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IPO批文下发数量急剧下降,平均每周核准批文仅2家。刚开始时人们还以为这是暂时的,后来却变为新常态。这与去年每周动辄10家,最高峰时一周发14家时的盛况相比,恍若隔世。应该说现在的IPO常态化才是可喜的,奇怪的是竟然无人喝彩。
现在要为IPO超发还债
IPO加速发行是从2016年11月份开始的,随后越来越快,最高峰时一个月超过50家。这种速度,说是“大跃进”,恰如其分。可是却有一堆主流媒体,睁着眼睛说瞎话,把这叫作IPO常态化,好像这么一说,“大跃进”就不是“大跃进”了。这么快的速度,傻子都知道无法持续,却有一堆聪明人颠倒黑白硬把它说成是常态化,那么碰到现在的常态化,又该怎么自圆其说呢?这不是打脸吗?说现在每周2家IPO是常态化倒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这是可持续的,也是有利于市场休养生息的。
有人为过去的IPO“大跃进”站台,声称过去新股发那么多,大盘也没跌多少,那么多新股不都被消化掉了吗?说明市场有这个承载能力,把这叫作常态化也没错。其实这是只看到了表象,现在这种新股发行方式,再多的新股也能发掉。IPO超发的压力是否消化掉了,既要看这些新股的市场表现,也要看二级市场的整体走势,既要看现在,也要看一年以后小限解禁、三年以后大限解禁的表现。现在每一天都有大量限售股解禁,市场倍感压力。所以尽管外围股市牛气冲天,但A股就是涨不动,这其实是在为IPO超发还债,今后好几年都是还债期。
因为有窗口指导,IPO发行价一般以23倍市盈率为上限,所以新股发行价还是比较低的。新股上市后股价在发行价基础上翻倍是常态,高科技类的小盘股涨几倍并不稀奇,新股破发则难得一见。过去有过极个别的新股破发案例,都是大盘股,没有参考意义。但是去年下半年出现了少数流通盘仅有3000万股左右的次新股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破发了,这是非常罕见的,说明市场的承载力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才是隐藏在表象之后的真相。虽然破发仍属个别,但市场确已不堪重负了。
IPO新常态化有深意
现在IPO进入每周2家的常态化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监管层在看到问题之后的纠偏之举。原来曾经想通过加快IPO速度来化解IPO堰塞湖,后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新股发的越多,赶来排队的公司也越多,没完没了,结果反而加大了二级市场限售股的堰塞湖,变成了两个堰塞湖双重压顶。于是换一种思路,用严审、大面积否决上市申请来化解IPO堰塞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些意图蒙混过关的排队公司一看混不下去了,打起了退堂鼓,主动撤回了申请。现在IPO堰塞湖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底了。
人们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证监会对IPO不急了。去年只有春节那周停了一下,每周发9至10家批文的节奏雷打不动,今年给人的感觉是以各种理由不发批文。过去是只争朝夕,有的公司过会仅4天就拿到了批文,会后事项纯粹就是走个过场,创下了过会拿批文最快的记录,这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有的公司过会了半年还拿不到批文,不是因为公司有什么问题,就是慢慢来。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证监会一直说IPO政策没什么变化,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公布过IPO新政,但现实是IPO已经进入了新的常态化,发审会的否决率持续维持在高位,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不为外界所知。
证监会正按股市客观规律办事,IPO新常态化就是在遵循股市的客观规律,让股市得到休养生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A股市场现在已经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了,不可能无限增加下去,市场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像新三板这样1万多家挂牌企业,有价无市,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现在的IPO常态化可能有着更深层的考虑,就是要控制上市公司总量,给高科技、产业公司留出上市空间。股市的一大功能就是资源,市场资源是有限的,要留给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公司。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对现在的IPO常态化大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