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医总裁成明和 每经记者金喆 摄
近日,在第7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CMEF)上,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医疗)与国际医械巨头GE医疗的展位相对,占据了这座展馆影像设备区域最抢眼的位置。这是国内医疗器械鏖战最酣的时候,各家都在这场盛会上发布新品、陈列最靓丽的产品线。
迈瑞医疗创始人之一、总裁成明和对这样的场景不陌生。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中国医疗器械处于充分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格局,但行业过于分散、市场大企业整体不强,很多还在中低端“混战”。长期来看,只有大企业才能代表中国,需要在产业引导方面由大企业带领小企业共同壮大。
医械产业大而不强
成明和是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崛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与李西廷、徐航三人共同创办的迈瑞医疗,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一张名片,也是欧美国家认可的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一家。而在整个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医械企业已经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不仅是在CMEF,国际大型展会上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多,中国甚至已经成为参展数量最多的国家。
但在国产医疗器械的繁华背后,却是整个产业大而不强的尴尬现实。中国医疗器械起步较晚、竞争力弱,长期以生产仿制和中低端产品为主,致使国内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近年来,国内企业逐步攻克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壁垒,但CT、磁共振等高端影像设备领域,以及尖端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仍被外资企业牢牢占据。放眼国际市场,还有很多中国品牌没有走出国门。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约3870亿美元,中国市场总额约369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国产医疗设备绝对数量占比并不低,甚至超过了80%,但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进口的医疗设备以不到20%的数量占比,赢得了90%的市场价格。
在成明和看来,首先医疗器械市场对外资充分放开,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尽管上市公司的数据平均成长性还不错,但基数比较小。其次是行业太分散,没有合力。中国企业很难“走出去”的原因是知识产权限制,另外就是产品质量不过硬。
成明和进一步表示,医疗器械就像30年前的汽车产业,行业集聚的几家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业务,希望能参考日本企业各有分工,小的企业不是单纯一拥而上在同一市场竞争,而是与大企业形成互补,专研技术或提供配套服务。中国的医疗器械出海之路亦是如此,小企业经不起风浪,只有大企业才能代表中国出口。
中国制造突破进口替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器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随着政策的支持、资本青睐及高端技术人才的聚集,中国医疗器械正迎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好时机。
迈瑞医疗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仅占医药市场总份额的14%,与全球平均42%的占比还有较大距离,这表明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预计每年的增长率在4.1%左右,而中国近6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0%。
成明和对记者坦言,医疗器械行业是技术与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由于涉及多学科领域,以及法规认证、渠道衔接等,拥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
“这些都需要企业去坚持,如果你要进入一个市场就得投入,光注册上市就得花一两年时间,接下来就是稳定的售后服务,但中国品牌能够在质量和投入上得到欧美国家认可的,还是不多。”成明和十分严谨地提到,若是医疗器械质量不好,厂家免费送,医院也不敢要。发达国家要求供应商提供6年的产品质量保证,但在中国有些中标的小厂家过了3年可能就找不到了,维修都找不找配件。
在成明和看来,要想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必须靠技术过硬的好产品。
成明和表示,虽然中国企业的起点低,但是国产产品在细分领域已经追赶世界比较前沿的领先水平。另外,国内不断释放打造本土医疗器械巨头、国产器械替代进口等政策红利,无疑为企业的加速成长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医疗器械正处于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