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9日讯(记者 刘小菲) 5月2日晚间,桂发祥(行情002820,诊股)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使斥资1亿元购买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至此,桂发祥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未到期的本金总额达3.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于4月27日发布了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对于在这种背景下桂发祥依然大手笔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有投资者提出质疑:“如果所买的理财产品亏损,会不会影响公司业绩?”更有投资者在股吧发文,指责这是上市公司无视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举动。
对此,桂发祥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购买的基本都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风险可控且不属于风险投资。”另外,该人士还强调,购买理财产品相关资金的使用不会影响桂发祥日常业务的开展,并认为通过适度理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热衷购买理财产品 2017年收益1600万
公开资料显示,桂发祥是一家从事传统特色及其他休闲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主打产品是“桂发祥十八街”系列麻花,2016年11月18日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在上市不到一个月时,桂发祥就踏上了买理财产品之路。2017年12月15日晚间,桂发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4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同时,还表示将将使用闲置募资进行现金管理,额度不超过1.5亿元。据了解,桂发祥当时通过IPO募集资金共计5.31亿元,其中 1.6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其余将投向空港经济区生产基地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
2017年年报显示,桂发祥当年购买理财产品收益共计1634.49万元,其中利用9500万元募资购买了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短期银行保本浮动收益性理财产品。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上市公司短期内选择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不违背相关规定就无可厚非,若疏远主业过度投资理财,或者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可取,可能会把主业给荒废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宋清辉还称,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实际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最终却流向了信托计划,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信托计划延期兑付、债券违约等状况,说明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青睐股权投资 已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除了购买理财产品,桂发祥对于股权投资还颇为青睐。2017年6月23日,桂发祥表示拟出资9900万元参与投资设立桂发祥食品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3亿元。桂发祥表示,希望通过设立该基金,围绕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整合食品领域优秀企业。
2017年5月4日,桂发祥称正在筹划收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资产,但很快就宣布终止。不过到了11月份,桂发祥表示将以现金4775.3万元收购昆汀科技22.4219%股权。
主业停滞不前 麻花依然没“走出”天津
某知名券商的食品业分析师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桂发祥之所以热衷于买理财产品和进行股权投资,这其实也是对主业发展没有信心的表现。”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期间,桂发祥的业绩增长十分稳健,尤其是在2013年,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47.85%。但是从2015年至今,桂发祥的业绩似乎开始停滞不前,再难取得较快增长。
财报显示,2015-2017年,桂发祥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57亿元、4.58亿元和4.86亿元,同比增幅为-0.66%、0.09%和6.26%;净利润分别为9404.46万元、9176.68万元和9260.48万元,同比增长8.72%、-2.42%和0.91%,扣非净利润为9241.98万元、8098.88万元和8211.3万元,同比增幅为7.34%、-12.37%和1.37%。也就是说,桂发祥201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对比2016年有所增长,但依然不及两年前,这也暗示着桂发祥主业盈利能力其实是下降的。
再回顾其主营业务, 2017年桂发祥的麻花收入为3.33亿元,占比高达71.8%,毛利率56.13%,而2016年时麻花的毛利率则为59.25%。
从区域来看,2017年桂发祥天津地区营业收入占其总收入比例高达97.29%,而2013-2016年的比例分别为96.28%、96.21%、96.75%和97.12%。“也就是说,桂发祥虽然上市时表示要努力‘走出天津’,但目前来看进展似乎并不顺利。”该人士强调。
二级市场方面,桂发祥股价自上市初期创出68.19元的高点后就开始下跌。截至2018年5月3日收盘,报价14.21元。如果以复权价计算,累计跌幅达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