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5种观点看A股入摩 贺宛男:A股果真是圈钱场

加入日期:2018-5-19 8:08:3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5-19 8:08:34讯:

  导读:
  李志林:是继续向下调整还是维系多头市场
  刘柯:疯狂的苹果与“流口水”的A股
  贺宛男:A股市场果真是圈钱场?

  皮海洲:别以CDR的名义为机构谋利
  黄湘源:创业板入摩未成切勿走火入魔
  郭施亮:讲故事的太多,董明珠曹德旺太少

  李志林:是继续向下调整还是维系多头市场
  本周二,当上证指数在离3200点整数关仅一步之遥时,由于成交量不济,连续三天都出现跳水,走势相当疲软,5天的日均成交量萎缩到3840亿,市场又被悲观气氛笼罩。

  周五下午2点以后,靠大幅拉升石化双雄等权重股,上证50、沪深300和上证指数才得以大涨,四指数全部由绿翻红。如何看待这种盘面现象呢?

  市场存量资金流失严重 从1月25日最高点开始暴跌,到本周五收盘,上证50从3202—2740点,跌15.42%;沪深300从4403—3903点,跌11.35%;上证指数从3587—3193点,跌10.98%;深成指从11633—10672点,跌8.26%;中小板从11552—10824点,跌6.3%;创业板从1852—1836点,跌0.86%。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队和主力机构的资金获利出逃。三个大盘股指数的跌幅目前高达11%—15%,可见出逃的大资金一去不复返。而从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较小的跌幅可以看出,暴跌后资金主要回流深市的三大指数,尤其是中小创。

  大盘的失血还表现在,这三年发行的700多家新股的小非和部分大非的减持,定增股解禁减持,吸纳了市场大量热钱。

  再者,今年新股发行的数量虽然明显减少,但单只新股的融资额却变大了。仅一只独角兽富士康就融资274亿,超过了今年发行的41只新股的总和。药明康德虽然首期发行规模较小,才20亿出头,但上市后连续涨停至今,流动市值就达到68亿,总市值高达693亿。它们的“吸血”是以其它股票的“失血”为代价的。

  此外,还有一些股权质押股和违规信托资管股在悄悄地强行平仓。

  从外部环境看,近期的债权市场持续暴跌,一些债权基金和债权股票混合基金净值普遍跌掉20%,也间接地影响到他们对持有的A股大盘股进行减仓。

  上述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本周成交量持续萎缩到3000多亿,以及大批股票跳水。

  增量资金入市将封杀下跌空间
  再过9个交易日,A股将纳入MSCI指数。入摩后对A股的作用有多大?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A股入摩,是A股国际化的“成人礼”,正如当年韩国入摩一样,将引发一轮大牛市。

  另一种观点认为,A股入摩后,将会刮起“价值风”,重现去年大盘股、白马股领涨的局面,重现“二八现象”。

  再一种观点认为,由于A股已是世界第二大市场,靠今年纳入MSCI后的1000亿新增资金,并且是以低吸中线持有为主,改变不了56万亿市值A股的既有走势,不会造成A股风格切换。A股仍将按照既有的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的态势走。入摩的积极作用,可能要在5到10年后,才能明显见效。

  第四种观点认为,MSCI的234只成份股,入选的标准主要是盘子大、流通性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A股最有价值的股票。未选入的机会未必小。

  第五种观点认为,A股入摩可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加固3000点大底部,并引领内资逐步抬高底部。不会出现234只成份股上涨、多数股下跌的情况,而是价值股和成长股的价值中枢轮番上移的格局。

  我倾向于第五种观点。理由是:虽然MSCI指数首期纳入A股占比仅2.5%的因子,能带来的资金只有500亿元左右,但9月1日以后,还有500亿进入。数量虽有限,但毕竟是新增资金。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RQFII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5月上旬,中国同意给予日本2000亿元人民币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至此,RQFII试点地区已扩展至19个。

  这些外资总量,在A股市场已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随着这些资金的陆续进场,必会对国内资金带来乘数效应,带动大盘逐步向上。当然,指望它们能填补国家队减磅造成的资金“窟窿”,短期内将3个大盘股指数恢复到1月25日的高点,难度很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底部正在抬高,多头市场有望维系
  前几周的周评,我已对3041点是政策底、估值底、市场底,做了详细的论证,在此不赘言。我想说的是,目前,大盘的底部已抬高了100点,在3130点—3150点区间加固底部。理由是: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8.4%,持续处于景气区间。消费者信心指数3月份达到了112.3%,也是今年来的高位。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这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上市公司业绩高速增长。2017年净利润增长18.36%,大大高于2015年和2016年的0.34%和5.35%。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37%,显示A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逐年高增长。2017年度分红1.12万亿,近期即将实施,买入者一两月便可享受一年的红利,性价比甚高。

  第三,A股市场估值优势明显。截止5月17日,A股整体市盈率为17.46倍,上证50、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0.25倍、12.66倍,均低于同日美国道琼斯指数20.43倍和标普500指数21.82倍的估值水平。这显示,A股的估值不仅接近历史最低,而且早已与国际股市估值接轨,并成了全球股市的估值洼地。

  第四,大盘指数已连续10天收复并站稳五周均线(周五位置在3120点)。假以时日,相信能重新收复3200点平台。

  第五,中美贸易争端有望妥善解决。从各种迹象看,中美贸易争端达成和解协议的可能性较大。

  注意从两条战线上选股
  一是从234只MSCI成份股中去选股。包括:连续调整了3个月的大盘股、白马股。尤其是超低估值的银行股、地产股,比较能引起外资的兴趣。

  估值较低、股价较低、去年没有大涨、盘子适中、近期底部放量的二线蓝筹股。尤其是业绩能持续高增长的化工股。

  二是新经济股、独角兽股、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高成长股。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股,如芯片、软件、集成电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科技、现代服务等。

  虚位以待入摩,缓上3200点
  鉴于本周各收盘指数与去年年底的收盘指数已比较接近,离大多数人今年解套的位置,已经越来越近,上行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大盘不能走快步,只能是震荡缓上。

  另外,6月1日是A股纳入MSCI指数的日子,不等于外资必须快速建仓。逢低吸纳是所有理性投资机构的首要原则。因此,不能将大盘指数拉得很高后,指望外资来为A股的投资者抬轿。

  在我看来,A股在3200点以下多停留,将3250点一线盘扎实,维系多头市场,让外资进场是比较明智的。(金.融.投.资.报)




  刘柯:疯狂的苹果与“流口水”的A股
  最近苹果很疯狂,这里说的苹果,不是美国的苹果公司,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苹果”,火爆的苹果期货。怎么个疯狂法呢?三个月时间上涨50%,3天时间成交超过8000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5月15日,苹果1810期货的成交额高达2528亿元,而A股沪深两市在5月15日的成交额分别才只有1629.9亿和2151.2亿元。也就是说,苹果主力合约借一己之力秒杀了数千家上市公司云集的沪市和深市的日成交额。一个小小的苹果,在资本市场可以瞬间让工商银行贵州茅台中国石油等等巨无霸靠边站。

  苹果期货的疯狂,给我们几个启示。

  首先,社会流动性非常宽裕,虽然说苹果期货此次炒作与苹果受灾减产有关,但每天这么大的成交量,不是此前炒蒜炒中药可以比的,充分说明目前市场云集的各路流动性已经是蠢蠢欲动。这些钱主要从哪里来?应该主要从两个领域逐渐流出,一个是房地产领域,倒不是因为房价要跌了,而是没得买,到处都在限购,这部分资金量相当大;二是从理财产品资管产品中出来的资金,也不是因为不看好经济了,而是渠道在整顿,没有投资标的了,这部分资金会追求一定的安全性,但绝对属于高风险属性的资金。这两部分钱多不多?给你说有几十万亿绝对不是吓你,光此次要清理的银行表外理财都是十多二十万亿,如果哪个领域赚钱效应明显,这部分热钱的规模还会继续飙升,你信不信?

  其次,苹果期货只是热钱东突西闯的一“斑”,资本是逐利的,它只会往有利可图的地方去。所以我们即便在房地产、资管、银行表外、股市上拼命去杠杆,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这些被挤出来的钱往哪里去?我们有没有正确的判断?有没有正确的导流?要知道,这些风险属性比较高的资金,依旧会在其它金融领域兴风作浪,不会善罢甘休,那些想把这些流动性圈在正规银行体系内的幻想,都是不现实的。所以,从以前的“蒜你狠”,到螺纹钢,到比特币,再到现在的苹果期货,
疯狂的苹果与“流口水”的A股
  都是表象,内在原因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容纳性高的新的资金池,实现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三,这些热钱进入衍生品市场,是不是就比此前在其它领域风险小一些,危害小一些呢?其实未必。衍生品市场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价值发现,或者说价格引导。但它在疯狂的情况下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很大的,因为这个价格发现功能失真以后,对实业是反向引导,比如苹果期货价格疯狂炒高,造成实货市场囤货,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实货价格会一落千丈,况且很多农产品期货实际上是没有储藏价值的。当然,衍生品市场和股票市场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市场只能炒作不能融资,而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只能靠股市债市实现。

  最后谈谈望着苹果期货“流口水”的A股,只能临渊羡鱼,没法。因此,说到根本上去,资本市场特别是A股必须释放投资红利,吸引流动性,这已经刻不容缓。市场从来都不缺钱,缺的是赚钱效应,缺的是长期价值投资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市场环境,一个大多数人都赚不了钱,天天被口诛笔伐的“韭菜”市场,怎么去充当热钱的资金池呢?或许A股的定位就不是资金池,那就另当别论了。





  贺宛男:A股市场果真是圈钱场?
  奇虎360赴美4年募资仅11亿,借壳回归两月后就开口108亿
  日前,三六零发布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3.53亿股,募资金额不超过107.93亿元,市场为之哗然。

  且不说三六零根本不缺钱。4月26日,公司还发布公告称,将以闲置资金委托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投资额度不超过30亿元。而三六零及其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累计委托理财已达42.2亿元。

  也不说107.93亿元的募资金额,除以13.53亿股的发行股数,发行价最低可至7.98元,表明公司已下定决心,股价再跌也要“确保”定增成功。

  要知道2011年3月,奇虎360在纽交所上市时,募资仅1.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15亿元),直至2015年私有化退市,再也没有融过资,反而为实施私有化耗巨资30亿美元。而今,借壳上市才两个多月,居然一下子狮子大开口,A股市场两个月拟募资金,达到美股市场4年融资的9倍!

  再看看2月28日江南嘉捷正式改名为三六零之后,三六零又做了些什么呢?

  3月1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奇信志成已将持有的本公司股份32.97亿股,全部质押给招商银行,质押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8.74%。数日后,公司又公告称,此次质押系私有化时从招商银行等6家银行获得贷款30亿美元(等值人民币201.3亿元),现已全部用于美股私有化交割。以此计算,股份质押价为6.10元(201.3亿元/32.97亿股),这个质押价相当于理论上最低发行价7.98元的7.6折。也就是说,如果本次连7.98元的定增都发不出,这32.97亿股股份就可能到平仓线了!

  4月4日,公司发布2017年经营业绩,营收122.38亿元,增长23.56%,净利润33.72亿元,增长80.15%。至于为什么营收才增长20%多,盈利却增长80%,公司语焉不详。果然,之后披露的一季报显示,盈利4.78亿元(约为去年全年的14%),下降27.57%。

  4月28日,即正式挂牌后两个月,公司股票就停牌筹划定增事宜。

  写到这里,投资人该看明白了,三六零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定向增发,而且将增发价“杀”到如此之低了。

  本周,三六零复牌才三天,股价已跌去10%;与2月28日作为首家独角兽亮相时最高价65.67元相比,已经腰斩。借壳两个半月,上市交易40来天,市值损失2200亿元!

  三六零定增证监会会开绿灯吗?笔者估计,会的。因为根据定增新规,借壳上市不得配套募资,而周鸿祎又背负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不通过定增“曲线救国”,钱从何来?至于二级市场股价跌跌不休,反正大股东目前还在锁定期,真正肉痛的还是小股民。

  有报道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实施定向增发108起,募资2746亿元。

  在这108起案例中,42起已处于破发状态,占比达4成,跌幅最大的已较发行价跌去40%多。另外还有9家已经拿到定增批文的上市公司,因未能在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发行,不得不宣布批文失效。除此之外,目前两市仍有216起定向增发处于董事会预案、股东大会通过等阶段,预计合计募集资金为6393.68亿元。

  是的,这个数字已经较2016、2017年定增大泛滥时下降30-40%。尽管如此,今年4个多月已经募资2700多亿,按此速度全年很可能达万亿规模。在这里,实实在在拿到真金白银的是上市公司(包括背后的控股股东),而因为定增破发,或者如三六零那样还没有定增股价就大跌的,蒙受损失的是中小投资者。笔者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如三六零,在美国上市4年多只募资11亿;就连腾讯这样的超级航母,自2004年上市时以每股3.70港元发售4.2亿股、募资15.5亿港元后,就再也没有融过资。我们的A股市场IPO之后何以要接二连三的再融资?

  莫非A股市场真的是圈钱的场所?!




  皮海洲:别以CDR的名义为机构谋利
  机构投资者对新企
  业、新模式缺少专业的定价能力。特别是在发行人的公关之下,机构询价成了一种交易,甚至成为IPO腐败的高发地带。

  在CDR行将推出的大背景下,配套制度的修订与征求意见工作也是接连出台。继《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之后,5月11日证监会又发布了经修订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此次修订主要是为了对接创新试点企业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即“CDR”)。

  应该说,这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比如,此次证监会共对《办法》中的8个条款进行了修改,修改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将创新试点企业在境内发行CDR纳入了《办法》的适用范围;二是允许发行规模在2000万股以下的企业,通过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三是明确申购新股或CDR的市值计算包含CDR;四是规定网下设定锁定期的股份均不参与向网上回拨;五是允许发行CDR的企业根据需要进行战略配售和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六是完善未盈利企业估值指标的信息披露要求。

  上述六个方面的修改,除了第二个方面,即允许发行规模在2000万股以下的企业通过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之外,其他五个方面基本上都是合适的,或者说是有合理之处的。但第二个方面的修改是值得商榷的,以本人之见,这一修改完全没有必要,而且有以CDR之名为机构投资者谋利益之嫌疑,而牺牲的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一修改有必要叫停。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之所以允许发行规模2000万股以下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从而提高企业定价方式的灵活性,让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2000万股(含)以下且无老股转让计划的,可以通过直接定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通过向网下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创新企业普遍存在业务模式新、估值难度大等特点,专业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促进其价格发现。

  这样的解释显然有些牵强。或者说对该条款的修改,管理层的醉翁之意并不在酒,而是借CDR之名来为机构投资者谋利益。何以此言?究其原因,至少有这样几点。

  首先,对该项条款的修改,其实与CDR没有任何牵联。因为CDR并不涉及到股票发行,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发行规模在2000万股以下”这样的问题,如此一来,也就更加不存在网下询价的问题。

  其次,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拟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是根据《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来进行的。而根据该《若干意见》,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无非就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网易以及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加上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小米,一共也就8家。这8家企业基本上以CDR回A股为主,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虽然有可能发行A股,但其规模明显会在2000万股以上。包括目前未上市的公司,要求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企业首发规模也不可能在2000万股以下。

  其三,从历史来看,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基本上也只是走过场而已。机构投资者对新企业、新业务模式也缺少专业的定价能力。特别是在发行人的公关之下,机构询价也成了一种交易,甚至成为IPO腐败的高发地带。因此,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网下询价。所谓网下询价的唯一功能就是进行网下配售,让机构投资者以网下询价之名获得一定数量的股票份额。在A股新股不败的背景下,这其实就成了机构投资者的一种福利。而网上发行的股份数量就会因此而减少,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因此,发行规模在2000万股以下的公司没必要进行网下询价,甚至发行规模在1亿股以下的公司都没有必要进行网下询价。因为这些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发行困难的问题,不需要进行网下配售。(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创业板入摩未成切勿走火入魔
  创业板只有从根子上改变重融资轻回报重炒作轻改革重泡沫轻实绩的坏习惯,才有可能在自身盈利能力逐渐实现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估值接轨的同时,实现尽早入摩。

  这次沪深两市234只个股如期入摩,其中创业板无一入选,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首先是由MSCI的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选股要求所决定的。在最上一层的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成份股都是全球范围内的中概股中的大盘股和中盘股,标的股约600多只。在此基础上,再从中挑选出中国A股国际通标准指数成份股,约400多只。然后,再从这400多只股票筛选出MSCI中国指数成份股,也就是现在的234只。目前来看,创业板公司暂时不符合其选股标准,并不是不可理解的。整体来讲,MSCI中国指数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对于标的成份股市值、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以及流动性均有较高的要求。此次调入的股票市值主要集中在300亿元以上,而调出的主要集中在200亿元左右。其中,市场关注较高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信息技术及金融板块的权重各在25%左右,其次是消费品行业,权重在15%左右。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上述行业成长空间仍然巨大,仍是未来最主要的权重板块及纳入标的的主要方向。

  从去年宣布A股正式纳入MSCI至今更新的几次成份股名单可以发现,新经济领域标的比重逐步提升,后续进一步增加新经济公司标的预期是显然存在的。将来随着MSCI指数的扩大,中盘股进入标的池,主要将取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上市公司基本面是否符合外国投资者选美标准。这也许至少还需要一两年时间。也就是说,对于创业板来说,现在它与MSCI暂时失之交臂,并不真的等于被抛弃。只要它能逐渐与海外成熟市场估值标准靠近,将来并不是没有进入MSCI的机会。

  我国创业板曾被冠上“中国纳斯达克”的光环。可惜的是,由于改头换面的创业板发行制度换汤不换药,不仅沿袭了发行端的以“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高比例融资圈钱为主要特征的新股发行制度性弊端,不少新股上市后更是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大搞特搞高市值管理、高送转、高额度增发再融资的把戏。新“三高”连着旧“三高”,就这样在推高了创业板股价的同时,也推涨了创业板的泡沫。一时之间,新股上市后达到百亿市值、百元甚至数百元股价、一百多倍甚至几百倍静态市盈率,几乎成为创业板的普遍现象。新旧“三高”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本质上无不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追根究底,与其说是市场化的新股稀缺性溢价、小市值偏好溢价、壳资源溢价、市值配售溢价、以及坐庄模式溢价、财务粉饰溢价造就了创业板的这也高那也高,不如说是以核准制核心的行政调控和过度监管为之提供了不合理的信用背书。

  创业板目前已有7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3810亿元,流通市值达到32600亿元。创业板指数从最初的900多点,最低跌落至584点,最高蹿升至4037点,目前在1800点上下徘徊,期间不知有多少疯狂与幻灭的故事令市场不胜唏嘘。

  创业板问题的根本症结不在于泡沫,而在于不合理的发行机制和交易制度。创业板的发行制度没有贯彻市场化原则,在价格市场化放开的同时没有体现资源配置生态化,退市机制又不到位,不仅创业企业有可能为了实现圈钱目的造假上市,风险投资机构和券商投行也有可能为了争夺上市资源而帮助和配合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混入创业板市场。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导致创业板二级市场盈利空间变小,炒作可能性加大,也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于创业板这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仅靠单边性的严格监管,不仅难以对付,也是不容易很快见效的。

  如果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创业板的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改善,甚至实现较高的盈利增速水平,其平均市盈率水平得到进一步压缩,从而逐渐实现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估值接轨,应该说也不是不可以期待的。截至今年4月底,北上资金增持创业板互联互通标的的比例又一次创出了新高。作为外资流向的风向标渠道,北上资金的投资取向,也等于在告诉我们,只要改革有方并卓有实效,创业板并非没有希望,也不可能没有希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深交所近几年来说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业板改革,尤其是今年年初发布的《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所透露的“针对创新创业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和股权特点,推动完善IPO发行上市条件,扩大创业板包容性”的说法,至今犹自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有关方面所推出的独角兽IPO尤其是CDR却抢先一步,先行落地,甚至有可能借快捷通道之便利,将创业板远远地抛在后头。在这种情况下,入摩未成的创业板反而走火入魔,一度比入了摩的其他A股走势还强劲。人们不禁要问,创业板如此走火入魔,意欲何为?莫非还想重走此前业绩不强炒作强的老路?创业板倘若真的如此走火入魔,则既不可能在推进资源配置制度的创新性改革,扩大创业板包容性的基础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只能是自抛自弃,自毁前程。

  长远来看,MSCI或将改变A股市场长期以来变化不大的游戏规则,进一步强化价值投资特征。创业板只有更加实事求是地正视自身目前的不足,锐意进取,奋起改革,从根子上改变重融资轻回报重炒作轻改革重泡沫轻实绩的坏习惯,才有可能在自身盈利能力逐渐实现与海外成熟市场的估值接轨的同时,实现自己尽早入摩。




  郭施亮:讲故事的太多,董明珠曹德旺太少
  中国股市讲故事的
  太多,而像董明珠、曹德旺这一类良心企业家却特别少,这也是股市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普遍投资者缺乏投资安全感的真实写照。

  谈及A股上市公司中的实干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格力电器的董明珠等,但纵观A股市场35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真正坚持实业兴邦的却寥寥无几,而更多的还是热衷于讲故事,更有甚者则是通过长期低价定增不断摊薄普通股东的实际权益。

  正如福耀玻璃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所言,目前的资本市场不讲究股票质地,讲究的是股票的故事性,能成为妖股最好。归根到底,纵观当前几千家A股上市公司,像曹德旺、董明珠这类老一辈实干家已经为数不多,当代企业家比较缺乏老企业家的那种敢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整体社会责任感不高。年轻一代的企业家,更热衷于追求一夜暴富,实干精神却远远比不上前一代的企业家。

  或许,是中国资本市场强烈的造富效应,改变了当代企业家发展实业的初心。或许,是在社会金钱观愈发强烈、社会阶层固化愈发强化的背景下,寻求致富打破阶层固化的思维过于明显,而逐渐产生出不少脱离实际、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想法。

  这些年,企业通过引入融资机构,而后做大做强,待时机成熟,加快上市的步伐,这无疑成为了最快捷的致富现象之一。然而,对于当前众多的创业公司,其最终目的多数离不开上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上市可以大大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整体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看重了中国股市新股不败的神话,并借助上市实现一夜暴富的目的,而上市之后持有大量原始股的人无疑最容易实现财富身价的大幅增值。

  纵观当前国内乃至国外的财富排行榜,这些年来实现财富暴增的群体,多来自于企业上市后的造富效应。与此同时,在中国股市高速IPO的背景下,也在为新经济企业、中小企业打开IPO融资的大门,并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造富神话。

  从这些年的市场状况分析,虽然企业上市数量明显增多,但限售股解禁现象同样持续增多,更有甚者为了变相套现,早日完成暴富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提前锁定利润,甚至不惜提前辞职,做好各种套现的准备。

  多年来,中国股市有着散户市场、投机市场的称号。一方面是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讲故事、搞投机,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利润套现;另一方面,则是A股市场长期以散户化作为主导,普通投资者投机性较强。但实际情况下,因信息披露不对称、持股成本的不对称,却往往导致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性更甚于普通投资者。由此一来,这两者叠加在一起,不断强化了股票市场的投机特征。

  多年来,融资圈钱的上市公司不少、通过反复低价定增摊薄股东实际权益的也不少,但这些年来真正坚持现金分红、真正专注于投资者回报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上市以来,企业现金分红远高于再融资需求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属于A股市场的良心企业。

  中国股市讲故事的太多,而像董明珠、曹德旺这一类良心企业家却特别少,这也是股市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普遍投资者缺乏投资安全感的真实写照。对于市场一夜暴富、捞一笔就跑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到根本转变,而以融资作为功能定位,加上新股不败神话的长期存在,却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投机色彩,而对于不少新上市的企业而言,往往热衷于为自己“贴金”,而在企业上市之初,也基本上透支掉未来数年的盈利预期,由此所导致的结果,则是原始股东暴富的同时,却让不少普通投资者高位接盘。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