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7-28 9:10:47讯:
导读:
李志林:低价股为何能站上风口
桂浩明:产业资本何以觊觎股市
刘柯:目前A股究竟处于什么状态
黄湘源:货币政策宽松并不意味全面放松
郭施亮:市场迎来喘息机会 操作仍需理性
皮海洲: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暴露A股四大问题
苏渝:推行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易宪容:宽松资金会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吗
杨德龙:拉动内需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好办法
祝祥学:从4000点高度看2800点起点
李志林:低价股为何能站上风口
本周大盘在连续放量大涨3天放出4928亿巨量后,各大指数又连跌3天。
但是,反弹的成果犹在。上证指数连续6天站在20天线2815点、五周均线2832点之上,深成指和中小板也站在五周均线之上,唯创业板与五周均线相平,总体处于多头市场状态。
四指数连跌3天,也与市场热点的迅速转换有关。最令人瞩目的是,久违的低价股群体站上新风口,狂掀涨停潮。导致了股价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存量资金纷纷从高价股往低价股进行大转移,低价股群体连续多日呈现大暴发。
低价股暴涨呈现强烈赚钱效应
据笔者统计,从6月下旬以来,连续涨停、股价暴涨的低价股有:通常丽星10天8个板,从5.13-11.88元,涨幅131.6%;斯太尔元连续8个涨停,从2.75-6.16元,涨幅高达124%;猛狮科技7天5个涨停,从6.7-12.45元,涨幅高达86%;西安饮食6天5连板,从3.48-6.30元,涨幅81%;欣龙控股6连板,从3.61-6.48元,涨幅79.5%;天成控股5连扳,从2.98-4.94元,涨幅高达65.8%;南宁百货3连板,从4.03-5.7元,涨幅41.4%;深中华3连板、华塑控股3连板、津劝业2连板、天津松江2连扳、中葡股份2连板。西藏天路和重庆路桥虽然只有2个板和1个板,但每天大涨,累计涨幅高达53%和42%。
一个板块有如此众多的持续的涨停潮,是以往所未见的。尤其是本周四,61只涨停股中有46只是5元以下的低价股。截止周五,有1个板或者没有涨停板却连续大涨的低价股,不计其数,普遍涨幅在20%左右,低价股的赚钱效应十分明显。
若打开所有的低价股的K线图,呈现出熊抬头的即将启涨的态势。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强烈关注。
低价股为何出其不意站上风口?
第一、许多低价股因被舆论误导所错杀。较长时间以来,市场流行一种舆论:今后中国股市将会向港股看齐,股价高的股如腾讯等,可以涨到几百元;股价低的股,将一文不值,可以跌到几角几分,成为仙股。
我认为,这是严重的误导。香港股市几角几分的仙股,基本上是盘子超大,没有主业、没有业绩、没多少净资产,只有些早已停产的破厂房,是只在写字楼租几间办公室,做点小生意的皮包公司。而A股中的绝大多数低价股是国企,盈利尚可,净资产较高,拥有主业、土地、厂房等众多资产。其中也有不少估值只有20倍以下市盈率、甚至4倍市盈率的绩优股。绝大多数低价股的股价和市值,已经远远低于重置这个企业的成本,自然受到产业资本的青睐。
第二、低价股持续下跌已久未出现过反弹。无论是2017年的炒大、炒优、炒白(马),还是2018年的炒新、炒高、炒科,低价股始终成为市场抛弃的对象,一跌再跌。其股价不仅低于2015年股灾流动性枯竭时国家队从跌停板上买入的最低价,而且比2014年1849点时的股价还要低。可以说,大多数低价股是严重超跌,已跌出了价值。
第三、低价股中多数是中小盘、低市值、离上方套牢盘位置甚远的股。在市场整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机构和游资只要花较小的资金,就可轻松地将一只低价股打出2连扳,制造赚钱效应,从而在白色恐怖中开辟红色根据地;在市场最薄弱的环节,在普遍被人遗忘的角落,快速打出一片新天地。可以说,近期主力机构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声东击西的战略大转移。
第四、低价股一旦启动,市场有强烈的赚钱效应和追涨效应。因为中国1.4亿投资者中,85%以上是资金量只有10万元的散户,低价股是他们的最爱。
同时,对在2691-2915点的反弹行情中的割肉者、踏空者和场外新增资金来说,容易对2900点指数的位置产生恐高心理,而去买超跌的、远远落后于指数的低价股,无疑心理更平衡,并且更容易获利。
低价股崛起符合最新政策导向
符合第一个政策导向是:要让股市回归正常轨道。
前期,央行行长、发改委主任、证监会负责人,以及权威媒体都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当前A股处于历史最低估值,A股出现了众多积极因素,要尽快让中国股市回归到正常轨道。
据此,市场的机构、游资和投资者认为,A股要回到正常轨道,就必须从基础做起,从底层做起,通过低价股的推升来抬高中价股、乃至整个A股的价值中枢。唯此,才能扭转股市的危局,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场外新增资金入市。
这是主力机构的惯用做法。回顾历次股市危机,每一次走出低迷、爆发较大的行情,市场都喊出消灭5元以下股票的口号,通过低价股行情把整个市场推动起来。
尤其是2014年6月在2200点启动的行情,只用了2个多月,就消灭了5元以下股票。到了12月底的3234点收盘,就基本消灭了10元以下的股票。随后便出现了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
符合另一个政策导向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
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视频会议,对下半年国资国企改革任务进行了部署。
会议明确强调:企业集团要切实担负起市值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上市公司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要支持上市公司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亏损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优质资产、盘活存量资源等方式,实现价值提升。要通过并购重组,把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保值增值。
无论是要求加强市值管理,还是要求亏损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或是把国企做大做强,最新的政策指向均直接指向国企低价股。
7月26日,国务院宣布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任组长、国务委员王勇任副组长。
国务院的这个重要决定,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下,守卫国有资产不致流失、保值增值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国企混改和市值管理、把国资做大做强的重大信号。因此,近期低价股群体崛起的主流,是国资国企改革股,尤其是被中央列为国改综合试验区的上海和深圳两市的低价国资股。
因此,本轮低价股的崛起,不像以往那样凡低皆炒,而是围绕着政策性题材,有所侧重,如股权转让、大股东增持、产业资本举牌、要符合国资改革(包括民企的并购重组)的条件、有转型升级的预期,来进行运作。这不仅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意愿,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低价股行情具有较长的持续性。
对低价股行情要转变监管理念
对监管层而言,需要对低价股行情转变监管理念。此前一两年,低价股连续暴跌,股价普遍跌掉50%-80%,个别的跌掉90%,但监管层从来没有要求这些股特停,认为股价下跌是市场行为,监管层不予干预。
既然如此,而今当2-5元的超跌低价股刚刚启动,一些有股权转让等题材的低价股出现了连续涨停,股价仍然是低价,仍然超跌,并不离谱,监管层保护刚刚恢复的投资者的热情,对其上涨,也同样应视为市场行为,没有理由动辄对其特停来加以干预。
因为,A股已有的涨跌停板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警示了风险。就没必要再多特停一举,有违规则该查就查。回顾美国、欧洲各国、日本股市,从来没有因股价上涨了百分之几十,就宣布特停的做法。在这一点上,监管层只管涨不管跌,监管依据是什么?为何不强调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呢?
对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来说,我认为,追捧热门的低价股也应悠着点,多做波段,多换手,多选些股票轮番运筹,尽量把行情拉得更长。
对于本轮反弹行情如何看?我的观点是:经过了7月11日和20日两次探底2752点和2753点,以及随后的3根放量的中大阳线、连续6天站在五周均线之上,可以确认7月6日的2691点,将成为中期性质的政策底、估值底和市场底。(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产业资本何以觊觎股市
在中国股市,产业资本大规模卖出二级市场股票,实施套现的事例是比较多的,由于这些产业资本所持有的大多数是发起人股,在公司股票上市时属于限售对象,因此每每限售到期时,会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于是产业资本的套现,也就成为困扰普通投资者的一个很大负面因素。
不过,最近情况有点变化,一些产业资本纷纷开始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并且形成了增持总量超过减持总量的局面。有人说,现在产业资本正在重返资本市场。其实,从资本的属性来说,产业资本如果以投资资本市场为主了,那么它就变成了金融资本,不再具备产业资本的特征。在这里,产业资本的行为,更多是一种觊觎--它在关注资本市场,并且试图从中获取利益。
那么,为什么当前很多产业资本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由于行情持续低迷,二级市场的股票很多已经跌了不少,跌破净资产的为数甚多。对产业资本来说,如果企业的市值比其重置成本还低的话,那么只要它经营正常,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超过贷款利率,就具备了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价值。在过去,海螺水泥就经常这样做,作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对水泥市场有着很强的前瞻性把握能力,因此经常会在上市的水泥公司股价大跌时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买入,在股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后再卖出。它数额巨大的投资收益,其中相当部分就是这样来的。当然,时下水泥板块行情还不错,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普遍不低,因此海螺水泥这次还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不过,其它有类似情况的行业,还是有类似操作出现。
其次,同样是由于股市下跌,一些上市公司价格变得较为便宜,使得其被收购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产业资本出于整合上下游或化解竞争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主动在二级市场出手,以股权买卖为手段,进行资产重组。格力电器对海立股份的举牌,无疑就属于这种情况。格力电器作为国内最大的空调生产厂商之一,对空调压缩机的需求很大,而这方面海立股份具备相应的优势,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入海立股份的部分股权,从而实施以股权为纽带的联合,有利于发挥好协同效应,对两家企业都有益处。事实上,资本市场一个很大的功能就在于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实现产业整合,而现在股市低迷,正是为低成本的整合提供了条件。可以预期的是,这种类型的整合,今后很可能会比较多地出现。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作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股价低迷之际,从维护股权稳定、提振市场形象以及为再融资创造条件等多个角度考虑,或者主动增持股份,或者以上市公司名义回购股份。这类操作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也较简便,并且在市场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事实上,近期产业资本在股市上的操作,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状况。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更多是属于维护股价的一种特殊安排,而不管怎么说,由此向市场所发出的信号,还是相当积极的,因为增持行为本身就是对股价的一种表态。
产业资本从把股市作为提款机,到如今纷纷觊觎二级市场,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都是从某个角度向人们发出了一个信号:现在的股市已经很便宜了。当然,从中并不能得出大盘已经见底,所有股票都具备了投资价值的结论,但至少也在提醒大家,产业资本在行动了,作为投资者也应该好好留意这个市场的投资机会了。(金融投资报)
刘柯:目前A股究竟处于什么状态
最近A股再度进入一种上下两难的牛皮状态,多空双方势均力敌,整体缺乏突破的契机。
从不利的角度看,中美贸易战处于暴风雨前的宁静,但这个宁静的背后,却暗流汹涌。目前美国会不会继续对其它商品加征关税还模棱两可,尽管全面覆盖5000亿美元的风声已经放出来了。更关键的是,美欧日相继签署新的关贸协议,一个新的富人经济群显露雏形,这才是影响深远的事情,将极大地影响未来世界贸易的格局。所以,现在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平静,中美贸易战未来的演变不仅仅影响的是资本市场,对外汇市场和整个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在这样一种不确定状态下,多头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积极的角度看,正是因为上述宏观经济面不确定因素太多,使得我们对内的一些金融货币政策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此前严厉的去杠杆、紧货币等高压政策微妙转向,实质性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和重新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双双发力,资本市场迎来了今年以来最为宽松的时间节点。尽管这个宽松环境并不是单独针对资本市场的,但宽松背景下肯定会有不少的溢出。
在这样一个两难的情况下,股市确实不好选择。从最坏的角度看,如果中美贸易战继续打下去,而且范围和幅度继续扩大,对股市的不利影响也会继续加深,在这个预期下的结果就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加剧,资本外流加速等,这些都对股市是极大的利空。按理说在流动性宽松和行业基本面向好的预期下,银行股是应该绝地反击的,毕竟资管新规和理媒体规都算是中性偏好的消息,但由于人民币又在加速贬值,所以银行股在短期表现之后又陷入迷茫之中,这基本就是A股目前的写照。
未来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这种危机之中的机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化。怎么理解呢?既然贸易战不可避免,那我们必须在强大的外压之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另一个选择,扩大内需,这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已经用过,现在扩大基建的举措也有些当年的端倪。但是,当年4万亿留下的隐患还是存在,那就是极度推升了房地产泡沫。现在,如果我们重新用刺激内需的方法,必须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平衡好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两个池子的关系,尽量提携资本市场,从过度依赖房地产到依靠股权增值。
从历史角度看,A股目前面临正反两方面的机会。正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外力的压迫很可能逆转成内力的爆发,最典型的就是1999年5·19绝地反击的行情,尽管现在这个概率不是很大,因为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对外依赖还不算强,而且当时的突发事件不是针对经济领域。从反的方面来看,2008年到2015年的7年时间,我们用4万亿刺激内需的方法避免了金融危机,但房价飞涨,股市低迷,现在再走这条路似乎基本无解,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放水的同时营造新的蓄水池。
总之,A股目前从资金面和政策面角度看应该是具备了不再大幅下跌的因素,但市场领不领情,或者说市场先做怎样的选择,还是一个未知数。在目前这种市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要去做无谓的预测,天有不测风云,股有不测行情,尊重市场,远离情绪,涨跌不惊,以时间换空间。(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货币政策宽松并不意味全面放松
政策宽松并不意味
着全面放松,而只是去杠杆、挤泡沫大方向不变下的适度宽松。一些人心目中的政策利好,充其量不过是原来已基本确定的政策基本不变前提下的加减,谈不上政策的根本性转向。
一行两会联袂发布的一系列新规,给市场带来了喘息之机。不过,新规虽然带有利好市场的明显动机,但是,如果以为这就意味着全面宽松时代的再次来临,则未免大错而特错。
相比于此前的过于紧张的去杠杆、挤泡沫,此次一行两会的三项新规,显然在一定程度上不无政策转向的某种意味。正如国务院7月23日常务会议所指出的那样,要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金融政策进行微调,显然是必要的。原来关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表述,现在少了中性二字。原来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避免投资减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发力,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为了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累计为9.1万亿元,同比减少2.03万亿元;其中5、6月份社会融资增量分别为7608亿元、1.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023亿元、5900亿元。表外非标融资更是持续大规模萎缩,债券市场不断爆出违约事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明显受阻。这显然是不符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的。
资本市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上半年IPO过会率仅为53.7%。随着IPO过会率越来越低,IPO上市数量和融资总额同比双双下降。其中,完成上市数量仅为63家,相比去年同期的247家,下降74.5%;IPO融资额合计922.8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53.96亿元,下滑了26%。如果扣除这一时期三大独角兽IPO的巨额融资,则降低幅度大致上应与IPO数量的骤降相当。与此相对应的是,上证综指、沪深300今年上半年累计跌幅分别为16%和15%,大盘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跌没了10万亿市值,股民人均亏损过万,这到底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是在拖实体经济的后腿,难道还需要多说吗?
一行两会新规允许发行新产品投新资产、公募产品可以适当投非标,并在估值方法上体现了对市场实际情况的柔性妥协;同时,对外资的更加开放和养老目标基金的加快进入市场,也有利于促进更多的资金投入股市、债市,给市场带来比此前更充沛的流动性。就此而言,从原来过严的资管新规,到现在适度宽松的理媒体规,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提振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也不失为一个重大的长期利好。
不过,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局势未明的条件下,外部环境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目前依然还没有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毕竟有一个过程,指望政策一宽松就马上带来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大反弹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股市素有政策市之称,特别是近两年来,沪深两市的走势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IPO严审批和市场严监管的制约。这也是大盘连续两年多一直徘徊在3000点上下,最近甚至一度出现仿佛有可能向2600点低位看去之趋势的重要原因。这一次证监会虽然也发布了一些资金面方面的利好政策,但在重监管的基本政策倾向依然故我的情况下,某些方面的些微宽松,固然有可能给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市场带来喘息的机会,但对于市场的利好意义也是相对有限的。对此,市场保持一定的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整体上,目前的政策宽松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松,而只是去杠杆挤泡沫大方向不变下的适度宽松。一些人心目中所谓的政策利好,或充其量不过是原来已经基本确定的政策基本不变前提下的加加减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的政策转变,更谈不上政策的根本性转向。更重要的是,在来自外部的压力还将继续存在,而内部经济出现失速下滑的可能性也还无法一下子就完全排除的条件下,A股接下来怎么走,归根结底不仅要看政策面的如何调整应对策略,还要看市场对经济的继续保持持续向好有没有信心,以及场内外各方面的资金,如何参与这轮政策面所驱动的反弹。在某种意义上,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也就是说,如果政策的加减法不但可以让市场有信心,而且还带来黄金般宝贵的资金,则反弹的延续或不无可能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否则,反弹的夭折还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市场迎来喘息机会 操作仍需理性
对于这一次的政策
转向,虽然带给金融市场一定的喘息机会,但考虑到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很难再度出现,料货币财政的宽松预期还是会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市场的表现,还是需要多一份理性。
中国股市历来有着政策市场的称号,而几乎任何政策举措,都会对资本市场构成深刻的影响。确实,从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政策动作来看,往往颇具一定的未知因素,其中近年来金融市场轰轰烈烈的去杠杆,无论是对股票市场,还是对P2P领域等,都构成了比较深刻的冲击。
股权质押频繁平仓风险、P2P领域频现爆雷压力,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金融市场防风险、守底线的政策底线,也逐渐受到冲击。或许,若继续延续以往偏紧的宏观政策,继续扩展金融市场的去杠杆领域,那么,无疑将会进一步触碰金融市场的风险底线。在此期间,如果缺乏了足够的风险防御能力,产生局部性的系统问题可能就成为了现实。
现阶段内,A股市场几乎陷入无股不押的状态,而对于深陷股权质押风险的上市公司来说,质押率越高,其可能承受的风险也将会越大。当市场延续持续非理性下跌走势时,那么质押率偏高的上市公司,一旦缺乏了有效的质押物、保证金补充,就可能会发生平仓风险乃至强行平仓风险。
至于P2P行业,近年来获得了爆发式增长,而对于万亿级别的P2P行业,早已牵涉到大量资本的参与。然而,在一轮轰轰烈烈的大洗牌过程中,P2P行业的合规性问题却备受关注,但鉴于整个行业真正达标的平台为数不多,而一旦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难免会造成大量平台跑路、倒闭的风险。但对于这一行业而言,无论合规性达标与否,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政策监管态度以及资金的流向情况。退一步来说,假如平台满足各项合规达标需求,却因整个行业呈现出资金大量流出的迹象,这难免会冲击到平台的正常运营;而一旦平台发生资金挤兑风险,恐怕合规的平台也难以抵御庞大的资金挤兑压力。
从上市公司平仓风险加大,到P2P行业爆雷风险频发,再到汇率持续大幅波动等现象来看,实际上也倒逼着货币财政政策的加快转向。确实,与以往的政策定调有所不同,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政策环境转向迹象比较明显,而与今年上半年偏紧的宏观政策相比,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变化,此举也起到对冲风险,降低金融市场发生系统风险的作用。
财政更积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最近一段时期内,国内政策环境确实在频吹暖风。近期的政策转向,的确颇显深意,但考虑到近期整个金融市场的大环境状况,实际上还是强化了防风险、守底线的政策底线原则,同时也在尽可能降低金融市场发生系统风险的概率。
但考虑到以往货币财政宽松预期的负面影响,后续不利因素仍然不少,而对于此次的政策原则,则强调了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实际上,从这一政策定调来看,虽然适度刺激还是显得很有必要,但却担忧如2008年超宽松政策后的后遗症影响,故此次政策转向,还是有所谨慎,政策宽松预期还是有所约束。
在金融市场中,资本往往具有逐利性,而对于部分先知先觉的资金来说,其早已嗅到政策转向的预期。实际上,从最近一段时期的市场表现来看,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力度也显著增加,这恰恰说明了先知先觉资金的聪明选择,也是对政策转向预期的一种准确预判。
从估值底部确立,到政策底部形成,再到市场底部的逐渐展现,加上最近一段时期内政策面上的频吹暖风,实际上也预示着2600点一带区域,基本上属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政策底线区域,也可能称得上是金融市场防风险、守底线的极限容忍位置。
不过,对于这一次的政策转向,虽然带给金融市场一定的喘息机会,但考虑到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很难再度出现,料货币财政的宽松预期还是会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表现,还是需要多一份理性,而熊市筑底过程往往也颇具复杂性。对于未来股市的走向,或许更需要关注到政策宽松预期的可持续性以及新股发行节奏与募资规模力度可否充分考虑到市场自身的真实承受能力等因素,这同样影响到未来股市运行的方向。(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暴露A股四大问题
长生生物疫苗事件
暴露出A股市场不少问题。首先就在信息披露方面;其次,反映出市场停牌制度不合理;其三,市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其四,暴露出A股退市制度存在重大不足。
自7月15日,长生生物问题疫苗事件曝光以来,疫苗事件持续发酵。证监会于7月23日对长生生物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立案调查。
对长生生物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立案调查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在7月15日长生生物狂犬疫苗严重造假问题曝光之前,该公司因为销售不合格的百白破于去年10月27日遭到吉林省食药监局的立案调查。为此,今年7月18日,吉林省食药监局对长生生物处以344万元的处罚。而对于公司因为销售不合格百白破被吉林省食药监局立案调查一事,长生生物未进行信息披露,所以这就有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由于证据确凿,相信证监会的调查会很快有结果。
如果只是局限于此的话,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A股市场发展的意义其实是有限的。除非通过立案调查,最终能够将长生生物踢出A股市场。实际上,通过对长生生物的立案调查,更应该引起市场多方面的反思,进而通过对股市制度的完善,达到让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就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来说,也确实暴露出A股市场的不少问题。
首先是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近年来,管理层对信息披露的重视前所未有,管理层甚至将对股票市场的日常监管定格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然而重视固然是重视,但这种重视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即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法律也没有严厉的惩处措施。按照当下的《证券法》,顶格处罚不过就是60万元而已,除非被认定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才会被强制退市。正因如此,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根本就没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当一回事。长生生物没有及时披露吉林省食药监局对其立案调查一事,显然与此有很大的关联。
其次,暴露出A股市场停牌制度不合理。在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曝光后,从7月16日起,长生生物股票进入连续跌停状态,持有长生生物股票,或在下跌过程中买进长生生物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从而导致长生生物生产问题疫苗,投资者买单一幕的出现。之所以出现这一幕,显然是由于不合理的停牌制度造成的。实际上,对于长生生物这种出现重大问题的公司,股票应作停牌处理。但目前A股停牌制度一味追求复牌交易,股票该停不停,从而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投资损失。
其三,暴露出A股市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上面提到的停牌制度不合理,实际上就涉及到对投资者保护不力的问题。根据现行的赔偿制度,在疫苗事件曝光后,买进股票的投资者是得不到赔偿的。既然如此,在疫苗事件曝光的同时,就应该对长生生物股票进行停牌处理。这样一来,持有长生生物股票的投资者就都可以向长生生物索赔了。但该停牌时却不停牌,让其他的投资者来接盘,且不负责赔偿,这显然是在牺牲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所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曝光后的股价连续跌停,暴露出来的是市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力。
其四,暴露出A股退市制度存在重大不足。从2014年起,A股推出了强制退市制度。但该项退市制度,主要是对欺诈发行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进行强制退市。实际上,长生生物在狂犬疫苗上面严重造假,其性质比欺诈发行严重得多。毕竟欺诈发行只是谋财,但在狂犬疫苗上面严重造假,这不仅是谋财,而且还是害命,这样的公司应坚决将其退市。但奇怪的是,A股市场还不能以此为由直接将其退市,这显然是很荒唐的。如今,市场把长生生物强制退市的希望,寄托在证监会对长生生物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问题的立案调查上,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A股退市制度的不合理,因此也显而易见。(金融投资报)
苏渝:推行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投资思维
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此前我曾在《金融投资报》专栏文章中指出,中美开打贸易战已经成了事实。而要打赢这场仗,并提振中国经济,无非两大关键:一是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拉动内需消费。定向降准打响了第一枪,已经出台的定向降准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宽松的预期。A股的上涨大多是资金推动型的,资金面的宽松给股市的上涨提供弹药充足的预期,货币宽松会扶持或者刺激实体经济,改善人们对未来股市的预期。定向降准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并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此次定向降准除了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还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一并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扩大消费,同样起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生活中,而A股涨跌与货币的流动性有很大的相关性,货币多了流入股市的量就会增加,市场上的资金宽裕也带动资金成本下降,上市公司有望减少融资成本。
而推行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个人认为起码有如下三大作用:
首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才有望确保整体流动性释放。对于改变当前股市资金短缺,解决很多质押上市公司面临的爆仓风险,产生积极作用。股市、汇市、债市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冲击和影响,十分敏感的股市和汇市、债市受到了明显的冲击,这都有可能把经济问题社会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才有望稳定股市、汇市、债市。
其次,缓解近期网贷平台频繁爆雷,尤其是越演越烈的连锁引爆现象。互联网+金融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个平台,很多上市公司都涉足其中,且乱像横生。网贷平台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高额消费返利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其实质是资金推动,挖东墙补西墙,后浪推前浪。如果后浪没了,资金链断裂,跑路、爆雷就不可避免。网贷平台频繁爆雷,因涉及面广,将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有望缓解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给互联网+金融留条生路。
再次,刺激基建和楼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而基建的重点在于防烂尾而非稳增长。明确了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侧重于地方盘活存量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等政策表述,也表明基建的政策目的是稳增长。本周二股市基建板块掀涨停潮,以及钢铁、水泥、有色、房地产等板块也位于涨幅榜前列就是佐证。同时,放松货币无论从哪方面解读都对楼市利好。
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对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都有正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降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内需等后续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方面。
(苏渝,高级投资顾问,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chxy9888或苏渝抓牛股)
易宪容:宽松资金会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吗?
最近,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求转向,财政政策要求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趋向紧中放松。并要求宽松的货币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其资金不要流入房地产。所以,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一方面政府鼓励银行向企业增加融资,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地的房地产市场按揭贷款政策全面收紧。这就向房地产市场调控发出了保持高压态势信号,以防止住房市场信贷进一步扩张。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从这个星期三(7月25日)开始将首套住房按揭由基准利率上浮10%提高至15%,第二套住房利率则上浮至20%。四大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近日也陆续上调住房按揭贷款利率。近期上调住房按揭利率的城市还有福州。福州首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普遍从基准利率上浮至15%,部分银行甚至将第二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上浮20%至35%。北京的情况也差不多,第二套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最高可达到上浮40%。
可以说,银行对房地产市场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上调,无论上调的幅度是多少,对房地产市场来说,都是重要的收紧政策。长期来看,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会不小。但是从短期来看,这样做是否能够阻止宽松的资金不流入房地产市场,应该是相当不确定的。
因为,就目前购买住房者的按揭贷款利率来看,目前的银行贷款利率为4.35%,处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如果上浮15%,住房按揭利率也正好5%。5%的利率水平,如果从当前资金的价格来看,5%能够贷到款,肯定是银行贷款最好的价格水平。因此,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居民来说,这种利率上浮,比起下浮按揭贷款利率30%(到3.045%)高许多,但后者利率早就成为历史,即使在优惠政策时,居民购买住房要获得这种利率也只有少数的银行员工而已。
而且5%的利率水平,不仅仍然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而且还得与房价上涨的幅度相比较。从已有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上个月90%以上的城市房价还在上涨,而且有些城市房价上涨持续出现39个月了,及2015年以来房价上涨高于15%以上大中城市达57个以上,占比达81%以上。只要房价上涨超过5%,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上浮对购买住房者根本就可忽略不计。更何况这几年有一些城市的房价上涨50%以上呢?
所以,在当前的这种市场环境下,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上浮,对于那些房价上涨幅度小的城市可能有一些影响,但是对于像深圳、北京、福州等城市,2015年以来房价上涨了30%以上的城市来看,影响不是太大。比如2015年以来北京房价上涨35%,深圳上涨45%。但这里还得注意一个重要现象,这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价上涨幅度还没有包括住房价格阴阳合同的情况在内,如果这种情况包括进去,其房价上涨的幅度会更大。
还有,从今年银行信贷流入的情况来看,今年整个流入房地产的银行贷款占比高达近40%,达3.54万亿元。2018年6月底整个房地产贷款余额达35.78万亿元,占整个贷款129万亿元的27.7%。从这两个数据来看,一是2018年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占比同比有所下降,比2017年低了一点,2017年最高时达到50%以上。二是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主要是指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但是那些以住房和土地抵押贷款的资金没有计算在内。如果这种方式贷款也算在房地产市场上,那么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资金占比估计会超过70%。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银行体系可释放出来的资金(目前有人计算出银行可贷资金达到36万亿元)非常高。当这些资金要流入市场时,银行考虑或是以住房和土地抵押有关的放款,或是直接流入房地产市场。因为,只要房地产市场价格还在上涨(实际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那么银行资金流入这些市场风险就不会太高,银行更意愿让宽松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且一方面在于从央行的统计来看,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是流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银行更愿意对房地产市场放款。所以,要让宽松的资金不流入房地产市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况旧的影子银行渠道可能会全面收缩,但新的影子银行渠道又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从目前天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贷款电话,就知道监管层要把这些渠道完全堵死是不可能的。当宽松的资金都从银行体系释放出来时,这些资金难免会流入目前收益仍然是最高的房地产市场。所以,只要房地产市场是高收益,甚至于是暴利,想堵死资金流入房地产是相当困难的。宽松的资金又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泡沫再次吹起的动力。(金融投资报)
(易宪容,市场资深人士)
杨德龙:拉动内需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最好办法
■牛人说市
周五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的回调,在连续反弹几个交易日之后,受到获利回吐的压力以及外部冲击的影响,A股出现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整体来看,本周市场进一步确立了市场W型底部。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冲击,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偏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政策上已经发生转向,这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市场资金面紧张的状况,会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在财政政策方面,下半年将进一步减税降费,真正减轻企业和个人在税负上的压力。这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活力,同时刺激消费。
对于投资者比较担心的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将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应对。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解决。
本轮市场下跌主要是受到内外部利空因素多重的影响。在下跌过程中,股票的表现仍然是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些中报业绩超预期或者是业绩反转的像白羽鸡板块出现了逆市的上涨。而一些绩差股和题材股则是不断的下跌,特别是出现问题疫苗的相关生物制药公司出现了大幅下挫。不仅实体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资本市场上也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业绩比较差的公司或者是经营不善的公司,可能会逐步的被市场边缘化。而一些优质公司,特别是优质的白马股,会不断的受到资金的关注,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现在A股市场对于价值投资已经逐步的深入人心,过去三年我一直致力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推广,三次赴美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将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引入到A股市场。巴菲特曾说,股市从长期来看,趋势都是向上的,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亏钱?那些使人们确信积极地进行股票交易会比持股待涨有更高收益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正是因为很多人热衷于买入和卖出,导致在市场整体趋势向上的时候也会亏钱!对于一些优质的个股,采取买入并持有的策略,是应对市场波动最好的方法。大盘现在虽然已经探明了底部,但是仍然维持震荡反弹的走势,而不是单边上扬,任何个股出现震荡回调也都是非常正常的表现。
在市场震荡中挖掘一些业绩持续向好的个股和板块,进行长期持有,是当前最好的投资策略。频繁的进行交易只会导致心态变差,同时也会导致资产的不断的缩水。所以建议投资者减少频繁交易,抓住优质个股的机会,通过中长线的持有来获得比较好的投资回报。改变追涨杀跌的做法,从而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
本周受益于下半年将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基建板块大幅上涨,特别是水泥板块出现了比较好的回升。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高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最方便的交通方式。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都进步非常快。我国进行基建投资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提振GDP的增速,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大力进行基建投资很有必要。现在民间投资的增速在下降,进一步凸显了政府基建投资的重要。加大基建投资,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民间投资不足,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
下半年,拉动内需成为应对经济增速下滑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而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在消费方面的话,通过减税降费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升级和消费总量的扩张。而通过拉动投资,进行基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提高投资的增速,投资和消费增速都出现改善的话,内需增长可能就会抵消掉一部分出口增速的减少,从而更好的应对外部的这个压力。
现在中美贸易摩擦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最终的走向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练好内功,依靠内需来提振经济的增速。下半年GDP可能会保持在6.5~6.8%之间,但是一些分项指标显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转向,一方面提振了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第四个十年,如果能保持6%以上的增速,应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基数逐步增大的背景之下,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放缓,怎么能够保持经济的平稳的增长,同时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是政策引导的一个重点。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我是有充分的信心,我认为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当然结构的调整更加重要。
经过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通过去产能,产能利用率已经大幅提升,龙头公司的盈利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未来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会进一步推进。而在推动GDP的三驾马车里面,消费的贡献逐步的提升。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已经逐步提高,超过投资成为推动GDP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贡献也逐步的超过了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而经济结构的调整预示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金融投资报)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祝祥学:从4000点高度看2800点起点
■选股思路
继上周五探底回升收出逆转大阳后,本周一二大盘再接再励,连收大阳,点燃了场内外的热情。但是,周三周四的盘面,突然出现了一些诸如低价股集体异动涨停潮的极端现象,使得股市再遇回调。好在周五有止稳迹象,这样,大盘的周线得以站上五周均线,是为三连阳。错综复杂、一波三折的走势背后,无数的投资者在经受着心结的折磨,那么,本周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目前,中小投资者的疑问应该是这几个:2691点到底是不是底?本轮到周四最高摸到2915点后反弹是否结束?市场的投资风格是否要转换?复杂多变的外围环境影响有多大?账户应该怎么解套?诸如此类,我们来一一分析。
我们先从人类的本性上看。假如股市的一个底部得以确立,那后面需要经历多大的折磨?众所周知,底部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下跌,直到运行到某个区间点位区域,市场公允其达到了政策环境、公司估值等基本条件,从而形成。这个底,是需要反复测试,最终才能形成共识的。测试的过程,其实就是怀疑的过程。所以,股市走出底部后会有两个最难捱的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在二次下跌或三次下跌,做双底或多底的时候。这个时候,前面持续下跌浪引发的恐惧感是没有消除的,市场往往以快速下跌的方式,去加剧恐惧感,然后又在多数人的惯性恐惧中拉升,从而完成二次或三次探底。上周五前,我们经历的就是这个阶段。
第二个时刻,是脱离双底或多底后,突破颈线形成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理恐慌往往是体现在账户市值变动上,因为股市上行一波后,账户一旦达不到相应的赢利预期,那么心理上就会有巨大的落差感。此时,又正好遇到技术上的颈线位筹码压力,从而使得股价会出现回落,即所谓的没怎么得到马上又失去,进而怀疑市场底不成立。本周后段,我们经历的就是这个阶段。
事实上,在最难捱的两个时刻过去后,即会迎来右侧交易点的诞生,即场外增量资金将会源源不断的进入,推升股市脱离底部。彼时,底部的形态就跃然于盘面了。
那么,两次难捱时刻是否就必然会成功地将底部构筑完成呢?这倒不是百分之百,因为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就会将一段反弹变成下跌中继。但是,目前的形势,我们认为是具备市场底部的。首先,国际不确定性环境在今年的前半年中加速了市场的恐慌,从而促进了终极底部的形成。其次,国内去库存、去杠杆、促转型历时已久,到今年七月形成了转折点,转折的标志是财政与货币政策悄然有了新的变化。最后,上市公司经历了一轮冰与火的考验后,并购重组与股权转让再次成为当前的热点,内部的产业资本增持与外部的内外资机构入场形成了共振。
所以,我们认为,3000点具备政策底的条件,2700-3000点间是正式构筑市场底的区间,这个区间是新一轮大资金布局的黄金坑筹码区域。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目前肯定会很焦虑,但是,我们如果认清所谓的股投不炒的含义,就不会过份纠缠于当前的难挣钱,或者怎么也解不了套。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确信3000点未来一定可以越过,那么,2800点的筹码,无论是什么样的股票,都将具备向上拓展的空间和能力。事实上,本周的低价股的崛起,其实就是超跌股的崛起,也是仙股的自救,而不是市场恶炒,这是股市要消灭一部份仙股然后走牛的标志。
综上所述,我重复地强调三遍:起点!起点!起点!这里正是新一轮牛市的起点,尽管未来还需要反复折腾,主升浪的到来还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但并不妨碍我们正确地形成认识和开展投资。
如何投资,其实我们经常老生常谈,要把握大局、看准市场、认清自已。上股市来投资,无非是以赢利为目标。如何赢利,我们又需要知道自己是靠什么来赚钱的。赚钱的方式,只有三种。第一种,是赚国家红利的钱。比如当前就是政策底,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新一轮的大基建潮、有提速的国资改革等等,你投资了这些,就马上赚到了。如果你再认为国家未来会将股市做到4000点,那你现在拿好股票不动,到4000点再卖出,这也属于赚国家的钱。第二种,是赚上市公司的钱。上市公司每年都在运营,你选取有上进心、有核心竞争力、有市场前景的公司,分享企业的红利,就是赚上市公司的钱。第三种,是赚交易对手的钱。当前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是这种,即投机热点,做击鼓传花的游戏,你卖了,对手买了,就一步一步地推高股价了;你买了,没对手买了,再也卖不掉了,股价就跌回原地了。
(祝祥学,市场资深人士)(金融投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