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本周3次挖坑是危是机 水皮:A股最大利好入市

加入日期:2018-9-8 8:35:0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9-8 8:35:07讯:

  导读:
  黄湘源:莫让投机客钻了退市制度空子
  郭施亮:如何看待国家队高比例持仓A股
  李志林:本周大盘3次挖坑是危还是机
  皮海洲:便宜的A股为何低迷难振
  贺宛男:回购新规真能筑牢市场底吗
  刘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水皮:A股最大利好入市

  黄湘源:莫让投机客钻了退市制度空子
  ST股越是临近退市,股价越是低廉。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对此类股票进行投资,往往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利益。不过,博傻尚且还有存在空间的部分事实,非但并不能说明博傻有理,相反,它恰恰说明了当前的退市制度还并不那么完善,客观上给了投机性炒作以有空间可钻的机会。

  退市机制的严肃性依然面临投机性博弈的考验。中弘股份股价在经历了15个低于1元的痛苦煎熬之后,终于奇迹般地冲破1元的封锁线。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不再会因为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的红线而退市了呢?最后的分晓或还有待时日的回答。  
  中弘股份原来显然是将希望寄托在了与加多宝的一份重组协议上的。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事有旦夕祸福。先是加多宝方面予以否认,接着,关键的直接当事人又临阵倒戈,使得中弘股份原来所依仗的协议成为不具实质性约束力的一纸空文。这一闹剧,就是市场所称之“重组罗生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弘股份2018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26亿元,同比减少4625.39%。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累积逾期债务本息合计金额为50.84亿元,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将亏损约21亿元。巨大的亏损加深了公司的退市危机。

  起死回生的曙光终于在9月5日这一天的上午精准地照亮了中弘股份。在0.99元纠缠了41分钟之后,中弘股份终于涨停,股价回到了1元。截至收盘,涨停板上仍有超过31.8万手的封单。退市警报即使未必立即得以解除,对于近25万股东来说,也不妨暂且松一口气。

  事实上,近期除了中弘股份挣扎在1元生死线之外,ST长生在刷新连续32个交易日跌停之后也上演了“地天板”,股价不仅在盘中被撬开跌停板,还迅速被拉至涨停;已经到了退市边缘的乐视网更是连续涨停,最近5个交易日的涨幅达38.87%,10个交易日涨幅更是高达64.9%。这究竟是退市股的末日疯狂,还是投资者的博傻行情呢?

  无可否认,一部分投机心较重的投资者之所以认为最危险的地方也许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并不是一点也没有依据的凭空想象。事实上,ST股越是临近退市,股价也就越是低廉。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对此类股票进行投资,往往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利益。从过往ST股的炒作实践来看,这样的事情非但并非绝无仅有,反而常常是屡见不鲜的。

  不过,博傻尚且还有存在空间的部分事实,非但并不能说明博傻有理,相反,它恰恰说明了当前的退市制度还并不那么完善,特别是行政性规则和法律制度的锣齐鼓不齐,客观上给了投机性炒作以有空间可钻的机会和条件。正如笔者此前所一再指出的那样,退市规则虽然经监管部门的一再修订不断趋严,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特别是《证券法》所规定的退市标准依然还较为模糊,退市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成功进行壳重组,或者股价避免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之红线,还每每有可能死里逃生、重出生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退市概念股的投机性炒作无穷无尽,似乎永远也没有一个终结之时的制度性根源。

  在缺乏基础性法律保障的条件下,单凭拍脑袋所拍出来的退市制度,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严肃和多么严格,也难免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而法不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行政政令不通的最根本最关键的重要原因。退市令也不可能有任何例外。这也正是看惯了炒差炒退炒ST现象的某些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并不相信中弘股份会真正退市的道理所在。

  当然,即使中弘股份股价没有能够连续20天保持在1元之下,也并不足以断定中弘股份已经脱离了退市危险。谁知道这一个20天的危机之后,还会不会再有第二个第三个20天呢?更何况,在经历了三次“引援”重组的失败之后,中弘股份接下来如果没有新的实质性重组发生,公司也许仍将会有可能面临退市。除此之外,如果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严重违法的欺诈行为,以及在业绩上的一蹶不振而连续亏损,也都是有可能被作退市处理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不相信中弘股份会退市呢?

  严重的问题并不只是教育投资者,监管者也应当受教育。在笔者看来,如果退市事实上并不能令广大投资者都相信会一退到底,则监管者岂不也有反思的责任?投资者的博傻不博傻,关键并不在于他们爱不爱投机,而是他们对退市制度的信不信,以及退市制度的可信和不可信。退市制度本身的可退可不退,如果归根到底并不完全取决于有法必依,而只不过是行政权力决策在一念之间就有可能不断变化的可塑性结果的话,那么,就别怪投资者不相信退市,更别怪投资者还会继续博傻。毕竟,该退则退的这层窗户纸,至少就现在来说终究还是不堪一击的。(金融投资报)
  


  如何看待“国家队”高比例持仓A股?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队”持有的A股市值比例达到了6%。国家队不退出,与找不到合适退出时机的因素有关。但让国家队在此时退出并不理智,反而会加剧市场非理性下行。其应该积极引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待日后市场逐渐回升,再行有序退出,并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

  “国家队”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在三年前极端市场环境下,国家队的护盘救市影响还是功不可没,对当时股市的稳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时隔三年时间,作为当时承担着救市任务的国家队,如今却依旧深刻影响着市场的走势。近期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队的五路资金合计持仓A股市值的比例达到了6%,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持股比例,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二级市场中,如果投资者收购某一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超过了这家股票的总股本5%或5%的整数倍时,则涉及到举牌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国家队持仓A股市值的比例高达6%,实际上间接达到了举牌的条件。但是非常有趣的是,一方面,本已承担救市护盘作用的国家队,在之后市场逐渐趋于稳定的环境下,却迟迟未见有序退出的迹象,依旧对市场处于高度控盘的状态;另一方面,以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却出现频繁调仓的迹象,而从部分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变动情况显示,证金的频繁调仓举动更甚于一般自然人与部分机构投资者。但是,在证金公司频繁调仓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会涉及到信息获取不对称的问题,由此影响到市场公平交易的大环境。

  实际上,在特殊时期内,国家队确实起到了较好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终究还是影响到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一般情况下,当国家队稳定市场的任务逐渐完成后,理应逐渐有序退出市场,不至于频繁干预市场,这也是利于后续市场恢复自我调节功能的表现。但遗憾的是,在股市非理性波动风波结束后,国家队的持股比例并没有显著下降,反而一直处于较高的持仓比例水平,这对市场的负面影响还是不小。与此同时,对于本已疲软的股市而言,在国家队频繁调仓的背后,实际上还会不断强化对国家队的依赖,而依赖度越高,负面影响越大,后续市场修复投资信心与自我调节功能的难度就越大。

  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分析,目前A股正面临几个问题,也是造成股市阴跌不止的原因。首先,证监会定调IPO发行常态化,但市场自身并未形成退市常态化的机制,由此导致市场进一步强化重融资功能,股市资金分流压力更加明显,而市场的阴跌不止也是不买账的一种表现。其次,减持潮压力不减,而高速IPO发行节奏,实际上意味着解禁潮、减持潮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市场则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局面。此外,市场过于依赖国家队的护盘,市场化调节功能骤然下降,而国家队长期处于高比例的持仓比例,实际上对市场而言,还是迟迟不肯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而市场期待的救市护盘资金,并非带有信息不对称性质的国家队资金,而是更期待真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出现。因此,在国家队迟迟不愿退出的背景下,实际上也在不断削弱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A股距离市场化运作也有所走远。

  原本承担着救市护盘作用的国家队,如今却延续高比例持仓的状况,这确实对市场构成不少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强化了市场对国家队的依赖度。或许,国家队迟迟不退出,与找不到合适退出时机的因素有关,但同时还会考虑到市场对其存在较高的依赖度,一旦退出,可能会冲击市场的稳定性。但时至今日,让国家队在此时此刻有序退出并不理智,反而会加剧市场的非理性下行。然而,对于国家队而言,在当前市场身处疲软运行状态之际,更应该积极引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减少调仓的频率,待日后市场逐渐回升,且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后,再行逐渐有序退出,并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以实现A股市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调节功能。(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本周大盘3次“挖坑”是危还是机?
  本周一、四、五,大盘有3天在2700点下“挖坑”。虽然周五收阳,但是上证50、沪深3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六大指数仍然收出了1.49%、1.71%、0.84、1.68%、1.43%、0.69%的周阴线。如何看待大盘一而再、再而三的往下“挖坑”行为呢?

  四大不实信息导致本周3次“挖坑”

  本周有4个不实信息,对A股的杀伤力极大。

  一是所谓的“据财联社报道,央行展开3000亿正回购”,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恐惧。

  二是所谓的“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参议院以32:19的表决,通过了对中国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即日起实行。”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条假消息。一方面,表决的比例与参议院总人数相差极大;另一方面,“即日起实行”,也不符合以往“从某月某日几点起实行”的惯例。这分明是利用假消息,增加一次(周四)A股市场的恐慌大幅杀跌。

  三是国家公布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之后,明明还享有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附加扣除,实际起征点明显高于5000元,减轻了居民的税赋。但是,自媒体上千篇一律的舆论却是:税赋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加了,还减少了企业利润的1.2万亿。

  四是所谓的“美国科技企业联名要求对中国5G公司加征新关税”,引发了周五科技类公司大跳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期增仓A股2200多亿元的北上资金,对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反手做空,本周资金净流出。既配合了新加坡A50股指期货上做空,又与MSCI第二批资金建仓的时间点相吻合。

  虽然其打压权重股、做空期指掩护建仓属于市场行为,但是,大肆传播来自境外的不实信息,引发A股市场投资者恐慌杀跌的行为,值得监管层的高度警觉,有必要在盘中及时予以澄清,以正视听。

  “黄金坑”中的“危”为什么在“黄金坑”到来的时候,多数中小投资者非但不敢买入,反而继续割肉呢?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利空,吓阻了人们的行动。

  一是担心美国若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征加关税作出正式决定,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杀伤力。于是,人们都在等最后一个“靴子”落地。

  不可否认,美国拟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加关税,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能不看到,这个利空在市场已消化了几个月,在股市的大跌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应,不能小看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府采取相应对策的能力。

  从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征加关税后的情况看,美国贸易逆差连续2个月扩大,7月份又较上个月增加9.5%,达到501亿美元。尤其讽刺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7月份反而大涨了10%,达到创纪录的368亿美元。这两个数字,是对美国贸易霸陵政策的当头一棒。

  美国经济结构、低储蓄率、强势美元、全球产业链等是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美国企业和民众已经离不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绝不是像白宫预期的那样,与中国打贸易战可以轻松地将中国打痛,美国吹着口哨就能赢得胜利。中国应对贸易战的立场十分坚定,美国绝不可能把另一个“广场协议”强加到中国头上。只要中国坚持打持久战,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最后骑虎难下的必定是美国。

  二是“黄金坑”的震荡反复很折磨人。

  经过多年的扩容大跃进、大小非减持、去杠杆,以及指数的大幅下挫,绝大多数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大户、散户都被深深套牢。原先超1万亿的场内融资盘已降到8500亿,还在逢反弹陆续减仓。因而,市场自身资金极度匮乏。

  MSCI的第二批资金充其量也只有1000亿,他们一改5月底6月初3100点附近拉高快速建仓的做法,改由利用权重股频繁制造震荡,逢低建仓。同时,今年以来进场的2200多亿的北上资金,多数也处于套牢状态。

  近期能够进场的资金,除了国家队以外,只有3700亿养老基金。这是一笔只能赢不能输的养命钱,必然在寻找2700点以下的安全建仓机会。在他们没有完成建仓之前,国家队只会护盘、打防守反击、做高抛低吸,而不可能像前两年救市时那种一路往上攻击的气势。

  “黄金坑”中的“机”第一,历史最低的估值。目前上证50估值只有9.6倍市盈率,上证180只有10倍市盈率,沪深300只有11倍市盈率,上证综指只有12.4倍市盈率,均低于998点、1664点、1849点时的估值。

  同时,相对于美国道指20倍市盈率、标普500指数23倍市盈率、纳斯达克55倍市盈率,A股的估值只有它们的一半。正因为此,MSCI指数、富时指数、沪伦通都迫不及待地进入A股市场,抢占全球股市的这块估值洼地。

  A股的这种低估值不可能持久。第二,在A股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的背景下,海外资金正持续流入A股市场。

  自今年6月1日A股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以来,沪深股指尽管整体震荡走弱,但陆股通北上资金一直呈现净流入态势。统计显示,截至9月4日,6月初以来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达940.42亿元。从年初至9月5日收盘,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已达2226.25亿元,已超过2017年全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受9月3日起MSCI纳入比例由2.5%提升到5%的影响,北上资金在刚刚过去的8月,整体则呈现出加速净流入态势。8月净流入资金总量354.52亿元,较7月份环比增长24.5%。

  另一个好消息是,在成功“入摩”之后,A股可能迎来“入富”。A股在富时全球及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预计将高于MSCI,配置A股资金将达5000亿美元、3.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家队的入市规模。

  上周五(8月31日),证监会开始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试行)》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沪伦通”也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以ETF为代表的长线被动投资资金,近几个月同样也在逢低进场。东方财富统计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股票型ETF的场内净申购份额持续增长。其中,6月、7月、8月三个月的净申购份额,分别达到50.05亿份、63.70亿份和80.56亿份。

  近期开始陆续发行的养老目标基金,也将渐进式地为市场带来长线资金。参照海外成熟市场经验,中国的养老目标基金未来的市场需求将会在万亿规模以上。从中长期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启动之后,将对A股市场带来稳定持续的长线资金供给。

  据央行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末,包括QFII、RQFII在内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A股规模为1.28万亿元,占同期A股自由流通股市值的比例为5.95%。其中,通过陆股通持股6606.07亿元,约占外资持股总规模的51.8%,较2017年同期的39.9%大幅提升。这些增量资金将有力地封杀大盘下行空间,防范7.2万亿股权质押危机的爆发。

  在危难时刻,关键是看人们有没有大局观,能不能控制好仓位,以及有没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便宜”的A股为何低迷难振?
  尽管A股市场相对“便宜”的股价对投资者构成一定的吸引力,但仍有必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发展局面,即便股价“便宜”带来的吸引力也只是阶段性、局部性的。这也是目前A股尽管股价便宜,但仍然低迷的原因所在。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股市确实是比较便宜了。不仅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跌到了50亿元以下,而且很多公司的股票市值跌到了20亿元以下。截止8月30日,沪市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3.65倍;深市股市平均市盈率为22.96倍,其中深市主板平均市盈率为15.75倍,中小板为26.87倍,创业板36.26倍。五大银行股的市盈率在4.8倍到6.1倍之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便宜的了。

  
  而截止同一天,美股的市盈率已全面超过A股市场。当天,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37倍,已超过A股创业板;同时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33.1倍;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25.13倍。就市盈率指标来称量,A股已比美股便宜。

  那么,中国股市是不是“实在太便宜了”呢?这个说法应该有些夸张,不排除是国内舆论的一种炒作而已。虽然目前的中国股市确实有些便宜,投资者在一些股票上确实可以考虑建仓,但A股的这种“便宜”,显然还没有达到“太便宜”的地步。

  比如同样截止8月30日,香港恒生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1.88;韩国股市KRX 1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10.09倍,日本主板股票平均市盈率为14.53倍。与这些周边股市相比,A股其实也没有多少“便宜”可占,甚至还高于香港与韩国。特别是与香港相比,截止8月30日,恒生AH溢价指数为116.61,这意味着同时在A股与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其A股价格平均比港股高出16.61%。因此,认为中国股市“实在太便宜”的说法还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对于一个市场来说,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价格因素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此而论,A股确实是适合投资选择的标的之一。那么,为什么面对价格相对便宜的A股,A股走势仍然还是非常低迷呢?

  当然,这里有对宏观经济的发展预期问题。实际上,在高价房已绑架中国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何时能摆脱高价房的束缚而进入良性发展,这也确实是市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而从A股市场自身来说,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比如,A股市场是一个重视融资的市场,而融资制度又存在巨大的缺陷。任何一家公司上市,都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限售股,A股市场也因此沦为限售股股东的提款机。实际上,A股市场很多公司的上市,并非是基于公司发展的需要,而是基于公司原始股股东套现的需要。这些企业IPO上市后,原始股东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套现,包括上市公司的高管们为了套现而辞职,还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进行“清仓式减持”。因此,尽管目前的A股“很便宜”,但限售股股东的持股成本更加低廉,甚至是“零成本”,因此,限售股股东的减持始终是源源不断,而股价炒高了,减持套现也将更加厉害。

  又比如,在A股市场,很多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严厉查处,投资者的利益常常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弄虚作假,用各种利好来配合大股东减持等,这些都得不到从严的查处。很多的查处,即便是“顶格处罚”,也就是罚款60万元,这仅仅只是挠痒痒而已。如此一来,违法违规行为在A股市场更加猖蹶,投资者的利益受到广泛的伤害,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更加缺失。

  再比如,A股市场在违法违规行为猖蹶的同时,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虽然目前A股市场上有不少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措施,如先行赔付等,但这些措施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都是极为有限的。很明显的一点是,面对ST长生因为“问题疫苗”所导致的公司股价的节节走低,投资者的损失十分惨重,但投资者的赔偿问题却始终都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在投资者赔偿问题上,市场千呼万唤的集体诉讼始终都不能引入到A股市场。因此,在A股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是缺少有效保护的。如此一来,投资者也很难对股市充满信心。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A股市场相对“便宜”的股价对投资者构成一定的吸引力,但A股市场仍然有必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解决,A股市场就很难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即便股价“便宜”带来的吸引力也将只是阶段性的、局部性的。这也正是目前A股尽管股价“便宜”,但市场仍然低迷的原因所在。(金融投资报)
  


  回购新规真能筑牢市场底吗?
  9月6日,证监会就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提出修法建议(修改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著名市场人士李大霄随即表示,回购新规将筑牢市场底部。确实,当日上证指数一度腾空而起上涨33个点,涨幅超过1.2%;可惜收盘跌12.75点,跌幅0.47%。

  笔者与李大霄先生谋过数面,也算是朋友。与大宵看法一致,也非常认同股份回购制度是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如果真的落地,将对A股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详见本人8月11日在《金融投资报》发表的《改变供求关系才能稳预期》)。但是,回购修法即使真的通过,是不是能“筑牢市场底部”(不知是少年底还是儿童底),笔者仍然持怀疑态度。 
  这次修法除了维持原法关于股份回购的四种情形之外,还增加了三种用途:一是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特别是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与国企混改相结合;二是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通俗地说,就是维护股价;三是建立库存股制度。

  让我们逐项作简要说明。首先,员工持股计划,特别是国企混改。

  2016年8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简称〔2016〕133号文)。明确“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开展员工持股工作,有利于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并且在持股比例和股权结构有非常明确的量化规定。即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应保证国有股东控股地位,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总股本的34%。在持股方式上,员工可以个人直接持股,也可通过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资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持有股权。通过资产管理计划方式持股的,不得使用杠杆融资。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我们看到哪一家国企的员工持股达到30%,国企控股比例减至34%?就算混改典型的联通也没有达到!而且133号文还是从2013年起,国资委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后制定的。

  二是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

  统计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已有478家公司实施642笔回购,回购金额236亿元,是去年同期回购金额的4.5倍、是去年全年的2.6倍。与此同时,据李大霄统计,今年有880家公司发布了回购公告,回购金额765亿。两相比较,说明拿出真金白银实际回购只是公告喊话的30%。而谁都明白,今年以来股价跌跌不休,完全符合回购所提出的价格条件。

  另据上证报统计,2014年以来,沪深两市约有2169家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其中主动回购148家次,金额约529.36亿元,被动回购2021家次。被动回购家次占比高达93%,主动回购仅占7%。在2014到2017年间,境内上市公司主动回购股份总金额仅为同期现金红利金额的1.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4年美国、英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分别达到4127、2086起,回购总金额与其同期现金红利金额的比例分别为43.57%、49.50%。

  特别是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股价普遍被低估时,回购更是减少恐慌情绪,维护市场的稳定器。如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后,约有650家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加上此前已宣布回购的350家公司持续回购,提振了市场信心,对稳定股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甚至有权威机构(如高盛)认为,分红和回购成为美股牛市的主要动力来源,创纪录回购,特别是大盘明星股如苹果,更成为美股上涨的主要动力。我们这里呢?回购真的起到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的目的了吗,还是装装样子,甚至是忽悠式回购?

  三是建立库存股制度这是一个专业名词。按笔者的理解,发股和库存是硬币的两面,市场好时多发些股票,市场不好时把已发的股票库存(库藏)起来,就像自然界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冬天来临猫起来过冬、有的还要冬眠那样。因为那些猫起来的不吃不喝(不享受分红权),也不做声(没有投票权),如此共克时艰,一旦时机成熟,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强壮吗?

  中国股市的症结在哪里?症结就是太重视融资而太不重视投资,什么都是从融资者的利益和角度考虑。证监会听取意见不是券商就是上市公司,为什么不找找普通投资者?现在谁都承认是熊市、是冬天,如果那些大盘明星股的控股股东比例真能减到35%上下(或库存、或给员工、或转让给民企等外部股东),A股市场的总股本和流通股能有相当比例的压缩,到那个时候,不要说市场底部,连头部说不定都能跨过去!(金融投资报)
  


  刘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最新消息显示,国有大行对今年的信贷额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上调,如工行将今年新增信贷计划投放从年初的9000亿元,上调至1万亿元。

  联想到工商银行最近公布了1000亿元优先股的发行预案,我们不难理解这是银行为扩大信贷投放而做的准备,刚好这1000亿元就是工行新增信贷的差额,而在清理表外金融“去杠杆”接近尾声,优质大行核心资本又不需要大规模补充的情况下,新增信贷资金的可能性很大。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这个优先股计划也许并非坏事。

  从经营角度分析,工商银行这1000亿优先股相当于一次性增加了1000亿低成本可贷资金,毕竟要靠揽储凑齐这1000亿元新增可贷资金成本会比较高,时间消耗也会比较长。目前工商银行的 ROE 可以达到 13%左右,优先股的分红率年化大致在2.5%左右,简单计算就有10%左右的收益差空间。当然,考虑到毕竟有新增股本摊薄收益的因素,对工行的业绩正面影响也许没有那么明显,但始终不是坏事。

  从更大一点的视野看,银行信贷投放的持续扩大,对市场资金面、宏观经济增长也有正面影响。目前,适度的“宽货币”已成共识,信贷加大投放基建“补短板”以冲抵贸易战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一步一些大的投资项目肯定会加速,比如通讯5G、核电、高铁、航空等,这些都是拉动GDP的大头。经济复苏稳健势头一旦确定,上市公司业绩自然水涨船高,对于股价上涨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撑因素。此外,信贷投放加大肯定也会刺激“沉睡”资金的投资欲望,现在正规渠道投资产品无风险收益率在逐步降低,表外回归的资金需要风险喜好略高一点的产品,在新的投资渠道选择中,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股市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如果各家银行效仿,对银行业整体业绩影响也是正面的,毕竟银行业主要的赚钱手段就是存贷差。而且现在新增的部分信贷投向也是有利可图的,比如各种“补短板”,其实都是比较稳健的投资方向,很多都是以政府信用背书的基建公用事业,至少比很多制造业要稳健得多,对银行业的营收增长贡献会比较大。而向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扩张风险也在逐步下降,国家开始密集出台政策护航,财政部、税务总局日前就已经明确在2020年年底前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因此,新增的信贷投放将对银行业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部分优质银行还有可能从此轮信贷扩张中获取超预期收益。(金融投资报)



  水皮:A股最大利好入市
  减税,国务院是认真的
  事与愿违。

  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好心不得好报,但是如果把这种情况只是归咎于歪嘴和尚念坏经,恐怕对念经的和尚也不公正。手握一把好牌但是最后输得倾家荡产,一个原因就是出牌顺序错误,魔鬼出在细节上也是这个意思。

  全国人大通过个税修正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3500元提升到5000元,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扣除项,比如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个人的再教育,甚至还有住房按揭的利息等等,应该讲返利于民的幅度是比较大的,但是朋友圈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对此却不以为然,相反似是而非的段子却到处传播。一种观点就是实际到手的收入不升反降,降的原因在于过去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比例大概为75%左右,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本上是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的,也就说并没有按规定的实际收入标准缴纳,虽然这不合规、不合理,但是企业和个人为此承担的费用的确相对较少,但是新税法之后五险一金由税务局代征代收,企业和个人就没有了调节的空间,不仅企业的负担上升,个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更有人据此推算,如果全国的企业都要规范缴纳所有的费用,一年的差额就是2万亿,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牵强,是非似乎不分,但是老百姓只看结果就容易认同,无形之中就冲销了个税的利好。对一部分收入多元化的纳税人而言,新税法要求各种费用合并征收,这同样让过去执行20%税率的一次性稿费、劳务和版权收入在合并工资性收入之后面临顶格45%的税收费率,而且代扣代缴这种传统形式也面临挑战,代扣,不知道该扣多少,不扣,纳税主体回归个人,能否落到实处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的税高,员工的费更高,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降成本的主要诉求。因为五险一金实际上占到44%左右,简单讲,一个员工的收入为月入一万的话,企业支付的成本达到一万四,而个人在缴纳个人部分之后,应税工资7777元,扣除3500元起征,应纳税所得额是4277元,按10%适用税率缴税322.7元,实际个人拿到手的工资才7454元。44%的组成,养老险单位20%,个人8%;医疗险单位10%,个人2%+3;失业险单位1%,个人0.2%;工伤险单位1%,生育险单位0.8%;公积金单位12%,个人12%,共计支出单位4480元,个人2223元,实话实说,中国式的五险一金是高于国际标准的,也是极具争议的,起征点的提升其实真不如降低费率的标准,那样实惠更大。

  无独有偶的,创投基金的所得税率也在最近引发围观。按标准讲,所得税从5%-35%,但是各地政府为吸引创投进入,往往只是按核定的20%计征,而税务总局则认为于法无据,补税的说法也闹得人心不安,不是说减税吗?怎么变成补税了?Why?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的顾虑和不解很快就得到了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回应,在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为群众减负,一方面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在征求社会意见后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一方面强调目前全国养老金累计结余较多,可确保足额发放,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同时抓紧落实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以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社会预期向好。为促进创新,会议决定,保持地方已实施的创投基金税收支持政策稳定,由有关部门结合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按照不溯既往,确保总税负不增的原则,抓紧落实进一步的支持政策,特别提及新三板交易差额税收同主板一样执行免征。

  好话要好好说,好事要好好做。

  减税,国务院是认真的。

  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利好,也是资本市场最大的利好,中国股市最大的利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