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李志林:已现估值底和市场底 郭施亮:牛熊转折点临近

加入日期:2018-5-12 8:27:3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5-12 8:27:36讯:

  导读:
  贺宛男:业绩有支撑 A股当自强
  李志林:大盘已现估值底和市场底
  郭施亮:A股大面积破净 牛熊转折点临近
  皮海洲:同是独角兽上市 A股港股命运为何大不同?

  刘柯:股市为何陷入涨跌两难尴尬境地
  应健中:A股加速国际化进程
  宋清辉:共享经济正在回归价值本源
  桂浩明:首批公募FOF,你们还好吗

  贺宛男:业绩有支撑 A股当自强
  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报已披露完毕,良好的业绩与温吞水般的市场表现,形成不小的反差。有人说,现在的A股“非常便宜”,可是非常便宜的A股却没有激发出非常的投资热情。

  统计显示,2017年3500多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9.25万亿元,同比约增长9%;实现盈利3.36万亿元,同比约增长19%。39.25万亿元的营收接近全国GDP的半壁江山(2017年GDP为82.7万亿),9%的增速也比6.9%的GDP增速要高。若按4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54万亿,除以总盈利3.36万亿,得出市场平均市盈率为16倍,为历年最低水平。要知道A股在6124点时市盈率70倍,在5178点时市盈率60倍,这么比下来,目前的A股确实非常便宜。

  不仅是市场平均市盈率,目前创业板市盈率也就46倍,属于底部无疑;而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12.8倍,相比美国道指21倍,确实处在非常便宜的区间。

  一季报的情况更好些。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9.85万亿,同比约增长12%,实现盈利9280亿元,同比约增长15%,一季度的盈利相当于去年全年的27.6%,超过四分之一,而由于春节长假等原因,往年一季度盈利通常低于四分之一。特别是ROE(净资产收益率)从去年一季报的2.68%,提升到今年一季报的2.77%,剔除银行股后的ROE更是从2.11%提升到2.34%,说明总体盈利水平提升10%。

  既然业绩向好,估值便宜,A股为什么总显得有气无力,稍涨一点就又缩回去了呢?

  有人说是国家队高位套现,并举例提到,基金一季报显示,2015年为救市设立的5只基金,70%份额已经赎回。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5只基金总共也就2000亿元,况且本来就是为救市设立的,救市任务完成两年多后退出,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人说是白马股业绩不如预期。似乎也不能那么说,例如格力一季报盈利增63.6%,茅台盈利增38.9%,美的增20.8%,海康增22.6%,五粮液增38.4%,等等,都还是不错的;就是平安增幅略低些,为11.5%,但目前市盈率也就11倍,并不贵。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中兴通讯事件之后,人们对科技股的估值和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键不仅仅是看你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多少,而是看你掌握了多少核心技术?就在几天前,中国计算机学会邀请国内芯片半导体行业顶级专家召开研讨会,有专家就一针见血地提出,“我国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的机构或企业,最好都检查一下自身产品的供应链,看看有多少是国产自主可控的,有多少是严重依赖国外的”。我们最引以为傲的BATJ,如果离开了智能手机,没有苹果和安卓的软件系统,还能这么牛吗?想当初腾讯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六,如今苹果已近万亿美元,可腾讯、阿里都已在10名之外……
  再看看A股市场引以自豪的科大讯飞、华大基因、三六零等,市盈率始终在一、二百倍,而业绩增长也就6-10%而已,三六零一季报盈利还下降了27%。

  毫无疑问,A股的未来在科技股,在成长股。问题是,成长股不是短期内就能成长起来的,恰如中科院院士刘明所指出的:“现在对待芯片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太想明天就成功,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事情是明天就能成功的。”

  传统的白马股去年股价已经翻番甚至更多,寄予厚望的成长股又往往不那么争气,于是市场找不到有力的切入点,走走停停,欲进还退。但笔者始终相信业绩为王,龙头先行。6月1日A股入摩已是铁板钉钉,看一看MSCI指数(880883),已经连涨三周,涨幅超过沪深股市的所有主要指数,这又预示着什么呢?(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大盘已现估值底和市场底
  A股历来有“五穷”、“六绝”、“七翻身”之说。

  在4月末,市场普遍担忧中美贸易战开打,从而认为今年没有红5月。

  但是,5月以来的实际情况却超预期。上证50、沪深300、上证综指、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六大指数,本周的涨幅是:2.96%、2.6%、2.34%、2%、1.5%、1.1%,5月至今9个交易日的涨幅是:2.68%、3.09%、2.63%、3%、1.83%、1.1%。

  看来,今年A股的“五穷”恐怕是要改写了。原因何在?

  中国推出了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相继推出了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举措。如开发雄安新区、海南全岛探索推进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推出、京津冀协作区发展、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协作区协调发展,全面开放制造业,扩大金融业开放,经济保持在6.8%的中高速增长基础上。这些对投资者信心的提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50点一线形成了估值底和市场底
  从估值而言,3050点时的上证指数的估值只有13.85倍市盈率。

  虽然指数并不低,但因上市公司业绩的连年增长,导致现3050点的估值,已低于2005年6月6日历史大底998点时的14.1倍、2008年10月28日1664点时的14.7倍和2016年1月27日2638点时的15.2倍。这表明,3050点的估值底可以成立。

  从跌破净资产个股数量来看,已达到87只,市净率小于0.9的有48只。

  从低市值的个股数量看,市值小于20亿元的个股有78只,最小的只有12亿元。这种情况是过去所没有的。

  从大盘筑底的情况看,大盘在3040点—3100点区间横向震荡整理了11天。4次单针探底,均未刺破3040点—3050点。随后5天快速放量拉升了140点,表明市场底得到了确认。

  从技术指标看,至本周末,上证指数的日K线、周K线、月K线均处在底部。尤其周K线在底部形成了金叉,开始构筑周线级别的底部结构,这也支持估值底和市场底。

  创业板已突破了从股灾以来的长期下降趋势,呈现中线有望出现大级别反弹的态势。

  活跃股市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当大盘首次刺探3040点时,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金融形势,罕见地把股市问题放在信贷问题之后的第二位置来研究。这个举动似乎表明,3000点是政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为此,股市监管层一改前两年每周发10—12只新股的“常态”,骤减为每周发2只左右,额度不超过20亿。今年还对IPO排长队的企业劝退了130余家,只有高质量的创新、优质新经济股企业,才有上市的资格。

  可见,维护股市的稳定,已被提到经济稳增长、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来看待。

  由于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增长幅度已经很有限了,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会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债务;若加大制造业的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若加大房地产投资,会导致金融风险。三驾“马车”之二的出口,也不可能再保持以往那么多的贸易顺差,出口贸易增幅十分有限。

  在此情况下,唯有拉动第三驾“马车”——扩大内需。而稳定、活跃、振兴股市,无疑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外资即将入市封杀了股市的下跌空间
  再过24个交易日,即6月1日,A股即将纳入MSCI指数。首期占比因子2.5%,就会有66亿美元(即400亿人民币)将购买A股。9月1日以后,将再有同等额度的资金购买A股。这是A股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事件。

  此外,中国将韩国的RQFII额度扩大了50%,达到了1200亿人民币;本周又承诺给日本2000亿人民币的RQ-FII额度。二者相加,数量是纳入MSCI后新增资金的8倍。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中国宣布扩大金融开放政策仅两周,就有瑞银、野村、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向证监会申请成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预计外资进入A股的步伐还将会不断加快,流入A股的资金会越来越多。

  虽然这些外资尚不足以拉动50多万亿市值的A股大盘,但是由于它们选中的成份股,与沪深300成份股基本重叠,因此外资的加盟,不仅能有效地封杀3000点的下方空间,而且能对内资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起到逐步抬高大盘底部的作用。

  “轻指数、重个股”重点关注两条主线
  近期尽管大盘走势平淡,盘中震荡不断,人气散淡很难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热点,市场走势也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流畅,与美、欧、日股和港股近期连续大涨相比,A股的投资者的幸福度仍然很低。

  但是也必须看到,5月以来,在很多人还在恐惧风险、怀疑3040点不是底部时,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大盘已经悄然涨了140多点,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由3050—3070点震荡区域,上升到3150—3170点震荡区域。

  尤其重要的是,大盘已连续5天站在五周均线(3113点)之上,表明市场已进入多头市场的态势。

  但我认为,即使大盘上了台阶,也切忌冲动,不能指望大盘出现牛市般的拉升,而只能是在震荡中走慢步。

  因为市场还存在着若干不利因素: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尽管会朝妥善解决方向前进,但谈判仍是一个相当艰巨的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家队退出后短期内尚无大资金能够填补,市场资金仍显不足;3200点上方的套牢盘沉重,短期内攻克并非易事。

  在此情况下,5月的后半月,仍然应当采取“轻指数、重个股”的策略。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MSCI成分股中,估值低、去年没有大涨、周K线和月K线处于低位、年报和一季报优异、近日开始放量的中盘股。

  二是国家政策重点倾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股。如软件、计算机、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科技等。但也必须重视他们的业绩和真正的成长性,以及在其行业中的地位,分散投资,波段运筹,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A股大面积破净 牛熊转折点临近
  自2015年6月份以
  来,A股市场累计调整时间已近三年,接近平均四年左右的熊市周期。从当前情况看,无论是平均市盈率、破净率、破发率,还是产业资本的增持频率、政策利好出台密度等,都基本上符合政策大底的要求。

  破净,意味着上市公司股价跌破了每股净资产。上市公司大面积破净,往往意味着股市已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但是,对市场而言,当投资信心与投资情绪过度低迷之际,反而会迎来一个新的趋势性拐点。纵观过去多年A股市场的表现,在破净股数量达到极致的时候,可能预示着股市已接近乃至到达大底部区域,而这往往也是中长期投资者入场的最佳时点。

  对于A股市场而言,破净股数量骤增、次新股乃至新股破发大幅增加以及产业资本频繁增持等情况出现,往往属于熊市末端的标志性信号。其中,破净股数量大面积增加的现象,更是被市场解读为股市见底的一个有效信号。

  从2005年的998低点,到2008年1664低点,再到2013年1849低点,直至2016年1月熔断机制创出的调整低点等,每一轮A股大底部出现的背后,往往都有破净股大面积增加。不过,虽然破净股数量创出了近年新高水平,但却未达到之前几次逾百家的破净股规模。

  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沪深市场破净股数量达到80家左右,占比2.28%。对于这一破净股数量与市场比例,确实已经属于近年来的新高水平,但与2014年牛市启动前的数据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破净股大面积增加的背景下,加上政策环境的持续回暖以及产业资本的增持意愿提升,实际上也意味着当前的A股市场已处于政策底部区域,即使可能出现市场底部,但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下跌空间,而3000点附近,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合理、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

  自2015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累计调整时间已近三年,这与以往A股市场平均四年左右的熊市周期相比,也比较接近了。而从当前情况看,无论是沪深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破净率、破发率,还是产业资本的增持频率、政策利好出台密度等,都基本上符合政策大底的要求。

  实际上,回顾前一轮大熊市行情,即2009年底至2014年6月这一轮熊市走势。其实,早于2012年底,A股市场已经探出了当时的政策大底,且与2013年6月的最低点相比,仅有非常小的向下空间。换言之,当时的股市已经在2012年底完成了政策底的探底过程,但到了2014年7月,才得以逐渐启动新一轮牛市行情,而在此期间,却耗用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由此可见,A股市场的熊市行情,政策底的探底过程往往并不可怕,最煎熬的,是等待股市牛熊转折点的真正到来这一过程。如上所述,2012年底股市就已经探出了政策底部,市场底则在政策底确认后近一年的时间才得以出现。至于股市最终的牛熊转折点,则是在市场底出现后的一年时间,才得以形成。由此可见,股市牛熊转折点的最终确立也并不容易。在此期间,虽然市场指数跌幅不多,波动幅度较小,但等待拐点出现的时间却非常长,甚至可以用煎熬来形容这一等待过程。

  A股上市公司大面积破净,加上股市平均市盈率回归相对安全区域等因素,确实可以印证当前股市已基本上确认了政策底部区域。但是,虽然政策底得以确认,但市场底与真正意义上的牛熊转折点何时得以有效确认,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或许,对于市场而言,确立政策底仅仅是第一步,最煎熬的,还是等待牛熊转折点最终确立的过程。事实上,对于长期处于熊市环境的A股市场而言,要想真正摆脱大熊市的束缚,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目标。(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同是独角兽上市 A股港股命运为何大不同?
  药明康德连封涨停,
  平安好医生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破发。这说明港股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A股投资者则要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在独角兽上市的问题上,A股要向港股学习,理性对待独角兽企业的上市。

  在拥抱新经济的大背景下,5月8日,A股市场迎来了以IPO形式上市的第一只独角兽企业药明康德。该股也毫无悬念地涨停,取得了43.98%这一制度规定的涨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安好医生于5月4日在港交所的上市。平安好医生不仅是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的独角兽企业,是中国最大的一站式医疗健康管理平台,同时也是全球移动医疗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是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

  同样是独角兽企业上市,而且香港股市的管理者与A股市场的管理者一样都向新经济伸出了橄榄枝,但为何独角兽在A股上市与在港股上市,面临着如此不同的命运呢?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是药明康德是一家盈利公司且业绩不差,而平安好医生却带着亏损上市。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2017年,药明康德营业收入分别为48.83亿元、61.16亿元和77.65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9亿元、9.75亿元和12.27亿元。三年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26%和88%。虽然一季报净利润有所下滑,同比下滑8.5%,但扣非后净利润仍然达到了2.6亿元。

  平安好医生则不同。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实现收入2.79亿元、6.02亿元和18.68亿元,营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数据还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和10.02亿元,连续3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因为是亏损上市,又是在相对成熟、理性的香港市场上市,投资者的炒作热情自然会受到抑制。

  二是两地投资者对新股上市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A股市场有炒新的习惯,大凡新股上市都会受到市场的炒作。一只新股上市,少则炒出三、五个涨停板,多则炒出三十来个涨停板,因此,A股有新股不败的说法,极少有上市破发的现象出现。但港股投资者对待新股上市却理性得多,甚至是“冷处理”。一只新股上市,通常都是平开或低开,然后破发,然后在发行价之下运行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再是股价回升,有的会涨到发行价之上,甚至较发行价出现较大的涨幅。如此一来,新股破发就成了港股的一个普遍现象。

  三是新股上市在两地的投资环境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新股在A股上市,舆论普遍以唱多为主。如药明康德的上市,市场将其称为是“医药界的华为”,称其市值将比肩华大基因,堪比A股医药股市值第一的恒瑞医药云云。几乎没有人唱空,好像唱空药明康德就是不支持新经济、不支持独角兽企业上市似的,好像大家都忘记了药明康德在美国上市时,市值只有200亿元人民币这一事实。

  港股则不同,至少在舆论上没有一边倒的唱多的声音。对于平安好医生的破发,舆论上发出的声音是提醒投资者别急着抄底,甚至有舆论发出警告,提防平安好医生成为第二个阿里健康。阿里健康于2014年10月登陆港股,其股价最高达到14.32港元,截至今年5月7日,阿里健康报4.17港元,较最高价跌去70%。

  四是A股的交易制度也助长新股上市后的投机炒作之风。目前A股交易制度有涨跌幅限制,包括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也控制在44%。这种涨幅的限制,极大地助长了市场的炒作之风,在投资者争相买入的情况下,股价很容易就会被封上涨停板。港股则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的,不可能有封板的情况出现,所以投资者也可以相对理性地交易。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独角兽在A股与港股之间的不同表现。而这四方面的不同,归根到底也就是港股较之于A股相对成熟,港股投资者也比A股投资者相对理性。也正因如此,同样是独角兽上市,港股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A股投资者显然要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所以,在对待独角兽上市的问题上,A股有必要向港股学习,理性对待独角兽企业的上市。(金融投资报)



  刘柯:股市为何陷入涨跌两难尴尬境地
  进入5月以来,A股始终在3100点附近徘徊,陷入上下两难的境地。市场分歧也比较严重,有预期“红五月”的,有预期“五穷六绝七翻身”的,各自为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投资者又该如何破局?

  其实对于市场的预期,无外乎上涨与下跌,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下跌不易,3000点不说固若金汤,但多头在此也是众志成城。这个预期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是资金面宽松预期越来越强烈。从央行4月份破天荒地降低存准率1个百分点的情况看,虽然说是为了对冲到期借贷便利,但还是净投放了4000亿。而且这个存准率的释放空间是相当大的,存准率现在还在15%以上,大量的流动性被央行固化。但是,最近CPI持续走低,美国持续加息,中国从稳定汇率的角度看跟随加息是选项之一,而要维持一定量的流动性,就必然选择降准。此外,有关部门再次强调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特别是海南房地产急冻给了炒房族一个警示,数十万亿计的炒房资金需要新的资金池来容纳。

  第二,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处于下跌趋势中,去年年底还在3300点左右,现在不足3200点,而且很多机构重仓的蓝筹白马股今年以来调整幅度都比较大。从机构的角度看,到现在为止,既无法在蓝筹白马中赚到钱,也没有能在题材概念中大获全胜,于是,调仓会继续,账户资金搬家也会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下跌的空间似乎不大。

  第三,各路外围援军已纷至沓来。A股加入MSCI在即,全球跟踪MSCI的主动型基金将被动配置A股;金融开放加速,外资控股券商争相申请牌照,现在野村、瑞银、摩根都来了,相信还有一大批在路上;互联互通的北上资金持续增长,最近一段时间净买入已经突破6000亿。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作为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短板的部分,资本洼地效应比较明显,只是什么时候走出来,还是未知数。

  上面说了下跌空间有限,但从现实的角度看,A股上涨也很难。

  第一是最关键的定位没有任何改变,A股目前核心定位是融资,主要保护的是IPO的顺利完成,对于二级市场则听之任之,这是造成上证指数长期在3000点附近徘徊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上市公司的增长情况看,A股都不应该长期维持3000点不上不下,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个缺少赚钱效应的市场,还要人不要“妄自菲薄”,给个理由先!

  第二是从整个金融环境来看,对于资管的监管趋严,去杠杆继续,首先打击的是流动性最好的股市,虽然这有点事与愿违。违规资金要从赚钱的项目中撤出,首先考虑的不是盈利大小,而是流动方便。因此,股市挨了头刀,最近跌得厉害的白马股,很多都是有资管产品位列前十大股东的,要限时退出,没法。

  第三是中美贸易摩擦阴影始终难以散去,如果贸易摩擦无法有效解决,相信对于很多上市公司不是好事。在这种预期下,即便有一些诸如芯片、自主可控题材会借题发挥一下,但贸易摩擦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对行业与企业的微观影响可能会继续发酵,这对于资金来说也是有忌惮的。

  第四是尽管目前市场很弱,但严格的监管依旧,最近不仅出现动辄数亿的罚款,而且开始对券商客户交易行为管理现场检查,也就是说直接到营业部监督检查敢死队、大户的坐庄行为,以前券商为了成交,对这些违规行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是监管部门现场检查,这可能会让敢死队和部分经常上榜的活跃营业部资金有所顾忌。

  市道如此之弱,投资者该怎么办?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中坚持,只能顺应环境。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轻仓资金埋伏几个好公司,以时间换空间。这类公司满足的条件是处于新兴前沿行业,业绩持续增长,股价持续回落,也就是低估值与高增长出现剪刀差的公司,随着市场活力的恢复,相信低估值高增长的新兴前沿公司还是会被资金重点挖掘的。能在下一波上涨中赢得先机,也算是成功吧。(金融投资报 刘柯)



  应健中:A股加速国际化进程
  ■健中观潮
  进入五月,春意盎然。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上,每到五月,大伙儿都期盼着红五月的到来。所谓红五月,就是五月的月K线拉出阳线,春耕季节到来,到秋季必有收获,种地如此,炒股亦然。

  今年的五月,再一次出现红五月的概率很大,主要的依据是股市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了。

  6月1日起,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届时,外资进入市场的力度加大且标的股明确。这几天市场在博弈下周将公布的第一批200多个MSCI样本股的名单,接下来到9月份计入样本股的比例由2.5%提高到5%,这个过程的博弈,将引领股市行情从春季延伸到秋季,五月行情的推手,MSCI题材是最主要的推手。

  很欣喜地看到,中国股市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周中国宣布,对日本开放RQFII额度2000亿元人民币,这对股市的开放是一个实质性的举措。以人民币计价的境外合格投资者不断进入中国股市,对股市的资金面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股市的门越开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跟随主流资金博弈,去分享未来国际化的成果,乃当下市场的主要操作思路。

  股市中有句名言:看大趋势赚大钱、看小趋势赚小钱、只看眼前利益不赚钱甚至于赔钱。什么是大趋势,中国股市的国际化就是一个大趋势。

  接下来股市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近期管理层又制定了外资投资证券公司的升级版规则,对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的比例进一步放宽。此规则一出,瑞士银行首家提出申请,将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提高到51%,达到绝对控股的比例,本周日本的野村控股株式会社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紧接着摩根大通也向证监会提出设立外资证券公司的申请,中美贸易摩擦还没有结果,摩根大通的这个举动令全世界瞩目。外资投资证券公司的新规出台只有10天,如此接踵而来的申请,这一切都证明了外资看好中国证券市场,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格局将更大。

  进入5月,股市的成交量出现了大幅萎缩,沪深股市的日成交量平均在4000亿元之下,大盘在探底的过程中,未能击穿3041点再创新低,说明市场的抛压大大减少了,尽管现行的市场还是存量博弈,现在沪深股市的成交量差不多就是从去年以来最低的成交量了,股市中称之为地量。

  股市中有句名言:地量之后必有地价。所谓地价就是地板价吧,在这个区域买入日后都是赢家!

  在目前上证指数3100多点这个位置上值得投资。3100点左右的位置是什么概念,相对10年前的6000多点高峰,现在的点位还在半山腰,相对于今年开盘指数3314点,现在市场重心下降了近150点,即便再跌空间也比较有限。从目前的市场态势看,3041点的低点也许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只有反反复复的探底,才能证明这个点位是不是市场的真正大底。

  今年真正的大底,要到年底揭晓,但认识底部不仅要关注绝对值,更要关注相对值。在底部绝对值上,不会有多少成交量的,但如果将底部看作是一个区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底部区间了,即便再次砸穿3041点,也不足为惧。从长远计,目前的市场已经跌出了投资价值。(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共享经济正在回归价值本源
  ■他山之石
  从最初的专车到现在的各种共享产品,我们并没有见到这个社会将共享经济发挥至极致,而是将“伪共享”发挥到了极致。到底什么是共享经济,学界目前的种种定义并不能清晰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无论其初始目的、无论其是否收费,将同一产品通过某种方式交由多人轮流使用、减少单一产品无人使用的控制时间,以此增加产品的利用率、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等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共享经济。

  如果仅以此定义来看,很多经济都可以称之为“共享经济”,这也就当前各式各样的“伪共享”。例如旅馆,人们可以轮流在旅馆中住宿,而其产品即房间、床位这些产品是在短时间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各种旅馆都可以称为共享旅馆;例如餐厅,客户用餐完毕离开餐桌后,又有新的客户进来,因此各种餐厅也都是共享的;再例如公交、图书馆、公园等场所,都是可以供众多居民轮流使用的,因此他们也具备共享性质。

  诸如上述“伪共享”,现在还可以看见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产品,其所谓的“共享”标签就仅限于“如何让多人进行使用”,而非“如何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也就是说,很多现在自称为共享的产品,并没有真正满足社会的共享需求,或是在满足这方面需求的技术、方式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以最简单常见的共享单车为例,任何单车都可以成为最为简单的共享单车,就是一个人使用完之后放在路边,由另一个人使用,如果技术升级一些那么就是有GPS,以及可以用APP打开车上的锁。更贴近“共享经济”性质的共享单车,其共享并非简单的摆在路边,而是要通过数字经济即大数据,为各式各样的群体服务。

  简单一点来讲,共享单车需要根据实施情况分析各种各样的人流变化,譬如上班早高峰期间,人们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向是单一的,这可能会导致出发点在一定时间之后出现稀缺,那么共享单车公司该如何提前布置、中途调度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就是一大问题;同样的,在休息日的情况下,写字楼、商务区等区域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大幅减少,如何将这些共享单车投入到用户需求量大的地方以避免资源浪费,又是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

  因为市场、需求时随时都在变化的,所以从目前的情况如科技等方面来看,实现单一产品的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的方式,只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计算来实现。这也就是说真正的共享经济企业,其同时也是一家有自主计算、分析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否则其所提及的共享经济就是伪共享经济。

  这也说明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朝着物联网方向发展。现阶段来看,共享经济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是实物产品且包括人,这是共享经济的基础,所有共享经济都是通过实物为随机产生的客户群体服务的,例如共享单车、外卖等;第二就是互联网计算,共享单车的计算在于如何调度、布局,外卖的计算则是要尽最大可能增加外卖员的效率,这种效率不是让外卖员快速奔跑、行驶,而是要通过精准的外卖员、餐厅以及送货点定位,计算出合理、最为便捷的送餐路线,以此实现在单位时间内的送餐量,即可以让客户等餐时间缩短,又能让外卖员多送几趟、赚更多的钱。

  共享经济对产业的发展而言,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但从整体来看利大于弊。从共享经济的作用来看,它能够提升单一产品的使用次数、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因此也会导致一些产品处于尴尬的状态中。在非共享经济的环境下,一个人需要使用一个产品,但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多个人使用同一产品就可以满足供需,这意味着共享经济有可能并已经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市场供需发生变化。虽然市场有需求,但反映出的实际需求量已经大大减少,这对相关制造业企业而言可能会成为打击。如果相关行业制造商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依然大肆生产以前并不愁销路的产品,后期可能就会遇到需求大减的情况,从而导致产品库存增多。

  相对应的,在非共享经济的环境,一万个人中也许只有一千个人使用自行车,自行车的需求量为1000辆。在共享经济当中,由于共享单车的便捷导致需求量增多,一万个人中也许会有九千个人使用共享单车,假设一辆车一天六个人使用,那么市场至少需要1500辆自行车才能满足供需。这是因为共享经济能够令人们生活便捷,所以有助于其需求量大幅提升,这对相关的制造业而言又可能会成为好事。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们也会逐渐增加对各式各样产品的需求,这也必然会再度增加对资源的使用。共享经济在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各式各样的产品进行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因此这也将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未来的研究方向。(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首批公募FOF,你们还好吗?
  去年,基金业的一大新闻是监管部门开放公募基金投资基金。到年底的时候,第一批共六家基金公司各自推出了一个专门投资基金的FOF产品,随即顺利募集了160亿元资金,并且很快开始投入运作。现在差不多5个月过去了,这首批公募的FOF产品,它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根据相关基金公司公布的报表,到目前六只FOF中,有三只取得了正收益,其中收益最高的为0.57%。另外也有三只FOF亏损,其中亏损幅度最大的为5.07%。这个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毕竟,在这批基金开始投资的五个来月中,股票市场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并不缺乏机会。另外此间货币市场利率走高,好几个FOF又是重点配置了货币市场基金,按常理推断获取1%的正收益似乎并不太难,那么情况何至于此呢?

  有人说,这是与FOF的资产配置有关,譬如那个亏损最多的FOF,其风格就是较为激进的,在持仓结构中,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的比例比较高,这样一旦这些基金投资出现失误,那么FOF也就难以避免亏损了。不过,话也要说回来,之所以要推FOF这样的产品,本身就是为了控制风险。市场上现在基金产品有好几千个,投资重点各异,操作风格也不尽相同,普通投资者的确很难选择。发行FOF,就是通过该产品的管理人对市场上的基金进行筛选,其目的自然是建立一个相对稳健的投资组合,通过对不同类型、风格的基金进行分散投资,从而平滑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好的收益。如果FOF也是将资金重点投资在某个特定的类型、风格的基金上,那么如果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话,的确可以取得高收益,而如果选择错误的话,无疑要承受较大的风险。而问题在于,如果是重点投资某个特定类型、风格的基金,那么就不是建立投资组合了,这样还有必要搞FOF吗?显然,在这里人们需要关注的,不是FOF表面上的资产配置,而是其在这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投资组合逻辑。如果这里的逻辑不是以平滑风险为基础,那么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个FOF的存在意义?

  当然,在六个FOF中,风格很激进的也只有一个,其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健的,其中有两只基金重点是配置货币市场基金。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货币市场基金风险低、收益相对比较高,同时虽然数量很多,但在操作上同质化倾向还是很突出的,而其中有不少体量相当大,抗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强。而货币市场基金的这些特点,无疑也是告诉人们,对此类基金的投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需要太高的技巧,换言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无须刻意去建立什么投资组合。由此推导下来,结论自然是它不应该成为FOF的投资对象,或者至少不是重点投资的对象。当然,在FOF成立之初,为了提高收益水平,购买一定规模的货币市场基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的投资毕竟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FOF管理团队的优势。此外,令人不解的还在于,近段时间来,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普遍高于4%,五个月下来,重点投资于此的FOF,应该会有1%左右的收益,但现实是只有这个水平的一半左右,这究竟是因为管理费用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公募FOF主要投资货币市场基金,而基金持有人又需要为此支付一定数量的管理费以及申购、赎回费的话,那么这样的FOF基金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恐怕不会太高。不管怎么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几乎是没有门槛的,而且也没有申购与赎回费用,投资者为什么不直接进行投资,而是要绕道FOF呢?

  客观而言,从FOF在市场上出现开始,该产品就一直存在争议。而现在公募基金获准推出FOF产品,表明了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开放态度,也说明市场也还是有相应的需求。不过,FOF最终还是要靠其业绩来证明自己,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公募FOF才搞了几个月,目前的业绩似乎也证明不了太多。但是,如何摆正作为投资组合产品的位置,以积极、稳健的操作来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这个任务已经放在已经成立以及将要成立的FOF们面前,希望它们能够行稳致远,不久之后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