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CCTV财经频道姚振山五评创业板之二:哪款并购适合你

加入日期:2019-10-31 14:38:1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0-31 14:38:13讯:

  CCTV财经频道姚振山五评创业板之二 并购篇:到底哪款适合你?

  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是永恒的话题,永远不缺故事和想象力,不缺未来。

  在创业板之前,“重组”是热门词,因为往往是过不下去了才去重组。很多企业通过更换大股东,完成业务重组,股东重组,获得新生,股价也在重组这样的朦胧题材中不断上涨。

  创业板开市之后,似乎“并购”热度后来居上,因为创业板规模小,业务处于扩张期,通过收购同类型公司,可以迅速做大(期间还叠加IPO暂停过这个因素,并购变得更热)
  10年下来,创业板发生了很多并购,包括温氏股份的“蛇吞象”,爱尔眼科的产业并购基金模式,都是经典案例。但是从总体的并购效果看,完不成业绩对赌,又达不成妥协,最后对簿公堂的也不在少数,最后业绩和股价“一地鸡毛”。

  并购是容易带来刺激,但是并购后是不是好整合,是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是“1+1小于2”,甚至两败俱伤呢?创业板的并购大致我分为这样几类,看看哪类适合你:
  第一类是互相赋能式并购。所谓赋能就是互相有需要,并购之后可以融合,谁也离不开谁,形成合力,产生化学反应。比如阿里的并购主要是“买流量”。因为阿里是电商属性,大家买东西才上去,流量容易流失,因此去买其它流量大的企业,补充流量,而被并购企业可以融入阿里体系,获得更大平台发展。而腾讯的并购主要是导流量。因为腾讯的社交属性是强粘性,几乎时刻在线,因此不缺流量,可以把流量赋能给被投资企业,培养行业独角兽。A股是典型的就是技术融合或者资源融合式并购,互相赋能,比如东方财富网有互联网平台,它并购券商,打造互联网券商业务平台,效果就比较明显。比如亿纬锂能买电子烟龙头麦克韦尔,即可以稳定销售电池的渠道,又能分享电子烟行业这几年的成长,效果都是很好的。

  第二类是品牌性并购,包括朋友圈并购。之所以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具备同样的特点,就是并购双方要么自有品牌美誉度高,要么双方实际控制人私交好,这样在并购的时候,“有事好商量”,同时恶意欺骗的概率小的多,未来对簿公堂的概率小。品牌性并购比较典型的是美的并购库卡,都是知名企业。创业板上,朋友圈并购做的比较好的是华谊兄弟,买英雄互娱,买几个知名演员们的公司,即使业绩对赌没有实现,也都能和和气气来解决,没有发生过纠纷。因为一旦有纠纷,股价短期受到冲击的的可能性特别大。

  创业板上最多的并购发生在财务性并购(俗称“买利润”的并购),纠纷最多的也是财务性并购。上市公司需要快速抢占市场,扩大规模,自己独立组建业务需要时间,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并购有利润的同行公司,快速复制(也有些是为了蹭热点,炒作股价)。但是这些并购往往是投行中介推荐,大家目标都很明确,主要是谈好价格,价格合适就成交,因为是同行,你会的,我也会,彼此真正的约束小(如果是跨界并购,出问题更麻烦,因为人家会的,你不一定会,闹掰了,人家撩挑子走人。你启动诉讼,市场就会认为你公司处于不确定性中,对股价的负面压力影响会持续到诉讼结束,假如您还有高质押,诉讼都会投鼠忌器。

  并购也好,重组也好,初心一定是想把公司做好,但是是通过并购能够做强做大,还是两败俱伤?

  款式不同,结果不同,到底哪款适合你呢?




  姚振山评创业板十周年之上市:终点?中点?新的起点?
  作者:姚振山(CCTV财经频道主持人,财经评论员)
  
  创业板10年,公司从首批28家到现在775家,一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媲美蓝筹的千亿市值创业板公司越来越多,成为中国经济脊梁的新生代。由于常年跟踪报道创业板,看到了不少公司由弱变强,市值由小变大的过程,但是这两年,由于产业周期的变革和股市周期的变化,身边很多创业板企业由大变小,由强变弱,由有先发优势的公司,变成错失各种转型和产业升级机会的公司。

  
  公司由小变大,赛道和行业空间肯定是第一位的,100亿市场规模的行业,产生不了1000亿市值的公司。但是公司上市之后昙花一现,没有锻炼出长跑能力,除了大的经济周强和行业周期影响之外,创始人个人的视野,格局,学习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跟踪了10年创业板,我把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长或者创始人进行了“客观”的分类:
  
  第一类,上市是终点。创始人使命完成,不管如何努力,已经无力再带领企业往前奔跑。创业板十年,我们看到太多类似的场景,敲锣打鼓贺上市,台下一阵羡慕,台上志得意满。但是十年长跑下来,市值跌去80%~90%的比比皆是,主业不振的比比皆是。有时不服不行,有些人适合创业但是不适合守业,有些人适合打仗,却不适合清理战场,开荒种地。年龄偏大精力不够者有之,业务多元战略失败者有之,不善学习还刚愎自用者有之,对于他们来说,能力边界就是只能带领企业闯关上市,但随后无力再带领企业继续长跑。这个力不是力气的力,是能力的力。感受到2015的喧嚣,到了2017,2018,政策环境一变紧,经济环境一变凉,叠加高质押下的企业业绩不振,估值体系变动,很多公司“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下”。

  
  第二类,上市是新的起点。创始人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上市之后也知道“创业容易守业难”,主动任人唯贤,让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企业踏入新的发展轨道。当然,前提是,你要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比如这几年表现良好的华测检测(300012.SZ),建议大家可以研究,我在去年六月底公司换职业经理人做总裁的时候有个评论,它是创业板第一个真正意义职业经理人化的公司。

  
  第三类,上市是企业发展的中点。上市之后,借力资本市场,自己不断学习,补资本市场的短板,补财务的短板,补管理的短板,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短板,带领企业不断优化和壮大。我有幸接触了一些,观察了一下,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赛道,小公司大行业,消费,医疗健康居多,容易出大公司。二是创始人勤奋,谦虚,学习能力极强,身价几十亿,员工几千人,创始人出差标配,休闲装,双肩背,没有秘书没司机,遇到各行业专业人士,认真聆听还偶尔做笔记。三是专注,兼具理想和情怀。能把创业板公司做成大公司的,几乎都是专业化公司,比如温氏,比如爱尔,比如东方财富,比如迈瑞。创业板搞多元化的,成活的概率不高。本来就是个小舰板,该做的事是不断加固它,建设它,把它变成大船,结果您又去搞了个小舰板,大风大浪一来,哪个你也守不住。

  
  创业板10年,有人激动有人冷静,有人喧嚣有人落寞。反思和总结是最好的庆祝,作为创始人,自我剖析一下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要沉浸在财富的虚幻,看看是继续带队奔跑,还是及时举贤用贤;作为投资者,多花点精力看看公司创始人,看看上市对他来说是“任务完成”,是愿意“让位和换位”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产业使命”,辩识的的越清晰,你的投资会越从容。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