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科创板破发意味什么 李志林:恐慌的危机感

加入日期:2019-11-23 8:38:4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1-23 8:38:49讯:

  导读:
  贺宛男:科创板批量破发意味着什么
  桂浩明:H股全流通的启示
  李志林:市场各方都应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黄湘源:科创板市场化定价开始落地
  刘柯:蓝筹白马倒戈2900点以下谁能崛起
  皮海洲:ST康美“感谢”正中珠江刺痛投资者
  应健中:新股终究要走上价值回归路
  文兴:临近年底业绩才是选股硬核
  宋清辉:颜值经济已成市场又一个风口
  曹中铭:应加强上市公司回购承诺监管
  于德江:面值退市乃市场选择豁免不具备可行性

  贺宛男:科创板批量破发意味着什么
  被寄予厚望的科创板,开板四个月便迎来批量破发。

  目前,科创板破发股已有5只。它们是:容百科技,现价22.63元,发行价26.62元,破发程度14.99%;杰普特,现价39.15元,发行价43.86元,破发程度10.74%;久日新材,现价59.62元,发行价66.68元,破发程度10.59%;天准科技,现价24.55元,发行价25.5元,破发程度3.73%;昊海生科,一度跌至80.34元,发行价89.23元,破发程度9.96%,本周五勉强收盘至90.42元。

  另有新光光电、三达膜、奥福生科、中国电研、卓越新能、联瑞新材、天宜上佳、杭可科技等十几只股票在发行价边缘挣扎。56只上市的科创股中,破发和接近破发的个股已近30%!

  期间破发记录不断被打破。容百、天准等科创老股到破发毕竟熬了四个来月;10月31日上市的杰普特,破发时间缩短到三周;紧接着,11月5日上市的久日新材,上市两周即破发;而11月21日上市的卓越新能,才两天便直达破发一线,现价45.18元,发行价42.93元,周五最低价44.44元,真是催命鬼上身,直催着“死死死死”啦!

  触发容百科技破发的动因,系10月份证监会现场调查发现严重问题,并对公司和董事长、总经理、董秘等高管直接采取监管措施。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对一家叫“比克动力”的企业,相关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余额20766.71万元,其中9成以上处于逾期状态。但直到11月2日,公司和保荐人中信证券核查时还称,公司与比克动力签署了4份抵押协议,后者以房产附属工程和设备原值共计20380.23万元作为抵押物,可以保障比克动力对公司的债务。对方还承诺,自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6月15日,支付全部应付款项。

  谁知到11月15日,原承诺支付第一期还款3500万元,实际才支付800万元。这才发现苗头不对,再到实地走访,原来“该等抵押物此前已被第三方申请诉中财产保全,并被下达查封通知文件,公司与比克动力的该项抵押存在被认定无效的风险。”这才急急忙忙对该笔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坏账准备30%、金额7086.07万元。而根据比克动力第一期仅支付800万元分析,2亿多应收账款很可能全部泡汤,公司最后不得不承认“如进行全额计提,将可能导致2019年净利润大幅下滑甚至可能亏损。”

  看看,这家7月22日首批上市的科创企业,就是这样一点点“挤牙膏”才羞答答地逼出真相。而在证监会10月份进驻现场调查前夕,公司董秘陈兆华已于9月28日递交辞职报告。

  不仅如此,这家研发比本来就低至4%的企业,还要将180多万元其他费用拼凑成研发费用。三季报显示,1-9月30.98亿元的总营收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达20.32亿元,占比65.6%,还不知会不会有第二家比克动力?

  同样,宣称有“强大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能力”的天津久日新材,前三年加今年中报研发比仅3.97、3.91、4.30、4.04。

  10月31日上市的杰普特,一上市就变脸,前三季净利润5650.13万元,同比下降18.61%,扣非后净利润4291.27万元,同比下降27.76%。公司预计2019年度营收和净利均将下降15-25%。

  天准科技“更上层楼”,今年前三季盈利1542万元,与去年同期7755万元相比,下降80%;扣除660万元政府补助,扣非后仅1039万元,下降85%。当初发行市盈率57.48,高出行业平均市盈率31.26近1倍,目前动态市盈率231倍,已成科创板估值最高公司。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本来,科创板中就是风险较高的企业,10家科创企业有1家成功,甚至百家有几家成功就很不错啦!投资人和管理层对此都应该谨慎再谨慎。可是,我们的科创板IPO估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些都要“归功”于有足够保荐能力的大券商,以及有资格参与配售的大机构,就是他们创造和演绎了一出出把发行价生生拉高,如今批量破发、投资机构浮亏逾亿“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

  据上交所统计,截至11月14日,已受理科创板申报企业176家,其中,165家企业已进入问询阶段,85家已通过上市委会议并提交证监会注册,注册生效64家。从受理到报证监会注册平均用时130天,远低于规则规定的6个月。

  上交所的一位副总经理日前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上交所将大力推动行业标杆和龙头企业科创板上市”,“科创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将达到并超过50家(真的已超过50家),到今年年底,提交证监会注册的企业有望超过100家。”

  从成熟一家、发行一家,到“缩短时间”、“大力推动”,莫非我们真要走几十年前“多快好省”的大跃进之路?(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H股全流通的启示
  ■申万宏源证券
  十四年前的A股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困扰市场多年的普通社会股东与国有发起人股东之间权益不对等问题,让限售股在支付一定的对价后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动,而在这以后,A股实现了全流通发行。不过,现在看来,问题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每当那些限售股基于发行契约而获得流通权时,每每会在市场上引起震荡,人们也习惯把这类发起人股东所进行的减持,视之为利空。至于中国股市何时实现真正意义上自由的全流通,恐怕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个问题。

  不过,同样存在全流通问题的H股,最近倒是传出消息,监管部门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全流通改革,如果顺利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H股中的限售股将脱下这顶帽子,成为流通股,在H股中,从此也就不再有非流通股这样的说法。当初H股发行时,考虑到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以及弱化对香港二级市场冲击等因素,设计了国有发起人股不流通的制度。后来一些非国资控股的企业发行H股,其控股股东所持有的部分,也被限制流通。这种制度哪怕是在A股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也还是继续保留了下来。直到前两年,才在个别公司中进行了全流通试点。如今,则是准备全面推广了。这里颇有意思的是,这次宣布H股进行全流通改革,内地的财经媒体很关注,出现了不少评论及分析文章,但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港股,却反响平平,行情也没有因此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回想几年前在H股开始试点全流通时,情况同样如此,远远不像内地在搞股权分置改革时那样轰轰烈烈。

  这里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这是因为H股的限售股数量不多,只占到H股市场的7%左右,而在内地股权分置改革之前,A股中非流通股的比例要占到整个市场的2/3以上。既然数量不多,那么所形成的冲击也就小。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如果从换手率等角度考虑,由于H股这方面的指标要大大弱于A股,因此就全流通所带来的增量及通过换手率所反映出来的承接力相比,非流通股解禁的影响还是不小的。但这些并没有给市场带来大的冲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现在的H股价格普遍比较低,与同一公司的A股相比,通常会低30%左右(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品种的H股价格高于A股),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不小的A、H股价差。在A股已经凸显出较大投资价值的背景下,H股这个全球价值洼地,自然是不太容易受到冲击的。而其次,就香港市场来说,其作为全球资金配置的一个场所,资金供应是较为充裕的,这就决定了在股市上,流通市值的大小对股价的影响很有限,投资人更为看重的还是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这一点而言,H股是否实行全流通,对投资价值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股价也就不会因此而出现明显波动了。可以看出,一是股票没有多少泡沫,二是市场上有足够的资金,这样就不怕限售股流通了。进一步说,看看现在的扩容状况,情况也差不多的,如果发行的公司市盈率不高,并且有发展前景,再加上市场上也不缺资金,那么新股发行就不会对大盘造成什么负面影响。这也导致了几年来,内地一些大型企业都首选在香港发行股票,像前几年的中国邮储,最近的阿里巴巴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前面提到,A股尽管已经搞了股权分置改革,而且市场规模也已经到了世界第三,但是限售股流通以及新股的扩容,还是成为影响市场平稳运行的一个很大因素。究其原因,多半恐怕也是在估值以及资金上,股价偏离正常水平,市场上资金又捉襟见肘,自然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行了。而要改变这种格局,看来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及在引进长线资金方面,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这次H股启动全流通改革及其市场反响,就给了人们这方面的启示。(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市场各方都应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周五,在不实传言的影响下,A股各大指数均出现了单边跳水,市场又一次陷入恐慌。我认为,目前的恐慌,不是像1994年325点、2005年998点、2008年1664点、2013年1849点、2019年年初2440点那样的指数恐慌,而是所持个股持续下跌的恐慌。如果用一个新名词,那就是11月21日易会满对证券基金和机构提出的“要有‘本领恐慌’危机感”中的本领恐慌。

  新股“堰塞湖”屡疏不解前几年,新股“堰塞湖”中有多达800多家排队待上市企业,至今还有420多家,科创板有170多家,共计近600家企业在排队上市。虽然,股市发挥融资功能是正常合理的,但是,新股“堰塞湖”屡疏不解,扩容的速度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

  尽管靠白马股上涨维持着指数并不难看,但绝大多数的老股却不断被挤压,投资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市场延续了30年的“扩容恐惧症”日益加重。

  市场长期供严重大于求,如何解决?为什么不能将年度扩容家数提前告知,以稳定市场的供求预期?用什么办法形成一二级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我认为,这应是加强“本领恐慌”危机感的首要问题!

  大小非解禁和减持对市场的冲击为什么监管层迟迟不能新老划断,从新股开始限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市时就将50%以上的股份一起流通呢?虽然新股流通股迅速增加会造成市场的短痛,但同时也必定会使发行价大幅降低,一劳永逸地避免了大非减持的隐患,从而大大减轻了对股市的冲击力。

  例如,本周阿里巴巴在香港发行5亿股新股,发行价176港币,募资900亿,为今年全球最大的新股融资,但是却遭到了港股市场超40倍认购的热烈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股本机构中第一大股东软银持股25.8%,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其他董事和高管仅持股0.9%,而65.2%都是公众股东,今后就没有大小非减持问题。

  阿里的股权结构,应该是A股市场彻底解决大小非减持问题的一个榜样。

  对“打击上市公司造假”迟迟不能落实
  虽然监管层对上市公司造假进行严厉打击的舆论不绝于耳,但在“加快修改证券法、刑法,建立集体诉讼制度”这句话前面,仅用了“推动”二字就没有下文了。

  对市场如此迫切期待的净化上市公司诚信风气、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集体诉讼制度,监管层至今没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让投资者面对爆雷造假公司而遭受损失时,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听任市场价格传导机制失灵,股价中枢下移
  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容和大小非减持的加剧,A股破净数量在持续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收盘,A股共有378家上市公司破净,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10.14%。破净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都接近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

  2005年6月998点时,有176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3.42%;2008年10月1664点时,有208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3.5%;2013年6月1849点,有182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7.5%;2018年12月2440点时,有395家上市公司破净,破净率达到11.1%。在上述破净高峰之间,大盘点位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2005年和2013年破净潮后,大盘涨幅均超过100%。目前“破净数量”378家的数量,已是历史上破净数顶部!如果按大跳水的周五收盘数据,破净数量还要增多。

  尤其是众泰汽车0.32倍市净率,为目前A股市净率最低的个股。ST银亿市净率也只有0.38倍,东旭蓝天供销大集、*ST北讯、ST天宝等6股市净率低于0.5倍。在破净股中,ST中南、山东钢铁永泰能源天广中茂等20只个股股价低于2元,存在跌破1元面值而退市的风险。

  银行股是破净的重灾区。截至周四,36家上市银行有25家跌破净资产,破净率逾69%,行业总体市净率约在0.85倍左右。市净率最低的华夏银行2019年三季度末每股净资产13.09元,周四收盘7.4元,市净率仅有0.57倍。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市净率均为0.6倍。

  除了银行板块,煤炭行业也是破净的集中地。36只煤炭股有20只破净,破净率为55.56%。行业平均市净率约为1.02倍。冀中能源市净率最低,三季末每股净资产5.92元,市净率只有0.56倍。中煤能源平煤股份上海能源兰花科创4股市净率低于0.7倍。

  而上述破净股的主流是中字头的国资股。

  股价大面积跌破净资产,是市场极度低迷的表现,也意味着监管层对供求关系的失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扭转。

  本周,外资正在疯抢破净的银行股,有的迅速涨了30%多,实在令人感到不堪!我想,解决大面积破净问题,比新股扩容还要紧迫。

  岁末年初时段,投资者也需要增强“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更新思维、与时俱进,在低位及时调仓换股,改善仓位结构,以便在来年,在高科技(包括转型升级为高科技)新热点中,把握住更多的机会!(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科创板市场化定价开始落地
  新股市场化定价采用什么样的估值模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新股发行定价更客观更透明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追溯性,从而让估值能够更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相关股票的可投资价值,也让投资者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获得应有的投资回报。

  科创板终于出现发行定价低于主承销商所给出定价区间下限的首例,这有希望成为市场化定价重新回归理性的开始。

  科创板虽然一开始就以创新市场化定价为己任,但是,在估值革命的诱惑下,在上市新股发行市盈率冲破主板市场23倍市盈率红线的带动下,上市交易新股的股价无不以勇攀新高为荣。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这种既不需要参考市盈率也不研究成长性的发行定价方式真的就是所谓的市场化定价,而泡沫膨胀到极度的估值就是所谓的估值革命?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创板发行新股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成倍的增加,市场对它的了解也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而有了理性认识的可能性。从破发、弃购的次第发生,终于演变为发行定价的破位,这可以说是人们对市场化定价的认识回归理性的开始。

  估值,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就是如何估算所评估对象的可交易价值。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用市盈率标准去进行估值。科创板一来,就有人说市盈率标准不适用了,以既往业绩作为考量标准,不仅不符合“买股票就是买未来”的投资理念,而且,也难以反映很多处在创业创新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特别是对于目前还没有能够获得盈利的企业来说。可是,如果说PE法不行了,那么,PB或者PEG、PS行不行呢?无论是资产重置法,收益现值法还是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期权估值法以及其他什么法,究竟哪一种更适合科创板呢?可惜的是,即使是所谓估值革命的倡导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明确答案。

  中国股市尽管不止一次追求过所谓的估值革命,但也不止一次地由此而遭遇了估值之痛。当年的互联网概念股,后来的创业板,无不如此。估值革命的至高境界莫过于市梦率。可是,市梦率容易梦碎,牛短熊长给投资者所带来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是深长的。

  科创板的高新科创企业定位给人以遐想,人们很容易把每一个有可能进入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即使不想象成未来的阿里华为,至少也不失为各细分行业的领军者。对于成长性好的股票,市场非常乐于给予较高的估值。但是,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所给予的高估值,究竟是前瞻性的表现,还是极端情绪化所产生的泡沫,却不能不接受时间的考验。在某种意义上,时间对估值的检验,犹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对阵。估值一旦在与时间的交手中吃了败仗,投资者将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价值投资的灵魂,并不是所谓的成长性,而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才是价值投资的护城河。对此,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说得再清楚不过,他明确指出:“价值投资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它可以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让你的资产增值。”

  回过头来再看科创板新股定价的估值观,那种全凭不着边际的想象所评估出来的高估值,与其说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市场对科创板所寄予的热情期待,还不如说是在市场整体上供给有限,并一时之间还满足不了局部性旺盛需求的情况下,一种新的市场交易制度所带来的产物。市场化定价的原则,是一切由市场说了算,这本来是没错的。可是,在摆脱了23倍市盈率定价束缚的情况下,面对处在成长期甚至初创期的科创板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需要来一场估值革命的声音一鼓噪,再加上科创主题公募基金的超募和承销券商等机构的跟投,以及交易制度上对涨跌幅限制的放开,使得市场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找到合适估值方法的情况下,很容易把看好科创板制度红利误以为过高估值就是市场化定价的题中之义。一个本来应该名正言顺的市场化定价,却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悄悄地演变成为比当初的创业板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泡沫发生器。不过,谁来为这个高估值的泡沫买单呢?这才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和要害之所在。当科创板上市企业逐渐扩容到一定程度后,市场对科创板也必然从一开始过于追求制度红利的投机性情绪驱动,转移到对企业本身投资价值和成长性的关注上来。这并不是什么没有规律的偶然现象,恰恰正是价值规律所无可回避的必然表现。

  成熟市场所司空见惯的一上市就破发的现象出现在科创板一点也不奇怪。相反,如果还是像此前那样盲目推崇承销券商为利益所驱动高估所承销新股估值,市场也就必然将跟着为估值高估了的新股定价买单,那才是不正常的。就此而言,科创板新股定价出现违背承销商意志的突破价格区间下限的现象,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桩好事。今天忍气吞声闭着眼睛为新股的高估值定价买单,明天就必然得流着泪为估值泡沫破裂的新股破发而买单。这显然并不是理性的价值观,更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科创板所应有的市场生态。在笔者看来,新股市场化定价采用什么样的估值模型并不重要,破发不破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新股发行定价更客观更透明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追溯性,从而让估值能够更客观而真实地反映相关股票的可投资价值,也让投资者有可能通过理性的投资获得应有的投资回报。这是资本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所理应为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所创造和提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金.融.投.资.报)
  


  刘柯:蓝筹白马倒戈2900点以下谁能崛起
  又到年末,不少卖方机构又在鼓吹2020年的各种“牛”,但明眼人都知道,每到年底总会有卖方机构这样吆喝,要不卖方靠什么赚钱?从2015年到2019年,吆喝了4年,哪一年又是牛市?

  在2900点附近挣扎了几次以后,周五上证综指在捕风捉影的利空影响下再度大跌,2900点应声而破。与前段时间不同,现在部分基金重仓且获利丰厚的绩优白马蓝筹股开始倒戈,招商银行本周三大跌2.51%,格力电器本周下跌3.64%,连贵州茅台本周都下跌了2.52%,这无疑加重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上证指数周收盘2885点,周跌幅虽然只有0.21%,但周五已经跌破国庆节以后的平台低位,且呈现出加速下行的态势。

  最近有消息说,不少地方私募已经开始清仓分红结算了,这个消息虽然不确定,但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今年“二八”行情甚至“一九”行情十分明显,机构投资者两极分化也很严重,亏钱的一直在撑着,而赚钱的似乎也到了兑现的时候,再加上部分公募基金到了年底需要兑现分红,这些机构投资者仓位中涨幅偏大的科技股、消费股面临抛售压力。而从A股的整体趋势看,现在仍难以摆脱弱势格局,大部分个股随波逐流,缺乏流动性支撑,截止目前跌破今年新低的公司已经达到一千多家。因此,一旦强势股出现补跌,则更容易引发踩踏效应。

  有人说,现在管理层将重心重回拉动经济上,最明显的就是央行已经开始逐步释放流动性,短短一周时间四次释放了4000亿以上的资金为市场补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流动性注入到银行体系,然后再通过银行放贷支持实体经济,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望梅止渴。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宏观经济面临压力的情况下,虽然每一次释放流动性都被认为是刺激经济的“强心剂”,但资本市场在弱势中有放大利空忽视利好的特征。因此,我们看到每一次央行的货币操作,都在资本市场引发了适得其反的抛压。

  目前行情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也可以说年底“综合症”又开始出现了,缺流动性,所以很多公司股价完全就是断了线的风筝,没什么支撑可言。虽然大多数投资者今年收益不好,但市场似乎还没有找到底部,至少是看不清,投资者要扭转收益盈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不少卖方机构又在鼓吹2020年的各种“牛”,但明眼人都知道,每到年底总会有卖方机构这样吆喝,要不卖方靠什么赚钱?从2015年到2019年,吆喝了4年,哪一年又是牛市?

  上证综指已经跌破2900点,谁能救场?主要看两个方面。

  从权重板块角度看,可能只有指望肩负重任的银行板块了,毕竟央行重释流动性对银行是直接利好,而且银行的权重比较大,估值相对较低,整体涨幅也远低于其它蓝筹股,属于典型的防守型品种,“国家队”应该不会在这个板块上放弃。当然,银行板块最多就是防御,大幅向上的动力并不大。

  第二看有没有可持续爆发力的市场热点。从去年开始市场已经把5G和PCB等概念挖掘透了,很多个股都涨了好几倍,很难再成为今年岁末的上涨担当,而未来主要看进口替代、自主可控大科技硬科技能不能崛起。就现在的情况看,即便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和,在部分农产品和一般贸易商品上增加进出口,但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是长期的,这也是未来国与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我们一定要在前沿新兴科技领域更主动地加大力度实施自主可控进口替代,未来才可能真正不受制于人。笔者认为,与军工关联度高的自主可控前沿新兴科技概念和在通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能实现进口替代的(类似于当初去IOE)前沿新兴科技概念有望在未来崛起。(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ST康美“感谢”正中珠江刺痛投资者
  尽管ST康美如今与正中珠江分手了,但在ST康美造假事件的追责问题上,正中珠江不能一走了之。证监会应尽快给出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应从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让造假者赔偿投资者的损失。

  11月19日晚,ST康美发布《关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拟改聘立信为公司2019年度财务审计机构及内部控制审计机构。这也意味着ST康美将正式与合作了19年的审计机构正中珠江“分手”,今年6月,ST康美续聘正中珠江为公司2019年度审计机构。ST康美表示,公司已就变更审计机构事项与正中珠江进行了事先沟通,对其多年来提供的专业审计服务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每年在股市里都不少于数百起。而ST康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告一经发布,即受到市场的极大关注。毕竟ST康美是处在今年股市风口浪尖上的一家造假公司,而更换掉的正中珠江又在ST康美造假期间为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尤其是ST康美在公告中对正中珠江多年来提供的专业审计服务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深深的刺激了投资者乃至整个市场的神经。

  或许,对于其他的公司来说,一声感谢只是一种客套,但ST康美对正中珠江的“由衷的感谢”,那是你侬我侬的真感情。毕竟ST康美与正中珠江在一起合作了19年,这显然不是一般的情感,至少是很“铁”的感情。更何况,二者在一起共度了ST康美2016年2018年造假的那段“光辉岁月”。

  而且,从ST康美向正中珠江支付的逐年上升的审计费用中,也可以感受到二者关系的持续升温。2005年时康美药业支付的审计单位薪酬为30万元,到了2015年就已经上升至380万元,2017年度、2018年度支付的审计单位薪酬分别为495万元、500万元。ST康美支付的审计费用越多,表明正中珠江在ST康美的眼中越重要。也正因如此,哪怕今年5月9日正中珠江被证监会立案调查,ST康美仍然是毫不避嫌,在今年6月举行的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仍审议通过了续聘正中珠江为审计机构的议案。正所谓“患难”见真情,ST康美对于正中珠江的真感情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ST康美与正中珠江之间的你侬我侬,作为投资者来说却情何以堪。ST康美对正中珠江多年来提供的专业审计服务表示“由衷的感谢”,那么,正中珠江又提供了怎样的“专业审计服务”呢?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调查,2016年至2018年期间,康美药业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91.28亿元;累计虚增营业利润39.36亿元;累计多计利息收入5.1亿元;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2018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共计36亿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年报中存在重大遗漏,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以上述数据统计,康美药业各种造假金额总计超过1200亿元,这在A股市场是前所未有的。为此,证监会认定,康美药业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行为,恶意欺骗投资者,影响极为恶劣,后果特别严重。而作为审计机构,正中珠江却在2016年、2017年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正中珠江到底审计了什么,这是令人质疑的。ST康美却还要向正中珠江表示“由衷的感谢”,这不是非常滑稽么?

  也正是由于ST康美的造假,导致ST康美的股价大跌,股价由去年10月上旬的20元之上,一直跌到今年的最低价2.57元,股价跌去8成以上,投资者损失惨重。在这种背景下,ST康美却还要“由衷的感谢”正中珠江,这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哪里?

  也正是因为ST康美造假以及投资者损失惨重的缘故,尽管ST康美如今与正中珠江分手了,但在ST康美造假事件的追责问题上,正中珠江不能一走了之。在这个问题上,监管部门有必要首先给出一个说法。目前证监会对正中珠江的立案调查已超过半年之久,应尽快给出调查结果,如果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则应给出处理意见,包括从严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并让造假者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决不能让损害投资者利益者逍遥法外。(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新股终究要走上价值回归路
  中国通号上市以来最高价15.21元,本周五收盘价6.45元,离5.85元的发行价仅10%的空间。

  今年下半年来,IPO加速了。股市下跌了别责怪股票发多了,股票之所以发多了,是因为新股上市后,几乎都产生了正收益。个别新股破发了,那是上市后的事情,至少在上市之初都有盈利,而且那些现时的破发股,有的上市之初还赚得很舒坦,再加上每一只新股的发行中签率如同彩票,既然供不应求,那就多发点。市场中人处于不同的位置,看出来的市场也就不尽相同。

  今年赚头最大的新股,中一签可赚10万元。那个安集科技,发行价39.19元,上市最高243.30元,这是今年赚头最大的新股。当然,这种赚头与大众无缘,首先你要成为中签的幸运者,其次中签了要跑在最高点,这样的人满市场看过去凤毛麟角,所以,理论上的赚头实际上与大众是无缘的。现在安集科技股价在114.80元左右,这只个股上市第一天将涨跌停新规则全部演绎了一遍,最低110元。现在安集科技这个110元的价位,成了一个对新股板块走向的重要观察点。

  近期赚头好的新股是本周上市的金山办公,发行价45.86元,上市最高价149元,中一签可赚5万元。与上述同理,这种赚头与大众无缘,小众的幸运不能代表市场的财富效应。

  大多数新股却没那么幸运。笔者码字时,有一个叫卓越新能的新股上市,中一签可赚5000元,那已经是很好的啦。前几天上市的三达膜和清溢光电,上市仅两天,一个倒栽葱,将热衷于炒新股者全线套牢。即便如此,还没有破发,中一签还有千把元钱可赚。

  在新股中亏得最多的还是那些高位接盘者,二级市场上飞蛾扑火那也是自找的。比较典型的个案比如:中国通号上市以来最高股价15.21元,本周五收盘6.45元,离发行价5.85元还有10%的空间;再比如:晶晨股份,最高价166元,如今50元左右,幸运的是还没有破发。

  破发个股各有各的原因。比如,既有A股又有H股的渝农商行,H股价位只有4元港币,汇率上折合人民币还得打8.2折,A股发行价却高达7.36元,市场定位回归势在必然。估计接下来浙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上市,不会简单复制渝农商行的走势。再比如,那个容百科技,上市仅4个月,就冒出财务上的问题,股价破发是市场的选择,但对套在69元上的炒作者而言,这也是一个教训。

  市场的炒作最终都会回归理性、回归估值,炒作者也都会付出代价,新股如此,当下比较热闹的可转债也会如此。近期浦发银行成功发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500亿元可转债,现在价格定位在104.60元左右。当下浦发银行股价在12元左右,但可转债的转股价为15.05元,这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以104.60元溢价买入可转债,未来以15.05元转换成一股股票,这本账怎么就算不过来了呢?

  市场就是如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至于理性不理性那是另一回事。当市场热火朝天之时,所谓的理性思维最终被证实为是不理性的行为,但市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其合理估值的。所以,股市无所谓专家,最终的结果只有两家:输家和赢家。(金.融.投.资.报)
  


  文兴:临近年底业绩才是选股硬核
  在写了携程后,很自然地写到携程的竞争对手之一美团点评。当把美团点评的对手都看了一遍之后,发现美团点评相当不错,因此在上周的文章中用了这样的说辞:研究了美团点评,就如同看到非洲大陆的狮子。

  文章出来后一些做沪港通的朋友与笔者作了交流,都是感叹:曾经跌破发行价,股价一度低迷,而今年内股价竟然翻了一倍!美团点评真的用实际案例给我们投资者上了一课。美团点评上市环境不好,跟随港股大盘下跌的股票比比皆是,但深入研究企业的发展过程,就能发现错杀的股票,美团点评是如此,别的股票也一样存在需要甄别的情况,或许其中就有投资机会。

  11月21日港股再度给投资者上课,只不过这次上课有点惊心动魄。一天之中两声惊雷:第一声是雅高控股,今年以来该公司的股票涨超38倍,21日一度暴跌超过98%。就在过去两个月,该股翻了4倍,21日还一度触及新高14.96港元。第二声雷就是卡森国际,这家公司就在上海的隔壁嘉善,可能卡森国际的投资者还在看雅高的跳水表演呢,转头发现自己的股票也在短短10分钟内跌去了90%。

  探究这两个“雷声”其实是有难度的,有的还需要时间,雅高控股这次暴跌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上的一则传言。传言显示,MSCI在20日决定暂停将雅高控股纳入MSCI中国指数。于是,21日一开盘,雅高控股暴跌85%。卡森国际的暴跌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21日上午,外号“杀人鲸”的沽空机构Blue Orca发布报告,称卡森国际董事长及其家族通过人为低报出售业务的收入和利润,蒙骗投资者洗劫了上市公司。22日卡森国际复牌暴涨462.64%。卡森国际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注意到由杀人鲸资本发布的该报告,提出针对集团的各项指称。董事会强烈否认该报告所载的指称,并认为该等指称为不准确及具误导性。公司提醒其股东及潜在投资者详阅于该报告的免责声明,其列明作者乃有偏见且为沽空机构。公告称,于发表该报告之前或之后,从无与公司或其任何董事联络或寻求澄清;就物业、厂房及设备支出等指称。有关指称毫无根据,公司否认此项指称。

  而另一个“雷声”证实传言不虚,雅高控股22日复牌跌1.64%。雅高控股21日股价暴跌98%,报价0.305港元,450亿市值蒸发,目前总市值不足10亿港元。股价暴跌前雅高控股在本月已暴涨172%。就在公司暴跌后,MSCI表示,暂停将雅高控股纳入MSCI中国指数,将会继续关注雅高控股。

  惊心动魄的一周过去了,美团点评的三季报也公布了,果然证实笔者的狮子说有点道理:美团点评21日盘后公布第三季度业绩,美团Q3实现营收274.94亿元,同比增长44.1%;实现净利13.33亿,再度实现盈利。美团点评股价上涨8.22%。这是笔者近日关注的一些市场热点。

  又接近年底了,各路券商纷纷在高档酒店拉开场子,开始展望2020年的投资热点和股市趋势。笔者已经看到的六七家展望报告比较一致看好2020年股市行情,比如新年第一季度就看到3600点的,也有未来二三年A股将进入本轮中期牛市的,总之扎堆召开的策略会总体看好后市。说心里话,看看一年来的股市行情,再看看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听到策略会的看多声音,有点怀疑是不是在同一个空间。如今投资者不仅投资A股,也有投资沪港通深港通的,更有人关注美国股市,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中,更能体会资本市场的冷热变化。

  看到港股动辄跌90%、涨400%,相信一般投资者小心脏受不了吧?不过,从这些事例中可看到资本市场的巨大风险,找好公司已经成为A股投资者一致追求,其实贵州茅台市值的演变过程一样值得思考。记得有一位券商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曾经发出灵魂拷问:茅台+五粮液+洋河=军工整个板块市值。半年后,该首席再次声嘶力竭的怒吼,茅台一家已经超过整个军工板块市值,这合理吗?今天来看那个估值确实不合理,因为如今茅台已经差不多有3个军工板块市值了。客观地说,那位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发出的灵魂拷问自然有他的道理,但股市最终选择了茅台而放弃军工板块,这个残酷的现实,就在于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必须用利润回报股东,这与那些概念的东西形成鲜明对照。或许几年后茅台出现什么改变而让投资者放弃它,笔者相信那也与它的业绩有关。因此,最后一个建议,别看大盘重视公司吧。(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颜值经济已成市场又一个风口
  2018年以来,不同行业品牌与传统化妆品企业混搭,推出各类跨界产品。例如故宫口红、泸州老窖香水、大白兔奶糖味唇膏、六神花露水风味鸡尾酒等。这些美妆产品因为融合了传统文化IP,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在2019年天猫“618”的110个破亿品牌中,六成是国货品牌。在笔者看来,国货走红的原因,除了与国内化妆品企业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品牌定位、渠道拓展、营销策划等因素外,还有新一代消费者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当前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于接受国产化妆品品牌。

  但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95后甚至00后消费者可能只是图一时新鲜,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存在审美疲劳。审美疲劳之后,这些潮牌国货的消费需求就难以持久。一般而言,美妆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年左右,对于传统国货品牌来说,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不容易。特别是国产化妆品牌企业对高端领域的争夺仍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面对外资品牌多年积累下的品牌、研发和渠道等优势,国内企业仍然暂时难以企及。

  一直以来,外资品牌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上占据着垄断优势地位,但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水平提升,一些本土品牌也在下沉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据笔者观察,一二线城市的美妆市场基本已经饱和,这意味着三四线城市将会成为美妆经济的新增长点。目前,随着三四线城市整体消费的崛起,三四线城市的美妆消费呈现品质消费、体验消费和赶超消费的新特点,在一二线城市常见的中高端产品,在三四线城市也比比皆是,消费能力不容小觑。

  面对正在崛起的化妆品市场,一些国产品牌希望与外资品牌竞争,获得更多市场关注,纷纷跨界,推出各种新品,但重营销、轻研发是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的通病。未来,国产化妆品品牌企业应在研发、创新和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做好亲民产品的同时,发力高端化妆品市场,以实现产品突围。

  另据了解,目前许多化妆品自有品牌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0%以上,不过在高毛利率之下,化妆品公司的净利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因为绝大部分的钱最终并非为化妆品原料或者研发买单,钱都大部分都花在了广告营销、明星站台等上面。营销费用历来是化妆品行业的成本大头,营销也不仅仅是广告等费用,还包括门店和货架的铺设等。以一款40ml售价为320元的化妆品举例,最后涂抹到脸上的可能仅为40-50元,有75元是花在包装上,还有63元则花在了广告费用上面。最具代表性的化妆产品当属口红,10元左右的原材料成本,可以卖出超过原成本10-20倍的价格,利润相当可观。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化妆品领域口红属于第一单品,口红在网上的热度也远高于其他品类。实际上,除了口红之外,化妆品还包括面部护理和保养产品等众多细分市场。由于口红单价较低,需求度较高,消费群体也没有性别之说,有不少男生也直接买来自己用。可见口红是化妆品领域最容易完成跨界营销的产品,这也是一些企业扎堆跨界入局口红的主要原因。今后,随着市场化妆品牌推出新品的节奏加快,竞争趋势将会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亦会随之加剧。化妆品企业要想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偏好十分困难,例如被“自我个性”加持的95后、00后,喜新厌旧、偏好多变,口味难以捉摸,需要下功夫跟上他们的“善变”。

  此外,随着互联网偶像带动以及社会包容度提高,当前中国的男性化妆品消费市场来势汹汹,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市场掘金新市场。笔者观察到,市场上各大化妆品牌几乎都开始推出男士护肤美妆产品,市场竞争亦随之逐渐加大。据清晖智库统计,2018年,全球男士美妆市场的规模高达1000亿美元。随着男性美妆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将会超过女性美妆市场。在颜值经济大爆发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男性护肤意识强烈觉醒,变得越来越爱美。(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应加强上市公司回购承诺监管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扎堆披露股份回购成绩单。从结果看,可谓差强人意。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则在于某些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或有名无实,或蜻蜓点水,或根本就没有实施。所谓的股份回购,也完全变成了一场“秀”。

  股份回购变成上市公司一场“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回购金额不及公告水平。比如截至10月31日,晨光生物累计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183.94万股,成交金额约为1061.16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未及其当初公告回购金额的下限。而且,相对于其4.05亿股的流通股本,晨光生物不到200万股的回购,其所产生的对股价的支撑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二是只见公告,不见回购。某些上市公司发布回购公告时“大张旗鼓”,但最终却“偃旗息鼓”,没有回购任何股份。其在发布终止回购股份公告时还显得“理直气壮”,希努尔既是如此。近日希努尔公告披露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终止回购公司股份的议案》。其董事会认为,当前情况下继续推进股份回购事宜,已不再符合公司现阶段发展战略,不符合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将股东利益作为“挡箭牌”,冠冕堂皇,似乎很有理,也很有“说服力”。

  实际上,根据媒体的报道,募集资金或自有资金短缺,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建设,长时间处于回购敏感期,确保非公开发行等事项顺利实施等都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终止回购,或不实施回购的理由;但上市公司当初抛出回购公告时,难道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上市公司抛出回购计划,背后往往带有不同的目的,或为了员工持股计划,或为了实施股权激励,或为了稳定股价。特别是稳定股价,对某些上市公司而言意义重大。近两年上市公司大股东频频出现股权质押现象,但由于股市低迷,股价持续下跌,大股东质押的股份往往会存在爆仓风险。如此,不仅将令上市公司股价承压,一旦被强制平仓,也可能导致大股东地位不保的情形发生。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往往会发布回购股份的公告以刺激股价。实际上,回购股份对股价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上市公司大手笔的股份回购更是如此。因此,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公告,容易引发股价波动。

  不履行回购股份承诺,上市公司涉嫌两个方面的违规行为:一方面,涉嫌虚假陈述。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增持承诺,回购承诺,还是其他方面的承诺,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履行或兑现承诺,说明上市公司不讲诚信。曾经作出的承诺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却最终不兑现,无疑涉嫌虚假陈述。另一方面,涉嫌操纵股价。上市公司回购承诺发布后,对会股价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承诺兑现,那么就不存在操纵市场的问题。如果不履行回购承诺,则无形中涉嫌操纵市场。而无论是虚假陈述还是操纵市场,都是违规违法行为,都会损害投资者利益。虽然对于承诺,证监会此前已经发布过相关的管理规定,但从此前上市公司频频不履行增持与回购承诺看,强化对上市公司回购以及增持承诺的监管,笔者以为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不履行承诺的上市公司,在记入诚信档案的同时,也应对作出承诺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相关人员作出必要的惩处。回购股份的承诺不是儿戏,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也不是儿戏。言必行,行必果,才是一个上市公司应有的风范,这样的上市公司才会把股东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金.融.投.资.报)
  


  于德江:面值退市乃市场选择豁免不具备可行性
  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面值后,*ST华业向上交所申请豁免面值退市,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在*ST华业之前,A股已有6家公司因触及面值退市规则被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并无一家申请豁免。*ST华业此举是退市前的放手一搏,公司总经理称,“申请豁免退市,就是不想留下任何遗憾。”但是,面值退市是市场化、法治化的选择,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个案豁免在现行制度下并不具备可行性。

  公司股票价格低于面值是投资者用脚投票,通过价格作出投资判断,是市场化筛选的结果。其背后不仅仅是股票价格低于面值的现象,也是公司股票在公开市场维持上市地位的门槛。面值退市也是成熟资本市场所通常采用的退市标准,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面值退市规则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行之有年,早已为市场各方普遍接受。

  股价连续低于面值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经营停滞、财务恶化现象,甚至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股价低于面值正是投资者对其价值判断的结果。业内普遍认为,面值退市规则本身不是惩罚,而是一套市场筛选机制,其表明特定市场不再认可公司股票的持续上市地位。

  就*ST华业来说,公告显示,公司从关联企业购买的逾100亿元应收账款债权无法按期收回,内部控制运行失效被出具内控否定意见,违规为关联方提供17亿元巨额担保,因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生产经营和公司治理都存在严重问题。期间,交易所多次就相关情况向公司发出监管问询。这些情况表明,公司的管理团队、控股股东和内控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最终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公司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单纯说公司是受害者,恐难获市场认同。

  面值退市制度所出清的是一些公司价值没有得到投资者认可的公司,出清后市场秩序得到维护,市场生态更加健康,在整体上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就个案而言,退市难免会给公司造成损失,但这是公司自身经营不善所不得不承担的成本,也是市场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出的选择。

  当前,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各方主体更应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这是市场化、法治化的根本要求。在现行制度框架下,退市指标客观,程序明确,没有留下可豁免的空间。

  此外,退市制度仅仅只是一个公司筛选机制,上市公司股票退市后依然可以在其他市场挂牌交易。退市后,如果公司努力恢复经营,积极整改完善,仍然可以向交易所申请重新上市。真正建立、打通、完善资本市场能进能出的机制,才是推动资本市场建设的正道。(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