户。即便见利好发布也无力购买股票。

  凭目前市场的资金,实在无力托起市值45万亿左右的流通盘,不能指望会有什么大行情。面对高速扩容,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股价中枢的下移,就像将河道拓宽,水平面就自然下降一样。

  尽管近期管理层反复强调“要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但在目前来看仍是杯水车薪。如北上资金今年进入A股2200亿左右,还不如新股上市抽取的资金;又如MSCI11月将扩大持有A股的权重至20%,但区区几百亿资金,连填补浙商银行、邮储银行两大盘股的募资还不够。

  只要A股的三大顽症不消除,股市最本质的供求关系没有得到改善,那么,现有的利好都不可能导致A股终结熊市诞生大牛市。

  至于近期高盛预测年底前沪深300指数在年内有望涨到4200点或5000点(目前在3973点),亦即还要涨5或25%。如果真能如愿,那就意味着,上证指数能涨到3120—3710点,深成指能涨到10360—12340点,创业板能涨到1800—2140点,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桂浩明:新股告别暴利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近段时间来,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众多打新族自然也是乐此不疲。不过,对于那些好不容易中签新股的人来说,恐怕多少有点郁闷。因为不少新股上市以后,涨幅并不如想象那么大。

  譬如渝农商行,这次公开发行的价格是7.36元,上市后冲高到10.60元,但马上就开始下跌,目前价格在7.5元上下,仅仅比发行价高出2%左右。还有上市不久的科创板新股久日新材,发行价是66.68元,挂牌首日开盘为74.01元,随后就回落到70元上下,上市第二天进一步下探到67元附近,濒临跌破发行价。另外,在11月6日上午,上市不久的昊海生科开盘价为88.53元,这已经低于它89.23元的发行价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这些股票的限售股(包括战略投资者配售部分及网下中签但又被抽中锁定的10%部分)还没有流通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以往的惯例来看,在不考虑其它情况的前提下,限售股上市通常会使得相关股票的价格回落10%-20%左右。这也意味着,一旦这些股票的限售股上市,它们存在着相当大的破发风险。

  这种状况在之前是很难想象的。以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新股,在上市第一天几乎都毫无悬念地按规定上涨44%,以后还有若干个涨停板,股价少说也会有80%以上的涨幅,价格翻番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今年7月开始交易的科创板,首批上市的股票平均涨幅在130%以上,涨200%的亦非个别。于是乎,新股暴利也就成为很多市场人士的共识,各基金公司也快马加鞭地发行专打新股的产品,以期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新股上市,已经有部分品种再无这样的暴利。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状况呢?应该说这是值得点赞的好事情。这些新股为什么上市以后涨幅不那么大呢?当然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应该说还是发行价偏高。像渝农商行的发行市盈率要高出二级市场同类股票的50%左右,而久日新材、昊海生科的发行市盈率也同样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然,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样高的发行价是蕴含很大风险的。而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发出去,主要还是市场上投机气氛比较重,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为了保证询价入围,总是尽可能地提高报价,只要上市后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即可。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认为新股毕竟还是相对稀缺的,特别是在其限售股还没有上市的时候,短炒总还是有机会。结果,水涨船高,不但新股的发行价变得很不理性,而且还营造出了十分荒唐的“新股不败”神话,各路资金都想着到这里来攫取暴利。

  问题在于,一方面现在的市场并非处于强势之中,资金供应相对偏紧;另一方面几年调整下来,短线投机的获利空间已经大大压缩,投资者相对而言更加关注价值投资。此外,新股的发行也处于提速阶段,大量的新股批量上市,使得市场上的炒新资金捉襟见肘,于是也就不得不弱化炒新的强度。如果说以今年7月份科创板新股上市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之前炒新还有相应的市场氛围,在这之后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炒新明显开始降温。科创板新股一批批上市,越是后来上的,涨幅相对就越小。而即便一度被爆炒的,过后也是一路下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这种状况。虽然现在出现这种走势的股票还是少数,但毕竟是在提示人们,新股开始告别暴利了。

  新股告别暴利,实际上即是一种股票价值的回归,也是一种投资理念的回归。毕竟那种盲目抬高新股发行价,以及在新股上市以后继续过度炒作的行为,都不是正确的理性行为,而是更多带有短线投机的色彩,并且会给市场的长期发展留下阴影。作为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投资者,首先就应该认清形势,避免不合理报价,而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应该对新股有合理的定位,拒绝高位接盘。应该看到,新股告别暴利,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新股发行真正市场化的基础,还是维护市场公平公正的必要条件,人们应该欢迎它的到来。

  (申万宏源证券)



  刘柯:A股能否跟随人民币升值来一波
  本周人民币出现了两次升值,一次是周二一次是周四,背景分别是进博会开幕和中美有望达成阶段性协议。本周人民币升值超过0.7%,也是10月以来第二次周升值超过0.7%,而整个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2.3%左右,再度进入“6时代”。

  支撑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预期四季度经济复苏情况良好,人民币升值的宏观背景成立;二是中美经贸摩擦缓和迹象明显,人民币需要维持稳定的币值;三是中国进口规模有望加大,人民币升值符合扩大进口的经济利益。

  从第一个角度看,宏观经济是一国币值稳定与否的重要前提,人民币的升值是伴随着三季度结束开始的,而这个阶段刚好是国内GDP数据公布的时间点。从宏观角度看,虽然三季度的数据并不理想,但预期四季度GDP增速很有可能触底反弹,毕竟现在稳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全年6-6.5%的增速应该问题不大。既然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则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环境。

  从第二个角度看,人民币的波动始终与中美经贸摩擦相关,摩擦加剧则人民币贬值,摩擦缓和则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来说,强势美元不符合其经济复苏的利益,他们需要美元处于一个相对偏弱的环境以提升美国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美国初级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周四伴随着中美经贸谈判即将签署阶段性协议的消息,人民币一举升破7,最高达到6.96。

  第三个角度是最近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中国扩大进口的步伐会越来越快,特别是在最近开幕的进博会上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按商务部有关专家的说法,中国扩大进口实际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是实现比较利益的重要环节。进口是引入他国的比较优势补给我国,你来我往双方都会得到发展,这是体现国际分工带来红利的第二阶段。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的进口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而未来15年中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将达到40万亿美元,这个增速是非常可观的。出口是赚美元,进口则是花美元,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

  从以上几个角度看,人民币适度升值符合各方利益。过去5年人民币总体趋势是贬值,原因也很简单,适度刺激扩大出口,每年中国的进出口比例都是出口略多于进口。但未来几年进口增速会加快,出口则可能此消彼长,因此未来几年人民币的整体趋势应该是稳中有升。此外,人民币此次从6.24以来的贬值是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而走低的,如果中美签署协议,则人民币也应当升回摩擦开始前的位置。

  从资本市场投资的机会看,人民币升值可以适度刺激进口,也能吸引外资进入,2010年到2014年是人民币的升值周期,外资持续不断流入,A股也在2014年年底产生了一波井喷行情。而今年则是叠加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全球各大指数纳入A股,会不会诱发一波比较大的行情呢?这是可以期待的。那么,什么是人民币升值收益最大的行业呢?无疑是以美元为债务主体的航空业,2014年的大牛股南方航空直接从不足2元涨到每股16元以上,原因就是在民航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汇兑收益。

  我们来仔细测算一下,2019年三季度,三大航之一的南方航空因人民币贬值产生的汇兑损失达22亿元人民币,当期美元兑人民币从6.865贬值到7.148,贬值幅度4%左右,由此测算人民币每升值或贬值1%则南航的汇兑收益或损失为5.5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截止11月8日,美元兑人民币升值到6.985左右,这一个多月时间人民币升值2.3%左右,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南航的汇兑收益已经在12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汇兑收益或损失是直接计入利润的,如果到年底美元兑人民币维持在6.9左右的水平,则今年四季度南航的汇兑收益将达到15亿元人民币,折合每股受益0.1元以上。

  如果算上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因素,取人民币未来的中间值6.5左右计算,则未来人民币升值将给南航带来接近40亿元的汇兑收益。在这样实实在在利好的刺激下,南航H股本周已经上涨了8.25%,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南航存托凭证本周前四个交易日也是大涨10%以上,但A股的南方航空本周涨幅仅仅只有3.11%,是外资过于乐观还是我们过于谨慎了?

  
  


  黄湘源:亏损企业上市是A股重大突破
  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就对亏损上市企业失去信心,以短视的眼光去看待,一旦泽璟生物在新药投研开发上大获成功,那么,岂不也就意味着投资者有可能将与一颗冉冉升起的高新科技新星失之交臂。

  如果不是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本来已列入第一批被受理名单的和舰芯片很有可能会是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亏损企业。和舰芯片过去三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26亿元,之所以主动撤单究竟是因为同业竞争方面的问题,还是另有什么别的原因,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以其原拟申请上市所按第4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则与泽璟生物申请上市所依据的第5套标准有所不同,后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三年连续亏损,泽璟生物不仅在市值规模上将超过和舰芯片很多,而且其在核心产品方面所具有的行业领先优势也更值得期待。10月30日,泽璟生物成功通过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审议“拷问”,当之无愧地成为首家采用科创板上市规则第五套市值及财务指标的医药生物企业,也是首家有望登陆A股市场的亏损公司。

  亏损企业也可上市,这在国际成熟市场算不了什么,而在A股却实在可以算得上了不起的一项重大突破。早在2014年,也就是创业板迎来五周年的时候,证监会当时也曾发布支持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15条意见,其中就有一条是,允许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满12个月后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尽管如此,受限于创业板盈利门槛的互联网企业还是选择了更方便的赴美上市,亏损企业登陆创业板的大门还是没有能够打开。2018年3月,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过去三年扣非净利润有亏有盈,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的净资产为-1280亿元,累计亏损为1352亿元的小米,本来将在赴港上市的同时,以CDR的方式登陆A股。可是,小米却在进入发审会日期即将公布的前夜突然宣布暂停发行CDR。这突如其来的临门缩脚甚至一点也没有说明原因,在令市场摸不着头脑的同时,不免也使得亏损企业上市这一在A股市场突破性的进展再次陷于无声无息的停滞状态。

  亏损企业在A股上市难,首先就难在于法无据。《证券法》明文规定,公开发行新股,应符合“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的条件。此次科创板也是在试点注册制的名义下,方才有可能对上市条件进行如此重大的修改,可谓是在上市标准上接轨国际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创板上市条件对尚未实现盈利的高新技术科创企业的包容不仅是可复制的,无疑也是可推广的。《证券法》在其后续的修改中相信也会给予认可。不过,从亏损企业上市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来看,却无疑将是真正意义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正到负易,由负转正难。难就难在这不仅仅是一个连续亏损的企业能不能在上市以后很快就能实现盈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无论是对于市场监管的跟进还是投资理念的转变,都将是一次真正的考验。

  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如果只需要相应的修改一下对应的上市审核标准,也许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如何跟进对亏损企业上市之后的监管,则难免会碰到很多非常棘手的问题。别的不说,科创板退市制度尽管优化了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用主营业务、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多个定量指标判断企业是否仍具持续经营能力,同时辅之以明显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定性标准,对于营收主要来源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企业也将按退市处理,但所有这些规定对于盈利状况趋好的企业来说固然不算什么大问题,而对于上市时依然还是连续数年没有盈利的企业来说却可谓冰水入口,点滴在心。像泽璟生物这样的企业,如果按现行退市标准来衡量,其还未上市就已经符合退市条件了,那么,上市之后如依然还是连续三年未能实现盈利,该不该退市呢?如果不予退市,岂不意味着上述判断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形同儿戏?不过,如果就这么让他们退市了,他们又如何才有可能成为连续亏损了20年才成长为全球最伟大企业的亚马逊呢?

  如何看待未盈利高新科创企业的投资价值,对于我们的投资者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不无奇怪的是,我们的市场尽管对炒差炒小炒ST一直就抱有异乎寻常的兴趣,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处在研发阶段所难免遭遇的某些失败却似乎很容易以短视的眼光去看待。以泽璟生物而论,作为其第一个自主开放的抗癌药,多纳非尼的进展之快尽管曾开创了国内创新药的先例,但一旦多纳非尼未能如期通过临床试验,则该公司的盈利前景也就不可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当然也将会是一种投资风险。该股在上市之初如果仅仅因为其所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的地位而估值过高,上市以后市场也难免将因为长期看不到盈利前景而用脚投票,而一旦出现股价贬值甚至破发的情形,对于习惯于盲目跟风打新炒新的投资者来说,岂不也将是一种更大的风险?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就对亏损上市企业失去信心,一旦泽璟生物在新药投研开发上大获成功,那么,岂不也就意味着投资者有可能将与一颗冉冉升起的高新科技新星失之交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泽璟生物的上市既然已经开启了亏损企业上市之门,那么,对于市场来说,把好信息披露关和风险提示关无疑也就更加重要。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亏损企业上市并不可怕,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及时不准确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风险判断失误才更可怕。泽璟生物的上市,如果能对亏损企业上市信息披露的改进和风险警示的跟进不无小补,则对于整体市场的加强监管和投资者投资风险意识的提高何尝不也是有益的呢?

  


  皮海洲:新股破发发行人稳价承诺该对应什么价
  对于发行人作出的稳定股价承诺必须要予以规范,赋予这种承诺以实际意义,让其更贴近市场。既然是新股发行之时所作出的稳价承诺,那么需要稳定的股价就应该是发行价而不是净资产值。

  伴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新股上市在经历了首日开板、次日跌停、首日微涨之后,终于迎来了正式破发。11月6日,科创板新股久日新材、昊海生科双双破发,其中前者收盘价破发,后者为盘中破发。

  虽然破发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并不少见,比如很多股票在上市半年或一年之后都相继破发了,但就新股破发来说,在A股市场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A股市场有一种炒新的习惯,但凡新股上市都会遭到市场的炒作,所以新股破发的情况在A股市场并不多见。

  也正因为新股破发现象在A股市场较为少见的缘故,所以新股破发的出现往往都会受到市场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在这种时候,投资者往往都会希望管理层放缓IPO节奏,而某些市场人士则会因此看到市场的投资机会,认为这是股市见底的信号。而从新股破发的公司来说,市场更希望这些公司能够兑现其新股发行时所承诺的维护股价稳定的措施,毕竟当下的新股发行,发行人都作出过股价维稳的承诺。所以,在11月6日两只新股双双破发之际,就有舆论表示,两家公司都有稳定股价承诺。

  两家公司都有稳定股价的承诺确实不假,但稳定股价的承诺能否稳定新股破发的价格却是需要市场来面对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新股破发对发行人维护股价稳定措施的一种考验。虽然说发行人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是在新股发行与上市之时作出来的,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公司来说,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根本就不能在发行人股价破发之时起到稳定股价的效果。

  以久日新材稳定股价的承诺为例,该公司承诺,公司上市后三年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若因除权除息等事项致使上述股票收盘价与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不具可比性的,股票收盘价应做相应调整)均低于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最近一期审计基准日后,因利润分配、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增发、配股等情况导致公司净资产或股份总数出现变化的,每股净资产相应进行调整),非因不可抗力因素所致,公司及相关主体将根据本预案的规定采取有关措施稳定公司股价。

  从久日新材稳定股价的承诺中不难发现,IPO公司发行上市,作出承诺所要稳定的股价并不是新股发行价,而是公司的净资产值,即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值时才考虑维护股价稳定。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仅仅只对于那些以净资产值作为发行价格的超级大盘股公司才有维稳的意义,而这样的公司在A股市场极为少见。而大多数的公司,其发行价远远高于净资产值,因此,将净资产值作为维稳价格,对于绝大多数发行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以久日新材为例,其每股发行价为66.68元,而每股净资产只有23.84元。也就是说,只有当久日新材的股价跌破23.84元时,公司方面才会稳定股价,而跌破发行价,显然不是公司方面需要考虑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对于绝大多数的新上市公司来说,稳定股价的承诺并不能真正稳定股价。既然如此,在新股上市之时,作出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没有实际意义,又何必要作出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在误导投资者呢?因此,对于发行人作出的这种稳定股价的承诺必须要予以规范,赋予这种承诺以实际意义,让其更贴近市场。既然是新股发行之时所作出的稳定股价承诺,那么需要稳定的股价就应该是发行价而不是净资产值,净资产值维稳是老公司的事情。而只有以发行价作为维稳价,对于新上市公司才有实际意义。

  而且以发行价作为发行人的维稳价格,也有利于新股发行价定位合理。因为在发行价成为发行人负有义务的维稳价格的时候。发行人就不会一味推高新股的发行价格,而会是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发行。因为只有价格相对合理,新股破发才会变得不易,发行人才不需要履行维稳的义务。

  



  郭施亮:巴菲特旗舰公司闲钱太多意味着什么?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巨额现金储备的背后,或多或少预示着美股市场隐藏着一定的投资风险,甚至对资本而言,已经处于优质资产难以寻找的状态,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可能需要引起全球投资者的深思。

  多年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储备变化,往往会成为全球资本市场走向的风向标。不过,从近年来该公司的现金储备变化分析,却处于持续攀升的状态,相对于资本市场的走势,似乎这一指标显得有些失灵。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伯克希尔哈撒韦现金储备已经达到了1282亿美元,而此前二季度的现金储备仅有1220亿美元。言下之意,在最新一个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再度创出新高。然而,如果按照该公司现金储备与资本市场走向的规律来看,似乎意味着现阶段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正在不断积累,甚至说明了资本市场的价格拐点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面对高居不下的现金储备,对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也是一件颇感无奈的事情。受此影响,在巨额现金储备的背景影响下,巨额闲置资金会对公司的业绩构成或多或少的冲击。

  从最近两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回报率表现分析,确实有所逊色。其中,从股价表现分析,2018年实现年度收益率为+2.82%,2019年至今实现收益率为+5.69%,而近两年个位数的年度收益率表现,也较过去多年时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长期平均投资收益率相比,显得有所逊色。

  不过,与2018年及2019年相比,2016年和2017年伯克希尔哈撒韦A的股价表现却显得明显强势。其中,2016年实现23.42%的正向投资收益率,而2017年实现21.91%的正向投资收益率。

  与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相比,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均跑赢该指数表现。但是,自2019年以来,却明显跑输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其中,标普500指数自今年以来出现22.34%的年度涨幅,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则出现了5.69%的年度涨幅。

  由此可见,从长期的价格表现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表现还是明显跑赢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对于今年以来跑输标普500指数的现象,则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巨额的现金储备高居不下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站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角度思考,一方面可能会选择持续性的股份回购策略,通过接连回购公司股票,来达到积极提振公司股价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能会选择持续观察,或通过比较稳健乃至保守的策略盘活现金储备,但对于拥有巨额闲置资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并未等到美股价格拐点的出现,反而是见证着美股市场的持续走强,由此导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巨额的现金储备无法发挥到预期的效果。

  1282亿美元,这是一笔庞大的现金储备。如果按照以往的市场经验,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现金储备迭创新高的背景下,美股市场的价格拐点可能会很快出现。但是,如今这一魔咒似乎有所失灵,而面对高居不下的美股市场,也确实引起市场的疑惑,对于不少市场资金以及市场投资者来说,也正处于进退两难的投资境地之中。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巨额现金储备的背后,确实或多或少预示着美股市场隐藏着一定的投资风险,甚至对资本而言,已经处于优质资产难以寻找的状态,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可能需要引起全球投资者的深思。

  


  应健中:“傻瓜式”新股申购得小心了
  新股上市仅两日就跌破了发行价,这个记录发生在本周三,从新三板转板过来的久日新材,收盘66.35元,跌破66.68元的发行价。在笔者码字之时,近期上市的新股中,离发行价很近的公司还有:渝农商行7.47元,离发行价7.36元只有0.11元;昊海生科89.85元,离发行价89.23元近在咫尺。说句不中听的话,股价靠守是守不住的,放下也许更踏实一点。

  “破发”这个词,流行在10年前。当年市场的主基调是市场化发行,采用机构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那时的新股询价比现在疯狂得多,机构们一起哄,发行价最高达到过148元,发行市盈率普遍在50至80倍,最高为130倍,那时的新股申购既要股票市值也要冻结资金,这样的发行方式直到破发来临才消停。破发的典型版本是华锐风电,发行价90元,上市开盘87元,最高88.80元,将新股申购者全线套住,上市第一天能够割肉而跑,那是逃顶高手。华锐风电上市以后的故事已经不重要了,近10年来一路下跌到如今的1.04元,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10年前新股上市后留下的一地鸡毛导致了管理层对发行方式的改革,那就是取消瞎起哄的询价,改为现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IPO的规则,发行市盈率不得超过23倍市盈率,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的延期3周发行。

  股市就是这样,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个计划式定发行价的方式实施了10年,新股再度被上市后N个涨停所疯狂炒作,于是改革再度掀起。科创板打破原有规则,放开了发行市盈率的限制,到目前为止,科创板的发行市盈率基本上在50至60倍左右,已上市的公司最高市盈率在2145倍,最低19倍。然而,仅4个月,这样的定价机制在市场规律的制约下面临考验了。

  注册制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将定价权交给市场,融资者和投资者自行决定市场定价。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新股开始破发,这是市场行为决定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更何况,与10年前的那波破发潮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必惊慌失措。

  发行价定高了,破发势在必然,而现在的新股申购也成了一种“傻瓜式”的游戏,人们都懒得去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懒得去评判行业的优劣,大家闭着眼睛用券商专门设计的手机软件“一键申购”,反正不用花钱,也不必计算,一键输入,去博弈如同彩票中签率那样的中签机会。现在新股的中签率都在万分之五左右,如此低中签率,新股还是破发,可见市场游资已经无力炒作新股了。这样的市况如果漫延下去,势必导致一级市场降温,人们也就屡申购屡套牢,也才会长记性。而这种融资者与投资者的博弈,最终会找到平衡点,但这个过程势必以造成一大批投资者的套牢和损失为代价。

  今年四季度,IPO速度加快了,破发并不奇怪,作为投资者没人规定你必须去买股票,也没人规定你一定要去申购新股,所以,投资者对一级市场也要有风险意识,不能将新股“拉到篮子里就是菜”,当年华锐风电那样的一级市场风险也许还会再现,投资者应该多留点心,不要掉进坑里。

  



  曹中铭:科创板新股市场化需经历破发阵痛
  11月6日,对于科创板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当天,科创板公司昊海生科、久日新材同时出现破发。昊海生科破发出现在上市的第六个交易日,久日新材则出现在挂牌的第二个交易日。笔者认为,科创板新股出现破发现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久日新材的破发,其实在11月5日挂牌当天就露出了端倪。久日新材发行价格为66.68元,但上市当天其最低价曾下探至68.10元,幅度相差不过2.13%。收盘报涨6.42%,不仅远低于其他新股44%的涨停幅度,也创出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新低。而昊海生科上市前5个交易日要么是大阴线,要么是持续下跌,客观上也为破发埋下了伏笔。

  A股市场上,新股出现破发现象并不奇怪。此前在市场行情低迷时,破净、破发曾成为市场上一道刺眼的风景。但自2014年证监会对IPO制度改革以来,由于新股发行市盈率有23倍的高压线,发行市盈率的下移,新股出现破发的现象大为减少。相反,挂牌后新股往往会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暴风集团就曾创造了40个交易日36个涨停的奇迹。

  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由于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且由于试点注册制,实行差异化的交易制度,上市条件更具包容性,因而受到市场的关注度较高。而且,由于科创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机制,科创板新股的发行价格、规模、节奏等由市场决定,以强化市场约束。因此,科创板新股发行、上市后的表现,往往更吸引市场眼球。

  此次两家科创板公司出现破发,笔者认为并不是偶然的。从发行价格上看,昊海生科每股发行价格89.23元,久日新材发行价格为66.68元,虽然两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都不到43倍,在科创板中也并不算高,但其发行价格却并不低。而且,昊海生科还被称为科创板“最贵新股”。较高的发行价格,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会减弱,没有资金支撑,股价破发就不可避免。

  从市场供给看,近期科创板新股有加大发行与上市的态势。从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集中挂牌,到10月29日科创板迎来百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为36家。这表明7月23日开始,期间科创板上市新股只有11家。而截至11月6日,科创板挂牌公司已达50家,表明短短的7天之内,科创板上市新股14家。实际上,11月5日上市5家,6日再挂牌4家,这样加大供给力度,会导致科创板新股的稀缺性不再。而且,集中上市新股,也会加大科创板新股本身的压力,这也是两家公司破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此外,近期市场环境不佳,也会对科创板新股的破发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9月份至今,A股市场整体上处于一种震荡态势,市场成交低迷,财富效应缺乏。科创板新股在开市后虽然迎来一波强势上涨行情,但此后也经历了一波杀跌行情。与高峰期相比,如今科创板的成交活跃度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从近期整个市场新股表现看,同样差强人意。渝农商行上市首日开板,麒盛科技挂牌第二、第三个交易日连续跌停,其表现显然并非只是个案,更反映出市场对新股的一种态度,这对科创板新股而言同样如此。在持续的新股供给下,科创板新股的破发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次两家科创板新股出现破发,更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市场化发行背景下,新股出现破发现象是必然的,这在国际成熟市场中已成为一种常态。实际上,A股频频上演的“新股不败”神话是不正常的,无风险打新也不合理。科创板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就必须经历破发阵痛,就这么简单。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