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股市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一个准备改变的会计准则上。
据称,财政部有关机构提议修改商誉会计处理办法,对商誉的后续处理改成摊销方法。
目前的股市是商誉压顶,由于前几年过于冒进的收购策略,大多数的商誉都面临着减值风险,如果这个商誉雷一次爆完,一次可以减少A股上市公司总利润1.4万亿,而17年A股公司总净利润才3.6万亿。
在目前的A股距破新低岌岌可危,在必须稳保政策底的此刻,修改商誉会计法究竟是什么玩法呢?
一、商誉减值是什么,摊销是什么?
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清楚什么是商誉减值,什么是商誉摊销?
通俗解释一下:
比如说,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花去三亿,而乙公司净资产就值一亿,多付的两亿就是商誉。商誉就是在收购公司时候可能基于看中被收购公司前景,技术等原因超额收购的金额。
但是一旦乙公司未来发展不值当时收购价格,甲公司买卖做亏了,商誉减值就会发生。直接表现就是被收购公司业绩达不到承诺的标准,甚至亏损,这时,就必须对商誉进行减值,重新调整其可变现价值了。
在报表上体现,收购完成后,甲公司未来净利润=原利润+乙公司并表利润,若收购公司不达预期暴雷,则在当期调整净利润=原利润+乙公司并表利润-当期商誉减值。
摊销就不一样了,不用等到业绩不及预期,每年都要扣。
两亿商誉若是10年摊销,则是每年两千万,直接在利润上面扣,母公司收购后的净利润变化就为每年净利润=原利润+乙公司并表利润-商誉摊销。
分别很容易看得出来,商誉不暴雷时,不减值,一暴雷,则极大影响当期利润,属斩首之痛;商誉摊销每年固定发生,固定影响每年业绩,属凌迟之苦。
但两者不是替代关系,摊销和减值可以同时存在,比如在摊销中,乙公司两年之后破产归零了,那么此时就不在按10年继续摊销,而是一次减值。
二、商誉减值与摊销的优劣
先说一个历史,十年前,国际会计准则就取消了商誉摊销,改成了商誉减值法。目前,港股,美股,A股,都只有商誉减值,没有摊销。
原先,国际会计准从商誉摊销进化到商誉减值,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如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创业公司往往都净资产极低,而是上市后N年内都是亏损的。若收购这样的公司,以商誉摊销法,那么收购后,母公司的业绩将非常难看,既要承受负利润,每年还要面临巨幅摊销,这么一来,大公司们都不敢收购这些优质的新兴公司了。
比如说制药业的新公司之一,信达生物,上市后现在净资产应该是10亿,市值210亿,没盈利,假设一家国际制药巨头收购信达,这家大公司的报表上,就要变得很差了。
并表后,每年先把信达几个亿亏损加进去,然后,再把200亿商誉摊销,按十年摊销,每年负20亿,那么刚收购信达的头几年,这公司每年利润减少20-30亿,明明是个业内公认的大好事,收购到了优质资产,然而却把利润表搞得一塌糊涂,要等信达成长才会改善。
所以,这种商誉摊销法就这样被抛弃了。
商誉减值是适应时代的一种变化,公司当期报表不会那么难看,充分考虑收购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和当期未兑现性。当然,传统审慎派的价投派对这个改变一直都是批评态度。
那为什么今天又出现了开倒车的声音呢?
因为好制度到了中国,往往却变了味。
10年里,我国上市公司完全没用好取消商誉摊销的好处,没几家公司收购到优质的新兴资产,坏管理层反而利用这个规则玩起了收割游戏:
左手倒右手,用高价收购自己关联的垃圾资产,短期拉高业绩,推高股价,留下一大堆商誉,然后从公司套现走人,等到收购的资产露出真面目,业绩不达预期,大幅下滑,商誉需要计提大幅减值,爆出几十亿的亏损大雷,投资者才发现之前的增长都是假象,自己被忽悠了。
此时,大股东们早已掏走股东的钱,公司已是烂摊子,等到公司st之后,甚至可以再卖壳赚一笔。
而蠢管理层,在商誉对当期业绩无影响的短视下,认为收购就是增长的路径,冲动冒进,以超高的估值去收购那些根本没有那么大前景的烂公司,买买买来推高业绩。
我们可以看看坚瑞沃能(行情300116,诊股)(300116.SZ)的例子:
2016年2月,坚瑞沃能以 52亿价格全资收购沃特玛,而沃特玛净资产为9.3亿,溢价4.6倍,形成43亿商誉。
在此之前,坚瑞沃能10-14年的净利润从没超过3千万,15年净利润为3,536万元。
在这种蛇吞象收购过后,坚瑞沃能的业绩在2016年迎来大爆发,净利润4.25亿,当然,全靠收购,也要多亏没有商誉摊销,让坚瑞沃能获得了漂亮的利润表。
在山鸡变凤凰的效应下,坚瑞沃能的股价也开始回升。
但同期,沃特玛的应收账款依旧在持续增高,经营性现金流也在负数。
时间来到2017年,坚瑞沃能的“成长”之路依然坚挺,2017年Q3,公司业绩达到了顶峰,前三季度净利润7.52亿,同比增长791%。与此同时,公司高层进行了精准减持。
2017年年报,坚瑞沃能的业绩大幅变脸,从预告5-6亿净利润,突然变至预亏37亿,从天上忽然掉到地上,股价也就此连续大跌。
图片来源:富途;2007年至今坚瑞沃能股价日线图,后复权
公司解释,由于子公司沃特玛扩张过快,应收无法收回,资金紧张,因此对沃特玛的商誉进行了全额减值。实际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收割。
在没有商誉摊销的情况下,“买”出一个成长股就是这么简单。
单从审慎角度出发,商誉摊销是有必要的,先减值,后面收购标的成长以后,利润才会再加回来,这样就很保守了,收购公司与利润增长不再划等号。
只要收购的标的好,摊销法长期对公司业绩也没啥影响。那些通过关联交易,盲目收购兼并的行为,在这种会计准则下就不敢乱来。
要知道啊,目前A股整体企业管理者依然素质堪忧,以股东为提款机心态很重,不是蠢,就是坏,而新兴优质的可并购标的过少。当下,更审慎的商誉摊销法确实更有利,只有商誉减值法,反而催生了不良的并购。
三、受制于制度与股市,商誉摊销无法落地
商誉摊销是好事,但阻碍它落地的力量在哪呢?
1.不利转型
我国目前处于向高端产业转型过程中,正是优质新兴公司萌芽的时候,开倒车变为商誉摊销,会不会减少大公司对这些新兴产业公司进行收购兼并的偏好,造成产业整合不畅的局面?
2.依赖外延收购的烂公司,一哭二闹三上吊
很多公司是当地经济的顶梁柱,绑定了当地的利益,政府投鼠忌器。质押危机就是这么一回事。明知企业是烂企业,盲目扩张活该倒闭,但是为了保就业,不能让这些烂企业倒,还要出钱给这些坑B纾困,接他们股权,拉他们的股价,防止质押危机。
商誉摊销法堵死了这些烂公司的成长性,自然会受他们反对,他们也会就此要挟政府。
3.工程太大
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改这个,考虑的东西太多,改教材,改各级会计考试内容,要改太多东西了。从现在的口风看,一两年内采用摊销法很难,没法一蹴而就,牵动的东西太多。
而且现在修改完。未来上市公司管理转好后,还是得取消,要照顾新兴产业的整合进化,也要跟重新接轨国际。
4.稳保政策底
采用摊销法,商誉雷就会从减值的暗雷变成减值暗雷+摊销明雷的双雷组合,对A股的影响毫无疑问会更大。
1.4万商誉,20年摊销,每年扣700亿,17年商誉减值额就350亿左右,哪怕摊销抵去一部分本来需要减值的金额,700亿的固定摊销+余下商誉减值额,对A股冲击肯定是加大了。
为了保证政策底,这个杀伤性武器似乎不应此时使用。
所以目前有关部门就澄清,暂时改不了,要改,也得等几年。
四、结语
任何长期价投者,其实都喜欢商誉摊销这种保守的会计准则,长期对股市的健康发展,绝对是好事,而且在商誉摊销法造成企业报表乱糟糟后,对基本面研究更透的价投更容易找到优质低估的股票。
只是现实的阻力太大,短期不可能这样做,远水,还是救不了近火。
无论如何,我依然期待未来商誉采取摊销方法,不是我不支持新兴产业,而是A股的骗子管理层太多!
斩首算是痛快了他们,只有凌迟才能给予足够的痛楚。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是A股最好的写照。
本来良好的制度设计,却造就了一个个雷,不先把这群垃圾骗子全赶走,当下不可能孵化出新兴的优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