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6-3 21:11:46讯:
崔老师再次在网上掀起了一场波澜,不过这一次他不是以“反转斗士”的身份,而是干起了“影视圈纪检委”王思聪的工作。在离开了《实话实说》之后,崔永元仍然秉承着他独特的做人做事风格,从之前的“大战方舟子”,到后来怼周立波,如今,他的矛头再次指向了当年《手机》的主创们,五天连怼四人,而这一事件的契机则是《手机2》开拍的消息。
《手机》往事
崔永元的代表作是《实话实说》,当年他凭借这个风趣幽默的访谈成为央视的一线主持小生,甚至之后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和赵本山、宋丹丹合演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红极一时,用现在的语言翻译一下,那就是顶级流量明星。
不过,2002年,因为抑郁症和节目收视率下降的缘故,崔永元请辞了《实话实说》,主持人换成了何晶,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另一边,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开始筹划。
当时,《手机》策划的过程中,冯小刚曾找到崔永元,请他讲讲讲工作流程,生产流程,甚至还邀请他出演或担任编剧,崔永元以担任公职为由谢绝。据崔永元说,在电影上映之前,他完全不知道电影的内容,问过冯小刚只得到“一定给你一个惊喜”的回答。只是没想到,这个“惊喜”变成了“惊吓”。
《手机》这部电影,刻画了严守一这样一个形象,道貌岸然,多次出轨,最后扶植了出轨对象武月顶替了自己的岗位。严守一在电影里饰演的是一个热门谈话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很难让人不产生联系,而《有一说一》的主持人最后替换成武月,也似乎与《实话实说》主持人由崔永元替换成何晶不谋而合。
不过,在后面接受媒体采访中,崔永元透露真正让崔永元无法介怀不仅是“影射”,更是,冯小刚和刘震云知道这种“影射”会给他造成的影响,仍执意为之,并且过程中一直对他含糊其辞。所以当他听说这部电影即将开拍续集《手机2》的时候,他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5月11日,崔永元发微博称“冯小刚是渣子大家都知道,刘震云变成渣子速度偏快了一些”,并晒出此前与刘震云的短信对话截图。
其实,崔永元的矛头一直指向的是刘、冯二人,范冰冰“躺枪”则是因为她在自己的微博上po出“电影《手机2》拍摄现场!武月很开心!”的微博。这一篇微博成为导火索,本来事件单纯的只是崔永元与冯小刚等人的个人恩怨,但当崔永元将炮火转向范冰冰之后,事件的性质已经不太一样了。
接下来,崔永元接连发出几个微博,怒怼范冰冰。其中一条微博直指范冰冰签订了“阴阳合同”,即“这叫一小一大双合同。小的不怕曝光,因本人号称值千万。而大合同是五千万元。1+5=6 天哪,这也不行那也不干,就拿走六千万元人民币。现在问题来了,那五千万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拿?怕啥?还有,拿下六千万元以后,这哥们儿只在片场演了……4天。”
曝光的文件中,不知是有意无意,其中一页竟忘记打马赛克,赫然有范冰冰的名字,于是,崔永元从暗怼变为了明怼。而事件的严重性也因此升级,若崔永元所说为真,则范冰冰涉嫌偷税漏税,若崔永元所说为假,则将面临诽谤罪的指控。
最新消息,据《法制日报》的记者报道,目前,无锡市滨湖区地税局已经介入调查取证,相关情况有待后续由税务机关权威发布。
影视圈的“规则”
实际上,这一次崔永元所揭露的影视圈内幕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影视圈里很多运作方式往往处于黑匣子中,外界难以窥探一二。有多少潜规则,变成了影视圈内大行其道的“规则”,我们不得而知。这些规则层层嵌套,甚至连很多影视圈内人士,也无法说清楚。
比如,今年5月2日,知名导演丁晟就曾在微博公开叫板《英雄本色2018》宣发方光线传媒,质疑其宣发费用的具体去向。投资方支付的两千七百多万宣发费和一千万票补款,既没有没有具体用途明细,也没有相关凭据,只收到一个表格。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操作在业内已是常态,只不过,刚好遇到了丁晟导演这样一个“较真”的人。
稍早之前,还有“《后来的我们》异常退票事件”。微博知名电影博主“电影票房”曾曝光了该片的大规模恶性退票情况,并随后粗略计算出《后来的我们》上映首日恶性退票金额可能高达2000万左右。按照他们的分析,猫眼电影涉嫌通过提前购票再免费退票以绑架影院的排片。不过,这件事到现在已经失去热度,也没有像丁晟导演那样刨根究底的人,很可能最后会不了了之。
再早之前,更有《叶问3》与《捉妖记》的虚增票房事件。片方与投资方经常会签订对赌协议,票房达到对赌金额,则片方在原有分成的基础上还会得到奖励提成,未达到对赌金额,则片方可能会向投资方支付未达到的补偿。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之下,有的片方会直接自己出钱购买大量高价电影票,推高票房。
丑闻还传到国外,英国《卫报》在盘点2015年全球票房,提到一度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捉妖记》时(24.39亿元),质疑其票房造假,存在人为包场刷票。美国著名电影票房网Box Office Mojo也撤下了《捉妖记》的页面,并声明“因没有准确来源,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
然而,这些事件频频发生,却往往因为监管缺失,或是不作为,最后不了了之,真正获得处罚的少之又少。
资本肆虐,行业野蛮生长,人性的贪婪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纷繁复杂的影视圈里,恐怕一个崔永元远远不够。正义往往缺席,像当年刘晓庆一样被处罚的艺人屈指可数,更多的违规操作隐藏于冰山之下。
武媚娘这个角色,还真的不好演啊…。。
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高度非标的。
中国虽然在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不得不承认,不管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还是监管的角度,中美影视行业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在好莱坞,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使非标的影视剧生产尽量的标准化,然而,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内容必定受到观众的喜爱。每年都有大制作却扑街的电影电视剧便是明证。
在我国,非标的特点则让投资方与片方普遍缺乏安全感。
虽然去年国产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但根据统计,2017年,国产电影只有不到10%实现了盈利。国产电影票房收入前一百中,仅有28%实现盈利,越往后盈利概率越低,一百开外的电影则更惨。
因为行业高度不确定,所以资本严重的扎堆到头部资源以增加确定性。保证投资回本的秘诀有二:
1)不计成本地加大投入, 这样矛盾的事实却是我国影视行业的现状。
2)明星明星还是明星。因为现状已经变成了:投资方只认明星才投资,片方只认明星才拍摄,观众只认明星才观看。
当市场上很多外部涌入的热钱,所有的要素都围绕明星转的时候,影视产业链“规则”变得畸形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星的封神演义
当影视行业把明星捧为神之后,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1、高片酬
2010年,当年电视剧单集片酬最高的是谢霆锋,大概是30万/集,而到2012年,这一数据就已经上升到100万/集了。之后,演员片酬节节攀升,有数据统计,仅2016年,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
这样高的片酬已经直追好莱坞的一线明星了,让人有一种我们已经是发达国家的错觉。实际上,中国一线演员的片酬甚至早已超过我们邻国,另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去年,日本单集片酬最高的演员也不过拿到500万日元/集,合人民币29.3万,也就是说,日本电视剧演员的片酬仅相当于中国2010年的水平。
畸高的片酬严重损害了我国影视业的健康发展,于是,去年九月,五部委曾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提出“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的要求。随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联合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
《意见》指出,各会员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要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过高的片酬让几大视频网站也负担过重。于是,今年4月4日,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视频网站联名发出倡议《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公开抵制演员过高片酬、撕番位、乱改剧本、消极怠工等不良风气。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次崔永元所爆料的“大小合同”就是典型的规避政策操作。他在微博上爆料范冰冰的一千万合同只是明面上的收入,实际另外还有一份五千万的“大合同”。这样,不仅规避了行业政策,还可以不缴税款,可谓是一石二鸟。
2、跨界演出
在影视圈大把捞钱的同时,这些明星显然还不满足于这种“辛苦钱”,而是投向了资本市场,赚起了“快钱”。在2015年那轮大牛市当中,影视传媒作为强势板块,很多明星成立了壳公司后,迅速被上市公司以高溢价业绩对赌的方式收购。
2015年,华谊兄弟(300027.SZ)以10.5亿元现金收购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合计持有的70%的股权,而东阳美拉于今年9月2日成立,注册资本仅为500万元,有业绩对赌,2016年为华谊兄弟带来不低于1亿元税后净利润,此后4年,每年贡献的税后净利润逐年递增15%,如果无法完成目标,冯小刚则需补齐差额。小学数学题,按照业绩承诺,东阳美拉5年间税后净利润须达6.74亿元,极端情况下什么都不做,无营收,冯小刚可以从已获得的10.35亿元现金中拿出6.74亿元来补足业绩目标之差额部分,仍净赚3.61亿元,片酬再高,哪里有印股票来钱快啊。。。
2016年,唐德影视计划用7.4亿元收购演员范冰冰旗下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股权,而后者彼时刚注册成立几个月,注册资本为300万元,几乎还没有营收。
2016年中旬股市发生什么就不再多说了,监管迅速收紧,传出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 四个行业。比如水泥企业不准通过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上述四个行业。同时,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也被叫停。大招一出,谁与争锋,一时间全市场风声鹤唳。。。随后唐德影视终止筹划收购爱美神51%的股份,一步慢,步步慢,再次证明,在金融界要赚钱,不仅要脑子好,还要动作快。
明星虽然耀眼,但是从业务模型来看是起伏不定,在演艺事业上也许一时失手就永不翻身了,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行当,花无百日红,观众翻脸比翻书还快,海鲜的生意做出了黄金的价格,这种失衡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回归。
人性总是容易极端,我们总是习惯于造神,然后再把神拉回人间。
只是想不到,这次的众神归位,居然是来自一个多年宿怨的误伤,这次事件的影响,也许会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深远,也极有可能成为影视传媒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行业的话语权可能会转移,让行业回归到重视作品而不是明星的轨道上来。
结语
崔永元的爆料掀起了光鲜的影视圈的一角,露出了下面的陈疴旧疾。
回想当年阿里大举进入文娱行业,有钱、有人、有流量,一时风头无两,彼时阿里影业旗下高管有过一个惊动行业的演讲,主要的观点是:
阿里影业不会再请专业编剧,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最后哪个人写得最好,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
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看起来和头条系在新闻领域的算法至上是不是又有几分相似,也许,他们认为掌握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就掌握了一切。这种价值观会出现的问题相信现在也看的很清楚了,如果大数据反映的是人性,顺应人性真的能做出好的文艺作品么?
从投资角度,影视制作这么高不确定性的行业确实不是一个好行业。
但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当然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好作品,而不是那些所谓“神奇公式”下的垃圾食品,不能因为市场上都是垃圾食品,消费者没得选,就判断消费者喜欢垃圾食品,引导行业往垃圾食品的方向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