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利空变幻莫测 贺宛男:我A股“大驾”不稳?

加入日期:2018-5-26 8:06:19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5-26 8:06:19讯:

  导读:
  贺宛男:银行股救价救得起来吗?

  李志林:大盘股指数何以逐渐边缘化
  刘柯:急功近利式回归A股伤不起
  黄湘源:股票是投资首选谁说了算
  皮海洲:富士康是否翻版中石油一年后见分晓
  郭施亮:投资者保护为何得不到股民认可?


  贺宛男:银行股“救价”救得起来吗?
  银行股要“救价”了!

  注意,此“救价”非彼“救驾”,但救的确实是A股的“大驾”。银行股盈利要占到我大A股的半壁江山,银行不稳,岂非A股“大驾”不稳。

  本周三、四两天,上海银行江苏银行连续发布“关于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提示性公告”。大意是,两公司股价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每股净资产,根据招股时作出的承诺,必须立即启动制定稳定股价方案,云云。

  会制定怎样的“救价”方案,股价能不能“救”得起来呢?
  根据招股书作出的承诺,“救价”措施主要有三:一是上市公司回购;二是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增持;三是董监高增持。

  看看具体落实下来会有多少“料”。

  上海银行此前承诺:回购股票总金额不低于1亿元;5%以上大股东以本年度分红现金总额的15%增持股票;董监高以年薪的15%增持股票。该行本年度分红方案为10派5,占比6.48%的上港集团持有5.06亿股,分红2.53亿元,15%为3800万元,而人家已经增持1957万股,耗资3.04亿元,可股价并未稳住。接下来,纵然持股13.3%的第一大股东、上海联和投资增持,看看上港出血那么多,还是无济于事,估计也就按分红款15%的承诺做做样子罢了。至于董监高年薪的15%,董事长和行长年薪才80万,15%增持,有用吗?

  江苏银行的“救价”措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仅仅是,承诺回购资金不少于5亿元。

  那么,为什么之前大行招股没听到“救价”,中小行却很有可能触发“救价”潮呢?问题还出在内部职工股身上。

  上海银行于2016年11月16日上市,次年的11月16日,该行29.26亿股内部职工股解禁上市,涉及34649名股东,人均持股84456股,按当时股价,人均套现约130万元。看看该行股价,从此便一蹶不振。

  江苏银行于2016年8月2日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46.4亿股于次年8月2日解禁上市,共涉及18119名股东,人均持股25.6万股,按当时股价,人均套现约230万元。同样,2017年8月2日后,该行股价便进入了漫漫熊途。

  再看看不久就可能启动“救价”,目前市净率0.98的杭州银行。该行于2016年10月27日上市,涉及1351名股东的内部职工股10.99亿股,于次年10月27日解禁上市,人均81.35万股,按当时股价,人均套现约1065万元。此后的股价走势如出一辙。

  还有2016年9月30日上市的常熟银行,内部职工股7.65亿股,涉及2250名股东,人均持股34万股,一年后人均套现约295万元。

  2016年11月29日上市的吴江银行,内部职工股4.62亿股,涉及1006名股东,人均持股45.9万股,一年后人均套现约395万元。

  目前,常熟、吴江等银行都还没有“破净”,而且“救价”承诺的是“最近一年经审计后的每股净资产”,以此计算,杭州银行也不算破净。但随着盈利的增长,每股净资产也会越来越高,而按目前的市场,那些拥有大量职工股的中小行招股价也就在净资产附近,“破净”是迟早的事,“救价”也是早晚的事。

  拥有大量内部职工股的中小银行上市该停止了!中国1亿多股民不是为城商行、农商行的“内部职工”一夜致富作无偿贡献的。更何况国家一再强调,要多一点直接融资,少一点间接融资。A股市场的银行股无论是盈利还是市值比重已经太高太高,发一只银行股融资相当于十几只、几十只高科技股,还要市场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值吗?

  至于大行,“救价”不至于,但几天前三部委发布的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上市公司国有股管理办法》,估计影响不小,大行们国有股比例都在60-70%,只要股价高于净资产,就不算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股东就可能减持。

  这样,股价还能持续走好吗?银行股不振,市场走牛又从何谈起?除非炒炒题材,重新回到炒小炒差炒新的老路上去。(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大盘股指数何以逐渐边缘化
  本周初,当大盘冲高3219点后,连续大跌3天,毫无抵挡连破5天线、10天线和60天线,20天线(3135点)和五周均线(3134点)也岌岌可危。

  纵观今年前5个月的走势,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大盘陷入指数性艰困。上证50、沪深300、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六大指数,今年以来的涨跌幅分别为:-6.92%、-5.28%、-4.98%、-5.36%、-5.36%、+3%。从1月25日最高点暴跌以来的跌幅分别是:-16.84%、-13.28%、-12.4、-10.18%、-7.37%、-5.96%。

  为什么在今年经济依然向好,新股扩容数量打了3折的情况下,A股大盘股指数会日益陷入艰困?

  利空事件变幻莫测
  前5个月的利空消息有:史上最严的信托资管新规,中美贸易争端一度剑拔弩张,美国商务部封杀中兴、调查华为,对美联储多次加息的恐惧,美元指数和美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等。每一次当市场反弹到3200点附近,都被突然的利空“打回老家去”。

  主力放弃了对大盘股打攻坚战
  经过去年主力机构对大盘股、白马股打攻坚战,又经过今年1月上中旬三个大盘股指数的11连阳加7连阳的诱多走势,
  使得市场最大的主力在大盘股和白马股的高位中顺利撤退。

  当其他机构惊醒过来,兑现获利就导致了1月25日以后的3587—3062点的快速直线暴跌,跌幅达15%。

  随后,机构再也无资金、无能力像去年那样发动对大盘股的攻坚战了;投资者再也不能像去年那样放心地追捧并中线持有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了。而随着大盘股指数的节节败退,人们只能被动地兑现严重缩水的获利筹码,止盈或止损。

  这就造成了银行股、保险股、券商股、石化股、有色、钢铁、煤炭等权重股的抛盘很重,上证50接连破位领跌大盘。即便在市场对6月1日A股将纳入MSCI指数、外资的援兵将到的预期下,也无力改变大盘股、白马股和3个大盘股指数的疲弱走势。

  政策转向支持新经济
  1月份的股市政策还在支持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但春节刚过,政策取向就变了,改为支持新经济、独角兽。

  4月初中美贸易争端发生后,高层更是在一个月内4次强调:加大力度支持芯片、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要做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于是乎,从2—5月,整个股市是新经济股,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股,如芯片、集成电路、软件、云计算、5G概念股的天下,黑马频出,热闹非凡,许多个股一两个月就超过了去年白马股一年的涨幅,市场绝大多数时间表现为“八二现象”,但对带动大盘指数的作用却很小。

  这就迫使机构和投资者惊醒过来,纷纷对去年涨幅巨大的周期性产业的大盘股、白马股兑现利润、调仓换股,因而造成了3个大盘股指数走势日益陷入艰困。

  次新高科技股的炒作火爆
  由于今年监管层强调经济和股市的“高质量发展”,新股不求数量而重质量,对上市排队企业劝退了130多家,堰塞湖不复存在。新股发行的节奏明显放缓,由去年的每周8—12只,骤减为每周发2只左右。

  但由于新股上市的家数少了,上市间隙拉长了,这样新股(尤其是高科技小盘新股)就成了市场的“稀缺资源”,导致新股上市后的一字板平均数量,经过2015—2017年从13个—12个—9.4个的递减后,近3个月又出现了大幅回升,涨幅十分惊人。

  如七一二,4.55元的发行价,经过20个左右的涨停板,一口气冲到52.88元,上涨11.6倍;如天邑股份,13.08元的发行价,拉9个一字板后,经过横盘再拉升到62.68元,上涨4.79倍;再如越博动力,发行价23.34元,拉了13个一字板到108.55元,上涨4.65倍;更厉害的是药明康德,发行价21.6元,拉了14个一字板,至今还牢牢封死涨停板,涨4.97倍,中一签可获利8.58万元,成为今年以来最赚钱的新股。

  新经济小盘次新股的这种火爆的赚钱效应,像磁铁那样吸引着坚守周期性大盘股、白马股、资金卡日渐缩水的投资者,不得不弃大从小、弃旧从新、弃周期从高科技,转战到刚打开涨停、缩量横盘的新经济高科技次新股中去寻找新机会。并利用其日换手率奇高(通常在50%以上)的特点,低位进行短线出击,博取交易性差价。

  次新股每天的巨量换手,有的小盘次新股的成交量,比上证50的超级大盘股的成交量还要大,也加剧了周期性大盘股和白马股的失血,以及上涨50、沪深300指数的日益边缘化。

  国有控股比例高的大盘股存在不确定性
  本周初,由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将于7月1日起实施。其中核心的内容有三条:其一、规定除总股本10亿股以上的公司转让5%股权,总股份10亿股以下公司,转让5000万股股份,需经国家和省市国资委审批以外,其他可由国有股东自己做主。

  其二、连续亏损两年、有退市风险的国有控股公司,以及有重大资产重组计划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国有股权。

  其三、将由国家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制定国有控股股东合理持股的比例。

  不管怎么说,此规定对国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大盘股(尤其是央企),构成了一定的减持压力。这也是大盘股指数逐日走低的隐性利空因素。

  对大盘震荡筑底还是要有信心
  中国经济向好,14倍市盈率左右的低估值,最高层会议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取向,这是A股构筑3000点大底的最重要的基础。

  这两年来,大盘在3100点平台上收盘138天,在3200点平台上收盘122天。这是整个市场持股成本的支撑。

  中美贸易磋商取得积极成果;扩大金融开放,将吸引更多外资;加入MSCI指数即将正式生效;自贸区扩大改革开放措施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即将推出;选择优质公司上市、鼓励优质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已成既定方针等等。以上这些都决定了,A股的大趋势是向上的,眼下大盘指数的艰困是暂时的,A股有望在3100—3200点区间反复震荡,验明底部的抬高。

  但是,还是要提倡轻指数,重个股。三个大盘股指数的“退耕还林”,为个股行情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只要选好优质个股,以及前瞻盈利能力较好的股票,依然不乏盈利的机会。人们当密切观察下周五A股“入摩”后,市场究竟是何反应。(金.融.投.资.报)



  刘柯:急功近利式回归A股伤不起
  有消息称,百度阿里网易等巨无霸可能下月就可以通过CDR回A。但有意思的是,市场却依旧死水微澜。大家想过没有,在目前这种大环境下,急功近利的“运动式”回A,甚至有可能成为压垮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独角兽”和巨无霸们集体回归A股好不好?很好!这足以说明A股的吸引力。但这种回归千万不要搞“运动式”,不能一窝蜂,要充分考虑A股目前的实际情况,更不可滥竽充数泥沙俱下。

  首先,一定要考虑大环境,看清楚A股目前的现状。A股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成为全球最低迷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二级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几乎已经到了极限,除了靠政策保驾的IPO尚能维系正常,估值体系崩塌,再融资举步维艰,股权抵押地雷频繁爆仓,增持和员工持股全线被套。二级市场几近一潭死水,数千家公司一天的成交不如一个苹果期货的日成交,市场成交水平、换手水平几乎历史最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独角兽”和巨无霸们集体回归对于A股来说瞬间发生了逆转,因为现在A股没有什么基本面和价值投资可以评价,完全就是筹码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独角兽”和巨无霸们都是筹码供给增加,只能给市场增加更重的负担。

  其次,巨无霸要从市场角度出发考虑回归,千万不能头脑发热。要知道,你在美国、我国香港地区这样资金宽裕的市场能如鱼得水,到了A股未必能如愿。回A是把双刃剑,如果是大牛市,或者说平衡市,资金面无忧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切都不是问题,回归的估值可能会更高。但是,市场经济就是随行就市,不是自以为是,看看三六零和分众传媒,几乎都被边缘化了,股价长期低迷。当然,定增还是能圈到钱,但名声坏了,以后的日子也会不好过。而对于百度阿里网易这样的优质巨无霸,说不定回A以后估值还不如海外,事倍功半。

  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到,A股不是垃圾场,不是任何披着“回归”外衣的公司都应接纳。三六零当初回归的时候就因为估值瞬间翻几倍而被诟病,高价回归的副作用现在体现出来了,又是百亿再融资,完全不留情面地圈钱。其实大家都不是傻子,三六零这么一搞,大家对“独角兽”和巨无霸们已经有叶公好龙的感觉了。这还不算什么,还有的公司业绩持续下滑,被海外市场抛弃,也想回A重现辉煌。比如联想,业绩持续下降,公司又身陷负面漩涡,被恒指剔除指标股,股价跌跌不休,这样的公司也要高调回A,这算怎么回事?

  在现有条件下,“运动式”回A不可取,应该让市场自己去选择,优胜劣汰。还要充分考虑A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要把好事办成坏事。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A股真的建设成为符合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欣欣向荣的资本市场,那“独角兽”和巨无霸不用你去请,自己都要回来。(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股票是投资首选”谁说了算
  长期以来,在中国
  最赚钱的投资并不是股市,而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越调控越涨,同股市越调控越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奇帆最近说,如果从50年到1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股票是投资首选。

  黄奇帆的话,如果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去看,也许谁也提不出异议。过去两百年间,黄金收益率几乎是不增长的,而在国际成熟市场,股市的上涨幅度远超过所有其它产品,当之无愧地稳居榜首。不过,这里面当然来不及也不可能包括中国的股市。中国股市虽然不妨也可以说现在比开市之初涨了不止好几倍,并且扩张的规模也远不是哪怕美欧股市那样的百年老店可以同日而语的,但时至今日,沪深股指不仅比最高的6124点跌去了近一半之多,即使同三年前的5178点相比,也差不多还有2000点左右的差距。中国股市非但没有跟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投资者带来财富效应,反而让很多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在持续的下跌或不死不活的低位徘徊中承受了沉重的损失。所以,黄奇帆的“投资首选说”明显不符合中国股市的现状。而他在论说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时,却贸然地用国际市场的经验来说明资本市场提供了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财富增长机制,这不仅难以令人信服,在某种意义上也不无误导之嫌。

  长期以来,在中国最赚钱的投资并不是股市,而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越调控越涨,同股市的越调控越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奇帆在重庆任职期间虽然并不主张炒房,却改变不了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整体性现实。只要这个现实不改变或难以改变,房价被越炒越高的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也不容易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黄奇帆的“股票是投资首选”一说,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中国股市的情形同房地产市场不同。中国股市一开始就把为国企脱困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迄今为止也没有改变以圈钱为最主要基本功能的定位。只不过现在的圈钱,已不再仅仅限于国企了。这两三年的股指虽然涨不起来,市值却一年一年的水涨船高,这不能说与所谓IPO常态化没有关系。不过,常态化的结果不是让股市里的钱被各种明目的融资圈走了,就是让大股东减持套现和机构操纵市场给拿走了,剩下的中小散户人数虽多,却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哪里还有什么财富效应可言呢!最近力推的“独角兽”IPO,虽然融资额度在审批时不由分说地被打了六七折,但是,一个“独角兽”的融资总额就可以占同一批融资总额的九成之多,更何况,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一口气就融资近三百亿,比如富士康。这即使跟此前所谓IPO新常态下的融资规模来比,恐怕也抵得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融资总量了。但是,谁又能保证,随着“独角兽”上市以后,这些圈钱新个体的市值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钱包缩水是不是又会再创一个新纪录?

  也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稳健,未来的中国股市也不无可能会真的变得越来越成熟,那时,黄奇帆所说的股票是投资首选也许不无可能。不过,即使是这样,投资者是否有必要听信黄奇帆关于“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是值得坚守”的话,一直坚守到未来的50年到100年,这需要每个投资者根据股市的走势和自己的情况而有所选择。毕竟,人们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资金的投入产出也不可能无条件地说时间越长越好。等到50年到100年,人还在钱没了,亦或人没了,钱多钱少又有什么意义呢?

  黄奇帆人称官员股评家,他对股市投资的看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其准确性与真理性至少更多地是同其所处的地位环境密不可分的。时势变了黄奇帆也在变。同此前他所发表的充满个性却又不乏真知灼见的观点不同,现在的看法虽然骨子里依然还有些暗藏的褒贬,但刻意追求正能量的痕迹则更为明显。所谓的“股票是投资首选”,即颇为典型的一例。任何投资,不管首选不首选,其实都不是没有条件的。如果我们的股市在黄奇帆所指出存在问题的9个方面不能有所改进,从而按照高层的要求补上资本市场发展的短板,那么,把资本市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发动机、改革创新推进器,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致富通道,充其量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又如何谈得上什么让股票成为投资的首选呢?

  无论如何,投资首选不首选,市场说了算。任何不尊重市场的预测和判断都是忽悠。(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富士康是否翻版中石油一年后见分晓
  中石油A股上市
  时,头上带着的是“亚洲最赚钱企业”的光环。而当下的富士康,头上的光环更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尤其是还有着最时髦的独角兽概念。

  24日是富士康IPO发行的日子。根据23日晚间富士康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市场重点关注的募资金额也正式公布:发行价为13.77元,发行市盈率为17.09倍,募资金额271.27亿元。271.27亿的募资规模相较此前272.532亿几无差别,但这一规模创下了A股近三年的募资纪录,也是A股史上第12大募资额。

  根据之前的发行安排,在本次发行的19.7亿股A股股票中,30%向战略投资者配售,战略配售股份为5.91亿股。其中的50%锁定1年,50%锁定18个月,而有战略合作意向的投资者可延长超过36个月锁定期。战略配售之外的13.79亿股,按照网上30%、网下70%的比例分配,且网下发行份额的七成必须锁定一年。这样网上发行的份额只有4.137亿股,而网下发行9.653亿股,其中七成锁定份额为6.757亿股,未锁定份额为2.896亿股。如此一来,在本次发行的19.7亿股中,首发未锁定的股份为7.033亿股(4.137亿股+2.896亿股)。

  随着富士康的发行与上市,一些市场人士担心富士康会不会翻版中石油A股的走势,担心富士康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中石油。实际上,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富士康与中石油一样都是大盘股发行。富士康发行的股份是19.7亿股,而中石油发行的股份是40亿股。富士康的募资是271.27亿元,中石油募资668亿元,二者基本上都属于巨无霸型企业上市。

  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二者上市前都被市场看好,头上都带着闪亮的光环。像中石油A股上市,头上带着的是“亚洲最赚钱企业”的光环,在当时看来,谁要是不投资中石油,谁就是拒财富于千里之外。而当下的富士康,头上的光环更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尤其是还有着当下市场最时髦的概念,即独角兽概念,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一只独角兽。如此一来,富士康股票上市后受到市场的炒作将不可避免。

  尽管富士康与中石油A股上市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但富士康翻版中石油A股走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中石油A股之所以成为市场谈论的一个标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股上市以来,走出的是高开低走的走势,在市场上具有典型意义。该股上市首日开盘价48.60元,随后瞬间上摸48.62元的最高价,然后就开始了其低走的历程,到2008年10月28日探底9.71元,在上市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大凡买进中石油A股的投资者要么割肉走人,要么被套牢,包括按16.70元发行价买进中石油股票的投资者,如果没有及时获利了结,一样也只能面对套牢的命运。

  但富士康重复中石油A股走势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这主要是由这几方面的原因来决定的。

  首先是新股上市首日的交易制度不同。中石油上市时,新股上市首日是没有涨停幅限制的,开盘价最高可较发行价上涨900%。可以说,正是这种制度导致了中石油A股悲剧的发生。正因为可以大幅度高开,所以中石油上市的开盘价就一步到位,进而导致后来长时间的下跌。而目前的新股上市首日交易制度,就是总结了中石油上市首日交易的教训的,上市首日最多上涨44%,这样就避免了开盘一步到位的走势发生。

  其次,富士康的锁定发行可以减缓新股上市时的抛压。中石油A股首发40亿股,其中的30亿股是网上发行,10亿股是网下发行,而网下发行锁定期为3个月。富士康由于大规模锁定,首发上市流通的股份只有7亿股,而其他的股份锁定期最少为1年,所以上市后,中石油的抛压很大,而富士康的抛压相对较小。

  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富士康股份的大规模锁定,这反倒有利于富士康股票上市后的炒作。参与战略配售的都是大机构,网下配售锁定的基本上也都是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们为了在一年后能够高价套现,必然会在上市后的一年里,寻找各种机会来炒作富士康股价,达到推高富士康股价的目的,以便为一年后的套现作准备。也正因如此,富士康重复中石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富士康上市后就没有投资风险。实际上,富士康的投资风险同样是存在的。一是富士康上市后,短线过度炒作的风险。中石油是上市后开盘价一步到位,富士康有可能是通过上市后的连续涨停或炒作,将股价炒到高位,从而为后来高位买进股票的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二是要正视富士康上市一年后的套现风险。一年后参与首发认购机构解禁的股份达到9.712亿股(其中网下发行锁定的6.757亿股,战略配售锁定的50%部分2.955亿股),超过了首发上市流通的股份数量。所以对于富士康来说,投资者需要正视一年后机构套现的风险。富士康这种大规模锁定股份的发行方式,也就是将风险推迟了。富士康是否重复中石油的走势,或许要等到一年后才能见分晓。(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投资者保护为何得不到股民认可?
  投资者保护并未落
  到实处,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到投资者究竟需要什么,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投资者保护似乎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投资者保护,这无疑是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频繁提及的关键话题。然而,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每当资本市场提起投资者保护之际,国内股票市场多以下跌为主,而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也似乎对投资者保护并不买账。与此同时,从中国股民的实际感受来看,整体投资安全感却未能获得实质性提升,这背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本来,对于一个资本市场而言,注重投资者保护,本身属于一个比较积极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投资者保护力度的逐步提升,越能够更容易保障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只有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真实诉求得到了重视,他们的投资回报预期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投资者保护频繁提及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这甚至可以认为是对股民负责任的做法。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却发生了市场不买账的情况,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保护并未落到实处,同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到投资者究竟需要什么,究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投资者保护似乎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际效果并未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不可否认的是,从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系列做法来看,投资者保护也并未停留在口头上,而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到近期中国投资者网的开通,实际上也给了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维权的正规渠道。对于这系列举措,确实会给身处信息渠道、持股成本以及资金面弱势的投资者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投资者保护的体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寻求更有效的维权正规渠道固然重要,但他们往往会更关注他们的持股市值波动变化。然而,对于投资者的持股市值变动,仍然离不开市场大环境、政策大环境的影响,而在股市重融资压力不减、大股东高管减持密度不降的背景下,实际上还是会不断降低他们的投资回报预期。由此可见,只要市场大环境、大的政策定位背景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善,那么他们的投资安全感以及投资回报预期还是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由此可见,即使时下A股投资者维权渠道有所拓宽、现金分红力度有所增强,但与股市长期重融资、市场扩容不断分流股票存量资金的影响压力相比,仍然显得利好不足、提振投资者投资信心与投资安全感的力度不够强劲。

  从股市扶贫、到独角兽加快上市等现象,都离不开注重股市的融资功能。与此同时,因A股市场新股不败神话的长期存在,企业的高溢价回归显然不是让利于股民,或与投资者分享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实际情况下,这系列行为还是要让市场买单。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股爆炒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但与这些年来A股持续大扩容的企业数量相比,符合价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而多数股票还是延续一种运行习惯,即上市初期股价得到爆炒,而后就步入漫漫熊途之中,更有甚者因业绩变脸或其他风险问题,而遭到股价腰斩乃至暂停上市的风险,这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投资者保护提及多年,或许有些许举措已经得到了落实,但这似乎还不是投资者想要得到的结果。如今,投资者保护频繁提及,市场却总是不买账,这也是说明了问题所在。而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的中国股民,在投资安全感不强、投资信心长期低迷的状况下,又如何敢于长期投资,或通过长期红利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呢?(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