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7-1 17:58:45讯:
“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纠错能力,但是不能挽救企业的命运。”浙江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章晓洪认为,企业的命运还是在于核心竞争力、产品、成长性乃至国际化程度。
2017年A股IPO企业总计438家,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随着A股IPO发行数量的大幅上升以及中国证监会监管力度的加大,A股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普遍下降,许多A股股票的市盈率已经逐步开始与美国、中国香港的股票市场接轨。
不过,去年末以来,A股IPO的通过率急剧下降。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18年上半年发审委公审核111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有58家通过审核、44家未通过审核、8家取消审核及1家暂缓表决,上半年IPO通过率52.25%。
根据6月30日发布的《2018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评价报告》(下称《报告》),2018年前三个月,当月过会企业最小净利润规模分别为4800万元、12176万元以及15470万元,可以看到证监会对过会企业的净利润规模要求越发严格。
《报告》还指出,从全局看,在“加强监管,切实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指引下,审核趋严将是未来的常态。同时在堰塞湖逐步疏通的背景下,优质企业IPO排队时间将缩短,效率将提高,对于有IPO需求的优质创新企业在2018年将会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期。
章晓洪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家企业成长有适合自身的进程,不需要急于IPO,上市也不是企业的“救世主”。“企业修炼的关键是内功,只要内功练好了,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今年不行,明年、后年总会有机会;内功没练好,上市以后依旧有风险爆仓、st和退市。”章晓洪对记者称,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纠错能力,但是不能挽救企业的命运,企业的命运还是在于核心竞争力、产品、成长性乃至国际化程度。
资本的逐利性固然存在,人性中贪婪的一面会使得企业在盲目逐利的路上走向希望的反面。因此,章晓洪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首先要抵抗利益诱惑。“有些企业希望超速发展而迅速提高了负债率,在上市本身已经融到了资金的情况下继续加大贷款。”章晓洪指出,虽然企业有一定的负债是健康发展的表现,但是在没有看准项目的情况下不应为了扩大规模盲目投资、并购,进一步耗尽融资功能。“这是对人性的挑战,也是对能力的挑战。特别是公司在对一些跨行业业务和新技术不了解,或者人才来不及复制的情况下大力扩张,都会成为未来的隐患。”
无独有偶,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律师卢文道在昨日举办的“2018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上也提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当前资本市场的重头戏,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特别要建设更加包容有效的良好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
企业在创新中推动自我成长与突破,是内力积累的表现。而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监管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则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的外力因素。卢文道指出,在继续坚持从严监管并购重组的同时,支持有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主业的产业整合类并购项目。“去年以来,盲目追捧 ‘重组概念’的炒作现象已经大幅改观”,卢文道坦言,通过近几年的治理,特别是并购重组制度的完善,产业协同类的并购多了, ‘忽悠式’、盲目跨界类的重组少了。
此外,卢文道亦表示,在新的经济、金融和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折期。如何构建更加良好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持续改进上市公司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有不小的空间。
谈及今年以来数家独角兽也上市后接连破发的情况,章晓洪认为,企业在自我定价时出现高估的问题确实存在,破发就是最直观的表现。
章晓洪表示,很多上市公司以及董事长高估企业价值和股票价格的原因某种角度也是历史性的,“国内的股票市场这么多年一直存在泡沫,很多企业上市后反而把高估当成了标准。但是他如果深入的思考,美国、欧洲、香港的股票市场,市盈率就没这么高,8到15倍是正常的,除非是技术非常含量很高、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因此章晓洪认为,经过洗牌后出现一元股、两元股的情况在未来会是常态,亦是市场趋于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