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解读易主席新观点 贺宛男:A股何以杀跌

加入日期:2019-11-30 8:31:1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1-30 8:31:17讯:

  导读:
  贺宛男:外资大量流入A股何以杀跌
  李志林:解读易主席新观点
  刘柯:市场似乎在酝酿新机会
  黄湘源:面值退市的真谛就是该退则退
  郭施亮: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退市规则?

  皮海洲:新股首日破发提醒股民不要盲目打新
  桂浩明:浙商银行破发的偶然与必然
  应健中:股市胶着状态还将维持
  曹中铭:“牛市”呼声这次能否成真


  贺宛男:外资大量流入A股何以杀跌
  都说今年11月是MSCI纳入因子第三次扩容之际,这次扩容会给A股市场带来4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可11月的A股市场却丝毫不见好转,反而不断杀跌。

  据报道,今年明晟公司分三步增加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5月,MSCI将中国大盘A股纳入因子从5%提升到10%,同时以10%的纳入因子纳入中国创业板大盘股;8月将中国大盘A股纳入因子从10%提升到15%;11月,再将纳入因子从15%提升至20%,本次扩容给A股市场带来40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在生效的11月26日收盘,北向资金大幅流入A股,当天合计净流入214.29亿元,创沪港通、深港通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除了本周二上证指数略微上涨0.03%外,周三、周四、周五已连跌三天,且跌幅越来越大。整个11月,上证指数下跌1.95%。与此同时,MSCI成份指数跌幅也达1.8%,成为跌幅较大的板块之一。

  在笔者看来,11月A股杀跌,尤其是月末跌幅加深,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11月2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9%,降幅比1—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尤其是10月份同比下降9.9%,降幅竟比9月份扩大4.6个百分点。

  1-10月降幅也就2.9%,10月1个月竟陡降逾9%,这是怎样的“自由落体”啊!按所有制划分,国企同比下降12.1%,股份制企业下降2.4%,外企下降4.0%,私企增长5.3%。除了私企外,清一色下降!而一些重点行业的降幅更是令人不堪忍受: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5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44.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5.3%,汽车制造业下降14.7%……
  这些行业中大部分是国企,其中的上市公司多是MSCI成份股,如此巨大的利润降幅,股价跌去2%至3%真不算多。

  10月经济数据下行的还不仅是工业利润,诸如投资(增长5.2%、回落0.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7.2%、回落0.6个百分点)、外贸(下降0.5%),都在往下走,工业品价格在降,消费品价格(CPI)却陡然升至多年来从未有过的3.8%。如此背离,这股市又如何涨得起来。

  二是茅台等白马蓝筹股大跌。11月一个月,茅台、平安、恒瑞医药等机构抱团的白马权重股跌幅都在5%上下,远超指数的跌幅,且是放量下跌。这里确有基金面临业绩考核和分红的需要,毕竟这些股票全年涨幅都在90%上下,但放量下跌也说明有机构仍在加仓。当然,白马蓝筹股跌去4%到5%,远比科创板一些股票一周下跌20%至30%,对人气的杀伤力要大得多。

  笔者不大明白的是,为什么如上述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周期性行业明明10月份盈利大降,这几日的股评却大谈“周期性行业的机会来了”,这些行业的不少个股也确实涨幅不小。好在同一个镜像可以从不同侧面观看,兴许这就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三是11月IPO大扩容。11月共发行新股28家,募资613.2亿元,1个月比今年1-6月合计募资612.95亿元还多。特别是28日发行的邮储银行,本以为随着浙商银行上市当日破发,申购人数会减少,中签率会大幅上升。谁知整体认购规模仍达1.3万亿之多,大大超过年内全球最大IPO阿里巴巴IPO申购金额1013.5亿港元,邮储银行中签率1.25%,还是100签才中1签啊。在媒体报道“体现了投资者对于邮储银行投资价值的坚定信心”之际,也会让人以为股市资金还多的是,以后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多发新股。

  但毕竟邮储银行发行将使股市失血近300亿元,特别是战略配售及网下机构投资者合计获配量高达发行总规模的56.5%,创近年来最高。想必这也是机构不得不抛售盈利丰盛的白马股,以筹措资金的重要原因吧。

  刚写完此文,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的最新讲话。吴教授说,我们这个市场有四大误区,第一个就是“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把资本市场在中国理解为是融资的市场,以为它是金融机构或者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市场化延伸”,“你会看到它修改很多的规则,都是在为融资者提供便利。”吴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你活生生地把融资放在第一位,它最终是达不到目标的。”




  李志林:解读易主席新观点
  ■李志林(忠言)博士
  近日市场唯一的亮点是,易会满主席在《旗帜》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详解证监会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细看全文,情之切切、新意迭出、通俗易懂,是一篇花了功夫的好文章。我摘录易主席的重要观点,逐段学习和点评,以期作为管理层监管治市的参考。

  首提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性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证监会系统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落实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要求,关键是在监管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想投资者之所想,虑投资者之所忧,解投资者之所难。”“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既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使命,也是资本市场监管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点评:在我的记忆中,A股30年历史上的7届证监会主席中,易会满是唯一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性”监管使命的证监会主席。他所说的人民,直接指“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亦即通常所说的“股民”。

  并且,他将“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性”用一个警句来表达:“想投资者之所想,虑投资者之所忧,解投资者之所难”。真是言之凿凿、情真意切。

  那么,什么是A股1.6亿投资者的“想、忧、难”呢?

  在我看来,要尽快纠正大扩容的思路和做法,尽心尽力地保持供求平衡,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放缓扩容节奏,尤其是大盘股的扩容。并降低大盘股和科创板新股的发行价,营造一二级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

  要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机会,用积极的股市政策来振兴股市,恢复投资者信心,减轻投资者的亏损。

  要对新股结构进行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公众上市公司的要求,规定大股东控股比例上限(不超过三分之一),以公众股东为主,扩大新股上市后的流通股数量,一劳永逸地杜绝新的大小非减持隐患。

  对原有的上市公司的大非,采取场外定向转让的方法,并给予税收优惠,受让者至少仍需持股一年以上,以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以长期心态搞实业,使股市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要尽快修订对上市公司严厉打假的《刑法》和《证券法》,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要尽快终结A股长达10年的熊市,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赶上连创新高的全球股市潮流,进入慢牛轨道。

  要严厉禁止内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凭借地位优势,到上市公司调研时获取内幕信息,从而动用资金优势重仓买入、抱团取暖“核心资产”。

  希望易主席能够体察民意,排解投资者以上7个方面的“想、忧、难”。

  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我国目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投资者群体,资本市场发展牵系着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时,我国人均GDP即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是新时代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使命。”

  “资本市场核心是一个投融资的专业市场,投资者和融资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从融资端和投资端同时入手,兼顾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点评:长期以来,A股的管理者、监管者都把股市看作是融资市场,以为它是金融机构或者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市场化的延续。其实,财富管理和融资,或者投资和融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纵观全球股市,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能力,是因为它具有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这就是“财富管理”。

  如果A股市场把“财富管理”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市场有活力、有韧性,能长期保持稳中有涨,那么融资功能自然就会充分发挥。反之,如果把融资功能放在第一位,不论市场好坏,都不顾一切地竭泽而渔,就必然会造成新股连连破发,老股节节走低,使A股在全球的“估值洼地”中越陷越深,股价成一地鸡毛。

  如果把融资比作是股市中的“鱼”的话,那“财富管理”就是股市中的水。没有水哪会有鱼?因此,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性”,监管层必须走出“股市融资第一”的误区,代之以“财富管理第一”。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使命的体现!

  首提“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干字当头”

  “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我们勇于担当作为,坚持干字当头。”“当前,我们紧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对一些市场反映比较集中的关键性方向性问题深入研究论证,加强资本市场改革顶层设计,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让市场有稳定预期。预期管理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多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科学审慎决策,确保接地气、可落地。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力,不为市场杂音所扰,做深做实做细舆论引导,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开展正反两面的评估,政策调整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既不能犯“急躁病”,又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好心办错事。”

  点评:这是监管层治市思路的一个重要转变,值得令人称道!

  
  


  刘柯:市场似乎在酝酿新机会
  11月A股走势疲弱,月初上证综指开盘2929点,月底收盘2871点,全月跌幅虽然不大,但个股的跌幅远远大于指数。沪指已经跌破2900点整数关口,对市场心理影响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在外围股市不断创新高、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和MSCI年内最大扩容季来临的背景下,就显得颇为尴尬。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今年机构结账时间提前至11月底,市场抛压较重,这从蓝筹白马股不断大跌可以看出端倪,茅台周五一度大跌5%以上,是近几年都比较罕见的情况。从历年年底的指数表现看,但凡机构结账兑现之时都表现不好,往往是12月会出现低点;二是因为市场流动性因为不断扩容而捉襟见肘,无法支撑数千家公司的股价,“一九”效应持续放大,这对市场信心影响较大。目前已经有千余家公司跌破今年新低,这个跌幅远大于指数下跌的幅度。11月整个行情比较黯淡,虽然指数还在“举杠铃”,但投资者账户缩水的幅度比较大。

  不过,市场似乎正在酝酿新的机会,一个典型信号就是贵州茅台等绩优白马股的筹码松动,退出的资金肯定会寻找新的建仓品种,大科技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往年新的行情总是发生在机构集中兑现之后,题材概念股风风火火。当然,在目前市场流动性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行情还是比较短暂的,今年行情也只是到4月就戛然而止,随后大多数个股都是持续下跌。因此不要指望指数上会有太突出的表现,希望在题材概念上能有所突破。就目前的市场热点看,最突出的是Apple AirPods无线耳机,龙头股漫步者已经出现了3倍左右的涨幅,也一度引发整个智能穿戴概念出现了一波小反弹。但就这个题材的爆发性来看,似乎并不是很大,毕竟无线耳机并不是新事物,去年就开始出现了,只是最近出现了短暂的需求高峰。

  因此,市场活跃资金肯定会挖掘新的爆发性题材,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是在消费科技或电子信息领域会出现什么新的题材。无线耳机给了大家一个启迪,那就是因为需求爆发出现的市场缺货概念,随着苹果、华为和国内众多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什么需求可能再爆发?就现在的市场行情看,是CMOS传感器芯片(CIS)。一部手机需要一副无线耳机,但现在一部手机却拥有三个或者四个摄像头,而且是高像素摄像头,目前以2M/5M/VGA为主的低像素CIS严重缺货,同时中高像素的产能也越发紧张,其价格已连续第5季持平,是所有半导体零件中价格最坚挺的。最近为什么韦尔股份持续新高,晶方科技持续涨停?因为韦尔股份收购了全球第三大CIS企业豪威科技,而晶方科技的主业之一就是CMOS传感器芯片封装,而且因为晶方科技的股本小、股价相对低(韦尔股份已经上百元),所以爆发性强。在CIS领域,奥普光电旗下的长光辰芯是国产CIS技术最顶尖的,目前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和智能交通领域。

  其次要关注自主可控,这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发展的领域。未来国与国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不能被别人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2018年,中国仅进口芯片的金额就达到3100亿美元,涨幅高达20%,这就是现实。目前虽然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出现了突破式进步,但在芯片制造领域还受制约人,华为的麒麟芯片再牛,也需要台积电代工,为什么?因为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我们的差距更大。据报道,下一步美国将在EDA(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光刻机领域限制中国,这两点针对性都很强,EDA直指我们现在开始突破的芯片设计(需要国外EDA支撑),光刻机则是我们要掌握芯片制造的关键。最近中芯国际向荷兰ASML定制的极紫外光刻机推迟交货,虽然表面上是因为许可证到期,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人难以分辨。在光刻机领域,国内已经形成产能的是没有上市的上海微电子,在技术领域最顶尖的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这也是能为德国肖特玻璃提供产品的企业(ASML光刻机的光学镜片来自德国蔡司,蔡司与肖特同为德国四大光学玻璃企业),长春光机所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是奥普光电

  第三是关注阿里与美团点评等大市值科技股持续大涨的蝴蝶效应。阿里本周在港股上市,每股发行价176港元,上市几天已经涨到200港元附近,总市值突破4万亿港元。而美团点评今年也是持续上涨,全年涨幅在两倍以上,总市值突破6000亿港元。在A股只有白酒逞强的时候,港股给我们上了一课。同样曾经是只重视金融地产,同样今年整体走势不是很好,但阿里和美团却取代了曾经的金融地产成为市值明星,而且大市值高价科技股似乎也不再畏高,这也给科技股的炒作提供了空间。港股的今天会不会是A股的明天?毕竟在港股上市的这些中资TMT互联网巨头业务都在国内,即便它们暂时无法在A股上市,但与它们有关联的公司能不能先热热身?

  
  


  黄湘源:面值退市的真谛就是该退则退
  ■聚焦市场化退市
  在市场化退市条件面前,既用不着看谁的脸色,也不需要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这正是面值退市作为一种市场化退市机制最重要的特点之所在,也是对资本市场形成有进有出良好生态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触发面值退市的*ST华业向上交所递交了豁免退市申请,虽然不无一定的理由,不过,面值退市本身就是一种规则明确的市场化选择。在该退则退的市场规则面前理应人人平等,不应该有什么例外。

  引发*ST华业财务危机的“萝卜章合同诈骗事件”,涉案金额达101亿元,导致公司存量应收账款面临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的风险。受此影响,*ST华业业绩一夜变脸,2018年巨亏逾64亿元,净资产由2017年的68亿元缩水至约2亿元,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规定,公司股票于4月30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华业为避免退市也曾进行过努力。今年6月以来,*ST华业的债权债务人签署了一致行动意向书,除债务重组之外,要约收购和资产注入一度都曾成为其救命稻草。可是,债务重组毫无进展,不仅此前所发布的要约收购在发起不到十天就因公司停牌等待退市判决而告吹,公司实控人所承诺的资产注入方案也因为受实控人自身债务的影响,所拟注入资产中被冻结股权是否能解冻的不确定性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ST华业一再拿“萝卜章事件”的破案追赃说事,可是即使经侦总队真的能够给*ST华业挽回巨大损失,那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在现行退市制度上,*ST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期间,通过债务重组、并购重组或公司自身内生性因素的复苏,消除退市风险,也并不是没有实现起死回生的可能。不过,正是因为市场对于*ST华业的每一次自救所寄予的期待无不以落空而告终,等到其再次面临面值退市考验的时候,其股价虽然也曾在11月8日、演绎过一次旱地拔葱的地天板行情,但是,历史并没有重演,*ST华业终于也没有能够逃避面值退市的厄运。这既是市场对其的重组期待由希望演变为失望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化退市不可逆转的抉择。

  易会满在《旗帜》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多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科学审慎决策,确保接地气、可落地。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力,不为市场杂音所扰,做深做实做细舆论引导,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易会满话里有话,一语道破了一些政策不接地气有失定力。我国的退市制度早已不再是只有业绩亏损“华山一条路”,发展到目前的多元化退市组合机制可谓殊属不易。不过,过去的退市制度之所以不断发生该退不退的情形,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政策设计上不能从全局出发,政策执行上往往容易屈从和迁就既得利益者的特殊利益诉求分不开的。业绩的连续亏损情形不妨可以因业绩扭亏而中止,强制退市也不是没有可能通过借壳上市而加以规避。现在的情况相比于过去可以说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借壳上市的另一面不妨可以理解为以并购重组的方式退市,因涉嫌违法的强制退市也不再允许重新上市,面值退市更是一触即发,只要达到面值退市标准,则该退即退。在市场化退市条件面前,既用不着看谁的脸色,也不需要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这正是面值退市作为一种市场化退市机制最重要的特点之所在,也是对资本市场形成有进有出良好生态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回过头来看,*ST华业所提出的暂停上市一年的要求似乎并非一点也不合情理,但是,这至多只能说明其不愿意退市的心情,而豁免退市的理由却并不能够因此而成立。如果谁都能像*ST华业这样强调情况特殊而规避已将成为现实的面值退市,面值退市作为一种反映市场意志的退市机制还有什么真正意义?即使如其所说因某种规则所限而不得不隐忍不宣的因素真的客观存在,并且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也有可能走出当前的逆境,那也不妨在其面值退市之后或者实现了改变现状的目标再争取重新上市。上交所如果真正坚持市场化退市原则的话,也应当以尊重市场的自主选择,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因为面值退市当事人出于维护其利益需要所强调的所谓特殊情况,而应允其豁免面值退市的特殊请求。

  


  郭施亮: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退市规则?
  除了面值退市以及股东人数过低的退市规则外,在A股市场中,部分成交量极度低迷的上市公司同样也可能会触及退市风险。面对这些不为普通人所知的退市规则,投资者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投资损失。

  随着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股票市场的运行秩序也趋于规范化。与此同时,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影响下,要促使股票市场退市规则的完善化,一些海外成熟市场的退市规则也得到了市场的参考与借鉴。

  面对趋于完善的退市规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却无法充分了解其中的规则政策。在实际情况下,当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出现离奇大跌的时候,投资者却似乎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

  例如,在面值退市的规则影响下,近年来触及面值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多。对于触及面值退市规则的上市公司来说,当交易所确认企业强制退市,上市公司将会步入退市整理期。在实际情况下,当上市公司步入退市整理期后,却难免产生集中抛售压力。纵观近年来步入退市整理期的上市公司,均大概率出现加速下跌的走势,到最后摘牌时刻,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持续大幅缩水,从而导致投资者亏损累累。

  在最近一段时间,有部分前期强势的股票,却出现了大幅下跌的走势。对于这类股票,既不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性质,也不是面值退市的问题,反而却触及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退市规则。例如,在主板市场中,当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持续20个交易日,且每日均低于2000人时,将会触及股东数量太少而导致退市的风险。

  例如,今年以来的牛股菲林格尔,在近期出现了股价大幅下跌。对于股价的接连下行,市场却把原因归咎于上市公司股东户数太少,甚至因此存在终止上市的条件。对此,菲林格尔回应表示,截至今年11月20日,菲林格尔的股东户数为4586人,并不存在相应的终止上市情形。

  不过,细看股东户数太少而触发的终止上市规则,在具体规则中,并不包含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的20个交易日以及公司的股票停牌日。除此以外,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规定有所不同。例如,对同一个规则,中小板的股东人数设定为低于1000人,而创业板市场不具有上市条件的,则为少于200人。

  由此可见,对于近期个别上市公司的离奇下跌,或与股东人数太少,非常接近触及退市规则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如非专业投资者,却很难熟悉退市制度的具体规则,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踩雷”的风险。

  除了面值退市以及股东人数过低的退市规则外,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还需要紧盯上市公司的成交量变化情况。

  在实际情况下,对部分成交量极度低迷的上市公司来说,同样也可能会触及到退市的风险。具体而言,以主板市场为例,在连续120个交易日中,且不包括停牌日,上市公司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将可能存在终止上市的问题。至于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市场,则股票累计成交量的规则标准有所不同,例如在同等条件下,中小板的股票累计成交量低于300万股,而创业板股票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也可能会触及终止上市的条件。

  面对这些不为人知的退市规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投资风险,若稍有不慎,则可能产生出不可忽视的投资损失。由此可见,在市场交易规则趋于完善与成熟的背景下,投资者的“踩雷”风险也会趋于提升,而从整体上分析,A股市场投资者的持续盈利难度也会增强,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皮海洲:新股首日破发提醒股民不要盲目打新
  投资者之所以盲目打新,是因为打新中签了可以赚钱,管它垃圾股还是优质股,管它上市后有多少风险,那都不是打新者所要考虑的事情。如今,打新中签还要亏损,情况就不一样了,毕竟谁也不愿拿自己的资金去打水漂。

  11月26日上市的新股浙商银行出现首日盘中破发的走势,当天该股以4.97元报收,全天仅涨了0.03元,涨幅0.61%。如果说浙商银行首日破发只是象征性的,那么次日就是实实在在的破发了。开盘4.81元,低于4.94元发行价,全天最高价4.91元,收盘4.74元,低于发行价0.20元。这也意味着首日没有卖出股票的中签者,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浙商银行上市首日破发,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毕竟A股市场极少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现象。上一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还要追溯到2012年10月11日,当天上市的新股海欣食品开盘即破发,最终收盘下跌8.28%。因此,浙商银行是2012年以后,7年来首只上市即破发的新股。实际上,自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从未出现过破发,而本次浙商银行的破发,成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后首只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

  尽管如此,浙商银行上市首日破发并不令人意外。在此之前,A股市场已经出现了一批破发新股,包括久日新材上市次日破发。可以说,近期的市场被破发的阴云笼罩,在这种背景下,浙商银行作为银行股,同时又是大盘股的发行及上市,原本就不被市场看好,包括浙商银行的发行都遭到投资者的弃购。因此,尽管浙商银行上市首日破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其首日破发也在投资者的意料之中。

  浙商银行上市首日破发,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它宣告了A股市场投资者打新“中签必赚”时代的终结,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性意义的事情。毕竟在“中签必赚”的时代里,由于打新中签者必赚,甚至炒新必赚,因此投资者盲目打新,疯狂炒新,不仅投资者的这种行为毫无理性可言,而且也极大地加剧了新股的投资风险,并且还引发了一级市场新股发行的不理性,带来了新股的“三高”发行,甚至将一大堆的垃圾股也都引到股市中来了。因为新股根本就不愁发行,所以一些企业哪怕就是造假,也要挤进IPO的队伍中来,只要能够在发审环节蒙混过关,就不愁新股发行不出去。因此,投资者盲目打新带给市场的危险是巨大的。

  而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这就意味着投资者打新中签也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钱,如此一来,投资者就不能不慎重对待打新这件事情。毕竟资金是逐利的。投资者之前之所以盲目打新,是因为打新中签了可以赚钱,管它垃圾股还是优质股,管它上市后有多少风险,会不会破发,那都不是打新者所要考虑的事情。如今,打新中签还要亏损,情况就不一样了,那将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毕竟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资金去打水漂。而投资者理性打新的结果自然有利于新股发行走向理性,这是除了发行人之外的市场参与各方都期待的事情,此举有利于新股市场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因此,渐商银行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这是一件好事。新股上市就应该有首日破发的事情发生,而且首日破发需要常态化,在这方面,A股可以向港股看齐。比如,新股开盘就破发,让盲目打新者为自己的不理性行为付出代价;又比如,新股破发的力度更大一些,首日就下跌10%、20%,甚至跌停;再比如让更多的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让新股首日破发的比例达到10%左右,甚至还可以更多一些,让投资者在打新时丝毫都不敢有侥幸的心理。

  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A股市场还可以引入卖空机制,在新股上市首日允许投资者卖空。如此一来,那些垃圾公司以及高价发行股票的公司自然就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了。这必将加剧这类公司在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对于新股发行走向理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桂浩明:浙商银行破发的偶然与必然
  还是在浙商银行A股上市之前,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该股股价跌破发行价就已有了广泛的共识。但是没有想到的则是,该股在上市当天盘中就跌破了发行价,上市第二天则全天都在发行价之下运行。以上市日的财务数据而论,它的每股净资产是5.1684元,4.94元的发行价已经低于净资产。因此,现在的浙商银行在破发的同时,也已经是破净了。有人说它是“最悲惨”的银行股,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用来形容其流通股的股东,倒也不无道理。

  之所以在上市之前就有很多人认为浙商银行会破发,理由是很多的。譬如现在上市银行中2/3破净,破发的比例更高,浙商银行似乎没有理由成为其中的“少数派”。不久前上市的渝农商行也是很快就破发的,浙商银行步其后尘是很自然的。更何况,浙商银行的H股价格是4.14港币(11月28日收盘价),折算成人民币是3.72元(以11月28日汇率计),按当天A股较H股平均溢价0.27%推算,浙商银行A股的价格大体会在4.74元,而其11月27日当天的收盘价恰好就是4.74元;而前面已经提到,这个价格是破净又破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浙商银行破发的确是必然的。然而,尽管如此,它如此迅速地破发则多少还是有点出人意料的,毕竟那些已经上市的银行股,破发大都是在上市几年以后。今年10月29日上市的渝农商行,开盘当天最高价较之发行价上涨了44%,并且是在发行价上方运行了整整9个交易日后才破发的。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当下浙商银行的破发,多少也是有点偶然性的。

  这种偶然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目前的市场环境较为严峻。临近年底,多空双方都显得比较消极,无意在现在这个位置有大的操作,这样一来也就导致市场缺乏热点,即便是新股、次新股,也很难像过去那样吸引到相应的增量资金参与。其次,由于人们对经济运行的前景普遍持谨慎态度,在诸多行业都出现了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9%),大家不由得担心银行是否还能独善其身。毕竟,企业业绩不佳,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拖累利润。因此,银行板块虽然报表业绩仍然不错,但市场对它们的看好程度其实也是在下降的,这就令其承受了较大的估值压力。事实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被公认为是质地优异的银行股,最近股价也在不断下跌。因此,浙商银行此刻上市,在时点上不能不说是不太理想的。第三,虽然快到年底了,但新股扩容节奏却骤然加快,不但是中小盘股批量发行,大盘股也接踵而至。继渝农商行之后,又发行了浙商银行,随后还有邮储银行,再接着是京沪高铁……这类动辄筹资百亿级别的新股发行,在时下二级市场资金面捉襟见肘之际持续推进,其造成的影响的确不可小觑。当新股不断涌出,而二级市场无力承接时,即便是业绩尚可的股票,也难逃破发命运,而这就是市场经济。由此,人们似乎也可以看到,浙商银行上市伊始就告破发,这当中也确实不乏一些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在发行及上市时对市场环境因素有所考虑,避开不利因素集中出现的时点,那么也许还不至于这么快就破发。当然,话也要说回来,在当前市场的大格局下,这类股票的破发以及破净是大概率事件。

  从某种角度来说,浙商银行的快速破发以及渝农商行短期内破发,都可以视为一个现象级事件,企业在明知破发可能极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以较高的价格发行,乃至不顾及市场客观情况,固执地按既定计划安排发行与上市,这些明显有违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仍然能够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并且引发了上市即破发的状况,难道不应该进行反思,并且促使各界来进行一场改革吗?

  


  应健中:股市胶着状态还将维持
  还有22个交易日,2019年的股票交易就要拉上帷幕了。临近年末,行情有点无精打采,多空双方都无心恋战,每日的交投量证明了这点。量放不出来,每日4000亿元左右的沪深两市交易量,基本上就是存量资金在不同的板块上倒腾来倒腾去的。年尾这22个交易日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一级市场还是不停地发。本周完成了浙商银行的上市和邮储银行的发行,浙商银行比渝农商行更快地跌破了发行价。浙商银行的破发,市场事先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博弈者依然不死心,无利可图但申购者依然踊跃,中签率也就千分之六,上市后手脚麻利的,赚点小钱落荒而逃,手脚慢的就套进去了。由于中签率低,这样的股票也亏不到哪儿,如果哪天中签率百分之百,然后套牢,那才是真正的一级市场风险,现在离这一步还很远。

  同样的套路也适合邮储银行。邮储银行中签率为1.2592%,未来邮储银行赚也赚不了多少、亏也亏不了多少,当下的IPO制度设计保障了融资者的成功融资。至于个人投资者,在新股上已经不能成为一种盈利模式了,现在的“一键申购”,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赚不了多少也赔不了多少,机构大块吃肉时,中小投资者能喝点汤已经不错了。

  其实,一级市场的风险不在于新股上市会不会破发,以往农业银行、国航等大盘股上市也破过发,但现在看看不正是在地板价么?真正的风险是那些高价发行或者股价炒高后进入漫漫下跌路的个股。比如,华锐风电,发行价90元,上市即破发,然后跌了10年,现在股价在1元左右,这样的风险以后还会再度出现。所以,对新股的破发,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估值回归理性,这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年末的股市胶着状态还将维持一段时日,当下上证指数在年线和半年线之间盘旋,年线的位置在2877点,这个点位基本上就是今年来全市场的平均持股成本,半年线在2927点,这条两线正在逐渐靠拢,今年上证指数收盘在这个区间范围内的概率较大,市场在等待新题材的介入。

  在这样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市场中,在操作上还是要谨慎为好,持股等待市场突破还是持币等待突破,这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笔者以为,当下市场持币旁观市场的盘局相对比较主动一点,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拿着股票看着市值的涨跌,一会儿市值减小了,一会儿又增大了,时间一久,心态容易搞乱。所以,手持现金,手中无股、心中有股,流动性好的市场,行情一来是不怕踏空的。

  至于一级市场,参不参与实际上都无所谓。因为现在的一级市场只是一种游戏,中签率高的新股,也赚不了多少钱,这种盈利构不成一种盈利模式,对总资产的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小盘股中签率低的,几乎所有的申购都在做无用功,弄着玩玩可以,不可当真的玩。至于上市后的新股,还是不碰为好,因为原始股持有者频频套现,这才是市场真正的风险所在。

  


  曹中铭:“牛市”呼声这次能否成真
  近期,“牛市来了”的声音再次在市场上出现。在A股市场诞生的近30年历史上,牛市出现的次数并不多,这也造就了A股“牛”短“熊”长的特性。对于投资者而言,牛市固然令人向往,但牛市的产生,却并非易事。全球资本市场中,也只有美国股市能够诞生10年大长牛。

  在力挺牛市的声音中,既包括泓德基金、景顺长城基金、融通基金、中欧基金以及海富通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也包括海通证券兴业证券等券商的研究人员。比如对于2020年的行情,相关基金经理认为,市场总体会比较平稳,但行情在结构上的过于集中以及动力的过于单一,都将制约目前赚钱逻辑的延续。通胀压力加剧,经济下行压力犹在,A股慢牛有望逐步加速。券商研究人员方面,有人认为A股有望先抑后扬,科技和价值将引领核心资产牛市,也有人认为2020年股市增量资金有望过万亿,牛市第二波上涨将展开。总体而言,2020年,A股有望走牛。

  今年的股市行情虽然较为低迷,但目前的市况却不乏利好,比如破净股大幅增多。根据统计,剔除每股净资产值为负的上市公司,沪深股市股价跌破净资产的上市公司达383家,占比超过10%。破净潮的出现,往往被认为股市见底的信号。历史上,在股市产生破净潮后,一般都会引发一轮牛市行情。而且,破净潮的出现,客观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更有利于长线资金入市。

  境外资金的持续净流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1月23日在出席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时透露,今年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中国股票市场超过2400亿元。如此巨量的外资流入A股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此外,据测算,随着11月26日A股纳入MSCI指数权重由15%提升至20%,将有3000亿元的资金会加盟A股市场。

  除了这些有利因素外,从股市本身的走势看,自2015年上证指数见顶5178点以来,股市的低迷已持续了四年多时间。而根据A股市场本身的规律,一轮牛市行情的发动,往往需要通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调整与沉淀。从时间周期上讲,明年或者说今后启动一轮牛市行情也是有可能的。

  尽管如此,不利因素同样存在。首先从宏观经济上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已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这一转变,势必影响到GDP的增速。而GDP增速的高低,无形中会对企业盈利产生影响。正如宏观决定大势,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GDP的表现,将会决定股市的表现。其次,新股加速发行、再融资规则松绑以及限售股套现,会对市场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此外,随着再融资规则松绑,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的降低,再融资的抽血效应将在今后慢慢体现出来;再加上限售股解禁后的大肆套现,市场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基于上述两点,对2020年的牛市行情或不应抱有太大的奢望,但对市场却要有一份谨慎乐观的心态。事实上,今年的行情,除了年初至4月份的反弹外,其余时间段基本上处于低迷氛围中。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到某些个股甚至是某些板块的表现。

  今年的股市除了科创板吸引市场眼球外,科技板块的表现也堪称可圈可点,其凸显出结构性行情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寄希望于2020年有牛市的诞生,倒不如精选个股,抓住市场中的结构性机会来得实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