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亿万投资者共同“表态”郭施亮:不会卖房炒股

加入日期:2018-7-14 8:31: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7-14 8:31:35讯:

  导读:
  李志林:周线终结七连阴震荡验证市场底
  桂浩明:不必夸大公司回购的作用
  刘柯:“股投不炒”知易行难
  皮海洲:董明珠会转变为“野蛮人”吗?

  黄湘源:退市机制常态化的试金石是市场
  郭施亮:房市资金会不会流入股市?难!


  李志林:周线终结七连阴震荡验证市场底
  7月6日大盘下探2691点后,尽管多数投资者认为这是政策底与估值底。但是能否成为市场底,仍有较大的分歧。

  经过本周市场的运行,我认为,政策底、估值底以及与市场底重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理由如下。

  周线中阳终结7连阴
  截止上周,大盘出现了5178点以来的首次周线7连阴,市场平均市盈率、平均股价均已跌破了股灾最底部2638点的水平,走势极为险峻。

  但是,本周上证50、沪深3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六大指数均收出了3.09%、3.79%、3.06%、4.66%、4.34%、4.93%的中周阳线。这应该是对2691点市场底的有力确认。

  二次探底反击力度罕见
  本周三,在美国商务部宣布拟对中国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征加10%关税,以及人民币第二次贬值到1:6.73的双重利空冲击下,上证50、沪深300、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再次集体跳空暴跌1.58%、1.73%、1.73%、1.97%、1.88%、1.88%,并留下了不小的缺口。市场普遍担心再破2691点底部。

  但是,大盘只探到2752点就止跌,离2691点有相当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周四六大指数集体暴涨了2.34%、2.16%、2.16%、1.77%、2.55%、3.30%,以大阳线一举包掉前日的长阴,当日便补掉了跳空缺口,并放出了4159亿的大量。这种猛烈的报复性反弹,是3年来所罕见的。并且,在2730点关键位上连续收盘了7天。这可谓是亿万投资者对2691点底部的共同“表态”。

  多方合力呵护资本市场
  上交所7月8日深夜喊话,“沪市公司上半年投资价值凸显增持回购彰显信心”。上交所指出,上半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沪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积极主动响应国家战略大局,聚焦主业和实业,稳健经营、运作规范,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来看,沪市公司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处于较低位置,投资价值凸显。实际上,沪市已有多家公司披露了回购或股东增持方案,彰显了公司和股东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7月9日,证监会宣布进一步放开外国人投资A股的限制,两类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开设A股证券账户。从长期来看,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之举,这则消息肯定是一个利好,对国内仓位较轻的投资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7月10日至12日,证监会主席、副主席多次召开上市公司座谈会,听取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建议。

  7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发布会,上半年央企实现利润8877.9亿元,同比增长23%,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尤其6月份同步增长26.4%,创历史单月最高水平。并且,央企在运行质量方面也可圈可点,央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在众多重大科技专项中承担重要任务,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也得到了较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了实体企业的效益回升,新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1.9%。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的央企有如此靓丽的业绩,那么整个国企和上市公司上半年乃至全年的业绩较大幅度的增长,也有了可靠的保证。这是从经济基本面上的高质量发展,给予2691点的政策底和估值底的信心和底气。

  投资者恐慌情绪得以平复
  市场对贸易战的恐慌情绪已持续了3个月,在6月19日、7月2日两次暴跌中达到了顶峰。

  但是,7月6日美方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发布后,A股却不跌反涨,连涨3天收复了2800点平台。7月10日,美方又突然宣布拟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A股以不到2%的跌幅跌了1天后便连涨两天,创出反弹新高,连续两天收在2830点之上,巩固2800点平台的意愿十分强烈。

  主要原因是中国对贸易战的应对举措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可能遭受的损失和代价加以评估,采取了针对性防范措施,故使市场对贸易战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中国不愿意打贸易战,为避免做了极大的努力;中国遵守WTO的贸易规则,理在中国一边;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中国不惧打贸易战。

  第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意味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经济也可以实现内循环。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91%源自内需,内需里又有六成靠消费拉动,且这种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市场活力充沛。更重要的是,中国创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创新驱动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韧性。

  第三,中美贸易战的结果,不可能把中国出口美国的5000多亿美元商品清零。因为美国中低端制造业的空心化,决定了他们找不到中国这么多价廉物美的出口优质商品的替代品,否则它也不需要打贸易战,直接封杀中国的出口商品就是了。

  第四,从实际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2177.8亿美元,增长13.6%;从美国进口840亿美元,增长11.8%,仍然是贸易顺差。美国要想把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降为零,那是不可能的事,要么导致美国生活必需品短缺,要么将关税负担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更何况美国对中国征关税的商品,电子产品中三分之二是由外资包括美资生产的,机电商品中有三分之一是由外资包括美资生产的,征税等于是自摆乌龙。

  难怪美国国内从工业、消费,到农业协会强烈反对特朗普的征收关税政策。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反对特朗普的贸易战,认为征收关税最后必然由美国国民来买单。美国参议员以88:11票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限制特朗普征收关税的权利》的决议。

  第六,只要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打持久战,在应对措施得当、做好付出一定代价准备的前提下,就可把贸易战的损失降到最小。相信当美国在发现靠单边主义重振美国制造业的不可能性,反而导致哈雷、特斯拉等更多的美国企业出逃美国,更多的美国和欧洲企业进军中国,尝到了众多不良后果后,贸易战定难持久,最终只能通过谈判解决分歧。

  市场底还需继续打磨
  如果说2730点关键位连续7天收盘未破,反映了管理层和国家队捍卫2691点政策底、估值底的坚决态度的话,那么,眼下大盘在2830点上连续两天收盘,并将继续不断地对2800点平台加以整固。

  下周关键看能否在2830点上方收盘;大盘能否呈现底部逐步抬高,顶部不断上移的态势;日成交量能否提升到4000亿以上;五周均线能否被收复(下周位置在2860点左右)。

  周五,为大盘强劲反弹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盘蓝筹股稍事休息,这是好事,大盘股指数修复得慢些无妨。重要的是,行情和估值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来加以修复并充分换手。这样,即便阶段性反弹到位后大盘再次回调,也不至于跌破2752点和2691点两个底部,市场的信心就能不断增强。(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不必夸大公司回购的作用
  一段时间来,股市表现低迷,市场各界都在研究提振股市的方法,其中上市公司回购其发行在外股票并予以注销这一模式被提及较多,并且已经有了少数上市公司予以实施,最有有影响的是美的集团,该公司董事会提议拿出40亿元资金,回购不超过8000万股股票,且将回购的股票予以注销。如果此提议得到股东大会通过并予以实施,那么届时美的集团的总股本将减少1.2%。这将是公司在连续多年实施股本扩张以后的首次收缩。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以前股票回购主要在B股市场上出现,如丽珠集团,就曾经多次在二级市场回购B股并予以注销。而回购A股,在十多年前的股权分置改革时曾经作为配套措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得到运用,至于像现在所出现的花几十亿元资金回购A股,以前是未曾有过的。在海外市场,公司回购股份则比较常见,通常这是作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一些进入到成熟期,经营规模大,利润稳定,但一时没有好的增长点的企业,往往会选择回购股票的方式,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净资产收益率;二来也有助于股价的回升,巩固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应该说,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公司回购股票都可以认为是利好消息,这也难怪这次美的集团提出回购议案后,社会舆论广泛叫好,也有不少投资者督促其它上市公司予以仿效,甚至有人认为市场上将出现“回购概念股”,并且排出了一张不算太小的存在回购可能的上市公司名单。

  诚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其对于稳定相关股票股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应该指出的是,就回购本身而言,更多是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所作出的一种个性化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而且这一模式在抵御系统性风险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原因首先在于,上市公司的职责是搞好经营、创造利润以回报股东,而要这样做就需要投入,当初的IPO以及以后的再融资,都是为需要筹集资金。让它把筹集到的钱拿出来回购注销股票,这是和股权融资完全相反的操作,显然是不可能为大多数公司所采纳。再说了,现在又有几家上市公司能够拿出几十亿的自有资金用于回购股票呢?因此,美的集团的做法只能认为是个案,事实上时下其它一些宣布要实施回购的公司,规模就小很多了,而更多的公司恐怕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来这样做。因此在二级市场上,形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回购概念股”。其次,公司回购股票,客观上减少了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数量,这对股价上涨当然是有利的,但这并不导致该股票一定会大幅上涨,毕竟公司回购是有价格上限的。进一步说,回购更不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走势。美的集团的回购力度可谓空前,但也仅仅是回购相当于总股本1.2%的股份,从理论上来说,这对股价的影响不可能会很大。至于那些回购注销零点几个百分点股票的回购操作,可以夺人眼球,但未必有实质性意义。就大盘而言,更不会因为有几家公司回购股份而改变行情趋势,说回购提振市场信心,那只能是对个别公司的股东来说的,其影响力真的十分有限。

  上市公司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愿意回购股份,一般总认为是好事,公司作出这样的决策,也是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的。但是对市场而言,公司回购的举措则不应该得到过度的拔高,其作用更不能被夸大,至于想借此炒作所谓的“回购概念股”,那么就更是一种短视与无知的行为了,比去年炒作“大股东兜底增持概念股”还要更不靠谱。(金.融.投.资.报)



  刘柯:“股投不炒”知易行难
  一个没有“炒”的股市,不知是什么概念。最近,“股投不炒”横空出世,当然这并不是偶然,它其实就是说要“价值投资”。但是,所谓理想状态的“股投不炒”或者价值投资,几乎是不现实的。

  从经济学的范畴看,制约市场价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商品供求关系、国家政策和国际价格。其实股票价格是最市场化的价格,即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地形成的价格,这个价格总是围绕价值波动的。既然有波动,那就会有高与低,价值投资也就只能是相对的。比如,750元一股的贵州茅台市盈率接近40倍,26元一股的招商银行市盈率只有10倍出头,两个都是A股中为数不多的好公司,怎么去判断它们的价值?买750元的茅台就是“股投不炒”?

  我不知道“股投不炒”该是怎样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因为即便像美国这样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也不是单纯的“股投不炒”。比如,投资亚马逊和特斯拉算不算价值投资?但它们又是长期亏损的公司,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这就是“炒”,但却“炒”出了伟大的公司。诚然,美国有巴菲特这样恪守价值投资的股神,但美国股市也有很多仙股,也有大量的投机客,没有一个资本市场敢说自己是绝对干净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反观A股,我们具备不具备“股投不炒”的环境?价值投资喊了很多年了,从当初设立投资基金,到QFII,就是想让机构投资者成为A股的中流砥柱,但一直都事与愿违,现在这些中流砥柱很多时候比中小散户还“炒”得厉害,这就是A股的现状,因为A股基本不具备价值投资的基础。我们扳起指头数一数,有几家A股的上市公司值得长期价值投资?不会超过100家吧,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初创企业,完全市场竞争中能活过十多二十年的都是凤毛麟角,怎么定义这个长期的价值投资?

  但A股有数千家上市公司,刨除这百十家好公司,还存在大量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公司,怎么去发现和定义这些公司是不是该“股投不炒”呢?也许有人说,你不要去买那些概念股垃圾股,但它们是不折不扣的上市公司,是合理合法有被买卖权的公司,是正儿八经经过审核上市的公司,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二级市场的错,凭什么放它们上市而又教育投资者不要买?至于那些造假上市的恶劣公司,“股投不炒”长线持有更是血本无归,这些经历重重审核过来的公司,谁之过?至今没有看到审核环节有什么责任追究吧,公司顶格也就罚款60万,至于退市,它们无所谓,反正不用退还早已用光的募集资金。

  所以,在A股谈“股投不炒”,完全就是不懂国情。至于拿股市和房市相提并论,那更是幼稚。中国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产值400万亿以上,股市就是个配角,总市值才50万亿,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至于有人把股市的“涨停板”和限购拿到房地产市场去“玩”也是一个笑话,在上涨趋势中“涨停板”是助涨的好不好,还不如放开一步到位释放做多能量;再说限购,住房本身是不动产,不炒可以住,股票是虚拟经济,不适当投机,只搞价值投资,可能吗?那不如存银行或者买国债了。中国现在极度缺乏投资渠道,居民大量存款不知道该怎么保值升值,怎么可能股票不炒?是和房地产一样限制投资资格吗?新三板就有500万门槛,是只投不炒了,结果成了死水一潭,新三板很多公司质地比主板还好,没有流动性,一切都是白搭。

  资本市场应该允许一定的泡沫存在,没有哪个国家的股市敢说自己是绝对的价值投资,“股投不炒”可以,先让那些垃圾股鸡肋股退市,赔偿投资者损失,只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这样大家也就没什么怨言了。或者你不要再审核了,让市场自己去选择,垃圾股给垃圾价或者根本发不出来圈不了钱,好股给好价,自然优胜劣汰。你不能给市场扔了垃圾又要大家背黑锅,夸夸其谈说什么“股投不炒”,其实在中国,最好的只投不炒就是存银行定期,根本不应该到股市中来。




  皮海洲:董明珠会转变为“野蛮人”吗?
  董明珠是A股市场反
  “野蛮人”先锋。2016年12月,宝能成为格力第三大股东时,董明珠就表示“资本若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就是罪人!”如今,就有人提防董明珠要变为“野蛮人”了。这个“人”就是海立股份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

  把董明珠与“野蛮人”联系在一起是一件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众所周知,董明珠是A股市场反“野蛮人”的先锋。回想2016年12月,当宝能以持有格力电器4.13%的股权成为格力的第三大股东时,董明珠就大怒了,表示“资本若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那就是罪人!”如今,也就20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有人提防着董明珠要成为“野蛮人”了。而这个“人”就是海立股份的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

  何出此言?这要从近日格力电器二次举牌海立股份说起。7月4日,格力电器公告称,今年4月份以来,该公司通过二级市场不断增持海立股份的股票,时长近一个季度,最终在今年7月4日把持有的海立股份从5%变成了10%。坐稳了海立股份第三大股东之位,且离海立股份第二大股东10.18%的持股量仅一步之遥。

  格力电器二次举牌的消息在市场上起到积极的影响,7月5日,海立股份股价逆势上涨5.35%。只是如此一来,海立股份的控股股东上海电气集团就有些坐不住了。因为上海电气集团目前持有海立股份也只有20.22%,这显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放心的持股比例。尤其是对于格力电器这种“不差钱”的公司来说,10.22%的持股比例差距是不难跨越的。因此,对于格力电器的二次举牌,上海电气集团就不能不提防。

  如何提防?7月6日晚,海立股份发布的2018年非公开发行预案透露了上海电气集团的“防野蛮人计划”。非公开发行预案称,公司为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73亿股,募资不超过10亿元,定增发行对象为公司大股东上海电气集团。定增完成后,上海电气集团持有海立股份比例将从现在的20.22%上升至不超过33.51%,这基本上可以保证上海电气集团的地位相对安全了。如此一来,董明珠要想成为“野蛮人”就变得有些困难了。

  当然,董明珠当不当“野蛮人”,对海立股份非公开发行预案如何投票,这是一个试金石。虽然海立股份非公开发行预案大大地巩固了上海电气集团控股股东的地位,但问题是这个预案需要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而且作为非公开发行当事人的上海电气集团,还需要回避对预案的投票表决。如果董明珠想成为“野蛮人”,就必须对预案投反对票,并尽可能地影响其他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也对预案投反对票,以达到对非公开发行预案否决的目的。当然,如果格力电器没有对非公开发行预案投反对票,这就意味着董明珠确实不愿意做海立股份的“野蛮人”。

  实际上,董明珠成为“野蛮人”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点,在格力电器第一次举牌海立股份时,就已表明了立场。当时格力电器表示,未来12个月内,如海立股份控股股东又有新的股权转让计划,格力电器承诺参与新的股权转让计划。也就是说,格力“盯着”海立股份,如果其股东有意转让,那么格力将第一个跳出来,充当“接盘者”。而从事情的进展来看,上海电气集团不仅不转让股权了,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控股地位。如此一来,董明珠充当“接盘者”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那么,格力电器为什么还要二次举牌海立股份呢?这应该是一种“董明珠式”的“文明人”渗透。虽然董明珠不能把海立股份变成格力电器海立股份,但董明珠可以把格力电器的印记深深地烙在海立股份的身上,让海立股份的身上生长出许多的格力电器元素。

  为此,董明珠下了“两步棋”:第一步就是“来硬的”,通过二次举牌,增加对海立股份的持股来增加对海立股份的话语权,以增加对海立股份的影响力。第二步就是“来软的”,给海立股份送上“糖衣炮弹”。今年6月,格力电器调高了对海立股份的关联交易额度,预计2018年对海立股份发生采购、销售产品等日常关联交易的总金额从25亿元调整至80亿元,新增额度达到55亿元,占海立股份2017年营收的50%。在这种情况下,海立股份的利益与格力电器的利益就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如此一来,董明珠虽然没有让格力电器成为海立股份的控股股东,但却用利益关系将海立股份紧紧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上。(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退市机制常态化的试金石是市场
  退市机制常态化的真
  正试金石,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在市场有识之士看来,不仅退市整理期不过是画蛇添足、有害无益的多此一举,为重新上市预留空间的以退为进以及以此为目标的炒退机制,更有可能将给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二次伤害。

  退市机制不是说已经常态化了吗?可是,刚刚有幸被列为退市常态化标志的吉恩和昆机临近退市还来了个末日疯狂的爆炒,这对于才有了这么一两个退市案例就迫不及待地称道起所谓常态化的退市机制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面对马上要退市的股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火中取栗呢?习惯于炒差炒低炒退市的投机习俗,固然是一些人敢于火中取栗的重要原因之一。

  A股的退市制度与生俱来就是一个特别奇葩的非市场化机制。从一开始的ST、PT到后来的*ST,与其说是该退就退,不如说是能不退就不退。披星戴帽若干年,眼看就要退市临头之际,突然来个摘帽重组的,比比皆是。至于创业板不准借壳的规定,尽管三令五申的白纸黑字说得明明白白,可是,有几个是真的被约束住了的呢?别的不说,截至6月27日,创业板今年以来就已发生13单“卖壳”事件,其操作手法主要是采用“转让少数股权+大比例投票权委托”的方式转让控股权。采取“小部分股权转让+大比例投票权委托”的交易方式,尽管不失为一种试探监管边界的行为,也不一定构成法律严格意义上的借壳上市,但这种“擦边球”行为所形成的危害,其实与借壳上市相差无几。重要的是,这种变相的借壳上市一旦令禁止创业板借壳上市的禁令形同于无,则资本市场还有什么退市机制不同样将会是形同虚设的呢?

  造成退市机制形同虚设的真正原因,不仅在于退市政策的本身总是会有漏洞,更重要的还在于,退市政策的制定,至少在目前还主要是受行政权力的制约,而并非真正以法律为准绳。这正是退市政策的实施总是不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根本内在原因。以强制退市而言,按照深交所的说法,“欺诈发行”这一违法行为具有不可纠正、不可消除影响的特征。“欺诈发行”不仅理所应当被强制退市,而且在暂停上市后无法恢复上市,在终止上市后也无法重新上市,即“一退到底”。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同样涉及“欺诈发行”的,有的被强制退市了,有的却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居然得以地方法院判令控股权转移的形式规避了退市。有的甚至还可以通过保荐券商代为设立投资者集体赔偿基金的途径来为其换得不被退市的资格。试问,这种具有A股特色的退市机制,有一丝一毫谈得上什么市场化么?

  至于重新上市,这种在全世界都找不到先例的以退为进的退市机制,居然还称什么市场化,诚可谓秃子头上撑把伞——无法无天。如果非要跟市场化挂一点钩的话,那就是退市机制的这种刻意人为的非市场化制度,设计无巧不巧地为市场化的炒退创造了再好也不过的有利条件。不是吗?就在号称开创了退市机制常态化先河的吉恩和昆机濒临退市之际,先期退市到老三板的创智和长油就相继公告,称向交易所提交了重新上市的相关材料。这岂不等于让很多热衷于投机炒作中小投资者看到了在退市吉恩和退市昆机上“放长线,钓大鱼”的可能性?虽然A股历史上至今还没有三板退市企业重新上市的先例,但是,由于《证券法》和相应的《公司法》、《刑法》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修法,行政性退市法规的朝三暮四,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免为退市概念的投机性炒作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莫过于在退市公司是否有可能重新上市的问题上现行规则与深交所说法的并不相同。根据上交所2015年1月30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上市公司的股票被终止上市后,其终止上市情形已消除,且同时符合《上市规则》规定的下列条件的,可以向上交所申请重新上市。退市昆机和退市吉恩的退市原因,尽管无不与公司连续的业绩亏损有关,要想起死回生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只要退市不退市以及退市后能否重新上市,本质上依然还是行政权力说了算而并不是市场说了算,谁说市场的退市概念投机性炒作就一定不能做一回白日梦呢?!

  退市机制常态化的真正试金石,归根结底毕竟还是市场。在市场有识之士看来,不仅退市整理期不过是画蛇添足、有害无益的多此一举,为重新上市预留空间的以退为进以及以此为目标的炒退机制,更有可能将给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二次伤害。如此害人的退市机制,不要说根本谈不上什么市场化,如果不思悔改,长此以往,势必将走向反市场化的歪路。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恐吓。谓予不信,大可不妨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房市资金会不会流入股市?难!
  把房地产资金赶向股
  市,肯定会构成很大的提振,但现阶段可行性不大。一个原因在于房地产吸金效应仍很强;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内宽松货币环境仍未大幅收紧。与房地产市场相比,股市表现更被动,要重新修复投资信心,恐怕并不轻松。

  国内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黄金期,如今已经逐渐步入了全民炒房的时代。这与持续宽松的金融货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言之,只要国内持续宽松的金融货币大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那么支撑国内高房价的根基依旧存在,一旦国内宽松货币环境发生了实质性转向,那么作为货币敏感度较高、利率敏感性较强的房地产市场,难免会发生价格趋势上的转向。

  从正常的思维分析,并不会存在永远上涨的投资渠道,也不会存在永远下跌的投资渠道,但对于某一渠道的最终价格拐点确立,仍然颇显复杂性。而市场自有其自我调节的功能,即使存在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但终究还是难逃价值回归的过程。

  不过,非常有趣的是,在过去这些年间,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刺激影响非常明显,且创造出国内房地产市场十多年的发展黄金期;但与之相比,同样属于资金敏感性强、利率政策敏感性较强的股票市场,却并未走出大幅上涨的走势,而多年来依旧难逃牛短熊长的运行局面。

  在持续宽松金融货币环境下,股票市场应该有所表现,但最终还是大失所望,并未走出长期牛市的运行格局。

  实际上,在多年来同样持续宽松的金融货币环境下,对于国内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之间截然不同的价格表现,并非没有原因。从实质原因来看,一方面来自于国内股票市场注重融资定位;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吸金效应非常明显,哪怕是上市公司,也愿意把大量闲置资金、自有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在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产,合计持有的房产市值高达近万亿元。当然,这仅仅属于上市公司的投资举动,如果计算其余仍未上市的企业,乃至新三板挂牌企业及大量中小企业,可能持有房产的规模就是万亿以上的级别了。

  上市公司大量闲置资金及自有资金投资房产、不少大股东高管积极套现后把资金投向了房产等渠道,而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加速了股市存量资金的分流速度。而只要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吸金效应不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资金面也很难获得实质性改善。

  在持续宽松的金融货币环境下,国内房地产市场无疑是最受益的投资渠道之一,而股票市场本来受益于宽松货币。但遗憾的是,因股市自身定位问题,加上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吸金效应过于强大,却导致这些年来国内股票市场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失灵,而在宽松货币环境下,依旧存在资本出逃的压力。

  然而,在宽松货币环境之下,国内股票市场的表现尚且如此,一旦宽松货币环境发生实质性的收紧或转向,那么股票市场难免还是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比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力更为明显。或许,这也是A股投资者很难在市场中赚钱的重要原因。

  假如把房地产资金赶向股市,肯定会对股票市场构成很大的提振。但是,把房地产资金赶向股市,在现阶段看来,似乎可行性不大。一个原因在于房地产吸金效应仍然很强,赚钱效应仍然较明显,这对于逐利资本而言,往往很难抽身;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内宽松货币环境仍未大幅收紧,而近年来M2增速明显放缓,但却建立在较高的基数背景下,而即使宽松货币环境发生实质性转向与收紧,恐怕流动性更强、资金政策敏感性更强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此外,则是在于金融去杠杆压力依存,相对而言,房地产市场人为护盘因素较高,一旦政策封锁流动性,维系紧张的土地供应,甚至形成饥饿营销的模式,恐怕房地产价格很难发生大幅度下降的走势。与之相比,股票市场对金融去杠杆的敏感性更高,从此前的强力去杠杆到近期的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集中释放等情况来看,股票市场却轻易产生较大的波动走势,与国内房地产市场相比,国内股市的表现更显被动,这对于缺乏投资安全感的股票市场而言,要重新修复投资信心,恐怕并不轻松。(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