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大幅震荡时,哪个板块能够穿越牛熊?答案是消费股。
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13.03%、4.47%。
与此同时,两地多只消费股却在连创新高。
据统计,港股市场上,年内涨幅翻倍的股票中,有14只为消费股;
而A股市场中的涪陵榨菜(行情002507,诊股)、安井食品(行情603345,诊股)、中国国旅(行情601888,诊股)等消费股也涨逾50%。
由此可见,在市场大跌时,消费股成了投资者很好的避风港。
那么,这些消费牛股究竟被谁捕获了呢?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与内地的基金经理相比,北上资金更善于从A股中挖掘真正的消费龙头,而内地的QDII、沪港深基金却极少持有上述港股消费龙头。
不过,随着两地市场融合度的加深以及内地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内地基金经理们对于港股消费股也开始重视起来。
根据基金二季报披露的沪港深基金持股情况来看,港股消费股的持股比例正逐步提升。
谁在坚守消费股
今年以来,受海内外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A股与港股均出现大幅波动,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分别于近期创下近两年和数月新低。
不过,就在股市整体跌跌不休的同时,有一个板块却在“顽强抵抗”,并走出了独立行情。
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上共有48只股票涨幅翻倍,其中隶属于日常消费品和非日常消费品板块的个股达到14只;
而在A股市场上,消费板块中的涪陵榨菜、安井食品、中国国旅和森马服饰(行情002563,诊股)年内涨幅分别达到82%、63.47%、63%和57.13%。
在美股市场上,消费品类股票长期走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长期重仓持有可口可乐、沃尔玛等消费牛股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从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北上资金非常善于从A股消费板块中掘金。
据统计,截至7月31日,沪股通渠道中,北上资金持股比例排名前20的A股中,有11只为消费股,其中顾家家居(行情603816,诊股)的持股比例最高,达到20.45%;
深股通方面,北上资金持股比例排名前20的A股中,也出现了美的集团(行情000333,诊股)、老板电器(行情002508,诊股)、格力电器(行情000651,诊股)、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小天鹅等多只消费股。
如果这还不能反映北上资金对消费股的热爱程度,可以再看一下北上资金持有A股消费股的比例变动情况。
以顾家家居为例,去年底,北上资金对其持股比例仅为3.28%,近几个月持股比例稳步上扬,哪怕是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也没有阻止其增持的步伐。
据统计,顾家家居今年以来已逆市上涨12%。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身上。
即使该股股价在今年反复波动,但北上资金依然坚定增持,对贵州茅台的持股比例从去年底的5.86%,一跃升至今年7月31日的7.29%。
此外,北上资金对老板电器、美的集团、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的持股比例也从去年底的10.66%、9.55%、4.43%,稳步攀升至今年7月底的10.91%、12.28%、4.8%。
与之相比,内地的基金经理们或许较为熟悉A股市场中的消费股龙头,但却很少去挖掘港股消费板块的宝藏。
例如A股中的涪陵榨菜,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持有该股的基金数量为35只;
但到了二季度末,这一数字已骤增至62只。
此外,持有安井食品、中国国旅和森马服饰的基金数量,也从一季度末的4只、97只、24只,上升至二季度末的8只、169只、64只。
反观内地资金持有港股消费股的情况,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内地资金通过沪深港股通持股占比超过10%的股票中,仅有白云山(行情600332,诊股)、拉夏贝尔(行情603157,诊股)、周黑鸭等少数几只消费股,诸如安踏体育、特步国际、康师傅、大家乐、莎莎国际等穿越牛熊的知名消费品牌,均不在内地投资者持股比例靠前的股票之列。
对于内地投资者为何没有大批量持有港股市场上的消费“真龙头”,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内地基金经理们或许更擅长筛选金融、地产、汽车或其他板块的个股,或许仅将消费股当作避险工具,又或许由于考核排名的压力,难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消费股缓慢“绽放”。
港股消费股遍地是黄金
用“遍地是黄金”来形容港股消费股并不为过。
首先是啤酒行业。
东方财富证券研报分析称,近年来,我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前四大品牌集中度不断提升,2015年达到68.7%。
其中,华润雪花占比24.6%,青岛啤酒(行情600600,诊股)占比17.9%。
前几大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跑马圈地已经基本完成,尤其是华润雪花啤酒已经在绝大多数省市拥有较高的市占率。
作为内地啤酒行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华润啤酒和青岛啤酒均在港上市,这两只股票近两年的涨幅分别达到141.8%、57.3%。
体育服饰也是近年来港股市场牛股辈出的一大板块。
根据欧睿国际预测,中国运动服装市场2017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8.7%。
在2016年,中国的人均运动服装消费额仅相当于美国的6.25%,显示行业增长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另据京东统计,超过63%的购物者有跑步的习惯,跑步已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在此背景下,安踏体育和特步国际这两大内地体育品牌业绩稳定增长。
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报告称,安踏体育经营稳健,业绩增速多年保持在20%以上,利润率与ROE业内领先,并维持低杠杆水平和充足的现金。
除了体育用品,港股其他服饰企业同样受到投资者青睐。
以江南布衣为例,自2016年10月上市至今,该股股价已翻了3倍有余。
信达国际最新发布研报称,预期集团2017至2020财年每股盈利年复合增长19.6%,现价相当于2018/19财年15.4倍预测市盈率,估值较A股上市同业、国际设计师及时尚品牌折让约30%。
随着市场对其认知度提高,估值可继续获得向上重估机会。
另外,申洲国际、中国利郎、波司登这3只个股,近两年来的涨幅分别达到140.22%、117.49%、96.9%。
接下来是食品饮料板块。
从涨跌幅排行榜上来看,近3年涨逾100%的港股中,有10只个股出自这个板块。
其中,羊奶粉龙头企业澳优和葡萄酒生产商怡园酒业,今年以来的涨幅分别为139%、170%。
另外,作为2018年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之一,内地乳制品龙头蒙牛乳业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已进入利润释放阶段。
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香港)发布研报称,内地原奶和奶粉供应正在收缩,牛奶产量和期初库存持续下降。全球奶牛库存增速放缓,全脂奶粉库存明显下降。随着多款新品的推出,蒙牛乳业产品线更加完善,毛利率有望提升。
最后,消费股尤其是奢侈品上市企业也值得重点关注。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7月3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405亿港元,同比上升12.9%,连升15个月。
在405亿港元的零售业销货价值中,升幅最大的是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
反映在相关公司的股价上,东方表行集团、英皇钟表珠宝、六福集团、周大福、谢瑞麟近两年股价涨幅分别为168.54%、98%、55%、51.7%、31.4%。
南下资金加速拥抱港股消费股
所幸的是,港股消费股近年来惊艳的市场表现,已开始令内地投资者逐渐意识到其宝贵的投资价值。
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沪港深基金持有港股消费股的比例正逐步提升。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2018年二季度沪港深基金的前三大重仓行业分别为金融、信息技术、可选消费。
其中,增持最多的三个行为医疗保健、可选消费、日常消费;
减持最多的为、金融信息技术。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对多只港股消费股的持股占比显著提升。
以周黑鸭为例,去年底,南下资金持股占比为6.53%;
到了7月底,这一数字已提升至11.81%。
无独有偶,华润啤酒的南下资金持股占比,也由去年年底的4.33%,提升至当前的6.29%。
值得注意的是,8月10日,恒生指数公司将宣布第二季度指数系列检讨结果。
按照规则,港股通的股票池也将随之调整。根据多家券商预测的结果,江南布衣、澳优、好孩子国际,以及火锅行业领先者呷哺呷哺等多只消费股均有望入选港股通新晋标的。
“本次港股通标的调整,会有很多稀缺优质标的入选,尤其是消费股中的一些潜力股,都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沪上一位QDII基金经理表示。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表示,港股仍将持续调整,但维持2018年初港股消费板块的投资策略,在二、三季度通胀回升的预期中,必需消费品龙头仍可配置。
从长期来看,内需和这两条主线,能支撑一批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从中国好企业变成世界好企业。
首选标的为2018年业绩稳定增长的个股,如蒙牛乳业、万洲国际、华润啤酒等。
光大海外研究表示,第一,消费行业整体景气度较高,体现出消费的后周期属性,尤其在上游行业面临不确定性的2018年,板块配置的价值得到提升;
第二,龙头公司表现显著优于行业二三名;
第三,市场对于基本面处于底部并开始趋势性好转,或者长期市值潜力较大的公司尤其热衷。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成长确定性高、估值优势较为明显的消费成长类标的或异军突起,建议重点关注医药、社会服务、可选消费等板块龙头。
与此同时,部分基金经理还将注意力转移至新消费领域。
“一些新消费标的之前被资本市场所忽视,比如三四线城市群体的消费升级。之前市场过度地把关注点放在中等收入群体结构的改变上,认为这类人群的消费升级会带来相应产品的需求爆发,而事实恰恰相反。”混合基金经理李文宾表示。
“再比如,很多三四线城市居民之前喜欢吃辣条,现在开始吃来伊份(行情603777,诊股)、三只松鼠生产的食品。原来五角钱可以解决一份零食,现在升级到一元或者一元五角。”李文宾补充道。
他表示,当前二三线品牌正在开发匹配自身发展情况的城市的市场,相关消费品牌的业绩增长很有可能在近两年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