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5-3 8:11:47讯:
独角兽,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其关注度骤然提升。然而,对于一个新鲜的概念,似乎在市场投资者心目中没有一个标准准确的定义。至于其定价与估值如何进行合理地评价,却似乎充满了疑惑,且并未形成市场的有效共识。
根据之前颁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了164家,总估值规模就达到了6000亿美元以上。然而,对于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规模级别的独角兽企业,却达到了10家之多,而这10家独角兽企业占据全部独角兽总数超过50%的估值规模。
从宁德时代的快速过会,到药明康德的IPO批文核发,紧随其后的,则是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小米递交上市申请等,从近期独角兽企业的系列举动来看,独角兽加快发行上市确实在动真格,而对于两地市场而言,也似乎加快为独角兽企业的上市创造积极的条件。
其中,对于A股市场而言,近期颁布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而CDR新规的落地,实际上也为同股不同权、VIE结构等本来不符合A股市场上市要求的独角兽企业创造出有利的政策条件。
此外,则是港交所发布了IPO新规,并创造性地为同股不同权限制逐渐放开,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两地市场的开放与包容性。但是,与以往“基于公众利益”的态度相比,如今两地市场对独角兽企业以及采取同股不同权形式的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其态度转变如此之快,确实出乎了市场的预期。
面对中国经济的加快转型,新经济模式已逐渐深入人心,而在新经济环境下,独角兽企业却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甚至成为新经济的引领者,这无疑加大了两地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重视程度。
从近期两地市场的重要改革来看,似乎也从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也对独角兽企业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然而,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独角兽这一个名称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作为近年来迅猛崛起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真的有那么值钱吗?
实际上,对于独角兽的定义,还是存在些许的含糊状态。不过,从大众的认识来看,独角兽企业一般需要具备估值达标的要求,如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而对于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则属于超级独角兽企业。再者,则是需要一定的成立时间,但尽量不超过10年,而10年以内发展迅速、行业地位稀缺,且尚未上市的企业等,则可以定义为独角兽企业。
不过,对于独角兽的上市,也并非任性发行上市,或随意获得IPO绿色通道。在实际情况下,还是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入要求,且要求门槛并不低。但是,对于独角兽企业的相应估值计算,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对于164家独角兽企业而言,总估值却高达6200多亿美元的水平,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站在战略层面的角度分析,积极引导独角兽企业的发行上市,有利于打开企业的融资渠道,满足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在全球优质资源、核心竞争力激烈争夺的背景下,似乎谁拥有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谁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
正如上文所述,从某种意义上,独角兽企业尤其是优质独角兽企业代表着中国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趋势,甚至是未来新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领跑者。
纵观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情况,符合入选条件的行业则多处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大健康、物流等领域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新经济模式的深入人心,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有逐渐扩容的趋势,而在创业大潮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潜力企业有望往独角兽的级别靠拢。
不可否认的是,从近年来中国独角兽的发展状况来看,确实非常迅猛,甚至超越了其余成熟市场的情况。但是,独角兽数量扩容、估值大增,并非核心竞争力,而关键所在,则是在于独角兽企业的技术含量如何、创新能力如何、专利数据如何等。除此以外,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独角兽企业是否掌握着核心技术,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与定价权。
然而,对于不少的中国独角兽企业而言,从真正意义上掌握核心技术的比例并不多,哪怕是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但仍不排除有部分核心配件依赖于进口。与此同时,对于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的评定,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与充满专业性的过程,而对于部分独角兽企业来说,是否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仍需要仔细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部分企业而言,为了追求所谓的估值与规模,往往采取持续烧钱的营销推广模式,而待一轮疯狂烧钱之后,企业规模得以膨胀,但最终的结果,仅仅是企业规模的膨胀、引进越来越多融资机构、实力资金的进场,却并未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创新能力,更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了。
单方面追求发展规模的膨胀、追求所谓的企业估值,却依靠持续烧钱的营销方式,而不是依靠实干提升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力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这种发展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对于融资机构而言,它们的进场投资,往往看重企业更高的融资预期,而后让其他资金以更高的成本接盘,如此反复,变相推高了企业的估值水平。
很显然,在大国核心企业的比拼过程中,仅仅依靠于营销烧钱模式实现规模壮大、估值提升的做法并不持久,而持续性的烧钱模式更是直接考验着企业的资金链状况。至于部分独角兽企业,则属于部分巨头企业的旗下企业,且更专注于用户服务、平台服务,但对于这种运作模式,则仍然需要紧盯巨头企业的资金链状况,而从实际操作中,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或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引导独角兽企业的发行上市,并非任性引导,而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缺乏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谨慎区别。实际上,我们更需要提振的是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企业,而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往往需要一个不断研发、不断探索的过程,而通过为其开通IPO绿色通道,可以较好满足其融资的需求,并把融资资金真正落实到发展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位置之上。
但,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把融资渠道任性地放开给一些打着独角兽企业旗号,却注重于营销烧钱的企业,那么即使融资旺盛,也是运用到企业营销身上,而并非从实质上提升核心技术、核心创造力。然而,当企业估值与市值达到一定水平,往往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减持套现需求,这对市场而言,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却不经意间鼓励了变相造富。由此可见,对于独角兽企业的引导上市,并非任性而为,做好筛选、做好评估,做好持续监督,才是从真正意义上为投资者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