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重大利好? 李志林:日本10年仅发200多只新股

加入日期:2019-10-26 8:35:4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0-26 8:35:47讯:

  导读:
  贺宛男:创业板借壳松绑重大利好利好了谁
  李志林:日本股市过去10年仅发了200多只新股
  刘柯:市场悲观情绪在弱市中被放大
  郭施亮:养老金入市提速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皮海洲:如何减缓IPO带给市场的压力
  黄湘源:创业板借壳上市价值观该如何体现
  应健中:说好的一退到底先退了


  贺宛男:创业板借壳松绑重大利好利好了谁?
  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明确宣布创业板借壳松绑。本周一,被视为“创业板借壳概念股”的小市值公司开盘大涨,截至当日收盘,22家公司涨停,其中大部分为总市值低于20亿元的小市值概念股。

  一周下来,创业板指数涨1.62%,其中335家涨,429家跌。复盘涨幅居前的股票,除次新股外,绝大多数是所谓的“壳资源概念”。

  华谊嘉信一周涨43.81%,亏损、流通市值15.7亿;文化长城涨27.67%,亏损、流通市值11.3亿;天龙光电涨26.31%,亏损、流通市值15.5亿;天翔环境涨24.59%,亏损、流通市值7.98亿元;吉药控股涨24.23%,亏损、流通市值22.5亿;山鼎设计涨21.66%,亏损、流通市值14.7亿;暴风集团涨14.9%,亏损、流通市值12.4亿;吉峰科技涨14.17%,亏损、流通市值14.4亿等等。

  而一些业绩增长的好公司反而下跌。如迪安诊断,三季报盈利增长20.5%,动态市盈率28倍,一周跌13.08%;天宇股份,三季报业绩增长463%,动态市盈率12.8倍,跌7.6%等等。

  创业板借壳松绑,被视为“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有媒体还具体概括了四大利好,分别是:1、由于“重组新规”强调的是,前来借壳的必须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因而本次放开限制,被认为是为高科技企业增加了一个上市融资的渠道;2、由于现在高新企业多选择科创板上市,创业板借壳松绑后,“可能会分流一部分科创板的上市资源,有利于交易所之间形成良性竞争”;3、“毕竟此前上市公司谁都不愿意退市,所以淘汰绩差公司成了比较困难的事情”,借壳松绑后,“一些绩差公司的大股东可以把股权卖一个相对较好的价格,也就不会对被淘汰产生排斥心理”;4、“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投资者开通创业板的积极性”,因为重组借壳后,二级市场“会走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大牛股”。

  原来,“重大利好”云云,是在成批科创板企业赴上交所之际,弥补深交所的某种失落,是为了那些垃圾股的大股东“卖出一个好价钱”,是为了重新燃起“炒差”“炒小”者的火一般的激情……
  近期的市场反应确实如此。绩优股歇了,绩差股火了。说是有重大违法违规的公司不得借壳,看看臭名昭著的暴风集团,不一样炒得火热!就在一两个月前,暴风集团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遭证监会立案调查。当时市场普遍认为,暴风集团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乐视网

  还有神雾环保,2018年年报被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深交所一再要求“说明无法表示意见所涉事项的具体处理进展,预期消除影响的可能性和时间”,可公司迟迟未予答复。日前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亏损扩大至9.75亿元至9.8亿元,其中第三季亏9730万元—1.02亿元。就是这样一家烂公司,在重组新规的刺激下,本周照样从长期萎靡的底部走出来,上涨10.11%。

  那么,重组新规真的能使创业板焕发青春,走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大牛股吗?其实,在创业板借壳还在征求意见时,所谓创业板借壳第一股早已“放起了鞭炮”。今年7月10日,吉药控股这家总市值才30亿出头的公司,居然计划拿下年产值超600亿的修正药业100%股权。修正药业2004年就开始谋划上市,但由于毒胶囊、互联网借贷平台爆雷等不堪回首的“往事”,一直未能成行。果然,才过了不到半个月,7月24日,吉药控股公告终止本次重组。就在这出尔反尔的闹剧中,吉药控股股价腾腾上涨,惹得深交所发函问询,质问此次重组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故意炒作股价的情形。

  是否故意炒作,这还用问吗?再如山鼎设计。8月19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车璐和袁歆拟向华图宏阳转让30%股权。如若转让成功,华图宏阳将成为山鼎设计的控股股东,实现借壳上市。虽然方案还在等待深交所的合规性审核,而原本趴在底部的山鼎设计股价,已经从24元涨到如今60元。这难道还不叫“炒作”?

  写到这里,笔者怎么总感到,我们的A股市场,“一会儿一个想法,一会儿一个提法,一会儿一个搞法”呢?(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怎样才能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
  本周令市场关注的是,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召开社保基金和保险机构座谈会。其中,最有新意的内容是“着力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

  但人们读遍讲话全文,只看到两个举措。一是“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据称将提升到40%,约可为市场带来7000—8000亿的新增资金。二是“提升交易便利性和效益,降低交易成本”,人们猜想是指降低或取消印花税,降低券商的交易费。对此,投资者稍感失望,因为这并不能实现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的住”呢?我综合市场各方人士的观点和建议,列举如下。

  治市理念要纠偏
  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重点内容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样,作为证券市场监管层,也应在对股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有一个突进。

  长期以来,A股在治市理念上存在五大偏颇:重融资,轻投资;重一级市场,轻二级市场;重扩容指标,轻经济晴雨表功能;重股市规模扩张,轻指数涨跌和投资者盈亏;重国有资产和大股东财富增值,轻中小投资者财富保值增值。

  我以为,在A股市场初创期和规模较小的时候,侧重前者似乎还有一定道理。而如今A股已达到3700只股票,与美股股票数量相当,成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后,监管层就应调整治市理念,将“五重五轻”,转变为“五个并重”。

  监管层需研究:为什么美国股市连续10年大牛市,美监管层却仍然把债市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战场,而没有把股市扩容放在首位?为什么日本股市过去10年仅发了200多只新股?为什么美股、欧股、日股都没有新股排队的“堰塞湖”?根据目前市场资金状况,A股在推行注册制后,每年科创板、创业板和主板扩容多少新股才合适?有没有做过供求平衡的数学模型沙盘推演?

  此外,监管层不能仅看每年新股发了多少家,融资、再融资额增加了多少,“堰塞湖”消除了多少,股市市值增加了多少。还应关注新增资金进来了多少?发展的速度是否与市场的承受力相匹配?扩容的节奏是否能达到供求平衡,使股指能稳中有涨?在新股大批制造亿级、十亿级富豪的同时,中小投资者是否享受到经济和股市高速发展的成果?

  新股发行制度需改革
  我认为,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亟需改革。

  一是流通盘太小。4亿股以下的上市公司,仅拿出四分之一股份流通;4亿股以上的上市公司,仅拿出十分之一的股份流通。由于盘小,上市之初股价出奇地虚高,严重背离价值。随后进入漫长的暴跌之路。

  二是申购不公平。对于小盘股发行,香港是优先让中小投资者每人认购1000股。而实行注册制的科创板,流通股仅30%在网上申购,而70%给各路机构网下配售,造成了机构获取无风险暴利,而二级市场买入新股的投资者都被深套。

  三是把新股股本大扩容的包袱扔给1到3年后。当大小非解禁时,原先的一只新股立马变成4只和10只,使市场承接的资金越来越少,股价越走越低。

  如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公众公司的要求,新股发行上市时,规定控股股东比例不得超过40%或三分之一,剩余股权随新股一起发行。这样,既可因流通盘扩大而降低发行价,避免上市时的股价虚高,又可让投资者能用较低价格买到新股。

  引进“好人举手”制度
  国外很多好公司是不愿上市的。国内也有像华为等优质公司不愿上市,照样成为世界一流。又如腾讯投资的上百家独角兽上市公司,如美团点评、滴滴、拼多多、京东、58同城、知乎、链家等,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坚持成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才能创造价值”,没有一家大非到期就减持。

  反观目前排队上市的“堰塞湖”,之所以越积越大,很多企业口头上标榜是为了“自主创新”、“振兴实体经济”,其实是为了圈钱,提高身价。3年解禁期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大额减持甚至清仓减持,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方针严重变味。

  故建议对排队上市企业,既考虑“先来后到”,又引入“好人举手”机制。凡自愿延长大小非解禁期的,以长期主义坚守实体经济的企业,可申请提前上会,若达标就予过会,优先上市。而短期主义者和投机主义者,只能排长队等候!

  消除大小非减持后患
  鉴于过去两三年有800多家新股上市,现已到了大小非集中解禁期。

  大小非减持绝非有些人所说的“对市场资金压力有限”,而是对个股、板块和大盘实实在在的冲击。

  对此,我(包括其他市场人士)曾无数次建议,从新股发行的源头开始,按照国际股市对公众上市公司的要求,规定控股股东股权不得超过33%。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大非在三年解禁期满也不可能再减持,否则便有被人购并、失去控股权的风险。第二、大股东存量股权随新股发行后,就可大大减少股权质押的情况。第三、即使今后新股发得再多,也不会造成新的大小非减持后遗症。

  严厉打击上市公司造假
  上市公司造假已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公害。而目前顶格罚款60万,被市场讥为“是对造假者变相的纵容”。

  而造假公司的股价则跌得惨不忍睹。不仅对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使中长期资金也屡屡踩雷。

  为此,我建议修改法规加大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尽快建立集体诉讼制度。还要实行对造假者的有奖举报制度,以形成不敢造假、不想造假、难以造假的良好市场生态。

  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鉴于目前市场交易都在网上进行,建议取消印花税。同时,鉴于国外股市已有取消券商交易费的先例,同时券商收入太多的事实,建议将券商收取的交易费降为万分之一,鼓励券商加强投行业务和投资顾问业务。

  我相信,以上建议一旦实施,不仅能让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而且能让A股步入长期慢牛的轨道!(金融投资报)



  刘柯:市场悲观情绪在弱市中被放大
  从上周开始,A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持续下跌,与10月第一周走势大相径庭。特别是市场活跃资金不断从科技板块撤离,使得市场人气再遭打击,本周后半周前期强势股纷纷倒戈。从消息面上看,三方面因素令大盘承压。

  首先是IPO扩容,在市场本身并不强势的情况下,本周新股发行成倍增加,IPO数量多达17家,在资金面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供求失衡让市场猝不及防。紧接着GDP数据出炉,从之前的6.8%一直降到三季度的6%,虽然A股在GDP增速高达8%以上时并没有什么出众的表现,但GDP一旦稍不如预期,市场立马出现调整,其弱势可见一斑。然后是本周传闻减持新政正在征求意见,但这个新政据说不是收紧减持,而是为了减缓上市公司资金压力而适度灵活放宽减持。利空因素叠加,大盘活力顿减,最典型的是部分人气股出现大幅调整,活跃资金纷纷出逃。

  市场的悲观情绪为何难以改观?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今年管理层定调的GDP增速是6%-6.5%区间,前三季度是6.2%,全年实现目标增速可能性很大,市场有必要这么恐慌吗?再者,我们要理性看待GDP增速。过去高速增长的GDP是怎么来的,是消耗资源的基建,是消耗人口红利的房地产,现在这些拉动因素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的GDP构成,第一产业前三季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5.6%,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0%,在这些产业中,前三季增速最快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19.8%。

  由此可见,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比较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在更换,这需要耐心。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传统过剩产业去产能和大力发展高新前沿产业的过程,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依靠大笔的基建投入,还是依靠房地产,还是依靠过度的资源消耗,科技无法进步,人口红利迟早会被消耗完毕,那时候GDP增速掉下去就真起不来了。

  此外,IPO加速问题,有一种说法是必须在年底前推出科创板指数(目前已延缓),所以科创板公司必须达到50家以上。不管如何,但现实是本周科创板IPO数量激增。历史上多次IPO大扩容的惨痛教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因此,本周多位市场人士建议,新股发行还是应该考虑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增加供应必须还要引入更多主力资金,以避免供求失衡引发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

  最后谈谈减持。本来限售股解禁、大股东减持已经让市场感到压力重重了,上市公司股东或高管想着法子钻空子减持。如果适度放松减持新政出台,对市场信心的打击不可谓不大。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信心市场,一个预期市场,如果信心没了,预期不好,怎么可能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养老金入市提速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养老金入市提速,有利于加快实现养老金的增值,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具有长期积极的战略意义。不过,对于养老金入市提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偏向于长期性与战略性,对改善投资者结构与提升机构化比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影响。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为6.72万亿元。面对社保基金庞大的结余规模,如何有效盘活资金,且实施有效的投资运营,将直接影响到基金的保值增值效果。

  自2015年8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步伐显著提速。其中,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养老金入市问题,经历了多年来的积极筹备后,其入市也最终成为了现实,且有提速的趋势。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已经有18个省(区、市)与社保基金会签署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如今已有7992亿元的资金到账并开始投资。

  近8000亿的养老金到账并开始投资运营,这本身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与此同时,对于这一笔庞大的资金,也并非仅仅局限于股票投资或基金投资。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比较广泛,可投资的范围不仅包括了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以及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等,而且还包括了银行存款、国债、企业改制等投资渠道。总体上来看,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还是非常注重安全性、分散性等原则,作为关乎老百姓的养老钱,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自然更注重安全性,而投资安全性无疑也是养老金投资运营的首要原则。

  站在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角度思考,养老金入市提速自然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对于养老金的入市,则更加注重稳定性与分散性,并不局限于单一投资某家上市公司或集中投资某一上市公司的现象。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达到30%。按照目前累计结余的资金规模,如今近8000亿元的养老金到账资金,显然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即使按照比较保守的入市比例来看,未来养老金入市规模也非常庞大,千亿级别的新增资金规模,对本身以资金作为推动主导的证券市场来说,本身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国外有401K计划,且对海外成熟市场的长期影响偏向于正面。至于国内养老金的入市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为证券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流动性。不过,与普通的资金相比,对于以养老金为代表的资金,往往具有更加成熟与稳健的运作管理经验,且自身具有一定的风险防御能力以及危机应对意识。

  站在养老金投资运营的风控角度来看,在相关规定中,对投资机构和受托机构将分别按照管理费的20%和年度投资收益的1%建立风险准备金。与此同时,从基金管理团队等配置上,养老金在投资运营身上,也会更显稳健与成熟。

  从近年来养老金的入市成绩单分析,其实也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其中,2018年养老基金实现2.56%的投资收益率,与去年同期的市场表现相比,养老金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保值增值能力,应对市场不确定投资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养老金的入市提速自然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国内证券市场的机构化比重。从近年来国内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变化情况分析,随着各类专业机构的加速进入,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比重有逐渐抬升的迹象。与之相比,普通散户以及中小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比重却略有变化,机构化时代正加快到来。

  在机构化的时代下,意味着以往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与此同时,未来资本市场也将会加快步入机构化博弈的阶段。对于市场的影响,机构化程度的持续攀升,中长期有利于逐渐降低市场的波动性,且从专业资金机构的角度出发,可能更偏爱于大蓝筹以及优质白马等上市公司。不过,对于这类机构投资者,本身还是具有成熟的风险对冲策略,以保障资本的安全性与平稳性,而这也是普通散户以及中小资金很难实现的。

  养老金入市提速,有利于加快实现养老金的增值,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具有长期积极的战略意义。不过,对于养老金入市提速,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偏向于长期性与战略性,对改善投资者结构与提升机构化比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影响。(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如何减缓IPO带给市场的压力?
  首先是要切实对IPO公司严格把关。一方面要严防“不差钱”公司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要防止IPO公司在募资问题上狮子大开口。其次是严控大盘股的发行及其融资。其三,优先安排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所属的实体经济企业发股上市。

  进入10月份,新股发行明显提速。尤其是本周(10月21日—10月25日),安排新股发行17家,其中14只科创板新股,2只创业板新股,1只沪市主板新股。如此密集发行,A股市场前所未有。考虑到新股大规模发行带给市场带来的压力,原定10月24日发行的浙商银行临时推迟到11月14日。

  浙商银行将发行日期推迟对于缓解本周的新股发行压力确实大有裨益。毕竟浙商银行是一只大盘股,拟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25.50亿股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4.94元,按发行上限计算,浙商银行的募资金额高达125.97亿元,其募资额度超过本周新股募资总额的半壁江山。

  但这终究只能缓解一时之急,毕竟两周之后,浙商银行还是要发行,市场还是需要面对浙商银行发行带来的压力,如果新股发行仍然保持目前高速发行的节奏,届时市场同样需要承受较大的新股发行压力。因此,浙商银行在本周的推迟发行只是权宜之计。

  那么,在新股发行提速的背景下如何减缓新股发行带给市场的压力呢?这确实是当下的市场需要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以为,有这样几项措施可以供管理层作为参考。

  首先是要切实对IPO公司严格把关。一方面要严防“不差钱”公司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要防止IPO公司在募资问题上狮子大开口。

  最近在科创板有一个明显的案例,那就是传音控股。该公司于9月30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上市募资28.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6.75亿元。然而,上市仅仅只有10个交易日,该公司于10月18日召开董事会,决定使用额度不超过人民币25亿元的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而且董事会决议的有效期为12个月,每笔投资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这意味着募资用于理财的最长期限可以达到2年之久。很显然,这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

  从国外成熟的市场来说,“不差钱”公司也是可以上市的,企业上市甚至可以不融资而直接安排老股上市。但A股市场的情况与国外成熟市场不同,A股的有限资源需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用于老股东套现,或用于企业投资理财。

  其次是严控大盘股的发行及其融资。大盘股的发行由于其募资金额较大,因此带给市场的冲击也相对较大,毕竟一家大盘股的发行募资少则百亿,多则数百亿,发行一只大盘股相当于发行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小盘股。所以在新股发行提速,市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有必要严控大盘股的发行。将大盘股的发行安排在发股压力较小的市场环境下,或者在行情较为火爆的时候。而在行情低迷,或市场发股压力较大时,尽量回避大盘股的发行。

  其三,优先安排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所属的实体经济企业发股上市,而对于非实体经济企业,在市场发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则应予以搁置。如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应搁置银行、券商、保险这类金融企业发股上市。毕竟金融业本身就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更不应该在股市发股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安排其上市,与实体经济争夺上市资源。

  此外,从长远的角度来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规范限售股问题。如目前的市场,一方面是新股发行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是限售股解禁后的套现也带给市场很大的压力。因此,新股发行必须对发行制度予以完善,避免新股发行成为限售股的生产机器。而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每只新股发行都会给市场带来数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如此一来,股市也就沦为了限售股的提款机。股市不仅要面对新股发行的压力,更要面对限售股套现的压力,这只会让市场进一步陷入困境,从而影响到新股发行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新股发行长期顺利进行,也为了A股市场的长治久安,新股发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尽快予以解决。(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