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梅双
借钱总是要还的。上市公司以往通过大规模高杠杆融资,进而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购的发展模式,现在该警惕了。2017年以来,融资环境已然大幅转向,面对不再宽松的环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合理控制负债规模显得尤为重要。
归根到底,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与当前的经济政策及环境有关。在宏观去杠杆和金融严监管背景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全球流动性转向,国内货币政策也回归稳健中性。一方面,银行表内贷款额度较为紧张,利率趋于上浮,并且信贷优先集中于大型央企和国企,民企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在严监管、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各类非标、信托等渠道受限,此前过多依赖非标等表外融资渠道的发债主体,表内贷款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面临较大的资金续接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债券违约的特别之处在于,违约的主体向民企上市公司集中。与以往常见的“由于行业景气度下行,导致盈利恶化”或是“实际控制人风险”导致的民企债违约不同,本轮违约的民企债普遍带有外部融资整体收紧,公司再融资渠道几近枯竭,导致流动性危机的特征。
目前看来,上市公司获得融资的难度在增加或者说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因此,上市公司需要提前做好再融资安排,对于负债率较高的企业来说更应如此。
一般而言,每年二季度都处于债券到期的年内高峰,企业再融资压力较大,融资衔接中易发生风险事件。首先,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节融资时间。
其次,今年以来,由于金融市场变化较快,行情转瞬即逝,因而债券发行的时间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提前做好自身融资安排的前提下,需要加强市场研判,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发行债券融资可降低利息支付成本。比如典型的兖州煤业(行情600188,诊股)、华能国际(行情600011,诊股)今年均集中在3-4月债券市场走牛的时间点集中发行债券融资,时间点相对较好。
再次,、海外发债等融资方式,也是上市公司的重要选择之一。
但是,从根本上,上市公司还是应该控制高杠杆冲动,“过度投资”、“过度杠杆经营”已然不可取。维持高杠杆的难度明显增大,付出的成本也更高,是时候降低杠杆比例了。上市公司理应缩减不必要的“跟热点”式噱头投资,回归主业、回归自身擅长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