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3-31 8:23:15讯:
导读:
李志林:A股八二现象更加强化
桂浩明:九鼎暴跌折射出什么信息
曹中铭:IPO排队企业数量快速下降为注册制创造条件
应健中:市场热点切换进行时
易宪容:中国股市能否走出慢牛行情
皮海洲:IPO从严审核有利减缓“堰塞湖”压力
黄湘源:“独角兽”投资也有风险
郭施亮:“铁公鸡”或面临更严监管
水皮:贸易战一哭二闹三上吊 人民币升值之锚何在
李志林:A股八二现象更加强化
上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500—600亿美元的对美进口商品加收25%关税,引起全球股市的恐慌,A股更是重现超500个股跌停一幕,周一再度暴跌创出26个月新低。
随后中国政府强硬表态:“中国政府反对打贸易战,但也不惧贸易战”,“如果美国政府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将奉陪到底”。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爆发了反对特朗普与中国打贸易战的强大声浪。于是,特朗普改称:“正与多个国家就贸易问题展开对话,最终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在此情况下,美国、欧洲、亚太股市全面反弹,A股也出现反弹。本周,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均放量收出不同程度的周阳线。
中美贸易战最终是否会打?中美最终能否达成怎样的和解协议?尽管还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广大投资者已经看清,凭着当今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外来的任何威胁和恫吓,都无法阻止中国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全有能力消化贸易摩擦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样也无法改变A股的走势。所以,A股还是可以谨慎看多做多的。
大盘股指数走势不佳
很多人在本周不敢果断抄底的原因是,大盘指数走势不好。
今年以来,上证50指数从2860点—2722点,跌4.82%;沪深300从4030点—3898点,跌3.27%;上证指数从3307点—3168点,跌4.2%。
春节以后,上证50从2871点—2722点,跌幅5.18%;沪深300从3966点—3898点,跌1.71%;上证指数从3199点—3168点,跌0.96%。
从3月22日“特朗普缺口”形成至今,上证50从2866点—2722点,跌幅5.02%;沪深300从4020点—3898点,跌3.03%;上证指数从3242点—3168点,跌2.28%,至今没有补掉缺口。
即便本周,上证指数、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均收出了周阳线,但是,上证50和沪深300依然收出了2.48%、0.16%的周阴线。可见,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股仍然是市场主要的做空力量。
白马股全面走熊I
先看上证50的三大权重股的今年以来的表现: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最大跌幅分别是17.6%、22.1%、20.2%;石化双雄最大跌幅,分别是21.1%、24.5%;保险股的最大跌幅:新华保险跌39.5%、中国人寿跌29.4%;券商股的最大跌幅:中信证券跌24.5%、海通证券跌24.7%;五大国有银行股最大跌幅:工商银行跌24.1%、建行跌25.8%、农行跌21.4%、中行跌20%、交通银行跌17.6%。
其他有影响的白马股最大跌幅:五粮液跌31.5%、万科跌31%、格力电器跌24.1%。钢铁股、煤炭股、有色股、地产股等的跌幅均在20%—30%。
大盘股的集体走熊,除了受外来利空因素的冲击以外,内因是更主要的因素:一是去年涨幅过大,获利盘过多,抱团取暖的机构仓位太重;二是大盘股的最大主力,已从高位顺利出逃,使盘踞在大盘股的资金出现了大窟窿,遂导致后知后觉的机构“多杀多”。尤其是较早进入大盘股的机构,争相兑现获利盘,造成了1月份新成立的基金,成了高位“接盘侠”,被深深套牢。一月底至二月初割肉中小盘股,去换成大盘股的投资者,损失尤其惨重;三是许多大盘股业绩成长低,令价值投资者大失所望。
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的业绩成长性,只有2.8%、4.67%、4.9%、4.76%、4.48%,大大低于GDP的涨幅。这就自然会遭到原先对银行股期望很高的投资者的抛弃。
价值投资,不仅要看市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它们的成长性。眼下的结果,便是对去年选股“唯大”、“唯白”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讽刺。
新兴产业长上“翅膀”L
从国内政策取向来看,春节过后,证监会、商务部、发改委、科技部,闭口不再提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的投资价值,不再发行周期性产业的新股,连对一般的新兴产业的小盘新股,都采取放慢上会节奏、严控过会率,致使今年第一季度只发了20多只新股,仅相当于去年同期两周的发行量。
相反,监管层却反反复复地强调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这四大新兴产业的新经济蓝筹和独角兽,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倾斜,为它们的上市大开绿灯。
从外部压力来看,近期多位美国官员表示,美国之所以要与中国打贸易战,最根本的原因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为的是阻止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听任中国来取代美国的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
美国政府越是想封锁、阻扰、扼杀中国的新兴产业,中国人民就越是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来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
于是,A股便迅即作出了政策呼应和市场响应。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四大新兴产业的个股,一马当先、扶摇直上,成为市场久违了两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妨来看看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这3个小盘股指数的表现吧!
先看元旦至今。深成指从11040点—10868点,微跌1.5%;中小板从11341点—10960点,跌3.35%;创业板从1752点—1900点,涨8.45%。
再看春节后这3个指数的表现。深成指从10431点—10868点,涨4.19%;中小板从10392点—10960点,涨5.47%;创业板从1646点—1900点,涨15.44%。
尤其看3月22日“特朗普缺口”后它们的表现。深成指从10858点—10868点,涨0.1%,补掉了缺口;中小板从10960点—10960点,打平,补掉了缺口;创业板从1814点—1900点,不仅补尽了缺口,而且还涨4.75%。
由此可见,今年的走势是深强沪弱。尤其是创业板,在春节后短短22个交易日涨幅竟高达15.44%,俨然是大牛市的走势。
再从成交量看,市场一改去年大盘蓝筹股领涨,沪市成交量大于深市的局面,变成了深市成交量大于沪市成交量50%—100%,成为新常态。
“八二”现象将主导全年
正如去年“二八”现象主导A股全年一样,如今风水轮流转,政策取向和国内外因素都使A股的重心转向到以四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这就激发了场内外资金的活力,纷纷进场抢中小盘、超跌、高科技股的筹码,遂导致了春节后持续的“八二”现象。
一种市场风格一旦形成,至少会保持一年。这是因为,大盘股中的获利盘实在太多了,没有力量敢拉升股价了。更要命的是,目前市场已不可能再有一支拥有2万亿买大盘股的超级机构力量。
另一方面,从大盘股中出来的资金,为了尽快挽回损失,必然对小盘高科技股快速建仓。近期人们定可以看到,整版整版的涨停股,基本上都是中小盘、中低价、超跌的新兴产业股,去年大盘股白马股占据涨幅榜前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投资者不能再指望今年对“八二”现象再来一次风格转换,而应认清政策取向,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在仓位上,要由去年的“弃小从大”,改变为“弃大从中”、“弃大从小”、“弃旧(周期性传统产业)从新(新兴产业)”,并注意做波段操作。(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九鼎暴跌折射出什么信息?
■申万宏源证券
停牌超过1000天的九鼎集团,近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复牌。作为基础层品种,复牌第一天其通过竞价交易产生的交易价格是3.42元,复牌次日竞价交易形成的收盘价格是1.75元,两天下来累积跌幅74.41%。这样的结果,令很多投资者大跌眼镜,而从中所折射出来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九鼎是国内一家著名的私募基金,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多个领域出击,称得上屡有建树。当然,在发展中也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特别是一度因为在所投资的项目上退出缓慢,导致相应的资管计划难以兑现,而此时正好管理层推出新三板,九鼎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复杂的操作,把部分受托理财产品的份额转化为投资公司股权,并且在新三板挂牌。这样,不但巧妙地化解了资管产品的退出风险,而且借助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实现了资产的快速膨胀。此后,九鼎还以新三板为平台,进行了百亿级的巨额融资,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包括收购主板上市公司和境外的保险公司。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不但奠定了九鼎集团作为新三板中市值最大公司之一的地位,而且也为其进一步利用新三板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扩张打开了空间。
有人说,九鼎虽然是个老牌公司,但是登陆新三板无疑是其发展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是新三板成就了那几年九鼎的辉煌。当然,现在也有人说,从九鼎挂牌新三板以后的各项运作来看,也切实暴露了不少制度缺陷。而这些无疑是最需要总结的。
譬如说,像九鼎这样的对外股权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司,是否适合在以培育中小微创业型科技企业为主要任务的新三板上挂牌交易呢?那种主板市场上也十分罕见的百亿级再融资,所募集资金的投向又非实体经济,是否是一种应该得到鼓励的行为呢?还有,九鼎按照其自身的发展目标,需要不断进行收购兼并,这就存在一个信息披露问题,按现行法律法规,在未披露信息的情况下,公司就必须要停牌。事实上,九鼎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停牌超过千天的。而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其股权的流动性长期丧失,导致股权持有人的权益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时下九鼎发展复牌两天股价跌去七成以上,这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显然是很难接受的。这反过来也就表明,像九鼎这样的公司,它在经营上的很多特征,与现行的新三板制度,是存在某种不那么合拍的地方。甚至,这次在对竞价交易基准价的确认,也存在某些值得可商榷之处。因为按规定,复牌时应该以之前做市转让价作为公允价来锚定现在竞价交易的基准价,但九鼎在从协议转让改为做市转让后,一直处于停牌状态,结果还是只能以早前的协议转让价为现在竞价交易的基准价,并以此来设定价格波动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一个基准定价与规则出现偏离的问题。而考虑到协议成交本身可能包含场外因素的实际,人们通常并不把协议成交的价格视为标准的公允价格,这也就带出一个定价系统使用的合理性问题。更况,以三年前的协议成交的价格作为现在集合竞价的基准,这事情看上去就显得有点荒唐。当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易后,这里因为基准价采集不准所引发的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毕竟是暴露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而在某种角度来说,正是大大小小这类或那类的缺陷,以及作为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在经营上不断冲撞规范红线以致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的事实,才导致了九鼎如今在新三板复牌后暴跌的结果。这很令人唏嘘,但更多的还是促使人们反思。
去年,主业为私募基金管理的中科招商被强制在新三板摘牌,该公司股价随即暴跌,到现在虽然退市了,但还是风波不断。而当下,九鼎发展复牌交易后又是暴跌不止。这些看似孤立的现象,在其背后恐怕还是有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当年新三板的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今在调整中又遇到新的困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也许应该是从顶层设计着手,否则按下葫芦浮起瓢,相关的矛盾还会继续暴露,而这对新三板以及挂牌公司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金融投资报)
曹中铭:IPO排队企业数量快速下降为注册制创造条件
■他山之石
IPO排队企业数量下降至400家以下。来自中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93家,其中,已过会25家,未过会36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349家,中止审查企业19家。
2018年以来排队企业数量呈“直线”下降态势。如今年1月4日,IPO排队企业的数量为501家。到了2月2日,证监会按周公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申报企业共459家。而截至2月2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38家,其中,未过会411家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04家,中止审查企业7家。这样的趋势也意味着,IPO排队企业数量下降至400家以下只是迟早之事。
不过,从501家下降至393家,却是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才是问题的重点。IPO排队企业数量下降至400家以下,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证监会发审委正常审核下,排队企业数量逐渐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发审会共审核首发公司总家次66次。上会一家,排队企业就会减少一家。其二,在从严审核的背景下,终止审查的企业呈“井喷”现象。从2018年开年至3月22日,今年以来已有60家企业终止IPO申请。这么多的企业终止审查,对IPO排队企业数量的下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其三,新增申报企业较少。今年以来新增申报企业数量只有可怜的7家,同比大幅减少。
2017年,终止审查企业达149家,其中去年12月就多达35家。显然,今年终止审查企业已占去年的40.26%,这样的比例并不算低。无论是终止审查企业数量大增,还是新申报企业数量的大减,背后其实都是审核从严,以及去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的结果。
IPO排队企业数量下降至400家以下,也导致IPO“堰塞湖”现象大为缓解。曾经,企业排队上市如过江之鲫,排队企业最高峰曾超过800家。其中固然有新股IPO暂停的因素,但此前审核标准宽松却难辞其咎。而新一届发审委自去年10月17日开始履职后,本着从严审核的理念,IPO过会率大幅下降,从此前的超过80%的过会率,下降至今年不到50%的过会率。
过会率的下降,反过来又对排队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原来排队企业都想着能早日上会接受审核,如今某些企业穷尽各种手段与方法拖延上会;原来明知有瑕疵的企业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上会,如今明知有问题的企业,纷纷以终止审查的方式告别IPO,再也没有了撞大运的勇气。如此背景下,IPO堰塞湖的缓解已成必然。
与其说审核从严导致IPO堰塞湖缓解,众多排队企业纷纷终止审查以告别IPO的话,不如说是排队企业敬畏市场、敬畏规则、敬畏监管的结果。A股历史上,不乏通过财务造假方式“跻身”于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如当年的云南绿大地、万福生科等企业,就是通过欺诈发行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如今,随着欣泰电气的“被退市”,这一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体现在排队企业身上的,则是众多企业的知难而退,或寻找理由拖延上会。
审核从严不仅有利于缓解IPO堰塞湖,也有利于为今后的注册制推出创造有利的条件。排队企业如果信息披露达不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基本要求,就有可能被发审委抓住“辫子”,就有可能对其成功过会形成障碍,而注册制的核心则正在于信息披露。
因此,IPO审核从严,排队企业数量下降,IPO堰塞湖缓解,为今后的注册制创造条件,这一切看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所有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严”字。(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市场热点切换进行时
■健中观潮
上周五的一波杀跌行情,起因于贸易战,全球各类市场出现了大幅调整,在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之下,A股也难以独善其身。但比较起来,A股与美国股市相比,市值的损失和估值的跌幅都小于美股,在一个全世界比赛下跌的市道中,谁跌幅小,谁的身价伤筋动骨小,谁就是赢家了。说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但暴风雨来了,也是没有办法的,投资者唯一能做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
当下股市,已经出现了格局上的重大变化。回顾一下,今年不到三个月的市场走势,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春节前,大盘宽幅震荡,上证指数上下落差高达500多点,最低砸到3062点。春节后,市场出现了“独角兽”概念,整个市场等待着迎接科技创新股题材的登台亮相,上证指数在一个多月中围绕着年线3282点作上下50点的小幅整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周五,贸易战来了,使得本来处于小幅整理的市场格局出现了逆转,大盘无奈地向下突破。
上周五形成了一个3242点至3188点的向下跳空缺口,两次跌破3100点,离春节前的3062低点仅一步之遥了,在这个跳空缺口之下,形成了一个“孤岛”,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弱势市场中,每一个下影线的最低点日后都要被实体所覆盖,也就是说还要跌到这个位置,此次大调整是否还要跌到这个位置还得拭目以待。
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春节前不就跌到这个位置么,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市场的下跌意味着股价更便宜了,同等的资金量可以购买更多的股票了,尽管大盘现在还没有止跌回稳,因为贸易战最终怎么打法现在还没有彻底摊牌,但对于手中有资金的朋友而言,新的机会逐渐来临了。
眼下大盘还将寻底,但随着“独角兽”逐渐临近,个股新的机会开始加大了。管理层已经指出了未来“独角兽”股票的四大行业:生物医药、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四大行业代表着未来证券市场的热点,也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龙头行业。上周,在股市中已经上市的生物医药股票大涨,此类股票被市场快速标签“独角兽概念股”而大炒了一番,接下来是否还会轮到其它三个行业,当拭目以待。
股市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下市场需要考验今年至今的最低点3062点是不是牢不可破的底部,如果被有效击破,市场还将进入寻底的过程。而市场也没有坏到彻底走熊的地步,接下来两大题材还是值得期待的,一是等待真正意义的“独角兽”登台亮相,本周IPO审核,审6过2,那个被认为具有“独角兽”概念的药明康德顺利通过,这将给股市注入新鲜题材;二是6月份A股纳入MSCI,6月份入摩的比例是2.5%,涉及233个个股,而6月份将扩大一倍,未来市场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在当下市场中逢低吸纳仍然可行。(金融投资报)
易宪容:中国股市能否走出慢牛行情?
■投资思维
最近,中美贸易战硝烟四起,世界各国股市都大起大落。尽管中国股市也随着世界各国股市大起大落,大幅震荡,以及曾持续下跌,但这几天开始好转,股市指数开始回升,特别是创业板指数更是大幅上涨。因为,前天(3月28日)的上海综合指数及深圳成分指数分别回升了1.05%及2%,而创业板指数更是再上扬了3.6%。所以,又有人提出,中国股市将走出慢牛行情。
其依据当然是看到当前国内股市的元气恢复,看到国内实体经济向好。比如,前天公布的工商银行及建设银行的业绩都非常好。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利润数据保持稳定增长,即向好的经济势头并没有因为早些时候国内股市大跌而打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9689亿元,按年增长16.1%。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918.1亿元,按年增长29.6%;民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830.8亿元,增长10%。可以看到,1至2月份工业利润增长虽然比2017年12月收窄4.9个百分点,但过去一年来,国内工业利润一直处于高增长,2017年1至2月份的升幅更达到31.5%,在高基数之下,今年仍能维持16.1%的高增长实属难得。工业数据继续稳步向上,实体经济形势发展状况依然良好,所以,有一些分析者看来,外部的冲击对国内股市应该是影响不大,中国股市已经具备了走上慢牛之路的条件。
不过,从这几年中国股市行情的走势来看,除了2015年政府为了打造国家牛市,有过一个好的行情。但这次的行情由于太过于激进,再后以股市泡沫破灭告终。至于在绝大多数时候,尽管中国经济一直向好,但股市却很少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更不说与美国股市那样走出一波9年大牛市的行情相比了。
其实,中国股市要走出慢牛的行情,本来就与实体经济增长关联不是太大,中国股市指数也不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因为中国的初始条件、市场环境、股市文化等因素本来就与国际上成熟市场差距很大。用欧美发达股市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及市场经验来套中国的情况估计用途不大。
所以,中国股市要走上慢牛的行情,就得从基础性制度建设、信用市场文化入手,慢慢地形成生根于中国市场条件的股市发展模式,形成中国式的非人格化的信用关系,确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没有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股市要发展起来是不容易的。早几年中国股市难以发展和繁荣的核心,关键就在于这里。
我相信中国股市有可能走上慢牛之路,因为刘士余主席的股市治理思路就是把着重点放在严厉治理整顿市场,建立新的市场秩序上。而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比如IPO大跃进政策的调整,对市场秩序的严厉整顿等都是朝这个方向走。不过,中国也想寻找国内“独角兽”企业进入股市,希望以此来改变国内上市公司的素质。如果国内“独角兽”企业不是在自然中成长,而是揠苗助长,结果会欲速则不达。再加上郭树清的上任,也能给中国金融改革带一股清风,中国股市当然会随之向好。
所以,中国股市要走上慢牛之路,与实体经济增长态势,与企业利润水平,与上市公司的质量等方面关系不是太大,最为重要的是监管当局要遵循市场之法则,加快中国股市的基础性制度及设施的建设,让中国股市自然生成走上慢牛之路的条件与环境。这才是关键所在。现在已经开始具备了相应条件,只是还得借东风。特别是在全球股市极其震荡中更是要借东风了。
皮海洲:IPO从严审核有利减缓“堰塞湖”压力
在IPO常态化发行
的背景下,通过对IPO的从严审核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是有利于减缓IPO堰塞湖压力的,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IPO堰塞湖的最终消除是可以期待的,IPO即报即审日子的到来不会太遥远。
市场较为敏感的IPO排队企业数量最近回落到了400家以下。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2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93家;其中,已过会25家,未过会368家。根据今年初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1月4日,排队企业的数量为501家。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在不满3个月的时间内,IPO排队企业的数量大幅减少了108家。
IPO排队企业数量减少108家,这也意味着IPO堰塞湖压力减轻。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市场乐于看到的。但这个结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值得业内人士以及管理层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最终消除IPO堰塞湖具有重大意义。而一旦IPO堰塞湖得以消除,IPO通道得以打通,IPO企业实现即报即审,这样的局面更是市场多方所期盼的,它将大大提高IPO企业上会效率。
那么,IPO排队企业数量减少108家的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一方面是源自于新股发行的原因。截至3月25日,今年发审委共审核了6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0家获得通过,29家被否,4家暂缓表决。不过,这一IPO审核的速度较之于去年同期来说却是大幅放缓了的。去年同期,发审委审核的公司数量为89家。
在IPO审核速度放缓的情况下,IPO排队企业数量反倒减少了,这显然还另有原因。这就是另一个原因,即新增申报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只有7家新增报会企业,而去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向证监会提交IPO招股书获受理;其中:1月有22家,2月8家,3月23家。新增上报的IPO企业数大幅减少了46家。这一点对于IPO排队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IPO公司撤回申报材料,终止审查。截至3月22日,今年以来已有60家企业选择撤回材料,终止审查。其中最近1个月,拟IPO企业在加速撤回材料,自2月28日至3月22日,有38家企业终止审查,占今年以来的六成多,其中仅3月22日当天,就有12家企业撤回材料。
由此可见,新增IPO申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与IPO公司撤回申报材料,这是导致今年以来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的两个重要原因。这种局面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呢?它表明证监会对IPO环节的从严监管已初见成效。而这种从严监管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对IPO公司的上会过程从严审核。在这方面,本届发审委自去年10月17日上任以来的表现,已经令市场有目共睹,并获得“史上最严发审委”的美誉。以今年的审核为例,截至3月25日,今年发审委共审核了6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0家获得通过,29家被否,4家暂缓表决,总体过会率只有47.62%,不到50%。这就给滥竽充数或投机取巧的南郭先生们以很大的震慑。加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IPO现场检查的力度加大,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化,如此一来,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公司也就不好继续混下去了。一些上报了IPO申报材料的公司因此而撤回申请,一些有意上报IPO申报材料的公司也因此放缓了IPO材料申报的进程,或干脆放弃申报。这是IPO从严审核带来的积极变化。
二是在IPO严审的基础上出台IPO新规,规定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这给那些试图碰运气、浑水摸鱼的公司以沉重一击。因为一旦IPO被否决,就连借壳上市也要延缓3年。如此一来,企业提出IPO申请就更加慎重了,不够条件的公司自己很知趣地抓紧撤单。这类企业要么等IPO的条件更充分了再来提出IPO申请,要么干脆走借壳上市这条路。但不论走哪条路,企业能慎重对待IPO,终究是一件好事。
也正因如此,IPO排队企业数量大幅减少,这是对IPO过程从严监管带来的积极变化。它表明,在IPO常态化发行的背景下,通过对IPO的从严审核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是有利于减缓IPO堰塞湖压力的,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IPO堰塞湖的最终消除是可以期待的,IPO即报即审日子的到来不会太遥远。
黄湘源:“独角兽”投资也有风险
“独角兽”大部分
处在初创阶段,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瓶颈方面的问题,难免有一些“独角兽”对回归A股上市或未必都是怀的好意,其中不排除一些抱有像乐视网那样圈钱套现的不纯动机。
如果乐视网也可算是曾经的“独角兽”的话,那么,孙宏斌投资乐视网的失败,无疑再清晰不过地揭示了“独角兽”投资的风险。这对于当前有可能过于一边倒的“独角兽”投资热,不啻不多不少地泼了一大瓢冷水。
想当初,尽管乐视网频频传出涉及资金债务风险的问题,孙宏斌却偏要来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侠。当然,凭着融创的实力,160多亿的投资应当算不了什么。不过,天算不如人算。按照孙宏斌后来的说法,他没想到的是,乐视网的资金困难,尤其是解决乐视网关联方交易的难度,显然为其始料所不及。乐视网披露的关联欠款余额达到75亿多,其中还不包括关联方对乐视影业高达17亿多的欠款。孙宏斌虽然有不忘初心,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但是,面对光靠投钱也不容易解决的困难,他最后还是不得不选择了“认赌服输”。
曾经担任过香港证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的梁定邦在谈到“独角兽”回归时指出,“独角兽”上市要考虑CDR交易成本。这是“独角兽”的风险,更是投资者的风险。也就是说,投资者不能光是迷惑于“独角兽”的表面光彩,不能不考虑的是自己会不会遭遇什么交易风险。孙宏斌先后向乐视网投入超过168.3亿元,在孙宏斌辞去董事长职务之后,融创2017年报计提了165.6亿元的乐视网相关损失。等于说,这次对乐视网的投资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一败涂地。孙宏斌的这次走麦城,尽管对于财大气粗的融创来说也许还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切至今还在憧憬于刚刚在A股市场开了一点门缝的“独角兽”投资前景的投资者来说,却不啻惊堂鼓、醒耳钟。它比一切教条化的投资风险警示都更清楚地揭示了“独角兽”投资的现实风险。
“独角兽”投资之所以有风险,首先是因为“独角兽”企业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发展风险。“独角兽”企业大部分处在初创阶段,即使有些已经较为成熟的企业,也无不存在成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正因为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瓶颈方面的问题,难免有一些“独角兽”对回归A股上市或未必都是怀的好意,其中不排除一些抱有像乐视网那样圈钱套现的不纯动机。对此,不能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目前政府对于引进“独角兽”的过于热情,就将什么都看成花好桃好。
其次,单纯以估值作为对“独角兽”企业的评价标准是否恰当,也并不是没有疑问的。虽然从有利于鼓励高新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出发,我们并不主张过于拘泥于A股目前一成不变的盈利门槛,也不反对为不同股权结构的“独角兽”企业上市单独开辟通道;但是,就拿现在已经成为“毒角兽”的乐视网来说,当初通过上市、增发、抵押贷款等大肆圈钱的时候,它那出奇的一路无阻,不也是跟本应尽到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的过于热情和过于放纵分不开的吗?因此,如果“独角兽”上市这一过程过多地加入了政府拍板的因素,形成了政府背书的预期,则一旦投资者受了骗上了当,谁又能来对投资者负责呢?
损不足以奉有余,本不应该是我们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A股目前还不具备立即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条件下。一方面,大批拟IPO的企业还不得不在排长队等候审批,其中尤其不乏嗷嗷待哺的“中小创”;另一方面,一些身影不免有些过于庞大的企业却打着“独角兽”的旗号,得以快速地走过特别通道发行上市。如此厚此薄彼,真的都大有道理而一点也不需要担心会不会重犯孙宏斌那样的误判错误,引入乐视网那样的“毒角兽”吗?如果为了对接“毒角兽”而让目前正在排队的IPO待审企业尤其是“中小创”给那些已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而未必还能再继续快速发展又一个十年的过气明星让路,则对于A股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来说,究竟是牺牲还是贡献,恐怕也是未必就能一下子就说得清的。在这方面,孙宏斌投资乐视网失败的经历应该不失为前车之鉴。
孙宏斌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面对投资乐视网的断臂之痛时,还能潇洒地以“本来我就是傻X”自嘲一下,但是,当提到“再借他100亿”的时候,他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地说:“我是傻X啊?”我想,在即将面对也许谁无法拒绝的“独角兽”投资诱惑的时候,身历其境似的模拟一下孙宏斌,这对于每一个投资人岂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当然,无论是预作“本来我就是傻X”那样的孙宏斌式自嘲之思想准备,还是也能够像孙宏斌那样无比清醒地反咭一声“我是傻X啊?”这都无不是要有一点底气的。孙宏斌的底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非就是:“我吃多少亏,会认,搞不好还能退,这就是我们老能做成并购的原因。”那么,作为投资者,你有孙宏斌那样的底气吗?
郭施亮:“铁公鸡”或面临更严监管
鼓励上市公司现金
分红的意义重大,而对于长期不分红,乃至恶意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未来或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压力。对投资者而言,也应该回避这一类公司,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的投资风险。
在注重现金分红的当下,上市公司长期不现金分红,难免会引起市场关注。然而,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现金分红的要求愈发趋严,仍然存在不少上市公司坚持不分红的理念,更有甚者,上市至今仍未采取任何现金分红的举措。近期,深交所也对部分连续十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发出了关注函,而这无疑对部分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若上市公司本身确实缺乏现金分红能力而不进行分红举措,尚可以理解,而这类“铁公鸡”往往会受到市场的回避。不过,与之相比,若上市公司拥有分配空间,却依旧长期不分红,这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而这类上市公司,则更容易引起市场质疑。
纵观过去多年的时间,拥有分配空间却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少。在此期间,即使现金分红压力持续增加,监管压力持续升级,但这类上市公司却始终未有任何分红意愿,这确实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对于这些长期不分红的“铁公鸡”而言,它们坚持不分红的理由很多,如补充流动资金、存在再投资需求以及日常流动资金需求等,更有甚者,还会因重组募集配套资金等原因拒绝现金分红。
事实上,纵观当前中国股市,“铁公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属于上市至今从不分红的公司。这类公司本身盈利难度较大,多以地方财政补贴实现保壳的任务,而这类“铁公鸡”,却长期占据着市场资源。第二类则属于本身具有分配空间,却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这一类公司,往往会有很多的理由拒绝分红,但归根到底,还是过于重视自身企业的扩张需求,而没有考虑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需求。此外,还有一类“铁公鸡”,则是企业存在一定的未分配利润,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却极不稳定。由此可见,对于其未分配利润,多以应收账款等形式作为主导,而并非真正意义上可分配的现金,从根本上来看,企业仍不具备现金分红的能力。
近年来,中国股市注重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乃至持续性现金分红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预期,增强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责任感,并逐渐提升股票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鼓励现金分红举措,可以更好地鉴别出一些浑水摸鱼的上市公司。对于长期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往往具有较好的财务实力以及现金流水平;但对于长期不分红的“铁公鸡”来说,则其财报数据难免会存在不为人知的问题,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不确定风险。
由此可见,无论从提升股市投资功能,还是从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水平等角度出发,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乃至持续现金分红的意义确实非常重要;而对于部分长期不分红,乃至恶意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来说,未来或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压力。对投资者而言,也应该尽量回避这一类公司,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的投资风险。
水皮:贸易战一哭二闹三上吊 人民币升值之锚何在?.
摘要: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估值稳定是必须的,不能动辄闪贬动辄暴涨,双向波动是符合我们利益最大化的。房地产之后找到一个锚非常重要,大宗商品堪当此任吗?中国原油期货国际化只是第一步,步子不大,意义重大。
贸易战一哭二闹三上吊 人民币升值之锚何在?
水皮
人民币眼看着又来一波强劲上涨。
现在的悬念只剩一个,什么时候破了6.25。
人民币为什么这么强?
此时此刻,
水皮找不到确定的答案,请教同行,同行给出三个理由。
理由之一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中国版的原油期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第二大的原油消费国,但是中国的汽油柴油涨不涨价,何时涨价,涨多涨少却得看纽约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及迪拜市场的眼色,更得看美元的眼色,当然也要看APEC的眼色。现在的中国原油期货以人民币定价,国际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上升;
理由之二特朗普发起了对华贸易的贸易战,而贸易战一旦开打,人民币汇率一定会被上升,中美贸易一年5800亿美元,中国出口4200亿美元,美国出口1600亿美元,美方口径中国顺差是3700亿美元,中国口径顺差是2700亿美元,贸易是生意,本来就是你情我愿、互利互惠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减少顺差有的是办法,汇率一升一降,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不少人想起1986年日本的广场协议,日元急剧升值,对人民币有同样的担心;
理由之三是美元汇率的走低。中国人民币升值是被动的,连美国政府近年都不好意思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因为汇率走高对中国没好处,倒是美元让人看不懂,美联储一方面缩表一方面加息,理论上美元回流,美元应该走强,但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倒是对应了特朗普挥舞的贸易战大棒,美元在主动走弱,全球货币被动走强,中国尚不是最强的,但是也是被裹挟的;
三条理由似是而非。
先说中国原油期货,看着成交额少得可怜,满打满算一天270亿人民币,按保证金交易动用的也就27亿左右,杯水车薪,哪里能影响到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
再看贸易战,中国可不是日本,广场协议不可能重演,倒是特朗普和努钦一再暗示和中方谈得差不多都可以皆大欢喜达成big deal ,贸易战真打两败俱伤,不打和气生财,600亿美元加税不过120亿美元,合人民币1000亿不到,这点钱对谁会伤筋动骨?钱能解决的事都不叫事。
最后看弱势美元,这的确是个事。此前,水皮曾经在杂谈里说过,特朗普走狗屎运,美国的经济在复苏,利率在上升,就业创纪录,股市创新高,但是汇率不升反降,这是一种奇特的组合,符合特朗普理想的组合,因为汇率的降低对于美国重振制造业至关重要,当然对提升美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商人特朗普而言,顺差就是挣钱,逆差就是吃亏,他对贸易就是这么理解的,至少在商品贸易是如此,服务贸易则装糊涂,投资贸易也是如此。
中国是2001年加入WTO的,没有人会想到18年后的中国会如此强大,WTO不但没有成为制约中国的障碍反而成就了中国的发展,中国会成为当初美国倡导的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人没想到,美国人也没想到,感觉吃亏上当受骗想悔婚,奥巴马搞了个TPP,特朗普判断自欺欺人不如撕破脸面直接一哭二闹三上吊,要钱要饭要安慰,背后实际上是种对中国崛起的不安不爽不舒服。不闹白不闹,闹了不白闹,白闹谁不闹,碰到特朗普算你倒霉。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估值稳定是必须的,不能动辄闪贬动辄暴涨,双向波动是符合我们利益最大化的。房地产之后找到一个锚非常重要,大宗商品堪当此任吗?中国原油期货国际化只是第一步,步子不大,意义重大。(.华.夏.时.报 .水.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