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不把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 李志林:告别底部

加入日期:2018-9-29 8:55:4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9-29 8:55:49讯:

  导读:
  贺宛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
  李志林:逼空告别底部围猎十月行情
  黄湘源:投资理念的转变正当其时
  皮海洲:入富后 A 股能否富起来
  郭施亮:双创升级版对 A 股影响会否超预期
  刘柯:房地产大佬叫苦资金会否转向股市

  贺宛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
  在上证指数接近两年半新低2638点之后,本月终于触底反弹,出现了一根难得的月阳线,上涨3.53%。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上证指数涨了100点之际,沪深约3500只交易的个股中,居然有 2152 只是跌的,占比达61.5%。不仅如此,在沪深股市的主要指数中,月涨幅最高为上证50(+ 5.34%),其次为中证100 (+ 4.13%)、上证指数(+3.53%)和沪深 300 (+ 3.13%)。而深成指(-0.76%)、中小板指(-1.61%)和创业板指(-1.66%)居然都是跌的!

  在板块指数方面,保险、银行、酿酒、煤炭涨幅都在6%以上;低市净率和低市盈率板块分别涨 5.32%和 5.22%,行业龙头涨5.11% , MSCI 成 份 股 指 数 涨4.63%;而次新股跌6.85%,重组股跌4.97%,ST板块跌4.48%,高送转板块跌3.63%,高市盈率和高市净率板块分别跌 1.69%和涨0.25%,亏损股涨0.71%……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本月股市总成交49438亿元,为今年月成交最低(比2月64145亿元还少23%);其中236只MSCI成份股成交14093亿元,占比28.5%,占比为今年3月以来最高。

  这一连串的数据,颇为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A股反弹图。

  这说明什么?说明A股反弹的主要动力来自以行业龙头为代表、低估值的白马蓝筹股,说明去年持续了一年的价值投资理念又慢慢地成了主流。

  今年6月1日起A股将正式“入摩”,包括笔者在内,年初市场几乎一致看好今年的走势。谁知外有贸易摩擦,内有经济减速,再加上降杠杆引发的以股权质押为代表的个股接连爆仓,灰犀牛叠加黑天鹅,自今年1月沪综指到达3587点之后,几乎月月下挫。投资者断臂折腿,市场信心尽失,已经初步形成的价值投资理念被拦腰斩断。

  如今,A股“入摩”又“入富”。9月27日,世界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从2019年6月开始生效。与此同时,全球第一大指数公司MSCI又在官方网站宣布,将就“进一步提高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展开咨询,建议将A股纳入因子从5%提升至20%。

  这一来,“A股沸腾了”。媒体最关心的是大佬们将给A股带来多少资金,有说“未来5至10年,以跟踪指数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被动资金可达2.5万亿美元。”其依据是,两大国际指数背后,管理着全球25万亿美元的资金,10%不就是2.5万亿美金吗?有说这2.5万亿美元也仅仅是被动资金,未来还将带动更多主动资金……莫非解放大军真的来了,A股真有大行情了?

  笔者始终认为,A股当自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事实上,外资也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韭菜。按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的说法,今年以来(包括6月1日之后“入摩”)外资净流入也就2300亿元。按富时公司的说法,拟在2020年3月前通过三个批次分段实施纳入A股,总计带来约100亿美元的被动管理资金,其中2019年6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预计分别流入20亿美元、40亿美元、40亿美元。

  看看,就那么几百亿美元资金,A股就能沸腾了?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有一句话说得好:“中国不缺资金,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长期资金,缺的是不需要每年底都要计算盈亏的长期资金。”笔者要问的是,A股为什么缺少长期资金?诸如养老金一类的投资资金为什么不敢进来?为什么中国GDP占世界15%,A股总市值仅占9%?为什么A股占新兴市场的比重至少达到30%,但目前A股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仅为0.7%?

  这一连串问题的背后,暴露出的一个症结就是,28年的A股市场,迄今还不能说是一个投资市场,而是一个融资为主的圈钱市场,A股的发行制度、退市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基础性制度,还不是从保护投资者,而是从维护融资者的利益出发。

  我们需要价值投资,我们期盼长期资金。但愿那二三百只的行业龙头、蓝筹白马能真正成为价值投资的表率,如此,则市场本身有的是长期资金,别的不说,仅仅银行理财就高达30万亿呢。(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逼空告别底部围猎十月行情
  大起大落的9月行情结束了。9月行情最大成果是,各大指数均探明了底部,并且走出了底部。如果说上周末高于2644点底部仅50点,只能初步确认“秋抢”行情启动的话,那么本周则可以确信,“秋抢”行情正以逼空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六大指数走出底部
  尽管各大指数均走出了底部,但是表现各异,大小盘指数出现了分化。上证50、沪深300和上证综指,这3个大盘股指数涨幅和走势,明显强于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三个小盘股指数。这大致反映了大资金和新增资金的动向。

  许多人在2644点底部区域本认为,尽管大盘跌到了低位,估值似已见底,但不宜进行左侧交易,一旦探明底部,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右侧交易从容建仓。

  但是,本次走出2644点底部的8个交易日,则出现了逼空走势,日K线呈70度的陡峭角度径直向上。仅6天功夫,上证指数就大涨了183点,令信奉右侧交易者措手不及。

  上周五,上证综指大涨68点,日线收出光头大阳线,周线收出了两年半的最大光头阳线。本周五,明明是将有9天的国庆长假,按惯例多数人有避险的需求,指数都是以小阴小阳收盘。岂料,日线又收了一根光头中阳线,周线收出光头小阳线。

  连续两根光头中大阳线,这就是典型的逼空,通常只有大牛市才会出现的主力行为。这种大涨小回的逼空走势,在以往走出底部时是比较少见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次8天的大盘股指数的强势逼空上涨,并没有重复今年1月份仅有大盘股和大盘指数大涨、而多数个股下跌的“二八现象”,相反,在大盘指数上涨的时候,上涨的个股数量压倒性的超过下跌个股数量,通常是8:2、10:2,甚至12:2,中小盘个股行情仍然十分精彩,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同程度地获利。

  逼空意味着什么?
  记得上周当大盘跌到2660点—2650点区间时,整个市场弥漫着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各种利空的恐惧,坚信“2644点不是底,2638点必破”,市场分析人士纷纷往下看跌2500点、2200点。

  但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盘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走出了2644点底部。并相继征服了5天线、10天线、20天线、60天线、五周均线、十周均线,站上了2800点。

  此为何故?我认为,第一,市场前期对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反应过度、风险释放过度。所以,当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10%的消息正式落地,利空兑现变成了利好。

  第二,9月27日中国股市纳入富时罗素指数,MSCI指数正争取将购买A股的权重由5%提高到20%,富时罗素指数也希望将买入A股的权重由5.7%增加到20%,5—10年将买入A股的资金扩大到2.5亿美元。庞大的国际资金将支持中国股市中长期走好。

  第三,在2700点下方,据我分析,应该是5800亿的养老基金中已经到账的3700亿资金,在低位建仓。

  在走出2644点底部的第二天,刚跨过2700点,上证50、沪深300、上证指数就强力单边拉升,养老基金重点建仓的四大银行股均大涨。建设银行从6.15元—7.32元,涨19%;工商银行从5.05元—5.80元,涨14.9%;中国银行从3.42元—3.75,涨9.65%;农业银行从3.25元—3.94元,涨21.23%。随后,国家队、保险资金、公募基金以凌厉的攻势,让大盘快速脱离底部,让股市重回正常轨道。

  如果上述推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2644点底部将成为较长时期的估值底、市场底、政策底。

  “秋抢”行情火候已到
  秋抢行情从9月下旬的“逼空”开始,10月份行情将进入主升段。市场将围绕着主流热点,各显神通。

  首先,“进口博览会概念股”将一马当先。本周,“进博会概念股”的领头羊东方创业已连续放量大涨9天,从10.3元—13.14元,涨幅27.6%,带动了兰生股份、物贸、龙头、申达、百联股份、畅联股份、长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海雅仕、飞力达等个股连续上涨,跑赢大盘。

  国庆后,中央和上海将加强对首届进口博览会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这是世界首次进口博览会,不是一次性展览,而是建设一年365天都展示的购买进口商品的平台,凸显“上海购物”的优势,为全国人民提供不出国就可采购各国商品的服务;更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机会。11月5日—10日,将有160多个国家来上海参展,60多个国家元首将参加上海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这将是今年中国外交、经济、贸易最重要的一次主场国际盛会。

  可以预期,10月份“进博会概念股”和整个上海本地股将会异军突起,个股行情此起彼伏。

  其次,随着9月底“国改双百行动”的试点上市公司向国务院国资委上报方案,10月份“国改双百行动”即将展开,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上挂牌的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将会受到市场的瞩目。

  再次,国家队、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基金、QFII/RQFII、北上资金、MSCI等机构看好的大金融大消费概念股,也将会向纵深发展,将有效拉动上证50、沪深300和上证指数3个大盘股指数上台阶,其他个股也将“水涨船高”。

  最后,拥有自主可控的高科技股,如芯片、软件、计算机、通信、5G、人工智能等,在经过9月份的调整后,10月也将成为“秋抢”行情中人们所热捧的标的。

  很多人至今对今年的秋抢行情认识不足,认为高度有限。倒是保险机构的看法更值得关注。继8月中旬在上证指数2700点位附近加仓百亿元后,9月,在2600多点时,主流保险机构又蠢蠢欲动。近期他们将再度开启加仓窗口,对这波反弹看高至3000点,并将循着消费和金融两大主线,去挑选优质龙头标的进行加仓。

  保险资金的态度,大致反映了国家队、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的态度,决定了今年的秋抢行情绝不是只有2900点的高度。(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投资理念的转变正当其时
  聚焦A股“入富”

  外资的选股逻辑和内资有着较大的差异。外资更注重的是估值和未来盈利的匹配度,至少从目前来看,还只有大盘蓝筹股和有明显成长性的股票才能够进入他们的眼帘。纳入中小盘股和创业板显然还有待时日。

  “入摩”不久又“入富”,摩根大通等指数据说也将紧随其后纳入A股,这对于我们投资理念的转变,必将是一个极大的促动。

  “入摩”“入富”究竟能给A股带来多少资金?长远而言,少说也有上万亿。不过,按照MSCI的设定步骤,按2019年8月A股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从0.75%提升到2.8%计算,将会有约480亿美元入市,如果到2020年这个权重比例增加到3.4%,则将增加约140亿美元入市,那么,合计将带来约62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4200亿元左右人民币。至于A股正式纳入富时罗素的初期,假如一开始仅占0.8%至1%,那么,以资金流入规模12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计算,约折合人民币800亿元至1000亿元。理论上,未来或有望带来5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量资金。

  富时罗素和MSCI将A股纳入的虽然都是新兴市场指数,但目前都还没有考虑到中小盘股和创业板。MSCI在其未来将中国A股纳入因子由5%提升到20%的计划中,纳入的也只是大盘股。这显然是因为外资的选股逻辑和内资有着较大的差异。外资更注重的是估值和未来盈利的匹配度,至少从目前来看,还只有大盘蓝筹股和有明显成长性的股票才能够进入他们的眼帘。纳入中小盘股和创业板显然还有待时日。

  “入摩”“入富”不仅将给A股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市场投资理念的变化。不难设想,MSCI和富时罗素对A股纳入比例的每一次提升都将在优化我们的投资者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市场的投资理念不断由重投机转向重价值。去年MSCI宣布将A股纳入其指数之后,A股市场开始了一波长达半年的蓝筹股行情。这一次富时罗素将A股纳入其指数,会不会再来一波蓝筹股行情呢?对此,人们也许不无期待的理由。

  不过,世界上的事情毕竟是复杂的,资本市场的事情尤其如此。事实上,中国A股市场目前外资虽然呈现持续净流入的状况,但截至2018年6月末外资持股占同期A股总市值的比例仅为2.3%左右,相较于其他经济体,这个比例仍然还是较低的。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仍有必要对外资实行更为开放的积极政策,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说明,投资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仅仅因为刚刚“入摩”“入富”就立马带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去年在“入摩”的推动下所开始的蓝筹股行情之所以在延续了半年之后就难以为继,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是因为蓝筹股没有投资价值,更不是中国经济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出了什么多大的问题,而是股市本身的问题非但没有在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由于重融资轻回报的积重难返,而使得投资者信心继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也并不是没有投资的成功范例。社保基金18年来赚了1万亿元,其中在资本市场尤其权益市场就达到了8.4%的年化收益。其中对蚂蚁金服的一笔市场化股权投资,堪称做得最漂亮的战略投资。三年前社保基金花了70亿元投资蚂蚁金服,如今的战略浮盈已达到差不多400多亿元。同汇金、证金一样,名列社保基金持股前列的固然不乏银行、能源等蓝筹股,但社保基金连续五年所坚守的股票更多的则是价值成长股。在这方面。社保基金和QFII等外资机构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可是,价值投资为什么对于我们的投资者来说依然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呢?

  据上交所统计,目前A股市场95%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尽管正在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但“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非理性行为的存在,仍然是他们免不了被“一茬一茬割韭菜”的重要原因之所在。换言之,中小投资者也许也会在理论上相信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但是,他们在实践中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用价值的理念来看待蓝筹股投资,显然还是说不清的。这也就是中国股市的蓝筹股投资往往未必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行为,而充其量只能说是投机心态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

  要让投资者真正懂得价值投资的真谛,这并不是急火炒冷饭的表面功夫所能轻易奏效的。如果在价值投资上没有共同语言,即使是“入摩”“入富”在价值投资方面外资有可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于不相信价值投资的人来说也是鼻子上的肉塞不到嘴里的。在这方面,我们的投资者不仅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更需要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的市场如果能够真正改变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方才有可能让投资者真正相信,价值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捞一把就走。包括蓝筹股在内的价值投资也不可能像雨过地皮湿般的一炒而过,只有一波接着一波生生不息的长期投资,才有可能真正体现价值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并不是外资或哪一部分投资者的事,也不可能只是一时一波的事,而是所有投资人一致行动和长期投资的结果。(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入富后 A 股能否富起来?
  一旦明年A股正式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有关指数基金就会主动或被动配售指数权重股,如此一来,影响最大的当数银行股。作为理性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逢低吸呐有业绩支撑的权重股以及银行股,将是获得长线投资回报的重要手段。

  北京时间9月27日,富时罗素指数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从2019年6月开始将A股纳入次级新兴市场。

  应该说,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是毫无悬念的,因为在此之前有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这一点。一来,富时罗素已经在2015年、2017年连续两次拒绝了A股,如今,A股市场对富时罗素之前在拒绝A股纳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已经加以改善,富时罗素应该对此有所认可了。二来,作为富时罗素竞争对手的MSCI早在一年前就已接纳了A股市场,并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将A股纳入MSCI,并且不久前MSCI还将A股纳入因子提升至5%,基于竞争的需要,富时罗素也有必要将A股纳入。A股不“入富”不是A股市场的损失,而是富时罗素的损失。

  也正是对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充满信心的缘故,9月26日的A股甚至一改前一个交易日回调的走势,高开高走,形成一种逼空的走势。而所有这些都表明,A股“入富”是没有悬念的。而9月27日早上富时罗素公布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对A股市场的影响如何呢?笔者以为,其短期影响较为有限,其影响更在于长远。

  从最近的舆论以及9月26日A股的走势来看,市场对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充满了期待。但这里显然存在一个误区,或者说,很多投资者被某些媒体的一种说法误导了。对于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带给A股市场的资金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入富”带给A股市场的资金高达50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3万亿元。如此一来,“入富”确实让A股市场变得“富有”起来。根据业内人士测算,如A股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最高权重可达到32%,根据目前该指数约1.5万亿美元的规模,所以这就有了带来5000亿美元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明显是对市场的误导。因为这只是理论上的最高资金流入量。而实际上,在纳入之初A股占的权重是有限的。据富时罗素官网文件显示,第一阶段结束后,预计中国A股将占富时新兴市场指数总额的约5.5%,代表管理下100亿美元资产的初始净被动流入。100亿美元资金的被动流入,对于A股市场来说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在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问题上,富时罗素公司采取了参照MSCI的做法,富时罗素纳入A股的正式生效期是在公布结果的一年后,即从2019年6月开始将A股正式纳入次级新兴市场,届时才会带来资金流入。就短期来看,这反倒是希望落空了。也正因如此,对于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的消息,其对股市的短期影响或阶段性影响则不必高估。相反,从长期来看,其带给A股市场的资金有望达到万亿计,因此,其长期影响较之于当下来说要大得多。

  不过,尽管A股“入富”对市场的整体影响不大,但一旦A股正式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有关指数基金就会主动或被动配售指数权重股,如此一来,影响最大的当数银行股。这一点可以从MSCI成份股的持股中看出一些端倪。在MSCI成份股中银行股流通市值占比总市值达27.9%,在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其中工行、农行、中行、招行分别为6.9%、5.2%、3.5%、2.8%。尤其重要的是,在A股“入富”之际,MSCI又建议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从5%增加到20%。这些都指向权重股、指向银行股。因此,作为理性投资的投资者来说,逢低吸呐有业绩支撑的权重股以及银行股,将是获得长线投资回报的重要手段。

  尽管“入富”会给A股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但A股市场不能将A股行情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外资的身上。关键还是要善待国内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他们才是A股市场的主力军。而且,A股市场要健康发展,要解决的其实并非是引资问题,而是法制法规制度建设问题。要切实解决A股市场圈钱市的问题,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不力的问题,以及对投资者保护不力的问题。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解决,那么A股市场就不可能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双创升级版对 A 股影响会否超预期
  对于创新型企业,要想回归A股市场上市融资,仍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与标准。与此同时,既然要让国内投资者享受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红利,就不宜以过高的估值、过高的市值回归,而过高的溢价回归上市,实际上投资者还是会成为“接盘侠”。

  最近一段时期,A股市场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上市步伐有所放缓,而此前CDR新规的匆匆出炉,虽然给予了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相对宽松的政策空间与准入门槛,但考虑到市场环境的不稳定,部分原本计划回归A股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也似乎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时机。

  不过,与A股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近一段时期内,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上市节奏却保持稳定。从小米到美团,港股市场在短时间内先后迎来了两家巨无霸的独角兽企业,且以同股不同权的形式回归至港股市场,这也成为了近期回归港股市场上市企业的一大特色。

  从小米到美团,再到BATJ,这些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实际上代表着新经济时代下的发展方向。然而,从近年来的情况分析,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多选择在港股市场乃至远赴海外市场上市,却甚少回归至A股市场完成上市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以往A股市场过于注重盈利能力的审核,而与港股市场、美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准入门槛更高,排队等待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则在于A股市场的政策监管环境变化因素较大,而政策监管的态度有时候会看市场环境的脸色,而当企业选择了A股市场作为回归上市的场所,却遭遇到政策监管乃至市场环境的收紧,恐怕还需要承受较大的时间成本,对于急需要拓宽融资渠道的企业来说,甚至处于等不起的状态。

  近日,《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出炉,在资本市场方面还是带来了不少亮眼的看点。

  其中,有一个亮眼的看点是,允许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与此同时,仍强调了支持发展潜力好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等。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允许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同股不同权”的引入,或多或少受到了港股市场的启发,面对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乃至巨头企业的先后赴港上市,乃至远赴海外上市的情景,也从一定程度上倒逼A股市场实施制度性的改革,而“同股不同权”概念的提出,更是近年来罕见的制度性改革。

  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以生物医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或多或少代表着未来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对于拥有核心资源、核心市场的优质企业,往往更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影响力。或许,在未来的时间内,这也是国际大舞台比拼的重要对象。

  从迎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支持“双创”的角度思考,支持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还是一件颇具战略意义的事情。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引导创新型企业上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提防部分浑水摸鱼的现象发生。

  站在创新型企业的角度思考,其更倾向于回归A股市场上市,以获得更高的估值与市值溢价,同时也有利于自身核心技术与核心资源的保护。但若让部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挂牌,恐怕它们的意愿与热情会大打折扣,而这类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港股市场乃至海外市场进行上市融资。

  由此可见,对于创新型的企业,要想回归A股市场上市融资,仍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与标准,这也是维护A股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既然要让国内投资者享受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红利,就不宜以过高的估值、过高的市值回归,而过高的溢价回归上市,实际上投资者还是会成为接盘侠,而非企业发展红利的受益者。

  此外,引导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难免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此期间,从本质上提升投资者的保护效果,大幅提升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无疑颇显关键,这同时也是必要的配套举措。或许,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获得有保障的投资安全感以及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简单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做贡献。(金融投资报)



  刘柯:房地产大佬叫苦资金会否转向股市?
  最近房地产大佬都很低调,特别是作为风向标的万科,低调到“让人心痛”,居然提出“如果6300亿回款目标没有达成,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停了。”其实这个巨额回款金额,也是一个不小的“小目标”,但万科居然把它当做“活下去”的资本,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房地产真的到了这么艰难的时刻吗?其实也未必。房地产一直是投资热点,尽管大佬都很低调,但今年前8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519亿元,同比增长10.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6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在如此严厉的调控措施下,8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依旧高达101.98,比7月份提高0.1个点。这些数据都明白无误地表明,整个市场继续火热,怎么大佬会如此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已经影响到了土地一级市场,如果连万科这样的巨头都只顾着不思进取地“回款”,谁还敢撑头?今年以来,已经有800宗以上的土地流拍,大家都不敢拿地了,后续的开发肯定会难以为继。

  当然,大佬们手上的待开发土地资源也不少,他们应该是饿不死的。比如万科,以现在的土地储备资源再开发两三年都没什么问题。所以,它现在急着回款,并不是说就不搞房地产了,尽管“去地产”成为万科的口头禅,但这一众房地产巨头不搞地产搞什么?搞乐视?搞汽车销售4S?

  于是问题来了,下一步,万亿投资该往什么地方流动?虽然房地产巨头们手上的储备土地可以再玩个两三年,以后呢?

  还有那么多没有土地储备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又该怎么办?现在一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接近10万亿,松动个10%就是1万亿,还不说从互联网金融、银行理财表外出来的资金,搞什么项目是又稳定又赚钱的?曾经的热门领域全部被堵死了,剩下的似乎只有股市了,这个市场目前估值最低,泡沫最小,杠杆最低,从外部条件看非常适合做新的资金池。

  但有意思的是,股市又是一个看不清对手和趋势的市场,这是让众多场外资金头疼不已的地方。什么叫看不见对手?股市是典型的买卖产生价格,而现在的情况是卖方筹码未定,可大可小,与房地产这样的刚需市场有天壤之别,比如一个大股东解禁减持,就够你喝几壶的;什么叫看不清趋势?A股从理论上讲早该涨了,又是MSCI因子加码又是加入富时指数,外资几百亿都进来了,但进来又怎样,还是被套,未来的趋势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点其实是投资最忌讳的,看不清趋势,对未来的预期模糊,所以投鼠忌器。

  什么才能吸引这些观望的各路资金进股市?上涨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好办法,根本不需要号召,有赚钱效应的市场会源源不断地吸引资金鱼贯而入。2015年股市瞬间退潮以后,就是房地产爆发的最新一个周期,而且这个周期房价涨幅呈现了“快准狠”的特点,犹如股市涨停板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股市资金与房地产资金是有暗渠相通的,现在房地产市场面临滞涨,大佬们纷纷收缩战线储备粮草选择其它投资渠道,这些热钱会不会转向股市引人关注。(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