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0-12 18:18:58讯:
企业的营业收入“上蹿下跳”,能经受住上交所的质疑和公众的审视吗?
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海拓璞”)便是其中一位。今年6月19日,该公司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申报稿,拟登陆科创板。
10月9日,上交所官网更新上海拓璞首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上交所针对上海拓璞业务问题提出11个大问题,53个小问题。其中,上海拓璞营业收入波动较大的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引起了上交所关注。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上海拓璞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34.83万元、996.40万元、2.28亿元。
10月11日,时代商学院就上海拓璞营业收入波动异常的问题向上海拓璞发函调研,但截至发稿,上海拓璞仍未作出答复。
主营业务收入如坐“过山车”
成立于2007年5月的上海拓璞主要面向航空航天领域提供智能制造装备和工艺解决方案,公司业务覆盖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工艺方案设计、研发、生产、安装、服务的完整过程。
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066.25万元、799.02万元、2.23亿元。其中,2017年,上海拓璞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跌80.35%,而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2684.73%。
从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来看,截至2018年底,上海拓璞的核心业务已从2016年的航空航天部/总装智能装备(收入占比79.68%)转移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收入占比43.17%)和智能化生产线(收入占比34.33%)。
可见,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犹如“过山车”弯道般起伏不定。
上海拓璞在招股说明书中解释:“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主要由于上海拓璞与四川华龙签订了大额设备制造合同,但因四川华龙自身项目进度问题导致设备未能最终交付,故上海拓璞无法在2017年确认收入;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原因一是,上海拓璞陆续开拓了成飞、西飞、上飞等航空制造领域的大型客户,并签订了大额订单。原因二是,以前年度签订的部分大额订单在2018年完成交付。”
显然,这样的解释无法令上交所感到满意。
7月17日,上交所针对上海拓璞主营产品收入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在问询函里上交所要求该公司:“1。说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在2016年、2017年仅实现数百万元销售收入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在2018年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和合理性。2。说明航空航天部/总装智能装备销售收入大幅波动的原因。3。智能化生产线是新产品,无历史业绩,说明在 2018 年即销售5条生产线,实现7638.99 万元收入的合理性。”
10月9日,上海拓璞在问询回复中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在2018年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设备生产周期较长,2018年以前的订单集中在2018年交付。另一方面,2016年以前订单数相对较少,以及四川华龙项目订单(总价2529万元)的两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未能交付。而航空航天部/总装智能装备销售收入大幅波动的原因:一是上海拓璞刚进航空领域市场,新签订单少;二是航天领域的钻铆装备市场小,订单具有周期性。”
营业收入可持续性存疑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除了质疑上海拓璞主营产品销售收入的合理性,也质疑了其营业收入的可持续性。
在问询函里上交所要求上海拓璞结合在手订单和预计签署订单情况,具体说明其未来营业收入的可持续性。
上海拓璞回复称:“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海拓璞在手订单合计金额5.39亿元,其中3.94亿元产品预计将于2019年完成交付,1.45亿元产品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交付;同时,上海拓璞预计将签署订单金额合计6.52亿元。随着上述订单的逐步交付,上海拓璞未来营业收入具有可持续性。”
此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作为2018年上海拓璞的核心产品也遭到了上交所重点问询。上交所要求上海拓璞说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竞争格局,其中包括市场占有率信息。
然而,上海拓璞却以航空航天领域企业在销售、采购及生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为由,未明确披露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仅简单回复称,经与其主要客户访谈,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中镜像铣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达90%以上。
10月12日,广州一位行业分析师向时代商学院研究员表示:“本来上海拓璞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就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然而面对上交所的问询,其并不能准确披露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这只会令上交所更加质疑上海拓璞主营业务收入的可持续性,从而可能会对其上会形成阻碍。”
另外,时代商学院研究员还发现,上海拓璞2018年的营业收入显得有些“特别”。
2016—2017年,上海拓璞的营业收入远不及2亿元,而到了2018年,其营业收入同比猛增2190.34%,恰好略微超出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上海拓璞选择的是第二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10月12日,广州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认为:“2016—2017年,上海拓璞的营业收入尚未达到5000万元,然而到了2018年,上海拓璞的营业收入便突飞猛进,精准踩线2亿元的营业收入标准。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也不排除上海拓璞为了达到上市标准而修饰营业收入,调节营业收入确认时点的可能性。”
10月12日,时代商学院就相关问题向上海拓璞发函提问,但截至发稿,上海拓璞仍未作出答复。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