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西安临空经济区获批物流巨头逐鹿陕西

加入日期:2018-5-11 1:09:0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5-11 1:09:03讯:

  证券时报记者 曹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正式批复设立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示范区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面积144.1平方公里,这是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阿里巴巴、顺丰、圆通、京东、韵达等一批国内物流巨头纷纷抢滩陕西物流市场,作为中国中部的陕西,正在物流行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安发展临空经济 开通13条全货运航线

  “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对于增强西安对外辐射能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有重要意义。”陕西物流学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郝渊晓说,西安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从这里出发, 2小时航程可覆盖全国75%的领土和85%的经济总量。

  因此,在这里发展物流产业,将会大有可为。随着菜鸟网络、京东等一批物流巨头加大对陕西的投资布局,未来几年,陕西的航空物流货运吞吐量将会成倍增加,陕西物流产业将会迎来巨大发展机会。

  西安空港新城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下一步,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加快构建国际航空枢纽,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典型示范,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据了解,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将重点推进三项任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临空特色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深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互动和协同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探索临空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其中,“军民融合”在已获批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首次被提及,也是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承担的特色使命。

  “不沿海、不沿边,经济发展靠蓝天。”在过去,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一直是制约西安发展的一大瓶颈。现在,西安市领导认识到,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方能成为突破制约的关键。

  按照前期制定的总体方案,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将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重点,加快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临空特色产业聚集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宜居空港城市。围绕这些重点任务,空港新城确定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示范区与机场的交通衔接、配套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航空物流、总部经济、航空维修、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良好格局,客货量增速保持在全国枢纽机场前列。远期目标为:到2025年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高端产业为支撑,临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格局,建成辐射西北、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航空综合运输体系,跻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第一方阵”。

  据了解,作为大西安航空服务功能区,空港新城已经开通了至阿姆斯特丹、哈恩、芝加哥等13条全货运航线,201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186万人次,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航空货邮量达到26万吨,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二,跻身全球机场前50位。

  物流企业扎堆西安 抢滩总部经济

  “在过去5年,我们的货运吞吐量发生了明显的提升效,效率在成倍增加。”申通快递(行情002468,诊股)西北运转中心副总经理李艳萍说,公司很重视在西安的布局,下一步还将加大在西安的物流设施、配套投资。证券时报记者在西部机场集团了解到,目前,机场方面正在为申通快递在机场内开通一个货运中转货场,这将大大提高货运的分拣、分流速度。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目前共有东航、南航、深航、川航等13家航空公司基地总部落户在西安空港新城,另有总资产2200亿元的海航现代物流总部入驻,东航-赛峰起落架深度维修、梅里众诚生物疫苗、海航技术部附件维修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进驻,聚集了普洛斯、丰树、日立、“三通一达”等66家现代物流企业。

  空港新城管委会负责人称,西安临空经济区将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电子商务、航空维修制造、会展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构建临空经济全产业链。

  2017年,西安的航空货运量达260万吨。在全国率先规划建设国际快件产业园区,促进国际快件业务集中落地、集中监管、统一分拨、统一进出。截至2017年底,陕西西咸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交易额达5.5亿元。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空港新城内已注册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仓储企业21家。面对空港国际快件量增长6.5倍,空港新城联合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在自贸区范围内建立“国际快件中心”,建设统一监管服务平台,提高查验效率,实现报检通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专家指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获批,将进一步强化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整合放大“临空+自贸+保税”的叠加优势,构建西安通达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打造吸纳全球要素资源的开放门户。同时将进一步促进空港、陆港、高铁港“三港联动”,不断提升西安的枢纽地位,增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为聚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追赶超越提供强劲动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