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12年后该总结什么? 李志林:为何那么艰难?

加入日期:2019-10-19 8:32:5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0-19 8:32:52讯:

  导读:
  贺宛男:6124点12年后该总结什么?

  李志林:为何A股走牛那么艰难?

  刘柯:不能仅凭业绩来看待科技股
  黄湘源:换个角度理解“狼来了”

  郭施亮:1.5万亿市值的贵州茅台能走多远
  熊锦秋:对“妖股”应重点排查操纵嫌疑

  贺宛男:6124点12年后该总结什么?
  10月16日本周三,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是10年前即2009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为2976.63点,而今年10月16日为2978.71点。于是有股民调侃:十年时间,美国股市从7000点涨到27000点,中国股市从2977点涨到2979点,涨了2点,没什么比中国股市更稳的了。

  二是12年前的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下6124高点,成为一代股民最美好的记忆。然而12年过去了,尽管两市总市值从28.76万亿增至55.96万亿,增长94.58%。但这12年基本上就是漫漫熊市,不要说指数跌幅达52%,如今连3000点都似乎成了很难跨越的一个坎。

  每到6124点纪念日,媒体总要拿出来比较一下,12年漫漫跌市,我们到底该总结些什么?

  首先,对股市的下跌必须有真实的认识。如上述,总市值从28.76万亿增至55.96万亿,增长94.58%,其中2007年10月16日后上市的股票就贡献了当前总市值的47.8%,即26.75万亿;也就是说,当前的2978点(周末又跌至2936点),有47.8%是12年来上市的股票贡献的,按同比计算,当前指数实际应为1533点。或者说,与6124点相比,指数真实下跌幅度为75%!

  这与A股估值的下跌幅度基本一致。

  统计显示,12年前上证指数估值达54.74倍,如今已下降到13.21倍,12年间降幅达75.87%。同样,沪深300指数也从12年前的50.29倍,下降到当前12.26倍,降幅也达75.62%。

  真实的跌幅居然高达75%!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比这更惨的了,而这又说明什么?

  2007年沪指6124点时,A股总市值为28.76万亿,流通市值为8.8万亿,占比约为30%;而今A股总市值55.96万亿,流通市值45.82万亿,占比为82%。也就是说,12年来总市值增长不到1倍,而流通市值增幅却高达4.2倍!更何况每年还有几千亿的廉价限售股冲出来解禁。

  12年前,两市A股共1458家上市公司,如今为3692家,是12年前的2.53倍。

  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8年10月期间,全球上市公司退市家数累计达21280家,超过IPO累计值16299家,即期间全球上市公司减少了2-3成;期间,美国上市公司从9000多家减少至5000多家;A股市场却增加了2.53倍。

  一句话,快速扩容、发股太多太烂,且发了之后无穷无休的限售股尾大不掉,这是A股跌跌不休的主因。

  第二,尽管指数跌幅惨不忍睹,但据统计,12年前已上市目前仍在交易的1451只A股,有636只股价超过6124点水平,占比43.83%。其中,269只A股涨幅超100%,14只A股涨幅超过10倍。包括12年涨幅达35倍的长春高新,30倍的华夏幸福,29倍的三安光电,22倍的恒瑞医药,15.5倍的通策医疗,13倍的片仔癀,12倍的格力电器,以及9倍的贵州茅台等等。

  稍稍分析一下这些熊市中的大牛股,几乎都是业绩与股价齐飞的好公司。如长春高新盈利从2007年650万元增至2018年10.07亿元,增长155倍;华夏幸福同期从-3200万增至177.5亿;恒瑞医药从4.13亿增至40.66亿,增长8.8倍;通策医疗从1010万元增至3.32亿元,增长32倍;片仔癀从9500万元增至11.43亿元,增长11倍;贵州茅台从28.3亿增至352亿,增长11.4倍。

  概而言之,哪怕市场跌得再凶,疾风知劲草、烈火现真金,有扎实业绩为基础的公司照样闪闪发光,牛气冲天!A股不是赌场,正是股市的培育和股民的辛勤浇灌,中国才涌现出了一批响当当的好企业。

  第三,那些至今仍未超过6124点的815家公司,其中逾300家股价被腰斩,近50家跌幅超过80%。

  粗略分析一下这些大熊股,除了不少披星戴帽的ST外,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有色、钢铁、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相当部分属于对指数影响极大的央企、国企。如中国铝业跌94%,中远海控跌91%,中石油跌86%,鞍钢跌85%,大唐发电中国船舶各跌82%。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前三季度营收22.1万亿元央企交出亮眼成绩单”,其中提到实现净利润10567亿元。而根据财政部数据,央企总资产837432.8亿元,权益271124.6亿元,以27万多亿的净资产,净利润仅1万多亿,ROE不足4%,估计全年也就5%左右,比之上市公司平均9-10%的ROE,这样的“亮眼成绩单”实实是在拖后腿啊。

  



  李志林:为何A股走牛那么艰难?
  2007年10月16日,从998点—6124点的A股最大牛市,曾是广大投资者最美好的回忆。之后12年来,尽管人们一再期盼大牛市的到来,然而6124点却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美丽传说”。为何A股大牛市再现那么艰难?不妨看看6124点12年来A股发生了什么。

  A股未成经济晴雨表
  许多投资者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即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由此,许多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 40 年间,年均 GDP 增长9.8%,是经济史上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2007—2019年中国GDP总量从21.94万亿—96万亿,增长3.38倍;6124点后12年间,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股市、欧债危机发源地欧州股市,都早已征服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上演了持续10年的大牛市。他们因而笃信:A股早晚会突破6124点,获得翻身的机会。

  但是,他们良好的愿望破灭了!A股12年来让广大投资者惊醒的一个残酷现实是:经济增长了3.38倍的中国A股市场,上证综指却从6124点跌到本周五的2938点,跌幅58%,熊冠全球10年。至今没有人敢理直气壮地宣布“要恢复A股是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估值比指数跌得还多12年中,从股票数量看,由6124点时的1458只扩大到3692只,增加了1.53倍;从市值看,由27.52万亿扩大到55.92万亿,增加了1.03倍;从个股情况看,6124点的1458只股票,至今仅有632只上涨,而另外826只下跌,跌幅50%—92%之间;从估值看,由6124点时上证综指70倍市盈率,降到了本周五的13.1倍,降幅81.3%。沪深300从50.29倍市盈率到12.1倍,降幅76%。从1458只老股的实际指数看,如果按照市盈率降81.3%来计,它们现实际股价只相当于上证指数1145点的水平。

  为何现在上证综指还有2938点呢?那主要是6124点后扩容的2236只新股所拉动,而新股上涨贡献了48%的市值。

  新股发行再度提速股市最本质的关系是供求关系,股票供不应求,股市就涨;股票供大于求,股市就跌。

  2016—2017年两年间,扩容了774只新股,如今几倍于新股的大小非都到了解禁减持期,市场压力倍增。2018年发行新股105家,募资1095亿元,而2019年前三季度,就发行了129家新股,募集金额1310亿,超去年全年。

  10月第一周新股上会12家。上周末,监管层下达新股额度由以往的2家变为4家,本周发行新股8只,下周发17只新股。科创板也每周审核5家,10—18日还将审核13家。比以往每周上会和发行各2—3家大大提速,已接近2017年每周审10家上10家的节奏。

  本周二起的连续4天大跳水,正是与扩容风再起有一定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A股怎么可能达到“打造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让股市为投资者提供让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的要求?

  机构投资者实力较弱美国股市之所以稳定性超强,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与市值的占比达到60%—70%,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公募基金)成为绝对的主力,中长线投资蔚然成风。有数据显示,尽管美股连续10年大牛市,投资者获利丰厚,但美国43%的个人投资者一年都不抛一次股票。

  而A股市场6124点后的12年间,却迟迟没有培育与55多万亿市值相匹配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队伍。遂导致A股熊长牛短,绝大多数投资者连年亏损。

  长期熊市的症结至今未解我认为A股的症结主要有4个。第一,新股结构不合理。大股东一股独大,上市后仅四分之一至十分之一股份流通,其余成为限售股。由于流通盘过小,导致上市后被爆炒,股价虚高,为抬高大股东身价和日后高价减持创造条件。

  第二,大小股东持股成本差异悬殊,通常达十几倍至几十倍,极不公平。以致一年后当小非减持时,股价就被腰斩(科创板新股仅2个半月,绝大多数股已被腰斩);3年后当大非减持后,股价便打二三折,导致二级市场高位炒新族深度被套。不合理的大小非减持制度,导致新股上市仅造富于少数利益群体。

  第三,造假成本太低,造假公司屡禁不绝。至今没有建立集体诉讼制度,没有对财务造假采取举报奖励制度,没有对造假者实施严刑峻法。

  第四,对监管层理念的偏颇缺乏制衡机制。尽管市场各方对中国股市长期熊市的症结都清楚,但却始终未去触及利益集团的利益,存在诸多理念和行为的偏颇,如“重融资功能,轻投资功能”,“重一级市场上市融资,轻二级市场投资者盈利”,“重新股发行,轻并购重组”,“重扩大股市规模,轻上市公司质量”,“重大股东利益,轻中小股东利益”等。

  综上所述,我得出的结论是,A股估值虽然已处于第五次大底和全球股市估值洼地,下跌的空间不大,但若不对上述几大问题进行实质性改革,牛市仍难指望。

  



  刘柯:不能仅凭业绩来看待科技股
  最近几天,部分科技股又开始演绎节前大跌的走势,只是当初是因为避险资金兑现获利筹码,而现在更多是因为三季报业绩不及预期而出现“业绩杀”。科技股是A股的人气指标板块,这个板块出现大幅调整,则市场活力会急转直下,事实也是如此,就算银行、保险和白酒联袂启动都无济于事。

  那么,科技股的“业绩杀”是真杀还是假杀?其对市场的影响有多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理性分析。一般来说,科技企业的业绩有很强的季节性,有的甚至前三个季度都不容易体现业绩,很多都会在四季度以及年报中一次性兑现利润。因此,在年中和三季度出现盈利的波动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看似波动幅度很大,其实绝对值并不大。此外,我们还应该仔细分析公司发布业绩公告时的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业绩下降,是季节性原因还是整体市场原因,或者是公司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仅仅是季节性原因,则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换个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对科技企业有更多宽容,一两个季度业绩的波动甚至一两年业绩的不理想,有时候并不代表这个企业不行。高科技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而这个成本需要侵蚀很多利润,华为2018年营业收入约7200亿元,净利润却仅仅只有593亿元,但研发就投入了1000亿元,这就是顶尖中国科技企业的现状。如果华为不这么大力投入研发,一旦被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卡脖子,没有核心零部件供应怎么办?就是有了上述大量的研发投入,华为才有这么多“备胎”,才能制造出不含美国零部件的5G设备。

  所以,中国高科技企业很难,因为现在确实技不如人,因此必须在研发上加大投入追赶,但这样一来利润就很可能被侵蚀。如果不给它们更多的宽容,没有研发就没有科技水平的提升,就没有行业地位的护城河。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研究对制造业重点行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这是一个鲜明的政策导向。市场也应该理性看待部分科研投入大的企业利润增长乏力的情况,单纯从业绩增长来看科技企业,略微显得有些刻板。

  从长远的角度看,科技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可在核心关键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的高科技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都应该被重点呵护。比如在高端半导体刻蚀设备实现了进口替代的中微公司,单纯从业绩角度去考量似乎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目前估值达几百倍。但这家公司今年中期的研发费用实现了翻倍增长,半年营收才8个亿研发就投入1个亿。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望在半导体设备上实现追赶式发展,中微的刻蚀机已经进入到台积电7nm的供应体系,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够进入台积电供应链的大陆半导体设备商,MOCVD已在国内全面实现进口替代,国内蓝光LED市场占有率超过60%。

  现在我们说电子信息产业要自主可控,要自研自产芯片,但我们前端的半导体设备究竟怎么样?严重依赖进口怎么去自研自产?现在国内在光刻机、半导体晶圆检测和半导体原材料等很多领域都严重依赖进口,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在刻蚀设备上奋力直追,长川科技奥普光电半导体晶圆测试探针台上硬扛东京精密这样的世界一流企业,那都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上的,没有这些国产设备,怎么可能去自主可控?但我们现在该怎么去考量这些奋力直追的国内科技企业?是该锱铢必较地去拷问眼前的业绩,还是把眼光放长远给予这些企业追赶的时间?

  根据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高科技产业的增长非常明显,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的不断出台,高科技领域的增速还将加快,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拉动力量,在这种预期下,科技股的潜力还有很大空间。

  
  



  黄湘源:换个角度理解“狼来了”
  处在弱势地位的投资者也许未必会很容易接受与狼共舞的观念。不过,引进外来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只有当我们的机构投资者也能够在指导思想上既不排斥“狼图腾”,也不再无原则地去迁就“羊群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外资进入激发本土投资者生存活力的“鲶鱼效应”。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速,喊了多年的“狼来了”真的要来了。

  在资本开放还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为国内金融业在改革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赢得了时间。但不能不看到,断不了奶的孩子长不大。长期处在过度保护下,不仅容易滋长过度依赖政策的思想,不利于国内金融业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外资越是不容易进来,我们自己也就更不容易走出去。

  我国于2002年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作为一种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情况下有限度引入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措施,目前已经先后三次对相关外汇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不断放松管制和简化手续。截至2019年8月末,QFII投资总额度3000亿美元,共计29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批投资额度1113.76亿美元;RQFII制度从中国香港扩大到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度为19900亿元人民币,共计222家RQFII机构获批6933.02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不过,如果没有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的相继投入运行,再加上MSCI等国际指数成份股先后扩大对A股因子的纳入比例,外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就像“房间里的大象”,看起来似乎很大,但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活跃水平方面,所起的实际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据初步统计,当前外资持有中国境内股票市值仅占总流通市值的3.8%,外资持有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值也只占了债券总市值的2.2%,远低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外资持有水平。

  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笔者看来,首先需要换个角度去解读“狼来了”。在传统的“狼来了”故事中,狼是羊的天敌。可是,在小说《狼图腾》中,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牛羊的游牧民族,却能与强悍的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今天人们如果用“狼图腾”的视角去看待外资机构的“狼来了”,当然也就更离不开对“羊群效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在投资者结构方面一开始就形成的不合理,至今还是散户占有绝对多数。而“羊群效应”则已经成为我国投资活动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种盲目的随大流现象,不仅令我们的投资者很容易受操纵市场者所利用,由此造成了大多数投资者大面积长期亏损的状况,并且,这也是导致我国股市的发展难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处在弱势地位的投资者也许未必会很容易接受与狼共舞的观念。不过,引进外来的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这也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今天我们资本市场的扩大对外开放,不是为了将大象养在屋子里充当观赏的动物,也不是为了将“狼来了”限制在可以计算得出的概率范围内严防死守,就是要给像满载沙丁鱼的船舱一样的资本市场引进能够更好激发沙丁鱼生存活力的“鲶鱼”。

  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原则,证监会根据《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这对于我国证券、期货和基金行业迅速提高市场规模,吸引外资机构的先进理念,在提高自身行业地位和集中化程度的同时,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而随着QFII等投资限额的逐步取消,更多元化的外资进入我们的市场,也将给我们的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意味着我们以往关起门来“猴子称大王”的投资理念也非得随之而变不可。

  从顶层政策设计的转变到政策的贯彻落地,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观念的转变。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把外资进入当成“狼来了”,那么,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层层打折扣。要想让外资进入禁区的取消变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更好发挥,除了需要切实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加强市场监管统筹起来,在完善和健全的法治基础上加快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建设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身投资者素质、队伍建设水平的相应改善和投资理念的因时而变。只有当我们的机构投资者也能够在自己的指导思想上既不排斥“狼图腾”,在投资行为中也不再无原则地去迁就“羊群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外资进入激发本土投资者生存活力的“鲶鱼效应”。

  


  郭施亮:1.5万亿市值的贵州茅台能走多远?
  在业绩确定性较强背景下,券商机构对贵州茅台的目标价预测也有所提升。不过,非常有趣的是,在去年10月份市场普遍看跌茅台的时候,却是该股的黄金买点。时隔一年时间,贵州茅台的股价出现了翻倍的涨幅,A股第一高价股的地位依旧非常牢固。

  在三季报正式披露前,贵州茅台再一次创出历史新高1215.68元,总市值也突破了1.5万亿。随着贵州茅台三季报的正式发布,虽然市场分歧不小,但截至目前,贵州茅台的总市值规模仍然位居A股第四名,在此排名之上,则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平安。如果从流通市值排名来看,那么贵州茅台则以10月16日的1.47万亿排在A股第二名的位置,距离第一名工商银行仅有700亿左右的差距。

  三季报数据显示,贵州茅台营收及净利润分别实现15.53%以及23.13%的增幅。截至目前,贵州茅台的动态市盈率为36.20倍。2018年三季报,贵州茅台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实现23.56%与23.77%的增幅。按照今年三季报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水平,基本上与去年同期的增幅相近,但营收增幅略有下降。今年以来,贵州茅台在净利润方面,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但因此前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当三季报业绩正式发布后,反而导致贵州茅台股价出现明显回落。按照当前的业绩增长情况,全年贵州茅台的业绩确定性较强,而长期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幅,也是助推贵州茅台股价迭创新高的重要前提。

  在业绩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券商机构对贵州茅台的目标价预测也有所提升。不过,非常有趣的是,在去年10月份市场普遍看跌贵州茅台的时候,却是贵州茅台的黄金买点。时隔一年的时间,贵州茅台的股价却出现了翻倍的涨幅,A股第一高价股的地位依旧非常牢固。

  但是从估值水平来看,36倍左右的动态市盈率并不便宜。假如贵州茅台不能够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幅,那么贵州茅台的业绩增速以及估值水平也就很难支撑起高昂的股价。

  对于A股市场的长期牛股,往往存在股价越高,估值越便宜的现象。由此可见,即使是市值逾万亿的重量级权重股,在其稳定基本面的前提下,持续稳定的业绩成长性将会影响到它的股票核心价值。

  在贵州茅台长期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速的背景下,贵州茅台的体量正处于不断攀升的趋势。换一种角度思考,100亿体量的企业实现20%以上盈利增速的难度远低于1000亿体量的企业,而对于贵州茅台来说,多年来企业的业绩增速并未受到体量持续膨胀的影响,这也称得上A股市场的一个业绩增长的奇迹。

  贵州茅台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业绩增长神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白酒行业中不可取代的龙头地位,而在拥有定价权、话语权的背景下,更进一步奠定了贵州茅台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一方面是市场实际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产能受限、投放有限的影响,对于定位高端酒的贵州茅台来说,其市场需求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使是近期贵州茅台开启了控价战,也并未对市场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终端市场上销售价格接近市场指导价格的茅台酒,消费者还是处于积极抢购的状态,而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贵州茅台也是明显受益的上市公司。

  时至目前,贵州茅台在过去十个月的时间已经实现了翻倍的涨幅。不过,对于贵州茅台强劲的股价表现以及市值表现,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它未来的持续增长能力,若未来贵州茅台业绩确定性强,股东回报能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姿态,那么贵州茅台的想象空间仍然存在。但是退一步思考,假如贵州茅台业绩增速发生实质性拐点,那么其价格拐点也就非常近了。

  


  熊锦秋:对“妖股”应重点排查操纵嫌疑
  一个控制权转让消息,就可让股价上涨三四倍,上市公司基本面难道因此就能有巨大变化吗?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股票,纵然让它炒上天,也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财富,除了给庄家、大股东高价减持创造机会,就是累积泡沫破裂风险。监管部门对其中是否涉嫌市场操纵行为,应予以严格排查。

  近日“妖股”宝鼎科技发布公告称,自9月19日复牌以来累计涨幅巨大,经与市场同行业对比,公司股票价格涨幅居前,公司特别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而此前深交所称,对多日涨幅异常的宝鼎科技进行重点监控,并及时采取监管措施。笔者认为,对妖股应重点排查市场操纵嫌疑。

  宝鼎科技暴涨是受控制权转让消息影响。9月18日,宝鼎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招金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而招金集团为山东省招远市政府100%控制的公司。9月19日开盘后,宝鼎科技开盘涨停,到10月11日,宝鼎科技在12个连续交易日有11个涨停,成为典型的“妖股”。

  一个控制权转让消息,就可让股价上涨三四倍,上市公司基本面难道因此就能有巨大变化吗?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如果控制权转让就可轻松让上市公司脱胎换骨,世上有如此容易的事情,那干脆让国企天天在A股市场收购好了。

  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股票,纵然让它炒上天,也不会给社会带来什么财富,除了给庄家、大股东高价减持创造机会,就是累积泡沫破裂风险。相反,处在一个估值底的股市,投资者能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从发行人或二级市场买入股票,通过红利回报可能几年就可回本,这岂不是对投资者极为有利局面。

  深交所对宝鼎科技进行重点监控,采取何种监管措施尚未见报道。按《深交所交易规则》第6.8条规定,对重点监控事项中情节严重的行为,深交所可视情况采取“口头或书面警示;约见谈话;要求提交书面承诺;限制相关证券账户交易;上报证监会”等监管措施。显然对此类“妖股”操作,还不能局限于交易所的监管措施,不能到此为止。说白了,此类“妖股”炒作存有严重的市场操纵嫌疑,对此唯有深挖,将操纵者绳之以法,才能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事实上,A股市场的涨停板或连续涨停板炒作手法,一般套路就是一些游资大户率先抢筹锁仓,然后通过集合竞价封板、尾盘虚假申报强化涨停趋势等手段,诱导市场情绪自我强化,制造出相关个股的连续涨停行情。对其中是否涉嫌市场操纵行为,应按照法律法规予以严格排查。

  另外,去年以前监管部门对连续涨停板“妖股”,一般采取特停措施,但去年10月底证监会在盘中发三点说明,其中第二点为“优化交易监管;减少交易阻力,增强市场流动性;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让投资者有公平交易的机会”,从监管实践来看,此后监管部门对连续涨停板个股的特停举措基本没有再现。

  笔者认为,对暴涨“妖股”及时实施停牌,还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比如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2.1条规定,为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公平,本所可根据证监会要求,决定上市公司股票的停牌与复牌事宜。“妖股”不明不白暴涨,监管部门当然要刨根问底问出后面隐藏的信息,或者让上市公司把相关不确定性风险说明白、说到位。这方面,港股市场做法值得借鉴,3月8日港交所应香港证监会指令,勒令中国鼎益丰停牌,该股曾多年亏损,但五年股价涨超85倍,至停牌前市净率高达77倍。根据条例,如果香港证监会觉得上市公司文件有虚假、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资料,继续交易不符合投资大众或公众利益,即可勒令公司停牌。

  面对A股“妖股”无休止的炒作,其股价顶部,有时或许不得不由监管部门的停牌来决定。笔者认为,此前一些游资散布的交易自由思想,监管部门大可不必当真,不应就此形成思想禁区,对肆意滥炒个股,证监会可要求相关上市公司实施股票停牌。

  总之,对连续涨停板、涨幅巨大的“妖股”炒作,不应局限于交易所的重点监控或监管措施,对其实施强制股票停牌、深查其中市场操纵嫌疑,这些都是必要举措。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