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A股白马也失蹄?李大霄:七特征佐证大底

加入日期:2018-9-15 8:14:0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9-15 8:14:07讯:

  导读:
  贺宛男:全球股市普涨A股为何白马也失蹄?

  桂浩明:判断底部不能刻舟求剑
  郭施亮:把IPO堰塞湖解决了也难现牛市
  李大霄:七特征佐证大底A股业绩牛将启航
  皮海洲:熊市下半程不会很快出现反转走势

  贺宛男:全球股市普涨A股为何白马也失蹄?
  本周,世界主要股指普涨。特别是周四(美欧)、周五(亚太)两日,美股收高,科技股领涨,标普500指数录得连续第4日上扬;日股创2月以来新高,韩股涨逾1%,港股涨1.17%。

  中概股表现也异常亮眼。蔚来汽车上市次日大涨75.76%,乐居涨32.20%,拼多多涨30.03%,阿里巴巴涨2.52%,新浪涨2.22%,香港上市的腾讯涨4.42%;连一度负面新闻缠身的红黄蓝教育涨幅也达2.60%。

  可A股呢,三大股指全线走弱,创业板指大跌近2%,再创四年新低。

  最可怕的是,连白马股也马前失蹄,如海康威视(-11.31%),大华股份(-15.23%)、华东医药(-10.33%)、恒瑞医药(-8.6%)。一周下来,3500多只股票仅1000来只上涨,不足三分之一,而且只有100多只涨幅在5%以上。这还是在跌了又跌、全世界估值最便宜的市场底部。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同是中国股票,而且现在跌的相当部分还是好公司,为什么到了异乡他国表现优秀,在本乡本土反而连遭重挫?

  毫无疑问,一定是本土市场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有三大功能:投资、融资、资源优化配置。可是在投资,特别是投资者保护方面,我还真不知道我们的管理层实实在在做了什么。

  进入证监会官网,在《投资者保护》这一大栏中,上面写着:“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两行大字。里面共有三个专栏:“投保专题”、“投资者教育”、“12386证监会热线”。打开一看,投保专题最近更新于2018年8月3日,标题是“2017-2018年度全国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考核结果”,其中有三个投保基地评级“优秀”,分别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基地;广发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且不说这三处不知优秀在哪里,原来投资者保护成了投资者教育(还是不成熟啊,要好好加强教育啊)。其他几家教育基地各为“良好”和“合格”。在今年8月3日的“考核结果”下面,是2015年8月3日的“沪港通问答”,即三年更新一次。

  这还是好的。在投资者教育专栏中,最新的是2017年11月3日的“投资者保护·明规则、识风险”案例,迄今已经近一年没更新啦!至于那条12386热线,就是股权众筹的有关规定,新股上市的有关规定,等等,都是2017年的。根本没有哪一条是某位投资者通过热线问询和解决什么问题的……
  可是融资呢?自从1993年证监会成立以来,不知订立和修改了多少项法规、条例、证监会令、暂行规定、乃至各种各样的通知、公告、行政许可,等等,数不胜数。

  是的,我们的市场制度就是为融资者设计的。在证券法颁布之前,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年4月22日颁布),在《总则》一章中就明确写上:“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应当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障国有资产不受侵害。”简单地说,股市一开始就是为国企解困服务的。之后第一部证券法(1998年12月28日颁布),虽然不再强调和突出公有制,改为“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这个“当事人”还是指融资者而不是投资者。之后,国企能上市的大多上市了,民企成批发股上市,股市则成了造富机器。

  有人说,现在的2640点估值相当于2008年的1664点,从市盈率或者市净率角度看,也许如此。但是请问,1664点时有多少只股票,多少市值,现在又有多少只股票,多少市值?告诉你,十年前沪深股市约1500来只股票,2008年10月最低到1664点时沪深总市值12万多亿,流通市值才3.77万亿!现在呢?总市值46.6万亿,流通市值37.7万亿,十年来流通市值足足增加了10倍!就像一家服装店,本来卖1000件衣服,500元/件,现在卖1万件了,而且很多是次货、烂货、假货,还能卖500元吗?对不起,卖50元都没人要啦!

  至于资源优化配置,我们的市场基本是劣胜优汰,看看我们并购重组中的种种乱象,就明白一切了。

  我的一位朋友说得好:利用早期认购证的原始积累,以及坐庄牟利,诱惑大量中小投资者入市,为国企解困和民企老板一夜暴富,募集了巨量的无成本资金。但这种游戏现在已经玩不下去了!(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判断底部不能刻舟求剑
  ■申万宏源证券
  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谈论底部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不少声音直指某某点就是底部,然而往往话音未落,这个“底部”就被击穿,于是只能再判断另一个点是底部,但不久之后指数又创了新低……
  应该说,现在那些有关底部的议论并非都是瞎蒙,而多少是有相应依据的。譬如说有的是根据成交金额来判断的,当发现沪市单日成交金额低于1000亿元时,参照历史经验,认为是底部到了;还有的是按照破发、破净以及股息率等指标,得出股市已处于历史低位,具备了构筑长期底部的财务指标方面的依据,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底部到了;更有的是通过数浪等技术分析方式,发现行情已经极度超卖,从经典的理论上来说,反弹应该一触即发,中级行情呼之欲出,反过来说,也就是说明是到底部了。

  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从市场表现来看,的确是出现了很多在习惯认知上的底部特征,而且历史上当这些现象出现时,底部真的也就到了。但是,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这些所谓的底部特征,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底部,相反市场还是在屡创新低,以致那些试图抄底的资金每次入市,都遭受很大的损失。显然现在要判断底部,继续沿用过去的方式可能会是有问题的,换个角度来说,应该说是市场发生变化了,继续按照过去的模式来研判底部,无疑于刻舟求剑,失败是必然的。

  人们应该充分注意到以下这些新的状况。由于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以及两年多来结构性行情的演绎,现在相当数量的大盘蓝筹股为机构投资者所持有,其换手率明显较市场以往的平均水平低;而很多为游资及中小投资者所持有的题材股,由于跌幅巨大,很少再有人割肉了,同时由于买盘稀少,其流动性也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成交量萎缩是必然的,这与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散户惜售而导致的成交金额下降,其主因是完全不同的。此外,就一些财务指标而言,现在所反映出来的股市似乎的确很有投资价值,但问题在于由于去杠杆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部分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一些企业的盈利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其自身的经营也带有相当大的不可靠性,这就预示出当前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够视为一种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常态,有的一遇风吹草动,局面马上就会出现变化。从前段时间的中兴事件,到近日因传闻而引发的黑色系暴跌,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在一个“黑天鹅”出没、“灰犀牛”环伺的市场环境下,仅仅以即期的财务指标来研判市场,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至于说技术指标的提示意义,人们固然不应该否认其存在的价值,然而技术指标通常会滞后,而且在一个与过去环境完全不同的市场中,在使用中至少相关参数是需要调整的,机械地拿现在的市场与过去来对照,自然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看到的是,现在的市场是与过去有着很大区别的,无论是投资者的结构还是上市公司的组成,哪怕是与三年前也不能同日而语。既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在判断市场底部的时候,自然要有全新的思路。也许,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经济运行对股市的影响,更加关注市场内部的供求平衡,更加留意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以及更加认真地分析悲观预期下事件驱动性行情的演绎逻辑。显然,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对底部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底部都是在事后确认的,但这样做了,至少不会盲目地几次三番认为底部已到,以至于过早地去喊抄底。(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把IPO堰塞湖解决了也难现牛市
  A股面临的核心问题,一个是股市供需矛盾持续加剧的问题,一个是股市财富分配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对称的问题。只要上述问题不得以解决,恐怕把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了,还是不能够让A股牛短熊长的局面发生本质上的扭转。

  IPO堰塞湖问题,长期阻挠着A股市场健康发展。不过,最近一两年时间,IPO堰塞湖问题似乎有所缓解。截至今年9月6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以及存托凭证企业289家,其中过会29家,未过会260家,中止审查的企业为16家。由此可见,IPO排队企业不足300家,这也是近年来非常低的排队企业数字,但若完全把这289家排队企业消化,恐怕仍需要一定时间。

  退一步来说,如果把A股市场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也意味着A股市场将会形成随报随上的发行模式,而届时新股市场化发行也将会成为现实。但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未必可以认为是熊市结束的标志。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A股市场长期以融资作为功能定位,即使IPO堰塞湖问题得到了本质上的解决,资本市场可能还会存在更多的融资需求。确实,在中小企业多,融资渠道狭窄的背景下,提升直接融资功能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目前资本市场可以满足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占比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的总数比例并不高,而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效果,恐怕这个融资需求也是源源不断的。

  其次,A股市场实现的是新股市场化发行,但退市常态化却未能够得到同步跟进。由此一来,如果IPO堰塞湖问题得到了解决,未来开启了IPO随报随上的形式,那么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股市的供应量,但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很难保障股票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而市场的投资活力自然受到冲击。

  此外,这些年来A股市场的总市值膨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的不断扩容,而通过股票价格上涨实现市值攀升的现象却为数不多。如果未来A股市场进一步加快扩容需求,那么凭借庞大的上市数量,A股市场仍有机会重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的地位。但这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股市投资功能几近丧失,而A股市场也只能够沦为融资市场了。

  IPO堰塞湖问题存在多年,关键还需要有一个充分配套的准备。例如,需要充分考虑当下的股票市场是否满足IPO随报随上的需求,需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预期是否已经受到了冲击,以及需要充分考虑新股市场化发行后的股市供需矛盾问题等。很显然,这些问题也是需要得到正视与充分考虑的。

  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一个是股市供需矛盾持续加剧的问题,长期以融资作为功能定位,解决了新股发行常态化问题,却没有解决退市常态化的问题,这显然非健康市场的表现。另一个则是股市财富分配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对称的问题。如原始股东、部分配售资金持股成本极低,而到了二级市场后,受到新股不败神话的影响,却获得了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利润,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却用非常高昂的价格接盘,由此加剧了两者之间的财富命运。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以及部分大资金大机构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反复套利,而这也是普通散户无法实现的投资模式,但长期下来,实际上也影响到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除此以外,高速IPO背景下,却导致解禁潮、减持潮问题的源源不断。退一步来说,即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在现有基础上再跌50%,原始股东依旧获利丰厚。这些年来,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造富场所,但以二级市场价格购买股票的普通投资者,却甚少享受到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

  由此一来,只要上述问题不得以解决,恐怕把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了,还是不能够让A股牛短熊长的局面发生本质上的扭转。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在A股市场投资,一方面需要公平合理的交易环境,另一方面则需要有安全感的投资环境,并通过股市投资真正意义上享受到企业高速成长或经济发展的成果。换言之,如果可以满足投资者这些需求,那么提升股市融资需求,也可能容易获得投资者的理解与接受。(金.融.投.资.报)
  


  李大霄:七特征佐证大底A股业绩牛将启航
  股市发展趋势就是往全球成熟市场方向发展,绩差股题材股市值会越来越小,优秀的上市公司才能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同。随着上市公司发展壮大市值会越来越大,简称大市值牛市。

  2647点就是本次调整的大底。首先,从调整的周期来看,5178点调整到2638点用了9个月,而3587点调整到2647点也是用了9个月。最大的量是23500亿,最小的量是2154亿,小量不足大量的十分之一。

  第二,如果从引入长线资金这个角度上来看,养老目标基金的成功发行也是造就2647点这个底部的一个重要佐证。养老目标基金现在发行了三个,后面还会大量发行,养老目标基金的大量发行会给市场带来一个长线资金。

  第三,造就2647点大底的另外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上市公司回购或增持开始大量增加。回购新规公司法修正案征求意见为上市公司回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这个是造就2647点大底的重要推手。

  第四,造就2647点大底的还有一个,就是外资的大量进场。MSCI的成功翻倍,还有富时罗素的再研究和沪伦通的征求意见以及证监会最近批的两个QFII基金,截止到9月14日超过了2200亿的外资进场,而且8月份还是大量增加的,那么9月份应该也不会少。

  第五,就是整个投资人情绪的逆转。随着一系列宏观数据的好转,整个上市公司的利润都已增加。今年的中报显示,整个上市公司利润增长超14%。2647点的时候,上证50接近9倍,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第六,那为什么说2647点就是底部呢?因为这个时候出台的政策面的利好举措,跟历史上大底时候出现的政策频密程度可以媲美。在以往底部的时候,政策密集的程度往往都非常高,这一次政策维护市场的密集程度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七,9月14日港股高开215点,A股高开两个点,市场跳空高开说明了整个市场的投资人情绪开始恢复。

  投资人的情绪在2647点达到冰点,A股在2647点开始融冰之旅。已经连续两天跳空高开了,而且9月13日大涨,14日进一步的跳空高开传递出的投资人情绪的转变不容忽视。

  2647点之前基本上看到的都是低开,而且是大幅跳空低开,这种情况彻底的扭转,说明投资人的情绪开始变化,市场将重新步入牛市。只不过这个牛市是业绩牛而不是估值牛。这个牛市是反映上市公司的增长的,反映上市公司业绩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的,不是资金推动的。而且,好股票的牛市早就启航,非常优秀的龙头股已经率先扬起了牛角,而且是高高地骄傲地扬起了牛角。

  市场往后是一个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迅速推进的过程,往后的市场是反映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牛市,是反映公司的竞争力的牛市,而不是所有股票的牛市,这才是一个最终市场的解决出路,以前靠资金来推动的所有股票的牛市将一去不复返。也就是说在好股票才会涨,差股票还会回归它的应有价值。

  中国股市的发展趋势就是往全球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绩差股题材股市值会越来越小,优秀的卓越的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才能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同。随着上市公司发展壮大市值会越来越大,简称大市值牛市,或者叫“大”牛市。(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熊市下半程不会很快出现反转走势
  一方面,指数有可能进一步创新低;另一方面,股票市值会进一步缩水。虽然中国股市面临的问题较多,但同样也会有牛市,也会有牛熊互换,而股市行情总是在投资者的绝望中诞生。

  9月11日,上证指数再创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盘中低点2652.70点已击穿8月20日形成的低点2653.11点,而收盘指数2664.80点,同样也是两年半以来的新低。当天成交量进一步萎缩,沪市成交968.80亿元,也低于8月22日的地量984.60亿元。因此,9月11日的行情如实地注释了当前股市行情的低迷。

  面对这种持续下跌的低迷行情,于是,有投资者问道:股市是不是入熊了?对于这种问询,本人回答是:入熊不知晓,早就熊市了;当下熊几何,走过大半了。是的,股市早就是熊市了,而目前的A股市场实际上处于熊市的下半程。

  本轮熊市实际上始于2015年6月中旬,也即始于2015年股灾。而从2015年6月到2018年1月,可划为熊市的上半程,也即行情大幅下跌,然后出现一定的反弹行情。虽然从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上证指数总体处于上升的走势,指数也从2638.30点上涨到3587.03点,大盘上涨了35.96%,一些市场人士将其称为“慢牛行情”,但它仍然只是股市大幅下跌后的反弹行情而已,并不是一波真正的牛市行情。而从今年1月29日上证指数创下3587.03点的阶段性高点开始,股市进入新一轮下跌,这也意味着股市进入了熊市的下半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下半程的前半段,即下跌阶段。随后还会进入较长时间的筑底阶段,直到行情跌无可跌,真的跌不下去了,筑底才会宣告成功,然后才会迎来下一轮牛市行情。

  目前A股行情处在熊市下半程的探底阶段。既然是探底,股指当然会下跌,甚至创出阶段性新低。但总体说来,熊市下半程的跌幅会小于上半程的跌幅,但部分个股的跌幅甚至会大于前半程的跌幅,这其中包括前期强势个股的补跌。指数则有可能一再创出新低。如9月11日的盘中低点2652.70点与收盘点位2664.80点都创出两年半以来的新低。而这一创新低的过程是否结束,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而其他一些低迷的市场指标同样也表明目前股市处于熊市的下半程。比如成交量低迷,9月11日沪市日成交金额为968.80亿元,再次萎缩到千亿元大关之下。当天有878股成交不足千万元,其中5股成交不足百万。又比如,目前A股市值低于50亿元的个股接近2000只,其中低于20亿元市值的股票也达到400余只。此外,截止9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267只个股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在两市所有可交易股票中占比近8%。这267只破净股主要集中在银行(61.5%)、房地产(25.9%)、采掘(22.03%)和钢铁(21.9%)等四行业,破净股占行业成份股总数比例均超20%。

  不过,尽管目前的股市已经进入熊市下半程,行情走势也较为低迷,但股市行情不会因此很快就出现反转走势。排除政策性因素的干预,在市场探明底部的情况下,A股还需要经历较长的筑底走势,而且这个筑底的过程越长,对于后市行情的发展越有利。如上一轮牛市行情的起点是在2000点附近。实际上在2012年9月底,上证指数即已达到这一位置,但行情并没有马上反转,而是筑底筑到了2014年7月下旬,才开始走出新一轮的牛市行情。而2012年9月到2014年7月,就是当时的筑底阶段。

  事实上,这种熊市的筑底行情更加考验投资者的耐心。一方面,指数有可能进一步创新低,但指数创新低的跌幅不会太大;另一方面,行情还会更加低迷,成交量会进一步萎缩,股票市值会进一步缩水。破净个股还会进一步增加,新股破发现象也会出现,甚至会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极端情况,导致新股发行困难。还有就是开市后部分股票出现长时间无成交的情况,股市的流动性极度短缺。很显然,较之于当前的熊市探底行情来说,筑底行情是更难熬的阶段,但也是投资者必须经历的熊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对于目前的市场行情,一方面是投资者不必盲目乐观,股市马上就要迎来牛市行情了。毕竟股市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不同阶段的股市行情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悲观,好像股市要崩盘了,看不到希望了。实际上,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虽然中国股市面临的问题较多,但中国股市同样也会有牛市,也会有牛熊互换。其实,越是投资者绝望的时候,越是行情充满希望的时候,毕竟机会是跌出来的,而股市行情总是在投资者的绝望中诞生的。(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