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国资国企改革潮涌“大央企小平台”资本运作有望提速

加入日期:2019-11-19 7:08:1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1-19 7:08:15讯:

  国资国企改革近期政策暖风频吹,引领着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迈进,也进一步激发了外界对上市国企的想象空间。

  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市值在百亿元以下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近200家,其中50亿元以下的占了近六成。在这些公司中,有不少曾尝试推股权激励而数年未果,或大股东曾承诺注入资产解决同业竞争而差“临门一脚”,或曾借重组激发活力而不达预期。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政策不断加码之下,那些央企控股的小市值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大概率将迎来崭新阶段。”

  关注资产注入承诺

  在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迈进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央企大股东有过消除同业竞争承诺的小市值上市公司,市场的预期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一家供电区域主要集中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区域性电网公司,涪陵电力2016年以近4亿元现金收购国家电网下属国网节能服务公司的配网节能服务业务时,国家电网曾承诺,“未来5年内通过委托涪陵电力经营或出售给无关联第三方或注入涪陵电力的方式,解决本公司控制的部分省公司从事少量配电网节能业务而产生的同业竞争问题。”

  直到今年上半年末,该表述在涪陵电力的半年报中依然可见。不仅如此,在涪陵电力半年报中,国家电网再度明确,涪陵电力为其配电网节能业务的载体,若其及控制的其他企业获得与涪陵电力构成或可能构成同业竞争的业务机会,会优先提供给涪陵电力

  有分析人士认为,国网目前旗下拥有包括节能服务、新能源、电力环保等多项业务,当时注入的仅为节能服务板块中的电网节能业务,节能服务方面剩余资产较多,后续有可能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同样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而“伤脑筋”的还有国机集团。国机集团控股的国机通用2019年半年报显示,为解决同业竞争,国机集团承诺“如未来出现同业竞争的情形,国机集团将采取并购重组、业务整合等方式予以解决”。

  事实上,类似的表述在国机集团旗下的林海股份苏美达等小市值上市平台均出现过,如林海股份控股股东于2017年3月将其2012年作出的“争取5年左右解决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承诺,延长至“未来3年内解决”。

  值得玩味的是,今年4月初,国机集团官网显示,陈学东任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据查,陈学东彼时仍系国机通用董事长,后于9月26日离职。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公司也可特别关注,就是大股东有过承诺且有优良资产准备注入,却因故没有成功的。通常来说,此类案例大股东对注入资产的意愿是真实而强烈的,一旦时机适合,则有很大概率会重启。

  关注股权激励推进

  随着近期有关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一系列激励新规的集中发布,在数量、价值、收益等层面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相关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运作有望提速。有资深市场人士认为,“此次相关文件的出台,对于央企上市公司完善中长期激励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策给出了方向和保障,后续有望尝鲜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肯定会有所动作。相比之下,那些此前在股权激励运作上‘不顺利’的央企上市平台,其动力和执行力可能会更足。”某券商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以国投集团旗下的中成股份为例,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控股股东中成集团计划将一直在筹划的股权激励履约时限明确为5年内,即在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间内推出股权激励预案。

  事实上,记者翻阅公告发现,早在2006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时,中成集团就在当年3月曾承诺,“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将根据相关政策法规择机提出股权激励预案。”然而,这一等就是数年光景。今年3月底,中成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中成集团认为并不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拟延长相关承诺履约时限,自2019年7月1日起5年内实施。”

  至于原因,系按照当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相关规定,公司近三年经营业绩预期均未能满足相关要求。

  不过,前述因业绩考核限制而憾失实施股权激励机会,或将成为历史。在此前央企股权激励新规发布后的答记者问环节中,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坦言,“此前业绩考核要求过于刚性,成为部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愿意开展股权激励尝试的重要原因。”

  作为解决之道,股权激励新政充分考虑此类企业的实际难处,从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对标行业对标方面出发建立更加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有关要求,如在权益授予环节,业绩考核目标应当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置,股权激励计划无分次实施安排的,可以不设置业绩考核条件等。

  此前一直努力推进股权激励计划未果的还有航空工业集团下属中航电测。去年年初,中航电测宣布筹谋实施股权激励,却于年底终止了该次股权激励计划。但中航电测并未就此放弃。今年5月初,中航电测披露回购方案,计划回购股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根据最新披露,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公司累计已回购395.25万股(约占总股本的0.67%),成交总金额3559.34万元,约占计划回购金额上限的35.6%。

  关注卖壳“未遂”公司

  除此之外,那些曾经有过“卖壳”经历却“旅途不顺”的国资旗下上市公司,颇为值得关注。

  财政部实际控股的同达创业,早在三年前就在公告中表示,其控股股东信达投资正在筹划通过公开征集方式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权,并将构成公司控制权变更。然而,到了2017年1月11日,同达创业却宣告终止股权转让。

  但在沉寂两年半后,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同达创业于今年8月再启“卖壳之途”。根据公告,同达创业拟以每股13.16元向刘远征等定增3.84亿股,购买三三工业100%股权,标的资产交易价格预估为50.5亿元,三三工业有望借此实现重组上市。

  遗憾的是,两个多月后,同达创业再度宣告重组失败,理由是:预计无法在2019年10月31日前解决三三工业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在重组说明会上,同达创业表示,未来一个月内不再筹划相关重组事项。但公司大股东承诺“会切实设法解决公司的发展问题。”

  相比而言,地方国资“宜化系”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更加亟需“卖壳”或等待外部投资者以期重生。

  目前整个“宜化系”经营不尽如人意,不仅ST双环在主营业务上遇挫,ST宜化也在2017年出现了50.91亿元的巨亏。从目前来看,公司及集团并没有放弃重组的努力。今年9月底,ST双环披露,宜化集团决定对旗下的双环集团(ST双环控股股东)启动战略重组工作,总体方案是处置宜化集团对双环集团的控股权。

  ST宜化方面,今年1月份先后两次披露被宜昌富豪代德明举牌。今年1月3日,代德明及其一致行动人完成对公司的首次举牌,耗资1.36亿元。1月9日至28日,代德明方面又豪掷1.45亿元买入4.8767%的股份,完成二度举牌。截至今年三季报,宜化集团的持股比例为17.08%。

  代德明在权益变动公告中明确表示,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的可能。

  11月17日晚,ST宜化披露收到2.28亿元政府补助。按照公司的说法,这一笔巨额补助将直接计入2019年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公司2019年度利润总额增加2.28亿元”。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