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A股最大隐患是什么?李志林:又一个历史大底

加入日期:2018-4-28 8:45:0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4-28 8:45:05讯:

  导读:
  贺宛男:A股的最大隐患是什么?

  李志林:3000点附近是又一个历史大底
  黄湘源:资金压力不应成为改革打折理由
  皮海洲:H股“全流通”难现“全流通牛市”

  郭施亮:不要把太多包袱压在A股身上
  桂浩明:打破老规则拥抱新经济
  曹中铭:H股全流通将催生三大悬念
  宋清辉:信用体系建设下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
  应健中:股市政策向科技股倾斜
  文兴:波澜壮阔的未来 脚踏实地的当下

  贺宛男:A股的最大隐患是什么?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

  政治局会议同提五大市场,可谓史无前例!而且将股市放在信贷市场之后的第二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贷没什么说的,一年170多万亿存款,125万亿贷款,其地位之重要哪个市场也无法与之相比的。问题是,这次为什么将股市的位置放得如此之前,如此之高?在笔者看来,重点还在后面10个字:即“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

  股市的隐患在哪里?必须“及时跟进监督”的最大隐患又是什么?

  失信、违法、犯罪成本太低,是A股市场的最大隐患。

  本周二,中央政治局会议次日,股市受之鼓舞,投资者本来已经看到了希望。可此后三日市场信心大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近年报、季报披露最后几日,一批害群之马纷纷露出狰狞的面目,杀向本已脆弱的市场。

  ST龙力,突然将2017年原盈利1.17-1.76亿,增长0-50%,修改为巨亏34.83亿!理由是,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经公司自查,发现需增加营业外支出27.37亿元,补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11亿元,增加财务费用3.66亿元。

  去年11月28日,ST龙力称要筹划重大重组,股票突然停牌;11月29日公告二股东减持数百万股(注意:9月15日至20日减持,为什么此时才公告?);而后,在停牌的四个多月中,一连串坏消息雪片般飞来:实控人股权全部质押、冻结、触及平仓线;董监高股票减持(停牌前11月23日至27日减持);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巨额债务违约;募股资金专户不明不白地钱款被他人提走;对外担保10多亿元,之前公司从未披露过;公司六家银行十几个账户全部被冻结,冻结金额达22.83亿元……
  一直到4月11日,又轻描淡写的一句“重大重组条件未成熟”,股票复牌。

  6万多中小股东就这样全部被“闷杀”,想逃都没处逃。

  这是一般的信披违规吗?这是明目张胆的犯罪!是的,有律师说中小股东可以维权。但到4月27日年报出来,公司净资产已为-3.67亿,且被会计师“拒绝发表意见”,按相关规定,股票可能直接退市。此时此刻,中小股东向谁维权?又拿什么维权?

  笔者不明白的是,明明规定停牌不得超过90天,为什么ST龙力停牌达4个多月之久?明明规定募股资金专户有保荐人等专人监管,为什么直到几亿资金不翼而飞保荐人才出来吱声?之前干什么去了?减持的董监高中包括常务副总、监事会主席,难道你们对巨额资金被抽逃一无所知,你监事会主席又是干什么吃的?

  当然,最大的问题肯定出在实控人,对此,除了交易所轻飘飘地发发问询函,怎么不见监管有任何动作?

  类似的害群之马又岂止ST龙力一家!

  ST尤夫,莫名其妙地卷入16起借贷纠纷,涉及金额近10亿元。奇葩的是,对方说钱借给公司,公司却称根本没有收到钱。而就在此时,实控人却在玩弄转让股权的花招(也是股票停牌),莫非想金蝉脱壳?笔者撰稿之时,财务数据显示还是业绩快报的年盈利3.34亿元,每股收益0.84元,可该股已24跌停,待到年报出来,又是一个大炸弹!

  乐视网,年报显示,在原来预告亏损116亿之后再加一码,亏139亿!而其中贾跃亭控制的关联方欠款就达72.8亿元!再看看这位贾布斯,又是买地又是造车,风头健得很呢。莫非对诸如此类的老赖真的无可奈何?

  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现在的A股市场,不是一只两只老鼠,而是一批又一批的害群之马。上市公司成了唐僧肉、提款机,拿几亿没事,拿几十亿没事,接着就会有人拿几百上千亿……
  害群之马不除,A股永无宁日。(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3000点附近是又一个历史大底
  本周股市一天暴涨,一天暴跌,三天横盘,可谓跌宕起伏,让人难以琢磨。究其原因,主要是被飘忽不定的消息左右了市场情绪。

  正面消息增强投资者信心
  一是美国商务部同意接受中兴通讯提供更多证据和信息,美国制裁中兴仍存和解希望。

  二是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三是财政部设立的国家2000亿集成电路基金浮出水面,重点投入20多家从事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的上市公司。

  四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表示,“正考虑来北京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对此谨慎乐观”。

  五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时提出推动上述五大市场发展,并将股市列为第二的位置,之前尚无先例。这或意味着,维护上述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负面消息造成投资者担忧
  其一,继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后,美国司法部正在调查华为是否违反了与伊朗有关的制裁规定。

  其二,截至4月25日晚间,约有110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季报,其中“国家队”现身408家公司的股东榜,总计持股市值超过1900亿元。但季报显示,国家队大部队已基本退出。

  其三,近期两融余额跌破万亿,场外杠杆资金对后市显然仍心存忌惮。两融余额的回落,意味着对两融标的——上证50和沪深300大盘股的减仓。

  其四,作为A股市场中高分红的典范,格力电器12年来首次宣布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此消息导致整个家电板块纷纷走低,飞科电器格力电器等纷纷重挫,即便周五格力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称“将在2018年中期分红”,但市场仍然不买账,格力电器连跌两天,市值损失360亿。

  其五,市场传谣中国平安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将易人,导致中国平安股价连跌3天,市值损失1040亿。

  其六,美国来华贸易谈判代表团成员除商务部长以外,又增加了两位对华鹰派人物。这意味着,中美贸易冲突未必能画上句号,双方存在谈崩的可能性。

  其七,白马股遇财报“见光死”。如格力电器中国平安伊利股份鹏起科技宝鼎科技天津普林等,对市场的杀伤力很大。

  3000点筑底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自4月18日探底3041点之后,股市的接连跳水终于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形势,首次把股市列在信贷之后的位置来讨论,强调股市要“健康发展”,要“及时跟进、监督消除隐患”。

  周二,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均大涨2%,创业板大涨3%以上,便是市场对3000点政策底的积极回应。

  从经济层面看,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达6.8%,同比增长了一个百分点,超出人们的预期。尤其是消费拉动GDP的比例占到70%以上。国家发改委提示,一季报显示中国经济四个向好的特征,这是支撑3000点底部的强大经济基础。

  从市场层面看,单就指数而言,3000点的位置似乎比历史上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2016年的2638点还高了不少。但是,由于这些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股市历史底部的指数点位已失去了可比性,而应以市场平均估值来做比较。

  以3040点的市场估值来看,只有14.1倍市盈率,比2005年998点和2008年1664点两个大底部的估值14.7倍和15.1倍还要低。

  可以认为,3000点附近是又一个历史大底。这是一个只输时间不会输钱的位置,人们可大胆逐步建仓。即使5月初的中美贸易谈判未能成功,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举措来弥补损失。股市若出现恐慌杀跌刺破3000点,那也是空头陷阱,是抄底抢盘的绝佳机会。

  从资金面看,虽然国家队的主力资金已经大部分撤退,但是,留存在股市中的国家队资金,在大盘股大幅杀跌后仍可在低位有所作为;3066亿养老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此外,6月1日A股将纳入MSCI指数,外资将配售A股占比2.5%,约170亿—180亿美元,9月1日增加到5%,即340亿美元左右。

  筑底之后的A股走向
  由于消息面上的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尚无法消除,加上众多机构已认清了今年政策取向转向了新经济,市场最活跃的板块是中小盘股,于是不断地调仓换股,很容易引发大盘指数的震荡。因此,市场将在3000—3100点区间反复震荡筑底,预计震荡筑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今年投资大盘股和白马股仍具有价值,例如这两天大跌的格力电器只有11.8倍的市盈率;中国平安只有12.2倍市盈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只是今年大盘股和白马股不可能再像去年那样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种、领涨品种,而只能担当稳定大盘的角色。

  自春节以后,监管层的政策取向转向了新经济和独角兽。4月以来,市场资金集中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如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软件、5G、人工智能等。市场对其高成长性估值的容忍性也有所提高,30—40倍市盈率的新兴产业股的成长性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不再以大盘股的低估值做标尺来衡量新兴产业股的价值,这是市场的重大进步。

  随着国家和BATJ等企业加大对芯片和集成电路的投资力度,我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的行情将成为市场未来7个月的主流热点,该板块细分领域个股行情的轮番火爆,将不会亚于1999年5·19行情的互联网板块。如中国软件从2月9日的11.05元,到4月25日的26.37元,涨幅139%,市盈率高达176倍。即使它拥有高端软件的核心技术,近8天涨幅高达56%,短期风险较高。投资者还是要理性,应尽可能选择30—40倍市盈率的信息技术个股运作为好。

  我以为,以上这两条主线,是投资者调整持仓结构、重新布局的重点方向。

  在操作上,仍然建议投资者“轻指数,重个股”,“重成长性、轻市盈率”,抓小放大。近期市场机会主要在超跌、基本面改善、底部放量、30-40倍市盈率的绩优高成长股,以及信息技术板块中的中小盘高成长股。

  重点选股板块:芯片、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5G、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尽可能回避去年大涨的周期股,以及短期涨幅过大的股。(金.融.投.资.报.)




  黄湘源:资金压力不应成为改革打折理由
  市场制度改革如果
  不能从市场进步的需要来进行整体设计,那么,动不动就受制于资金的窘迫,恐怕始终还将继续在所难免,“独角兽”IPO融资规模的大打折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香港发行制度改革的先行一步,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但对于正在加快引进“独角兽”和推行CDR的A股发行制度改革来说,这并不是趁机打折扣的理由。

  A股目前的资金压力,是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其中,“独角兽”的高歌突进,不妨可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A股市场去年下半年在IPO常态化的口号下,曾经出现了近些年来少有的新股批量化提速现象,但资金方面的压力始终并没有消除。虽然小步快跑也可以算跑,但每个批次的融资总额不过四五十亿左右,只是,市场在如此较快频率较高密度的IPO运作状态下,还能基本上保持比较缓和平稳的走势,不能不出人意料。这也许也是市场还能为所谓的常态化多少还能津津乐道的理由。

  今年初以来发审委的变脸让人对IPO常态化的理解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但接下来事情的变化之快,就更不是可以用一般的常理所可以理喻的了。先是注册制改革授权期又继续延迟了两年,接着,通过特别快捷通道上市的“独角兽”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观念。如果已经初步制定了规则并正在征求意见的CDR也能继续如此快速地推进,那么,人们也许不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一个没提注册制的注册制时代,会不会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就来到了呢?

  对于A股市场所正在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也许总是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压力变动力”。如果不是港交所先提出了拟允许“同股不同权”和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我们的A股也许未必会那么快地来个邯郸学步。只是香港的这个改革,是在经历了痛失阿里之后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讨论,才水到渠成统一了思想的结果。香港尽管在下定了决心之后还又花费了一定时间制定了相当具体的游戏规则之后,才正式宣布将于4月30日正式推出这个新规,而我们却在证监会主要领导抢在两会期间表态后没有几天,就接二连三地过会了三家之多的“独角兽”IPO。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香港岂不也只能瞠乎其后了吗?

  不过,“独角兽”IPO尽管可以有快速通道,给A股市场带来的资金压力却并不是一个光靠拍脑袋就能轻易解决的客观存在。早已过会的富士康之所以迟迟拿不到批文,一大原因恐怕还在于其募资额过大,达到272.5亿,另一家“独角兽”宁德时代拟募集资金131.2亿元,募资规模也将在百亿以上。但药明康德此前预披露的57.41亿元,调整后的募资仅为20亿出头,减少63%,计划投资项目也由10个调减为4个。倘若药明康德在上市时间上也来个后来居上,则“独角兽”IPO在融资额度上岂不也会受到某种紧箍咒的约束或将成大概率之定局?

  无论是“独角兽”IPO还是CDR,如果本都是冲着圈钱而来,那么,按A股市场目前的资金现状,它们恐怕都很难尽如人意。这对于“独角兽”上市来说,也许未必是一个太好的消息。“独角兽”上得了市却又融不了资,或融不了多少资,人家来上市所为何来?而制度改革的欲进又退,或进一步退两步,偏偏又将有可能会令很多“独角兽”满怀希望而来却又不得不失望而归?至少,香港IPO新规或许对他们将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与当初它们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难分难解的两难之题。

  香港IPO新政先行一步,好处不仅在于可以缓解A股当前的资金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A股破解资金难题闯闯关探探路,也应是有很多好处的。不过,由于双方在争取“独角兽”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A股市场如果老是习惯于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这不仅将影响到“独角兽”IPO和CDR的如期推进,对于A股市场能否更好地在对接新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显然也有可能存在某种不应有的负面影响。两相比较,利大还是弊大,岂不也就一目了然了么!

  在笔者看来,当前A股市场的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做到在“独角兽”IPO和CDR上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现有发行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更进一步配不配得起套的问题。至少在目前,我们的市场制度改革如果依然还不能从市场进步的需要来进行整体设计,那么,动不动就受制于资金的窘迫,恐怕始终还将继续在所难免,“独角兽”IPO融资规模的大打折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压力可以变动力。既然我们在香港IPO新政开始形成的时候,能够压力变动力,抢先一步推出“独角兽”IPO,相信我们也应该能在香港IPO新政正式踏上征途的时候,急起直追,将“独角兽”IPO和CDR的推行和发行制度的全面整体根本性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只要我们不是热衷于做表面化的花样文章,而是真心实意拥抱新经济,脚踏实地抓改革,那么,无论什么更大的压力,一定能够更好地转化成为我们前进的新动力。也就是说,不仅要让“独角兽”上市特别通道更多地显示我们对“独角兽”的爱,更要让发行制度改革的推进,使我们的市场也能够因此而更充分地爱和爱得起来。区区资金方面的压力,不应该成为“独角兽”上市以及由此而推进的发行制度更深层次改革被迫打折扣的理由!(金.融.投.资.报.)



  皮海洲:H股“全流通”难现“全流通牛市”
  H股“全流通”很难重
  演A股全流通带来牛市的故事。相反,因为H股只能局部全流通导致流通股本增加,反而可能导致股价重心下移。全局性的A股全流通普遍有对价支付,有股价上涨推动力。

  经证监会批准,中国结算和深交所4月20日联合发布《H股“全流通”试点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并施行。这意味着H股“全流通”试点正式启幕。

  自去年末证监会宣布开展H股“全流通”试点决定之后,何时开启试点、首家试点公司花落谁家成为悬念。如今,一切水落石出。

  推动H股“全流通”,一方面,有利于解决H股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问题,让其原始股东拥有股份流通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香港市场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在原始股东持股不能上市流通的背景下,他们对企业赴港上市积极性不高。因此,如果H股“全流通”顺利推行,将利于增加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也将利于增加H股公司流动性,可以为市场化的资本运作(如上市公司收购)创造条件。因此,H股“全流通”对香港市场是较大利好。

  尽管如此,H股“全流通”的意义与A股全流通的意义并不能相提并论。虽然面对H股“全流通”试点出台,有业内人士将其与2005年的A股全流通改革相类比。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首先,A股全流通是全局性的,而H股“全流通”则是局部的。A股全流通针对的是每一家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在2005年以前都存在着股权分置问题,一部分股份可以流通,一部分股份则不能。所以,当时A股进行股权分置改革适用于每一家上市公司,是全局性的。而H股“全流通”则是局部的。一方面,试点企业不超过3家;另一方面,即便是试点结束推广开来,H股“全流通”也主要限于纯H股公司,而H+A公司的全流通问题,基本通过A股全流通来解决;也就是说,A股全流通改革解决了H+A公司的全流通问题。此外,相对于整个港股来说,H股只是局部,而且,绝大多数港股的股份本身就是全流通的。

  其次,A股全流通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即“流通对价”,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权利。这一对价比例总体上为10:3,即流通股股东每10股获得3股对价。而H股“全流通”,未必有“流通对价”。至少从目前的相关规定来看,尚无“对价”支付说法。毕竟香港市场本身就已全流通,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市场整体较为理性,股价定位也不高。此种情况下,即便H股“全流通”亦不会给市场带来太大冲击,因此,H股“全流通”也就很难有“对价”补偿。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H股“全流通”很难重演A股全流通带来牛市的故事。相反,因为H股只能局部全流通导致流通股本增加,反而可能导致股价重心下移。全局性的A股全流通普遍有对价支付,有股价上涨推动力。此外,全流通的股份又有1年甚至是3年以上锁定期,为市场炒作腾出了时间窗口。所以,A股全流通引发了A股市场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但H股“全流通”则不会有这种“全流通牛市”的出现。(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不要把太多包袱压在A股身上
  特殊环境下,采取特
  殊的方式引导优质企业回归,这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若企业回归的定价与估值过高,或做出一些有违“基于公众利益”的规则,那么这无疑会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从股市扶贫到鼓励“独角兽”回归上市,甚至有建议认为,在当前贸易活动激烈上演的背景下,对于国内“缺芯”的问题,应给予相应的芯片企业开通IPO绿色通道,助其获得更多的融资需求。这系列举动,实际上还是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股市,并希望通过股市这一个平台,解决一系列融资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融资是股市的重要功能,而A股长期过于注重融资的定位,实际上也把股市的融资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融资功能只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方面,而在股市投资回报功能不佳、投资吸引力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却把太多的包袱压在股市身上,这确实有过快消耗掉股市融资需求的风险。

  然而,当股市投资信心重返极度低迷的状态时,往往意味着股市的融资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对于此时的股票市场,则需要重新提振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方可重新激活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否则,若继续加大力度透支掉股票市场的融资需求,那么,则将会进一步压低股市,甚至因市场的持续低迷而触发局部性的系统性风险。

  实际上,纵观中国股市的发展过程,因股市低迷而被迫停止IPO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对于这一现象的发生,更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此前股市过度发挥融资扩容需求的影响,而当市场新增流动性或存量流动性远远抵御不住股市的扩容抽血压力时,市场也将会深陷低迷的格局,甚至加速股市的非理性下跌走势。受此影响,停发IPO以稳定市场的投资信心,也将会成为无奈之举。

  过于注重融资的定位,试图把更多的战略发展任务都寄托于中国股市身上,这显然对国内投资者而言,并不公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股市扶贫、“独角兽”上市乃至为芯片企业开通IPO绿色通道等,都离不开融资圈钱的需求,而这一举动却进一步强化了股市的重融资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随着大量企业的成功上市,随之而至的还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的减持套现需求等。如今,中国股市的潜在问题,已经从IPO堰塞湖逐渐演变为限售股堰塞湖的问题,即使有减持新规的约束限制,也仅是延缓了集中抛售的时间,却并未从本质上解决掉这一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本来在特殊环境下,通过股市这一个平台,为核心企业创造出更好的融资渠道,进而完成系列战略性发展任务并不为过。或许,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但是,在企业上市,乃至获得IPO绿色通道上市之际,企业的定价与估值却存在明显的溢价。例如,原本在海外成熟市场卖10亿美元的股票,如今回归至国内资本市场却要卖到60亿美元,溢价空间非常明显。对此,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企业回归上市,究竟是为国解困,还是为了高价套利?或许,只不过打着核心技术或核心品牌的旗号,让高溢价回归变得更加好听而已。

  把包袱一一堆放在中国股市的身上,这对国内普通投资者来说,确实显得不那么公平。本来,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盈利。与此同时,部分长期投资者,更是热衷于通过长期持股享受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并通过股息分红与资产价格增值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若企业上市的定价与估值过高,或透支掉未来数年乃至十余年的盈利预期,那么投资者参与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没有一点参与的价值。与此同时,若股市扩容压力持续扩大,却缺乏了优胜劣汰的功能,那么市场的投资活力也就大大降低了,而对于整个股票市场而言,系列的股票投资行为却显得没有任何诱惑力与吸引力;而不能稳健获利的股票投资者,也只能多为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容作出贡献了。

  很显然,融资与投资功能本身需要均衡发展,一旦打破这一均衡格局,则难免发生问题。至于特殊环境下,采取特殊的方式引导优质企业回归,这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若企业回归的定价与估值过高,或做出一些有违“基于公众利益”的规则,那么这无疑会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多轮大熊市行情,期间无论外围股市运行趋势的好坏,A股似乎都无法摆脱跟跌不跟涨的命运,这说明了什么?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因此,请不要把太多包袱压在中国股市身上,股市包袱越多,承担的使命越大,股市的重融资需求就会愈发明显,国内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也会因此削弱。(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打破老规则拥抱新经济
  日前,香港联交所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以及没有主营业务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申请上市。此举在市场内外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被认为是香港证券市场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既有规则,全力拥抱新经济的重要举措。

  其实,这项决定是刚刚作出的,但却是酝酿已久,其缘起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当年,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筹划上市,由于他之前也有部分业务的资产在香港上市,后来在结构整合时通过私有化摘牌,因此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香港证券市场,彼此都是有所了解的,在那里上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创业团队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地位,并且以同股不同权的形式予以确定下来,而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是有效的制度安排。然而香港证券市场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是同股同权的制度,没有为股权差异化处理留出空间。这样一来,阿里巴巴就无法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这个时候,美国纽交所向它伸出了橄榄枝,在那里是允许存在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于是乎这个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就到美国上市了,如今已经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交投活跃的热门股之一,市值也进入到纽交所的前列。香港市场痛失阿里巴巴,确实是一大遗憾,而且也给其未来的发展投下了阴影。

  显然,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企业也在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而这些企业中,由于知识产权等在公司运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业团队对公司的发展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也就使得它们在融资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大量稀释股本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够保持创业团队的控股地位,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就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当然,也不是说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有这样做的必要,但事实上如果现在仍然固守同股同权的原则,的确会让很多新经济企业无从进入资本市场。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香港联交所开始研究制度变革问题,几年下来,完成了对原有章程的修改,在制度上为同股不同权公司的上市提供了空间。这样做的结果,自然的也就增强了香港证券市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有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投资类似像阿里巴巴这种业绩优异,同时股权结构与安排又独具特色企业的机会。

  另外,港交所这次还明确为没有主营业务收入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提供特殊的通道。在过去,亏损企业还是可以到港交所上市的,但没有主营收入的企业,则是被排除在外。这主要是因为这类企业在业务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让它们上市风险难以控制。这在理论上当然是对的,但是具体到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由于它们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在新药处于开发、特别是临床试验期,不可能有盈利,而且也不存在销售,但开支却是最大的,它必须要资金支持。但是,因为没有主营收入,这些企业不能上市融资,有可能就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失败,企业破产。有鉴于这样的实际,现在港交所同意让没有主营收入的企业上市,这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能够这样做的,也是极少数。此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企业打开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大门,使之有希望利用资本市场来取得发展。当然,这里的风险是很大的,但回过头来说,承担这样的风险又是必要的,否则在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市场能够发挥的余地就很小了,这不管是对哪一个方面而言,都是不利的。

  总之,香港联交所这次通过对以往老规则的修改,努力适应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一种拥抱新经济的精神与情怀。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一定会出现一些全新的问题,并且有可能会带来相应的市场风险,而这只能是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因此,对于港交所这次主动的制度变革,人们普遍是欢迎的,并且乐观其成,也相信对于新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H股全流通将催生三大悬念
  去年底中国证监会将开展H股全流通试点的声音还言犹在耳,上周五证监会即宣布H股全流通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推出首家试点公司联想控股。随后,中国结算、深交所对外联合发布了《H股“全流通”试点业务实施细则(试行)》,以规范H股全流通过程中的相关行为。

  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香港市场目前共有254家H股上市公司,其中近90%为国有企业。市值方面,254家H股总市值高达25.74万亿港元,流通市值则为7.05万亿港元,后者占前者比例为27%。在254家H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H股全流通案例是2005年10月建设银行以H股全流通的方式上市,其他H股上市公司都只实现了部分股份的流通,其他股份并不能上市交易。

  H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H股、内资法人股与国有股等,由于出现部分流通与部分不流通的状况,客观上导致H股上市公司的股份产生了股权分置现象。此前,A股上市公司曾出现过同样的情形。而股权分置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由于所持股份不能流通,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并不会关心股价的涨跌,也不会关心投资者的利益,甚至还频频出现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香港市场即使比A股成熟,监管也更加规范,但H股上市公司出现上述情形却并非没有可能。

  H股全流通试点是中国证监会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H股全流通将有助于解决H股上市公司存在的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助于解决股权分置所隐藏的内外资股东利益与价值取向不一致等弊端,有助于为H股公司打开新的融资渠道与资本运作空间,背后的意义丝毫不亚于2005年A股市场启动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对于H股上市公司而言,H股全流通属于重大事项。但正如事物的两面性,在其会产生多方面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全流通后,股份供应会增加,对个股股价无形中会形成一定的压力。而且,参考当年的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H股实现全流通,也将会催生出三大悬念。

  悬念一,H股全流通,标的公司的内资法人股与国有股股东是否会支付对价,以获得相关股份的流通权。从2015年开始,像邮储银行等H股上市公司均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声明在获得相关单位或部门的批准下,内资股持有人可将其持有的内资股转换为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有了此声明,其时的新股发行,无异于全流通背景下的新股发行。但在此前,H股上市公司并没有作出如此声明的,那么,这些公司的内资股要获取流通权,是否需要向H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显然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悬念二,H股实现全流通后,是否会出现减持潮。在A股市场,解禁股份大肆减持的案例比比皆是,像梅雁吉祥等上市公司大股东甚至将所持股份全部清仓,从而成为“局外人”。这既与A股畸形的高估值有关,但也与资本的逐利性有关。相对而言,香港市场虽然更加成熟,但个股估值也会出现高估的现象,这类H股上市公司全流通后是否会引发减持潮值得关注。

  悬念三,H股实现全流通后,特别是在内资股大股东支付对价的情形下,H股上市公司是否也会产生一波牛市行情呢?A股2007年的那一轮大牛市行情,与流通性过剩等因素有关,但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所产生的股改红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牛市能启动,也与股改红利密切相关。那么,实现全流通后,H股上市公司是否会产生一波上涨甚至是牛市行情显然值得期待。(金.融.投.资.报.)



  宋清辉:信用体系建设下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
  我国目前的信用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但和大多数险种一样,我国的信用保险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过,相信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在博鳌论坛上发表的讲话之后,信用保险将不得不成熟起来,可以想象在外资进入国内、开辟中国市场这一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中国的保险业必须健全起来。同样的,当期看似如火如荼的小微金融在未来也很有可能会遭到来自各方竞争对手的冲击,规范化必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比外资,本土企业更适合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不过,普惠金融企业也许并不愿意为上述相当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务。

  普惠金融所服务的对象们需要满足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这些人们能够在用钱之后及时还钱,也正是因为如此,所谓的普惠金融无法成为真正的普惠金融。虽然名称中带有“普惠”二字,但普惠金融并不是真正的“普惠”。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产品而非慈善的产物,推出普惠金融的企业一是为了通过普惠金融获得利益,二是可以通过普惠金融获得更多的个人大数据,三是为了让自身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普惠金融尤其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普惠金融,必须要区分其服务对象,简单来说叫做“救急不救穷”。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愿意救急,因为“急”可能是暂时没有钱,所以不得不到处找人借钱去做某些事情,待事情结束或某时间点到了,借款能够很轻松连本金加利息还给贷款人。但如果将钱借给长期都会没钱的“穷”,即便用再强硬的合法手段要求对方还钱,也没有任何办法从对方要回钱,因为对方是真的没钱。当然,也并未所有的“急”都是要去救的,只有符合普惠金融公司的人群,才有可能在自己处于“危机”关头之时,向普惠金融公司的产品寻求帮助。

  和以往的线下金融不同,普惠金融更多的和线上相关,在线上判断借款申请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自然不能用以往费时费力高成本的老办法,大家耳熟能详的征信、大数据就是线上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收集的数据判断申请人的信用是否过关、额度能批多少。

  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可缺少信用体系,至少目前为止,这也是大多数普惠金融企业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判断的唯一手段。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不良率一直是发展的痛点,因此控制不良率、控制风险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拉黑”,即有的借款申请人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要求门槛,就拒绝其申请,以防借出去的资金再也收不回来。申请人是否符合要求,我们无法看到未来,所以只能通过以往的记录来进行判断。

  相对而言,美国的信用体系建立相对完善,据了解,每个在美国拥有合法居留权的人都会领到一个唯一的、终身的社会保障卡,这张卡内记录的信息包括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社会医疗保障号等,并会将每个人的做的各种事情都记录在内,比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与税务、保险、银行打交道时的信用状况、有无犯罪记录等等,一旦某人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后面将会得到一连串的拒绝。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可不愿意在信用上留下污点,都会保持良好的信用,因此银行的风控压力相对较小。

  如果没有信用体系,别说不法分子,只要贪图便宜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来“榨干”金融机构。我国的现有信用体系主要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导,配合相关公共部分的数据建立,覆盖面也不够广,因此有可能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其征信信息也不会体现出来,这自然就会滋生出一批胆大妄为的“蛀虫”。

  一两家小型金融机构因为“蛀虫”而出现风险,也许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若这种情况增多,那么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都会产生极大的风险。因此只要和金融相关,无论是一度异常火爆的P2P还是当前备受推崇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都需要摆在关键位置。

  (注:以上根据宋清辉在阳光产险信保事业部2018年直销高峰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授权本报首发)(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股市政策向科技股倾斜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贸易纠纷尽管还停留在嘴仗上,但已经给世界股市密布了乌云。在市场里面的人跟着市场随波逐流,离开市场能否独善其身?难!离开股市,还有汇市、楼市、币市等,总有一款影响你。

  当务之急,本周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当前的经济形势、研究当下的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健康发展”。注意:在五类市场中,股市成老二了,为此,股民们有点欢欣鼓舞,为此,本周二沪深股市大涨。

  当然,这样的大涨是在大跌之后涨起来的,性质上也就暂时止跌,在3041今年最低点位置处,没有再创新低。至于这修复行情需要多少时间,会否再创新低,这取决于经贸纠纷的进程,如今只能说,这世界变了,一切皆有可能。

  股市的震荡开始加大,市场的热点却此起彼伏,这说明股市还没有差到令人沮丧的地步,股市没人玩了,这才是真正的熊市!现在似乎还没有到这样的地步。只要股市不再出现系统性的大面积塌方,行情还是能做的。接下来的热点还是集中在科技股上。

  有几个信息值得关注:第一,港股率先调整IPO规则,向“独角兽”公司伸出橄榄枝。本周香港联交所推出新规,放宽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标准,放宽拟上市公司的盈利标准,以吸引科技创新公司的入市,港股推出的新规与A股吸引“独角兽”公司入市的新政保持了同步,当然,国际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入市竞争激烈,美国股市甚至于提出无需IPO,直接上市的方案,可见未来科技创新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第二,大国重器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基调,对科技股将带来实质性的利多。此次经贸纠纷,尽管到现在仍然停留在打嘴仗上,但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短板,“大国重器”、“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的紧迫性。接下来国家投资的重心将向科技创新倾斜,而科技股上市公司将会是受益者。

  第三,药明康德即将上市,对相关的行业板块会是一个刺激。药明康德上市后在哪个价位上定位?中签一个药明康德可以赚多少?猜猜看吧,药明康德在上海发行,上海股市的规则,中一签获得1000股,比深圳股市的500股多一倍,按照现在这种市场情绪,大家对“独角兽”憧憬得一塌糊涂,上市后N个涨停炒到100元以上好像没啥问题,那个发行价才13.64元的华大基因上市后都炒到过261.99元呢。如果药明康德炒到122元,那中一签就可以赚10万元,如果像华大基因那样爆炒,那就赚大了,这可能接下来对科技股产生比价效应。

  世界在快速变革,这种变革直接影响着股市,我们没法去改变这种变化,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的投资组合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去把握新的机会。不过,也不要过分看空股市,在五大要素市场中,股市已经排名老二,这个信号意义很重要,其意义,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了。(金.融.投.资.报.)



  文兴:波澜壮阔的未来 脚踏实地的当下
  打开看盘软件,输入511010,出来交易品种是“国债ETF”,看看它的走势图、它的K线组合,相信作为投资者无不露出羡慕的表情:涨势如虹!

  这是国泰基金管理的上证5 年期国债ETF,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券和备选券的资产比例不得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根据海通基金分类,国泰上证5 年期国债ETF 一级分类属于债券型基金,二级分类属于指数型基金,适合中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这个基金为指数基金,采用优化抽样复制法。通过对标的指数中各成份国债的历史数据和流动性分析,选取流动性较好的国债构建组合,对标的指数的久期等指标进行跟踪,达到复制标的指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它的走牛与股市的走弱恰好构成观察股市的一对极好的窗口。

  缺钱,就是511010走强的第一个解释。缺钱在五年前的2013年6月也出现过。由于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当时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高达30%。很多金融机构借不到钱,市场一片风声鹤唳。之后缺钱状况也蔓延到了当时的股市和债市,引发当年最大的一场股债双杀,进而影响到楼市。据中国证券报报道,4月24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最高成交到18%,15%以内资金被一抢而空。文兴发现资金面的变化:资金趋紧,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也逐步走高、波幅也不断增大。微信中文兴关注的那些银行理财经理们一个比一个高息地发出呼唤:来吧,我们有相当诱人的产品提供,一看真的十分诱人,再看看屏幕上国债回购利率也不断走强,连难得一次的降准也没有改变511010的走强。看来股市又得经受考验了。

  央行公布的2018年3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又接着一路走低,回到历史新低位置——8.2%!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58万亿元人民币,也比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3万亿,降幅高达20%。市场的确在大喊:缺钱。

  在马上就过去的4月里,有两个重要的会议召开了:4月2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前面会议文兴认为重点两个:研究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后面一个会议也有一个重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我们回顾历史就知道国际金融风暴都是来自于债务,今年重点防范的金融风险,就是要稳住债务,不让整个社会的杠杆率再出现快速上升。

  看来也要把“缺钱”当做投资者考虑选择投资标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依照这样想法,也就能理解为何董小姐决定有钱也不分红而出现股价跌停的道理。这样对比也许不严格,但是也正好让我们对上市公司刚刚发布的季报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有钱吗?是必需品吗?

  我们早就看到大凡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股票都会被追捧,比如酱油、醋、榨菜、酒以及药。那化妆品呢?文兴看了一家,报表不错,走势好不好就看缺不缺钱了。这家就是上海家化了,今年的一季报反映营收为18.6亿,同比增长10.3%,毛利率为66.72%,同比-0.76ppts,归母净利为1.5亿,同比增35.9%。费用率58.9%,同比降低1.18ppts。EPS为0.22元/股。应该说一季度数据表现亮眼。主业有提升:六神推进年轻化进程,与迪士尼合作推产品;美加净护手霜实现增长130%,带动品牌实现近年最快增长;启初继续大幅抢占市场份额;佰草集润系列上市占零售9%,固态面膜带动了整个佰草集面膜品类销量,一季度零售同比增长37%。现金流方面,存货周转天数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降低6天/1天。汤美星方面,一季度新增铺货约500家店,完成母婴约2000家铺货。规模效应带来净利率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约3200万的提升。3月化妆品零售同比增22.7%,增速创七年来新高,高端化妆品占整体比重提升至21%,预计未来高端化妆品增速仍高于大众化妆品增速。公司将持续以佰草集切入中高端而提升集团品牌矩阵作为主要战略,当然,文兴也期待消费升级带来中高端化妆品市场快速发展。让在一个“缺钱”的背景下,找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或许是一条保守也是稳健的投资之途吧。

  相信,在杠杆下降和稳定后,优势企业会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的青睐吧。(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