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等六个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倒逼国内券商提升资本实力,加快发展步伐。当前,券商正通过IPO、定增、等方式补充净资本。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愈发明显,净资本是影响各家券商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严监管和行业发展转型背景下,券商整体业务规模扩张有所受限;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延续,促使券商不断“补血”,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战略先机。但同时,增资可能引发的“双刃剑”效应,也引起一些业内人士担忧。“机构能否承载大体量的资本金融入,融得的资金能否成为业务开展的健康血液,在融得的资金助力下券商能否以更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等问题,因人而异。一味地融资扩大资本金,带来的结果将不可避免是分化的。”一位券商人士说。
积极“补充弹药”
2018年以来,共有华西证券(行情002926,诊股)、南京证券、中信建投、长城证券4家券商IPO申请过会,其中,华西证券首发募资49.66亿,中信建投证券将成为第十一家A+H券商。此外,天风证券、国联证券、红塔证券和中泰证券等还在IPO排队之中。相比2016年和2017年每年3家左右的券商上市的节奏,今年以来,券商机构无疑正在掀起新一轮上市潮。
在定增融资方面,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定增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华泰证券此次拟非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10.89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55.1亿元,这将创下近年来A股上市券商再融资数额的最高纪录。
申万宏源(行情000166,诊股)集团今年2月宣布将定增募集的120亿元资金中的100亿元投向申万宏源证券,其中不超过35亿元用于子公司申万宏源西部证券(行情002673,诊股)补充资本金,以扩大信用交易业务规模、发展机构销售业务、扩大投资交易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业务。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拟募资不超过80亿元定增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兴业证券在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增加信息系统建设、合规风控等基础性投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部分券商的定增计划受到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但券商对再融资的热情却不减。据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iFinD数据统计,近一年以来,已经发布定增预案的券商有兴业证券、东方证券(行情600958,诊股)、华泰证券、国元证券(行情000728,诊股)和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这五家券商合计将募集资金超过545亿元。
可转债发行也是券商机构融资“进补”的重要手段之一。4月11日,长江证券(行情000783,诊股)发行的50亿元可转债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而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在2017年发行了70亿元规模的可转债。国泰君安指出,公司将保持适当的资本水平,使之与外部环境、公司战略相适应,为公司的业务活动提供竞争领先优势。
其他债券融资方面,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今年以来,证券行业共发行311只债券,发行金额2569.55亿元,发行利率从5.56%-7.3%不等。其中次级债12只,发行金额206.3亿,发行主体包括华泰、招商、安信、浙商、财通等券商,单只债券发行规模看,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发行的“18招商C2”次级债规模最大为51.5亿元,发行利率为5.7%。
华东某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实际上,2016年以来的这三年,券商在净资本补充方面的需求都非常旺盛,纷纷在发债、定增,中小券商的上市步伐也越来越快。
两因素刺激融资“胃口”
西部证券高级分析师陈大鹏表示,增加资本金是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提升未来盈利的有效手段。券商补充资本金有利于应对、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另外还有助于扩展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内券商会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需要有更强的资本实力去应对挑战。
申万宏源非银分析师王丛云认为,目前看,各大上市券商的净资本规模基本都是满足各类监管指标要求的,且留有一定空间。一般而言,次级债可以补充附属净资本;IPO、定增等股权融资可以补充核心净资本。不同监管指标用不同的净资本计算,例如,风险覆盖率用净资本计算,资本杠杆率用核心净资本计算。
从业务方面看,券商机构补充资金,拓展新业务的动力显而易见。王丛云表示,考虑未来业务的拓展,各大券商会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地融资,补充净资本,增加营运资金,这些资金一般用于资本消耗型业务如两融、股票质押回购、直投、自营等。他说:“目前各家券商也在不断发行短融、公司债等进行融资,而这些债券类融资是不计入净资本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
信达证券金融行业研究员王小军同样认为,目前券商通道类业务的利润已逐渐被挤压,传统的经纪业务、通道资管与当前的政策导向不符,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传统强项面临着收入下滑的困境。这样的形势倒逼券商进行业务转型。券商不仅需要扩大融资融券、股票质押等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海外市场等业务空间,进行财富管理的转型,增强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还需要在券商行业同质化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树立品牌特色,并根据监管要求,完善风控合规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而这些业务和布局都需要充沛的资本金作为支持。
王小军指出,券商对于再融资工具的选择,受宏观经济形势、监管政策、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成本考量等方面的影响。在选择不同的再融资工具进行资本金的补充时,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情况下,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对未来金融市场和证券行业的业务进行预判,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再融资工具。
不过对于券商机构如此好的融资“胃口”,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不愿具名的机构人士评价所在机构的融资动作时表示:“追求资本金的扩大,对于券商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券商一窝蜂地再融资,势必会影响股东投资者的权益。融资之后还要看造血功能,机构能否承载大体量的资本金融入,融得的资金能否成为业务开展的健康血液,在融得的资金助力下券商机构能否以更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等问题,因人而异。一味地融资扩大资本金,带来的结果将不可避免是分化的。”
前述华东某券商人士同样认为,早在2012年,券商杠杆率较低,负债小,不用太考虑资产负债管理;近几年券商杠杆率提升,负债增加,但同时业务扩张也在持续,两融、股票质押业务高速发展;但从2017年开始,两融业务规模维持在万亿左右,股票质押业务规模也已到峰值,业务增量受到较大影响。但券商杠杆率很难降下来,因为需要转型,发展创新业务等,这时对券商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优化提出更高要求,其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未来一两年很可能看到,有部分券商因为资产负债管理不到位带来业绩较大幅度下滑。
券商发展迎来分化
业内人士表示,券商目前到了转型发展的节点。在严格监管和业务创新的压力下,券商机构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就具体业务来说,上述华东某券商人士表示,今年来看,随着股票质押新股的实施,股票质押业务规模快速扩展时代结束,规模增长料有限。而自营投资和一些创新业务(如FICC业务)未来预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投行发展情况看,大部分创新业务都是重资本业务,所以补充净资本对业务发展非常关键。王丛云表示,目前来看,重资本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是今后券商转型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随着重资本业务发展,证券公司会不断融资,补充资本金。但融资的节奏如何,影响因素很多,还不好判断。
不过对于转型“阵痛”、融资“补血”之后,券商行业的发展,业内人士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陈大鹏表示,看好未来证券业发展,例如,随着证券化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公司上市,这个过程中会带来二级市场扩容和交易量的放大;随着国民经济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有质量的兼并重组会增加。这对券商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当然,券商机构未来将不可避免分化发展,各种体量和质地的券商机构,将迎来不同的命运,行业的“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显现。
事实上,在业绩层面,券商机构的分化已经在显现。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证券非银团队指出,3月份券商业绩环比大幅改善,27家可比券商3月份合计净利润环比增长446%,营收环比增长160%。其中,大券商表现更为突出,净资产600亿以上的大券商环比增速均在100%以上。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认为,3月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意见下发,红筹CDR回归即将开启,龙头券商有望凭借国内外经纪、投行业务资质和经验,把握CDR存托、发行、交易业务机遇;同时在“大资管”统一监管下,主动管理龙头券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金融业供给侧改革之下,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利好头部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