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3-23 6:20:34讯:
Pre-IPO大跃进时代正在结束。
随着IPO通过率骤降,Pre-IPO已在降温;而近期IPO窗口指导“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过亿项目将被劝退或现场检查”,则是让不少私募机构感觉项目无望。
IPO审核从严的监管思路,正迅速影响到IPO链条各个环节。对投资机构而言,项目退出周期被迫拉长,一级市场资金压力重重。
有人选择坚守,有人离开;Pre-IPO从狂欢到沉寂,只经历不到一年时间。
项目砸手上
IPO新一轮窗口指导让不少PE机构慌了。
据了解,本周监管层对IPO项目开启现场检查,多个被抽到的项目具有“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合计不到一个亿”的特征,这类项目的保荐机构收到窗口指导称“或撤材料,或继续接受检查。”有券商人士表示,未来该类型项目基本要接受监管层的现场检查。
消息一出,不少投资机构表示打击面较大。
深圳一家中型私募合伙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若长期执行,对Pre-IPO投资的影响挺大,资本会继续向头部公司聚拢,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项目退出层面来看,PE机构也感觉到煎熬。
深圳一名投资IPO人士刘敏(化名)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此前投了一个IPO项目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约7000万,项目尚未报材料,目前在等保荐机构进一步决定。
深圳另一名私募人士林清(化名)表示头疼。“我手上也有这类项目,现在看来应该没希望,本来今年准备要报材料了。现在投行也非常着急,还在跟公司沟通。”
尽管窗口指导的影响程度较大,可能会存在错杀情况,但仍然有效阻拦一批心存侥幸的“闯关者”。
刘敏谈道,“实际上没有多少家企业能经得起现场检查,如果要对我们检查,我们也会选择撤材料。”被问及是否会等企业业绩上一台阶后再报IPO,刘敏哭笑不得称,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发行人进行IPO项目时,一般情况下已经很难兼顾生产经营了;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申报IPO时正是它的业绩顶峰时期。”
对于这类情况,深圳一家小型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经不起查的公司就应该主动撤下来。“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IPO圈内风气不好,项目为了上市就不择手段。所以本身条件不好的,就不要硬上。以后想通过造假就上市的公司,会越来越少。”
同时,他认为此次窗口指导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当把这些规模小且不规范的排队企业清理掉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在一亿以上的公司,这时监管层会有更多精力好好检查他们,如果有问题,一样被否。”
深圳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亦表示相似观点,“之前排队报材料的企业规模太小,两三千万净利润还占位,基本面也很不好。”
快钱难挣,资金退潮
IPO退出渠道出现危机,私募倍感焦虑;这与一年前不少投资机构疯狂投身Pre-IPO形成强烈反差。新的Pre-IPO生态正面临重塑。
自2017年IPO发行常态化后,各类私募机构陆续转型投资Pre-IPO,主要因为彼时通过率高,且二级市场新股估值较高。
但新一届发审委上任后,严格审核标准下,否决率一路高企,IPO项目上市不确定性陡然增加;与此同时二级市场估值持续下挫,Pre-IPO投资环境已然大不如前。彼时私募机构表示,项目的退出周期不得不拉长,回报率也在下降。
近期窗口指导对IPO利润规模的收紧,对PE来说则是更为严峻的打击。
在IPO监管收紧的态势下,Pre-IPO投资亦来到分叉路口,是坚守还是撤走,成为PE机构思考的问题。
前述深圳小型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其对项目的投资要求一直较高,也紧扣监管层的思路。“对于初创企业,我们不敢提太多要求。但两点为底线要求,第一财务要规范,只能一套账;第二公司要有法务或律师顾问,审计报告也要有。”
北京一家PE机构投资经理亦谈道,公司投资IPO项目除了关注盈利规模外,也在综合公司的成长性、规范性、行业前景等,“现在在合规方面会更关注。”
也有资金正在选择退出Pre-IPO。
林清就是其中一位,“一级项目我基本上不看了,因为确实很难退出,IPO政策变化太快,同时变化也很大,比如审核难度增加,过会率非常低,这对我们来说风险非常大。未来IPO门槛提高后,估计很多私募的Pre-IPO项目会死掉,一级市场资金会比较惨烈,因为退出不了。”
他表示,目前打算把手上的项目做好,后续不再投入Pre-IPO了。
进一步来看,IPO从严审核,亦是对热钱的打击。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提醒部分投资机构摒弃“快进快出”而不重视风控的赚钱思路;同时提醒提升项目质量,真正为资本市场提供“金子”而非“沙子”。
前述深圳小型创投机构合伙人表示,“两年前是有一批投资基金博IPO,当时有炒作跟风的风气,大家都想以小博大。现在这个情况有所好转,政策的传导也很及时。股权投资市场会逐渐健全。”
前述北京PE机构投资经理亦表示,“Pre-IPO过去狂热现象是不正常的,毕竟好项目是稀缺的。随着IPO从严,我们也在学习监管政策方向,注重项目的质量。在这一轮监管收紧中,部分风控不严的私募机构将会被淘汰。”
(原标题:审核新局倒逼Pre-IPO变革 PE“煎熬”热钱退潮)