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杜坤维:加大募投资金监管才能保证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落到实处

加入日期:2018-8-27 14:19:0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8-27 14:19:05讯:

  股市支持实体经济,这是一种共识,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募集到资金没有投进到项目当中,而是躺在银行睡大觉,就没有扩大的生产,企业发展从何谈起,股价上涨基础在哪儿,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又从何说起。

  柏堡龙募投项目进展滞缓
  柏堡龙2015年6月26日上市,发行价格23.29元,最高股价是85.75元,截止上周五是12.76元,由于有两次股本扩张,复权价大约是39元,比发行价有70%上涨空间,比最高价也仅仅只是下跌50%多一点,单纯从股价表现看在中小盘股中表现不是特别差,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有靓丽的地方,也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太好的回报。

  柏堡龙发行市盈率22.98倍,现在是30.43倍,股价上涨一部分来自于估值的提升,一部分来自于公司发展带来的股价内生性增长,可是公司内生性业绩增长并不是来自于主营利润的高速增长,以市盈率变动粗略计算,估值提升带来的股价上涨占比40%左右。如果不考虑估值提升,按照22.98倍为基准,以中报0.21元乘以二计算股价是9.89元,即使考虑复权因素,股价大概是30元。

  柏堡龙股价表现之所以没有出彩的地方,在于募投资金没有发挥作用,募投项目进展不顺利,没有产生太多的效益。据新浪,8月17日披露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截至2018年6月30日募集资金总额15.39亿元,已累计投资募集资金4.78亿元。这意味着,柏堡龙从A股市场融得的资金还有10.61亿元躺在账上原封未动。

  柏堡龙三个IPO三个募投项目建设期均是1.5年,即柏堡龙本应在2016年年底前便完成创意设计中心建设项目、服装生产线扩产建设项目和创意展示中心建设项目三个项目的投资。然而,又过了一年半,截至2018年6月30日三个项目的完成进度分别只有2.29%、36.34%和82.33%。IPO募资而来的5.62亿元,柏堡龙共投入了1.35亿元,完成进度24.01%。3.18亿元的创意设计中心建设项目原来预计可以产生年净利润1.73亿元,按照中报数据乘以二测算这一净利润与18年全年净利润相差不大,可惜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如果产生预期利润,柏堡龙股价自然不一样。

  在IPO募投资金没有完成进度下,2016年11月18日,柏堡龙通过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的方式募集9.88亿元,这笔资金公司全部用于投至“全球时尚设计生态圈项目”目前进展大致顺利。

  由于募投项目进展不顺,柏堡龙近三年业绩增速差强人意。据新浪网2015年、2016年、2017年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保持在1.10亿元左右,2016年、2017年这一指标增速微幅下滑1.81%和1.19%。公司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8.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63.40万元,同比微增1.51%;扣非后净利润6340.11万元,同比下跌5.43%。据中国经济网,其2014-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5.49亿元、6.06亿元、6.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7亿元、1.21亿元、1.18亿元和1.29亿元。

  但话说回来,在整个服装市场不景气下,在募投项目没有产生效益下,柏堡龙能够保持主营收入和业绩一定增长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比那些一上市就业绩变脸的公司强多了,说明管理层还是有不错的经营能力,但如果募投项目能产生应有效益岂不是锦上添花吗?

  服装市场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预测的变化,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市场的变化,柏堡龙的募投项目变动是不是与大环境有关,笔者并不知情,也查不到任何的材料,不做具体的评价。

  但从整个市场来看,投资者投资公司是希望通过公司投资于实体经济当中,实现鸡生蛋蛋孵鸡的复利效果,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存在银行或者购买理财产品,如果存银行何必买股票投资,投资者自己直接存银行就好了。

  募投资金使用不当较为普遍
  我们股市圈钱市骂名不断,不在于IPO较多,也在于诸多募投资金被严重浪费,没有实现招股书的预期收益,而是成为画饼,成为忽悠。

  募投项目应该是上市公司和有关机构经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合理的评估做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可是也有部分公司所谓的募投项目根本就是为了上市而任意拼凑出来的,只是为了上市而设立的一个烟幕弹,因此上市以后延迟更改募投项目较为普遍,造成募投资金严重浪费,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成为虚幻,上市的意义大打折扣。

  据中证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7年,11月1日,今年已有81家上市公司宣布延期部分募投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实际投入额为102.12亿元。同时,有19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部分募投项目,原计划投入资金合计为76.35亿元,但实际投额只有11.09亿元,65.26亿元被转为永久流动资金。从延期募投项目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看,截至目前,2017年的延期数量已经超过2016年(57家)和2015年(53家),与2014年的83家基本持平,接近2013年的峰值92家。考虑到四季度是上市公司披露此类公告的密集期,2017年拖延公司数量大概率将创历史新高。有25家上市公司的延期项目涉及研发内容,包括研发中心的建设、某产品的研究、研发中心设备改造等。

  市场环境千变万化,募投项目估计不足是有可能的,但这只能是极个别的现象,较大面积的出现募投项目更改就不合常理,凸显募投项目设立的不严谨不科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是永远都不能改变的,研发中心的建设、某产品的研究、研发中心设备改造等出现中断,说明部分上市公司要么就不注重研发投入,要么就是为了圈钱而设立,圈到钱以后就暴露本来面目。

  监管募投资金运用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被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但如果募投项目进展迟迟,甚至直接取消更改,公司的价值如何体现,投资者理论上是根据招股书描绘的募投项目盈利预期做出来的,一旦募投资金朝令夕改,募投项目不能产生收益,公司的价值如何体现,投资者投资的依据已经荡然无存。

  为了规范募投资金的使用,监管层于2012年底发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每半年度全面核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出具《公司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并披露。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际投资进度与投资计划存在差异的,上市公司应当解释具体原因。深沪两家交易所也有专门针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披露要求。

  但是对于募投项目更改和不达标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罚,这就让上市公司有恃无恐了。最多解释一下,于是乎市场环境变了成为一种普遍的托词。

  正是缺少刚性的处罚措施,上市公司把募投项目吹得天花乱坠,给投资者描绘出一幅美妙的远景蓝图,可是上市以后,部分为了上市拼凑出来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了,募投项目直接被终止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招股书中募投项目的收益也就无法达到,资金要么理财要么补充流动资金或者存银行,实际上这是一种虚假陈述,严重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在笔者看来可以归入虚假陈述范畴。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募投项目不达标或者更改的,证监会可以抽查部分公司,如果真的是因为市场环境变化所致,毕竟市场很多时候难以预测,无可厚非,但如果发现募投项目设置存在问题,应该作为虚假陈述进行立案处理,严重者应该被退市,并赔偿投资者投资损失,因为募投项目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投资者也就无法从企业得到应该有的回报。

编辑: 来源:.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